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4K

讀後感裏面關於原文的內容我們需要簡寫,,為了將我們內心的真實情感記錄下來,可以寫一篇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8篇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1

前幾天,我學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使我感到極大的震撼,觸動了我的心靈。

文章主要講飛蛾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極力鼓動翅膀,那是求生的慾望;一顆掉進牆角的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沒有水的磚縫不屈向上、茁壯成長,那是它對生命的渴望;作者精聽自我的心跳,那一陣陣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那是作者對生命的熱愛,是杏林子奏響的生命的樂章。

我不由得想起了黃美廉,她從小就得了麻痺症。她的症狀十分特殊,無法掌握平衡,手腳經常亂動,醫生認為她活可是六歲。在常人看來,她已經失去了説話的本事,可是,她堅強的活了下來,經過手中的筆和大家溝通,考進了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讓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

去年冬天的一天,天降大雪,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驚人的一幕,樓下的梅花開了,在嚴寒的風中,在冰冷的雪中傲然挺立、迎雪怒放,朵朵鮮花飄來縷縷清香,那美麗的頑強的生命讓我震撼!

生命是災難區帳篷裏的笑臉,生命是枯木抽出的嫩芽,生命是破殼而出的小雞……塞內卡説:“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在資料。”愛因斯坦説過:“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夠控制生命的寬度。

我要從此刻開始,好好學習,做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事情,讓生命活得光彩有力,讓有限的生命,真正地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2

本學期我學習了由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寫的《生命生命》這篇課文,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

經過學習,我瞭解到作者12歲就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的大部分遭病魔侵蝕,以致扭曲變形,但她靠着自我的信心和毅力,成為了台灣知名的女作家,她身殘志堅不屈服於命運,不僅僅熱愛自我的生命,還無私奉獻,樂於幫忙他人。她的故事讓我明白:生命是奮鬥!是奉獻!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體現出對自我生命的無限熱愛和尊重。在牆縫中不屈生長的小草,努力破繭而出的蝴蝶,為逃命自斷尾巴的壁虎,為保護自我而不斷換色的變色龍……它們都在用行動無聲的告訴我們,它們是多麼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啊!俗話説“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是我們人類呢?

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保護好自我的生命呢?在學校,我們要注意:不能追趕嬉戲,上下樓梯不要擁擠,做操排隊要有序,凡是對身體有傷害的行為都不要去嘗試;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交通安全、用水用電安全、網絡安全,不要和陌生人説話,不要輕易相信他人,保護好自我不受傷害。要好好鍛鍊,好好吃飯,有了健康的體魄,才能創造生命更深層的價值。

不管是杏林子還是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我從他們身上最大的感悟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接下來會努力學習,好好珍惜時間,改掉自我拖拖拉拉,三心二意的毛病,讓自我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使自我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3

讀完杏林子的文章,我明白了生命是什麼。原先我以為生命是好好學習,可是生命在杏林子眼中就是無價之寶。她覺着生命是多麼的寶貴,課文中飛蛾求生的慾望,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成長的小瓜苗,進靜聽自我的生命。都深深地打動着杏林子。

杏林子就像霍金一樣,雖然坐在輪椅上,可是不被病魔嚇倒,身殘志不殘。霍金在他21歲的那年,就得了肌肉萎縮側索硬化症,這種病會使他的身體越來越不聽使喚,只剩下心臟、肺和大腦運轉,最終連心臟功能也喪失了運轉,但他並沒有被嚇倒,1965年霍金進入了劍橋大學。霍金那種熱愛生命的精神把我深深的打動了。

在生活中,我也看見過這樣的事情。

一天,我接了一碗水到外面玩水,正當我玩的高興的時候,一隻蜜蜂突然落到了碗裏,我立刻把玩水的事給忘了,而是來觀察蜜蜂。我看見:蜜蜂向碗邊奮力遊的過去,到了碗邊,蜜蜂開始往上爬,儘管蜜蜂的腳很濕,可是很努力,掉到了水裏還是堅持不懈的向上努力,我的心怦然一震,小小的蜜蜂居然有如此堅強的毅力,我被蜜蜂深深地打動。

我再次明白杏林子説的':“雖然生命短暫,可是有限的生命才得以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4

