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清明心得體會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通過心得體會的寫作,其實大家的思想認識能得到更好提升,心得體會是記錄我們內心感受的一種文稿,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家國清明心得體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家國清明心得體會5篇

家國清明心得體會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歡樂地生活着。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以往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悽然淚下。

時間永是流逝,信念未曾更改。多少年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一向被人們傳誦。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先烈們捨生忘死,前赴後繼、為他人謀幸福的高尚品德不應當被遺忘,他們的無謂和奉獻精神萬古長青。讓我們永遠記得去珍惜生命,珍惜親情,真愛生活中一切完美的東西,為他人帶來歡樂,這才是青年人學習英雄緬懷先烈的真諦!

每逢清明節這個時候,上墳祭祀的人成羣結隊,像潮水般湧上去,人們習慣用燒紙錢,放鞭炮的傳統方式寄託親人的思念,清明節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也寄託着整個民族的憧憬,承載着人們的完美期望和祝福,清明祭祀是個人情感的追求,也是中華民族高尚的品德。我們手握白花步入墓區,懷着崇敬的心境去緬懷死難的烈士們。一位位烈士的圖像出此刻我們的面前,彷彿在訴説着他們的鬥爭過程。為了人民他們拋頭臚灑熱血通往直前。為了解放中國,他們捨棄小家,聚在一齊,才換來了今日大家的安寧,我們把手中的鮮花獻給了烈士表達我們對烈士們那份崇高的敬意和緬懷之情,墳前的小草綠綠的,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息,好像烈士對我們説着一句句鼓勵的話語。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有仗不完的勁,最終我們繞了一個圈子,離開陵園,門口的柱子上幾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光彩奪目。這道光激發了我們心中的愛國信念。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您用青春和生命為民族解放而英勇抗爭的光輝業績令我們敬仰;您留給後人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永遠鼓舞我們進取、向上;您播下的思想種子,已經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帶領我們走向完美明天的旗幟。敬愛的革命烈士們,經過你們不懈努力和艱苦卓越的奮鬥,當年被帝國主義列強辱罵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已經站起來了,今日,我們接過從您手中傳過來的接力棒,決心要更新觀念,擴大視野,掌握一技之長,全面完善自我,為中華民族的興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此時此刻,我們只想用一朵小花寄託我們的哀思,我們只想用一個花環證明我們的心意,我們只想用一座石碑表達我們的敬仰……可是,我們更明白,最好的`方式僅有一個,那就是:繼承您的意志,弘揚您的精神,讓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

我們要珍惜這金色的童年,這來之不易的完美生活。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九泉之下的烈士安息,如果他們看見了,會欣慰的説:“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家國清明心得體會篇2

很小的時候,我並不清楚清明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只是覺得這一天沒有國慶節、兒童節那樣歡慶熱鬧。人們的臉上少了一份歡笑,多的卻是一份沉重與憂傷。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後,我才對清明節有所瞭解。婆婆三年前離開了我們,還記得婆婆的棺木被黃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直流。我也説不出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長這麼大第一位親眼目睹離去的親人,我傷心,的是不捨。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像往年一樣到鄉下祭祀掃墓。穿過開滿金黃色油菜花的農田,我放眼望去,山還是那座山,婆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只是墳頭又多了些雜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爺爺的帶領下用鋤頭等工具把雜草清理乾淨,並把它們掃到一塊空地用火燒,聽説是為防止起山火才選擇在空地的。我看見爸爸在角落燒一種黃色的紙,便好奇地問:“燒這個幹什麼呀?”爸爸回答説:“這是紙錢,燒給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點點頭再也不願多問,因為我知道,他們心裏很難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嗎?

