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化讀後感通用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91K

高質量的讀後感才能幫助更多人閲讀原文,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書上理論的認識,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商文化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

商文化讀後感通用7篇

商文化讀後感篇1

1992年發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餘先生通過對國內外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並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一篇遊記。《文化苦旅》一書它會給人一種感覺,這就是作者是在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中,通過散文創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手法,以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文章寓意深刻,讀此書時他給我最大的感覺像是一部遊記,而透過表象具體分析之後才會發現,作者的每一筆、每一句其實都是在於歷史、文化進行對話。

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最吸引讀者或者打動讀者的便是“苦旅”二字。我們都聽過苦笑這一詞,即心裏不高興而勉強做出的笑容。那麼“苦旅”又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我以為凡讀過此書的人們一定會和讀者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即對文化走向的思考和對人類生命的反思。這一由固感而至感悟的歷程何其艱辛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持的。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在我們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被淫滅或中斷過並且一至延續至今的國家。在燦爛輝煌的古代我們有着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在備受欺辱的近代我們有着奮勇抵抗的英雄史詩,在繁榮富強的現代我們有着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裏面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素材,有最能體現中國人民創造智慧和文化精神的中國元素。而餘秋雨先生也在《文化苦旅。筆墨祭》一文中寫到: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態載體的。由此可見文化對一個民族、對一個社會、對一個的重要作用。

作為大學生一代的我們,代表着社會最積極的力量、最活躍的因子、最有作為的希望。我們正處於為夢想奮鬥的美好青春年華,我們要正確對待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取之精華,棄其糟,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堅決杜絕一切形式的崇洋媚外。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作為一種歷史使命、時代責任和精神追求,為傳承中華文化再創往績、再譜新、再立新功。

商文化讀後感篇2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悽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餘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藴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歎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説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説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説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商文化讀後感篇3

你想過嗎,如果有一天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被他國人盜竊,作為小人物的我們該怎麼辦?

我自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她們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發出同樣的千年一歎,想了一番辦法,卻“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只能跪倒在沙漠裏,大哭一場。”我們是不是該對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視呢?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後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裏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彷徨,迷茫着。緊接着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一箇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一個多麼悲愴的心聲啊!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在的散文大家餘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麼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或許身處現在的我們沒有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國家的瑰寶被他國人偷竊、倒賣,輾轉到他國的博物館裏,但是在我們出國旅遊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欣賞,感歎自己國家的輝煌文明時,這是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想,藏經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道士塔》裏的一段話,我對它的解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卻也是我們值得傳承與發揚的。可是現在這些千年前的經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卻不在自己的國家了,想要提高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沒有了依託了,又何來承接呢?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裏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商文化讀後感篇4

作者在書中既有領略祖國大好河山後的暢快,也有自己內心中的傷古傷今。我書中開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對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畫中的飛天等經典形象的歎服,更多的是對那些已經軼失的古經卷的歎息和那位守護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纂憤恨和無奈。

因為王圓纂個人的愚昧無知和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對這些經書的漠視導致了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客走他鄉。此時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這個“苦”字含義,其中有對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種對文化遭到破壞的憤恨和無奈,所以這一次次的旅程怎麼能不是一個苦旅。

這本書還沒有看完,只是淺淺的閲讀了書中的一部分章節,但是書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們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們也倒不是非要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去走完這一段的路,但是走這一段路程抱着何種態度很重要的。

我們大可嬉笑怒罵、走馬觀花的走完這一程,但是最後沉澱到心底的東西又能所剩幾何?所以我感覺要像作者那樣帶着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領略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程。沿途我們會經過諸多風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獨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過,而不是短暫的來過。

商文化讀後感篇5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那美得連時光都忘了行走的名勝古蹟,似乎就在眼前呈現。

有人評價過餘秋雨: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美麗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發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有人説,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

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

?文化苦旅》,展現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蹟,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佈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藴藏。

跟隨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彙,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着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商文化讀後感篇6

前不久,我在某報上讀到這樣一則消息:“海爾”人在接待參觀者的整個過程中,主人總是堅持面朝着參觀者邊倒行邊介紹情況,許多參觀者對這種“倒行工作法”費解,時常有人問:“你們這樣做是不是有點難受”但聽到的回答卻總是一樣的,“面對你們是一種尊重”。大家知道,海爾集團是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大型國際化企業,“海爾”之所以能快速成長為企業巨人,關鍵因素就是因為它錘鍊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並且使之在職工心中深深地紮了根,不斷開出芬芳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煥發出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海爾”現象及其培育的企業文化已成為許多專家、企業關注和研究的焦點,成為人們前進的路標和旗幟。

説到這裏也許就會有人問:企業文化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到底什麼是企業文化呢專家已經給出了定義: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創造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對外是一面旗幟,對內是一種向心力,是企業的靈魂和持久動力。企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又稱企業理念,是企業文化的精髓,處於核心地位。

那麼,企業文化有多神奇呢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指出,你可以毀掉海爾,但你毀不掉海爾文化。正象一位會再哲人所言,今天你聽到可口可樂被火燒盡的消息,明天就造一個新的可口可樂,因為有可口可樂的文化在。可見,企業文化對企業以及企業員工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的魅力是無窮的。

我們信用社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同樣需要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如果站在金融業風險和競爭的角度,我們信用社不僅需要企業文化,而且迫切需要。如果缺乏了企業文化,我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發自內心的動力和追求,就僅僅是隻具備外表,而缺乏內涵和活力,如果要説有活力,也難以持久保持。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信用社的企業文化建設基本上還停留在表層和初始階段,還停留在感性和模糊的認識上。那什麼是信用社的企業文化我們應該怎樣建設這一問題我思索了很長時間,而且我相信,它同樣也困擾着我們每位信合員工,更需要我們每位信合員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來澆鑄。那麼,如何塑造我們信用社的企業文化呢

商文化讀後感篇7

首先想到道士的無知。你看,那麼多珍貴的文物的遺失,不就是因為道士的無知嗎?設想,如果道士知道這文物的價值和對國家的意義,他一定會捨命保護它們。可他什麼也不知道啊精美的壁畫在他手下變為白牆,優雅的雕塑在他錘下化為烏有。恨,恨他的無知。

無知的不止道士一人,政府官員們也很無知。由此聯想到中國的文盲。中國的成人識字率和初、中、高等教育入學率低於許多發達國家。試想,一個文化無法得到普及、到處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的國家,怎麼能強大得起來?怎麼能與外界競爭?當然留不住價值連城的經文和畫卷!

又多讀了幾遍,就開始恨起政府了。的確,王道士的疏忽導致了直接的損失,但清政府有更大的責任!

在道士不得不因為落魄不已而無奈用文物換來少得可憐的銀子時,政府哪兒去了?來看看清政府都在幹什麼好事

慈禧依舊每天一百道菜,依舊年年揮金如土地祝壽;頤和園依舊在熱火朝天地修建,這個老女人依舊在愜意地腐敗!

真是天子萬年,百姓掏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呵!

有這麼多閒錢享盛宴,祝大壽,修園林,區區一點運費都出不起?笑話!

清政府腐敗得無藥可救!恨,恨清政府的墮落!

恨,又有什麼用呢?

只能把這次文物的流失當作慘痛的教訓,化作今天研究敦煌文明的動力!

那王道士的圓寂塔,刺痛了愛國人的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