早就聽説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小説,一直想看看,幾年以前在書店裏沒有找到,時間久了,也就忘了。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到書店裏看到了這部小説,也由此對本書的作者——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了一些認識和了解。但當我看完之後,對這部小説的名字並沒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為什麼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呢?再次看完之後,有了一點感覺,但也還是很模糊,覺得此書真的不好弄懂,深奧的如同一本哲學。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太笨的緣故吧,總之,難以看得透徹。所以,我的讀後感也不一定説的正確,希望能得到了解這本書的朋友給予提示和諒解。

首先我覺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輕”字,在這本書裏其實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強調的是“不能承受”,那麼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反過來説,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拋去本書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澀情節和細節描寫,我不得不承認,它不愧為一本非常好的充滿哲理性的小説。那麼又怎樣來看待人生中的輕與重呢?我的理解是:輕是逃避,而重是責任,是為自己,也為他人負責的一種崇高境界。而書中的幾個主人公,都是不想對別人負責,甚至也不想對自己負責的生命之輕者,比如説托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親情,甚至不想認自己從未盡過義務的兒子。在他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他總是在不斷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們保持着短暫的友誼。但就是這麼一個放蕩之人卻又有着維護自己尊嚴的個性,他認可丟掉醫生這個令人羨慕的職業,也絕不在能換回工作的一張協議書上簽名,從這點可以看出,他又是個矛盾的綜合體,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薩比娜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麼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寧”一條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麼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果又是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了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了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令人承受之時,一切都已經為時已晚了。因為生命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從新來過。所以,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説,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對曾經的生命之輕,都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5

人生要有一種信念,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一種媚俗。

特蕾莎具有傳統女性的一般特點,即認為靈與肉是不可分離的。而同時,特蕾莎又是一個不斷與現實抗爭的女子,只是她很軟弱,她的抗爭對於這個世界而言是無力的作用。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他是一個獨立的守望者和追求者。

托馬斯的意義確實通過特蕾莎,薩比娜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現出來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裏,一舉一動都承受這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托馬斯標榜着自己特定的一套愛情理念,既沒有感情投入的人就無權干涉對方的生活。所以他給了自己自由的空間,為他的放縱提供了可靠的理由。

每一次生命的過程都不可重複,也不可排練。走完了,就是一個無法更改的格局,因此每一次的.選擇就承擔着十分沉重的分量,意義重大並可能影響一生的順利或坎坷,幸福或痛苦。

托馬斯的人生選擇——和特蕾莎結婚,選擇會捷克,選擇向下生活都體現了生命之重。最後,托馬斯與特蕾莎最終在一場車禍中死去。耗盡生命的力量的托馬斯最終走向了存在的極致,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輕與重的區別是:同時任何事物只出現一次,這種一次性存在稍縱即逝,具有令人無法承擔的輕薄漂浮。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6

這本書我讀了大概半個多月,他有着一種淡淡的吸引力,讀了就放不下了。

一開始想要讀這本書,不是誰的推薦,只是看見了書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感覺很柔很棉,還有一種清新的無力。書裏的內容和我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同樣的是我感覺那種無力的輕,無法承受。

我不是很能理解這本書,畢竟我看的書不多,我領略到我所感受到的。

書裏有一個詞“媚俗”,感觸很深,一個有一些可笑,有一些可悲,還有一些無奈的詞。薩賓娜嘲笑着“媚俗”,可是她愈加嘲笑愈加討厭,自己卻變成了另一種”媚俗“。這有時候就像宿命一樣逃不開。

托馬斯似乎是最能理解這種輕與重的,結尾,特麗莎覺得托馬斯承受了太多,因為自己的自私,他本是一個自由的人。而托馬斯卻發現這是所能承受的重,他是明白的。以前所有的“非如此不可”沒有反而是自在的。

弗蘭茨似乎有些悲哀,直至死亡都沒有擺脱他的輕。有時候死亡的來臨我們才能明白一切,或者還沒來得及明白只能帶進墳墓。

書裏的人彷彿是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無奈,每一個都不是我們看見的自在,也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托馬斯似乎就這樣證明了一下自己,至少尊嚴還在。

我喜歡書裏的一句話,不起眼的一句,“人類的時間不是一種圓形的循環,是飛速的向前的一條直線,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一個老人説沒有人是幸福、因為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我覺得這也是“媚俗”的一種。

