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W

《生命是什麼》讀後感

埃爾温·薛定諤 (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 是一位著名的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 年因薛定諤方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43 年2 月薛定諤在愛爾蘭作了一系列講演,並於1944 年整理出版了一本小冊子《生命是什麼》。 這本書曾多次再版,我讀的是1992 年的版本,2013 年第十四次印刷, 七十多年的老書還有這麼強的活力! 除了《生命是什麼》,這一版還包括了他1958 年出版的《意識與物質》以及他去世一年前1960 年寫的自傳。 2003 年出版的中譯本是由羅來歐和羅遼復翻譯的,後者是理論生物物理領域專家,國內理論生物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

在這本書的第一部《生命是什麼》中, 作者介紹和解釋了人們對生命和遺傳物質的最新理解,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觀點。由於他的影響,不少物理學家參與了生物學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學和生物學相結合,形成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英國物理學家佛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就是受薛定諤的影響而轉行生物學的優秀物理學家之一。轉行後克里克和美國的詹姆斯.沃森 (James Watson)合作,在1953 年發現了DNA 的雙螺旋結構,並因此於1962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由此可見,薛定諤對生物學和遺傳學的貢獻是十分重大的。 中文版的譯者認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分子生物學的如火如荼的發展,九十年代以後基因信息的崛起,都和《生命是什麼》這個小冊子中闡述的觀點密切相關。

在《生命是什麼》中, 薛定諤首次提出遺傳物質 (基因) 是一種有機分子,“非週期的晶體或固體”,以密碼的形式通過染色體來傳遞。在這以前,摩爾根已經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並且於1933 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但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 是遺傳物質的假設還沒有提出來。據詹姆斯.沃森回憶,薛定諤的這個觀點對他很有啟發,有助於他們後來對DNA 的發現。

另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生命體系中存在量子躍遷現象。生命及遺傳的穩定性與輻射下的變異 (突變) 的不連續性 (jump-like mutations),説明了生命遵循量子規律。這個觀點我似懂非懂地感到接受了。

還有一個觀點就是: 生命是非平衡系統,以負熵為生,從環境抽取“序”以維持其系統的組織。 這是生命的熱力學基礎,有悖於傳統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就是説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因此只能從有序轉向無序,而不能從無序轉向有序。

這本書的第二部《意識與物質》 “Mind and Matter” 也很引人入勝。《意識與物質》的原材料是薛定諤1956 年10 月在英國劍橋的三一學院做的報告,整理編輯後在1958 年出版。《意識與物質》的主題是 “意識” – 意識的物質基礎,形成過程和特徵,並且引申至科學與宗教。 這一部一共有六章,我最感興趣的第二章,“瞭解未來”,分析和預測了的人類進化的前景。六十年以前的觀點,我覺得現在還很值得讀。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在自發性的遺傳變化也就是突變中,有利的變異會被自動地選擇。可惜這些變異往往是細微的進化步子,這就是為什麼在達爾文理論中物種進化必須付出巨大代價,那些有巨大數目的後代的物種,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生存下來。薛定諤認為,這種進化機制在現代文明社會並不適用,在很多方面人們在朝相反的方向運作 – 保護生命的法律、社會制度和醫療手段會去不加選擇地挽救所有的生命。 一百年前,有先天心臟缺陷的嬰兒活不下來。在醫藥發達的今天,同樣的嬰兒不僅能活下來而且能生兒育女。因此,薛定諤認為我們很可能是接近甚至是已經進入了進化的末端或死衚衕 (blindalley)。按照傳統的達爾文理論,人類沒有希望再進一步進化。

不再進化並不意味着滅亡。 有些物種, 比如烏龜、鱷魚和很多昆蟲,它們的身體受自己的貝殼限制,百萬年以前就停止了進化,它們也存活至今。薛定諤還提出了另外一個令人樂觀的觀點,這就是意識對生物的進化有反作用,行為的變化和體質的變化並行,並且互相影響。 光靠達爾文的“偶然積累”,無法解釋某些物種具有的的特殊技能和習慣是怎麼形成並且在遺傳水平上固定的。 為了避免人類這個物種在進化途徑上停滯不前,人們必須重視行為對進化的影響。 這個觀點,我覺得應該是寧可信其有。

慚愧的是,以前讀書實在太少,最近才知道《生命是什麼》這本老書,瞭解到薛定諤這個通曉多門學科的思想家,他對現代生物學和遺傳學的貢獻,以及他對拉馬克和達爾文進化論的見解。 趁機也重温了遺傳學的其他一些里程碑 – 從孟德爾到摩爾根到沃森-克里克,遺傳三大規律,人們對遺傳的物質基礎及其表現的理解, 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