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精選範文最新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96K

寫好讀後感的前提是認真仔細把文章讀懂吃透,讀後感對於我們日後的寫作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一定要認真對待,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精選範文最新三篇,供大家參考。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精選範文最新三篇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精選範文1

高爾基説“這是真正詩人的聲音,而且是位有社會意義的詩人的聲音”。《日瓦戈醫生》是一部史詩級的文學作品,獲得了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但因為書中的“反對態度”,作者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被嚴厲批判,並受到各種威脅恐嚇,於是他被迫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諾獎歷史上唯一一位不僅未曾因獲獎而取得榮譽,卻反而招致屈辱和災難的作家。

這段故事似一條長長的餘暉般橫亙俄國及蘇維埃政權歷史的斜陽古道,翻開此書,向我們徐徐展開的是作者勾勒出的當時俄國人民充斥着顛沛和希望的生活圖景。

作者描寫了一位知識分子——尤里·安得列維奇·日瓦戈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種種遭遇。日瓦戈醫生並不一個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他愛寫詩,愛行醫。當革命浪潮鋪天蓋地襲來時他正值熱血年華,但他並沒有傾向於任何一個政權或黨派,也沒有整天在街頭巷口宣揚那些革命理論。他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醫生,懷着一顆仁愛之心,行走於烽煙戰線的邊緣,挽救一個又一個生命,將救死扶傷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日瓦戈醫生作為一個身處革命時期的人,他曾有過對革命勝利的喜悦,他知道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時也曾興奮地歡呼,認為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術”。他曾經似乎理解革命的意義,犧牲的意義,然而當他發現戰爭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困苦時,他便開始懷疑革命的意義和深思戰爭、殺戮的罪惡。由於戰爭帶來的破壞,社會的混亂和苦難慢慢顯現,他也見證過一系列暴力血腥事件,這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着,猶豫着,希望在大自然和愛情中尋求安慰和解脱,於是他萌生了帶着妻子冬妮婭和兒子逃離城市,過隱居生活的念頭。

之後他攜妻帶子離開了莫斯科,打算隱居窮鄉僻壤去過田園生活。不幸的是,他被紅軍游擊隊擄去當了軍醫,過了18個月的野營生活,一直處在槍林彈雨、硝煙瀰漫、朝不保夕的環境中。在這樣壓抑日子裏,日瓦戈碰到了千里尋夫做戰地護士的拉拉,雖然兩人都有妻子和丈夫,但他們覺得彼此心靈相契,()同樣追求美和自我,兩人很快就陷入了熱戀中,但是他們的愛情卻是不被世俗所認可的。後來又經過許多事情,日瓦戈的妻子逃離俄國,帶着孩子定居法國,拉拉和日瓦戈也沒能在一起。最終日瓦戈心臟病發猝死於電車上,他的一生就此結束。

縱觀整部小説,它似乎就是講述了戰爭歲月裏一個普通人的一生,他擁有熱烈的愛情和坎坷的命運,而他背後是一段深沉的歷史,歷史是什麼?借作者的話説“歷史是一條人們探索死亡並且追求永生的一段長路。”但這些話背後的深刻內涵我卻並不懂,只能品味它的表象。日瓦戈醫生在一系列的歷史變化中積極生活着,為自己的幸福掙扎着,但生活是殘酷的。日瓦戈和拉拉的愛情是那麼純真和熱烈,就像天空和大地那樣和諧美好。他們懷着愛,去面對考驗,懷着希望,在顛沛中繼續自己的生活。雖然日瓦戈醫生最後倒在了電車上,離開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兢兢業業,為病人奉獻,他還為世人留下了他喜愛的詩歌文學,像他這樣的人,是不會被世人忘記的。

就像作者在自己的詩《唯一的日子》裏説的“擁抱永無止休,一日長於百年。”或許在品讀這本名著後帶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抓緊你擁有的一切,好好的去珍惜,體悟生活的美,就算身處無限顛沛,心中依然是世外桃源。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精選範文2

偉大有很多類型,偉大也有不同層次。因為多本書同時在讀,感受到不同的經典。《傲慢與偏見》大概是依託時代的背景,輕巧的創新,就像第一個説臉蛋是蘋果、光陰似流水、女人是朵花一樣,第一個説出來的是天才,可它的價值僅在那第一次説出來,《傲慢與偏見》放在今天也許就是電視劇的水平,可是在那個充滿等級觀念、戀愛不能談、女人沒地位的年代裏,這樣充滿真情和巧合、這樣自由和個性的Lizzy、Darcy就成了經典。《北迴歸線》不依靠情節、不依託時代,靠的是濃稠的思想、騰飛的想象,它是你在累極了或者閒極了的時刻,是生活預備向你展示它的魔法時,對熟悉的一切、對知曉的一切的一點兒質疑、一點兒疑問、一點兒思考後的瘋狂,這“一點兒”是我,亨利米勒是“很多點兒”“很大點兒”。《日瓦戈醫生》以日瓦戈為主體,勾勒出俄羅斯那段重要的歷史,可貴的是它不像歷史書教科書,它以人為主體,關注到了那段歲月裏不堪的一面,在隨處的描寫敍述中又體現俄羅斯人的堅韌精神。

日瓦戈是個什麼樣的人?序裏避開了這個問題,貝可夫説:“我們無法一下子就概括出他是怎樣的人”,“我們只能説出他不是怎樣的人:他不是一個蜕變了的知識分子,不是鼓吹平庸習氣的鄙俗之人,不是革命的狂熱分子,不是反政權的鬥士,不是持不同政見者,不是‘安排生活的能手’。總之,不是一個庸俗小人。”日瓦戈是一個平常人,但重要的是,“即或平常人也有權利:不接受時代犯下的失誤,不殺戮自己的同類,不隨大流。”