書裏肉與靈。性與愛。我沒有多大感觸。只是覺得二者不一定要連在一起。畢竟托馬斯是很在乎特麗莎的。

薩賓娜似乎是書裏最有魅力的女子,也許也沒有好的歸屬。那不過也是我的認為。“媚俗”的認為。

卡列寧最後的那段時光裏,似乎他的生命裏也有無法承受的輕。他似乎在詮釋着所有的人,從特麗莎的眼睛和心。

什麼是輕什麼是重根本無法比較。也需能承受的那個重才是輕吧。

這本書還有兩個名字,我個人還是喜歡這一個。這個最初的感覺。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7

人們時常感歎生命的沉重,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相信生命可以永恆輪迴嗎?人們總是認為今日的選擇或者是現在所做的事會對以後抑或是將來甚至來世都會有着深刻的影響和必然的聯繫,所以,當我們面對眼前的事情並且作出選擇的時候,才會患得患失,憂慮重重,使每一次的選擇變得沉重,以至於使生命也變得沉重。那麼,事實上又真的是這個緣故嗎?其實世間並不存在永恆輪迴,生命只有一次,並且從一開始,它就頭也不回地向着終點奔去。只有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有,只活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活。

人的一生是一張永遠不能成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場永遠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到頭來,我們自己是無法通過比較來檢驗出究竟哪種生活方式更正確。於是我們沒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選擇都看得那樣的重要,那樣的沉重,我們儘可以做一個凡夫俗子,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輕鬆,然而,真的能夠這樣嗎?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還是會有一些人難以承受這種生命之輕,有甚於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醫生托馬斯和他的情人薩賓娜,在他們身上,靈魂與肉體是相分離的,肉體能盡享的輕卻使靈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賞讀這一段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的文風類似於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説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特雷莎的媽媽——薩比娜年輕時很漂亮,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遊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於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繼而去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離過兩次婚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卻只能從中選擇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原本擁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

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獲得自己最基本的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這才意識到一切正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後所擁有的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着女兒留下。可一切都是徒勞,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丟掉了靈魂。

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麼逃避,但她最終也只能在“卡列寧”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麼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果又將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承受的時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終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重新來過。因此,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説,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對於曾經的生命之輕,都將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

另一方面,米蘭所要傳達的愛情觀又是什麼?“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曾經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我們用太多的理性思維去思考它,那麼愛情將不再純正。然而現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們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以此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後包容他的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説,“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隨責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裏,才恍然發現,執着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麼地愚蠢,愛情亦或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難以抉擇的問題,選擇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選擇打抱不平還是熟視無睹?在這種情況下,這本書的確幫了我們不少忙,遠離輕鬆選擇刻苦,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給自己力量,就像托馬斯念着這句話離開醫院去波西米亞找特雷莎並與之共度一生一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任何比較都不存在。”這是托馬斯最初對是否開始這段愛情的掙扎。其實,我本人是不太贊同這句話的。誠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選擇卻太多太多,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過去失敗的決定中,吸取經驗從而對下一次抉擇展現出十足的信心,而對與錯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以及身邊的人是否快樂。

小説主人公雙雙意外身亡的悲劇,不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代人的悲劇六年級作文。或許,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一類人的身上,寄託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當看到小説結尾,我已經不能輕鬆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米蘭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一筆。也許生命一切的結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讚歎,一切的抉擇也沒有所謂正確、錯誤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因為對於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劣!而使我們必須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註定的“非如此不可”。這“非如此不可”是加載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或許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這“生命之輕”,都好像是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閲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當我們漸漸長大,經歷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之後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將是雲淡風輕,塵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生命生命讀後感300字篇8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是那飛蛾求生的慾望告訴我?是那瓜苗不屈向上破磚縫的精神告訴我?還是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在告訴我?

是的!它們都在用行動無聲地告訴我:它們有多麼熱愛生命!

即使那隻飛娥早已知道,自己是逃不出人類掌心的,可它仍不放棄,極力掙扎,鼓動雙翅,沒有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即使那截瓜苗生活在沒有陽光、泥土的磚縫中,都不怕困難,在這麼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努力成長,儘管它只活了幾天;即使那代表生命的心跳聲是如此短暫,可我們依然可以用它來為人民服務!

再查查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資料,我感慨萬千:杏林子12歲就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部分關節遭到損壞,手不能抬、肩不能舉、頭不能轉、腳不能行。這一切使她的生活行動都困難重重,但憑着她堅強的毅力和數十年來的自修,杏林子被評為第八屆“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之一呢!現已有小説、散文、劇本等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做出了要把全部稿費捐獻給“殘障福利基金會”的決定。

是啊,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可以讓它有價值,也可以讓它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應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輝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