胡適在評價徐志摩時曾説:“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裏面書寫着三個大字:一是愛,一是自由,一是美。”在我看來,日瓦戈的人生觀,也是一種單純信仰。他不被狂熱的革命口號所迷惑,不衝動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而是守住一個普通人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最基本的人性,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十月革命發生以後,他稱讚:“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外科手術”。可是,當他目睹了革命後城裏民生凋敝、軍隊瓦解,逃兵胡作非為,他對形勢的看法發生改變,被遊記隊強迫留下行醫後,他看到到處可見上級派來的首長、政委發號命令、掌握着人的生殺大權,日瓦戈堅信真理,一時一事使用暴力或可奏效,但用歷史眼光看,到頭來必然事與願違。

日瓦戈也是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勤勉而有意志的人,儘管條件艱苦、生活忙碌、隨處搬遷,但仍然堅持寫醫學論文著述、堅持詩歌和小説的創作,他追求一種平實不矯揉造作的敍述手法,他的文章裏閃現着他的思想和靈感。在重遇學生時代的好友戈爾東和杜多羅夫後,他對他們的思想上的平庸、思考上的怠惰、觀點上的人云亦云失望之極。他的作品中閃耀着自己觀點的光輝。

大自然的奧祕、生活的智慧,也是日瓦戈人生的重要嚮導和內容,他沒有被革命直率的呼喊所左右,當時蘇維埃不少舉措打着“改造生活”的旗號,在日瓦戈看來,這並不是歷史的進步,他直言:“每次聽到説‘改造生活’,我簡直忍無可忍,內心絕忘記了。生活從來不只是一堆物質的東西。生活本身可以説在不停地更新自己,修正自己,永遠在自我改造。它比你我的那些愚蠢理論要高明一百倍。”不用提什麼開始、投入、改造,我們從生來就被裹挾在生活的洪流之中,我們一直在生活,那些“改造生活”的人,恰恰是空洞而沒有生活的人。也許偉大的人,已經和生活達成和解,悟出生活的寓言,領略生活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精選範文3

《日瓦戈醫生》是蘇聯當代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説,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亞富商的兒子,但很小便被父親遺棄。10歲喪母成了孤兒。舅父把他寄養在莫斯科格羅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讓他同女兒東尼婭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學醫科畢業後當了外科醫生,並同東尼婭結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瓦戈應徵入伍,在前線野戰醫院工作。十月革命勝利後日瓦戈從前線回到莫斯科。他歡呼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多麼高超的外科手術!一下子就嫻熟地割掉腐臭的舊潰瘍!直截了當地對一個世紀以來的不義下了裁決書……這是從未有過的壯舉,這是歷史上的奇蹟!”但革命後的莫斯科供應極端困難,日瓦戈一家瀕臨餓死的邊緣,他本人又染上了傷寒症。這時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葉夫格拉夫·日瓦戈勸他們全家搬到烏拉爾去,在那兒至少不至於餓死。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動身到東尼婭外祖父的領地瓦雷金諾村去。這裏雖然能維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悶。他既不能行醫,也無法寫作。他經常到附近的尤里亞金市圖書館去看書。他在圖書館裏遇見女友拉拉。拉拉是隨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亞金市來的。巴沙·安季波夫參加了紅軍,改名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紅軍高級指揮員。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見面。

日瓦戈告訴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舊軍官出身,不會得到布爾什維克的信任。他們一旦不需要黨外軍事專家的時候,就會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擊隊劫去當醫生。他在游擊隊裏呆了一年多之後逃回尤里亞金市。他岳父和妻子東尼婭已返回莫斯科,從那兒又流亡到國外。隨着紅軍的勝利,黨外軍事專家已成為鎮壓對象。首當其衝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隨時有被捕的危險。他們躲到空無一人的瓦雷金諾去。坑害過他們兩人的科馬羅夫斯基律師來到瓦雷金諾,騙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這兒來尋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騙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絕,開槍自殺。瓦雷金諾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見弟弟葉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醫院裏當醫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臟病發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日戈瓦醫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史詩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生》裏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爭與和平》這部鉅作相提並論。讀完《日瓦戈醫生》,可以發現,在其字裏行間浸透着強烈的批判意識。在社會動盪的年代裏,對文化操守的堅持是最可貴的,它對人類一切功利的思維與行動都具有一種透徹的批判意識。這種堅持文化操守的批判意識往往會被人扣上“保守”的高帽。狄更斯在《雙城記》裏對法國大革命的表現可謂是充滿了“感傷的保守主義情緒”,高爾基這隻呼喚暴風雨的海燕也在暴風雨真正到來之際又突然變得顧慮重重,還有我們的魯迅,亦曾被年輕一代斥為“封建餘孽”。然而,當我們後輩人經歷了歷史的荒誕性的“洗禮”之後,難道沒有理由欽佩這些文化先哲們深遠的目光嗎?對魯迅,甚至對高爾基的那些指責如今似乎都成為我們的笑談了,難道40多年前對帕斯捷爾納克的非難就不是荒.唐的嗎?這種對歷史與現實的超越了普通政治層面的思考,這種克服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功利主義情緒,以人類最廣泛的永恆的、共同的情感為旨歸的批判與超越意識,是文學經典的重要特質。

我始終認為,要成就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必須有最底層的生活體驗打底,要經歷不為人所道的痛苦與掙扎,在現在浮誇而網絡文學盛行的時代,還會有那樣完美的小説誕生嗎?不過時代不同,所反映的生活也不是單一的,也許完美的小説還是會誕生的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