爺爺點燃了香蠟,伯伯鋪好了墊子,我們長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墳前磕頭。我跪了下來,望着隨風搖曳的燭火,彷彿看到了婆婆那張佈滿皺紋的臉和充滿愛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對我的愛護與唸叨,也似乎聽到了她用微弱的聲音呼喚着我的小名。記憶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聽爺爺講,她年輕時是位生意能手,那時她家因為做布匹生意成為當地的一户富裕人家。後來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變得一無所有,並逃亡到桃源鄉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勞的雙手堅強地生活。婆婆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因為舊疾癱瘓了,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幾乎就沒出過門。婆婆雖然手腳不方便,但還是很關心我們,聽爺爺講,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孫後代。

灰濛濛的天依然下着細雨。燭火熄滅了,鞭炮聲震耳欲聾。婆婆,清明節到了,我們又來看您啦!知道我們有多想念您嗎?您聽到我們正在向您問好嗎?您一定也在天上關注着我們吧!這樣您就不會寂寞了。

站在墳前,我一邊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絲寒意,一邊胡思亂想,忽然記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我的臉頰濕濕的,分不清是雨還是淚。

家國清明心得體會篇3

當今,主流社會倡導的是“厚養薄葬”,主張在生前給足尊嚴,善待處之,使之生活幸福;提倡在死後喪事從簡,生態入葬,留下環保風範。這是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賴以生存地球的高度負責,沒有哪一個人可以逃離生生死死的規律,更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改變“赤條條地來,空蕩蕩地去”的現實。生態,才是維繫人類生存的重要密碼,對待逝者,需要用生態的觀念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在公眾吐槽大氣污染時,很多人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各大涉染企業的煙囱、馬路上汽車尾氣的排放,甚者來自西北區域的沙塵暴,這些都是公認的公共生態環保責任,唯獨沒有想到與己相關的應擔責任。在一些地方,親人離世還保留着土葬的做法,佔用大量農地耕地;運靈車一路拋撒冥幣,既不雅觀又給環衞工人添累;高高的墳頭前,燒化的是祭奠用品更是新的污染源……特別是清明節期間,各種汽車開進山野,你追我趕,喇叭聲此起彼伏,打破山村的安祥與靜謐,活脱脱地演繹成一場車展秀。這與生態祭掃先人的要求相差甚遠,離傳統的清明祭掃愈行愈遠,繁華落盡是空虛,心靈的哀思何以寄託?

清明節,是中國人們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央文明辦力推的“我們的節日”。國家文明需要社會文明來詮釋,社會文明需要公民文明來體現。作為新時代的國人,身上理當充裕着時代文明的風範,能否讓清明節成為展示文明的一扇窗口,從這個窗口望去,滿眼的生態文明應當成為一景。如果説,一堆紙錢化作升騰的青煙,能夠寄託後人的哀思,那麼,一束鮮花清新高潔敬獻先人,不也能代表晚輩的追思嗎?在祭奠先人的問題上,與佔地土葬及烏煙瘴氣地亂燒一通相比,海葬、河葬、樹葬等充滿環保理念的生態殯葬,則更加順應潮流,倍受推崇。

生態殯葬靠公民的自覺,更要靠法律法規等硬約束增強執行力。教育只能起到宣傳引導的作用,但不是根治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萬能藥,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規作後盾。在推進生態殯葬管理方面,僅僅依靠沒有約束力的説教和制度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讓公民知道破壞生態殯葬的嚴重後果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生態文明不是軟綿綿的説教,而是需要國家、社會、公民各個層面實實在在地落實各自的責任,把擔當的精神寫在盡職盡責中。

生態祭掃,是緬懷先人的最好方式,也是改善子孫後代生存環境的最佳選擇。故人離去,留下的是精神財富,激勵後人以科學的精神繼續創造劃時代的輝煌。作為後人,理應接住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棒,把先人的創新創業、勤儉節約等精神發揚光大。由此,方能告慰先人,昭彰後人,不負做人。

家國清明心得體會篇4

一個週末,我們全家人興高采烈地去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遊玩。

我們坐了大概兩個小時的車就到達了目的地,售票處人山人海,好不熱鬧,光買票排隊就花了幾十分鐘呢!買完票以後,我們就進去遊園了。

一進園裏,正對着我們的有一塊奇異的石頭,凹凸不平,特別引人注目,石頭正中間有五個紅色的大字:“清明上河園”。那五個字看着好喜慶,好像人們的笑臉。園內綠樹成蔭,充滿了喜慶的氣氛。

我們先去了一座宮殿,殿堂裏依舊人山人海,我們一進去,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迎來,一個大殿佇立在中央,價值連城的寶座,端莊大氣,深色的木地板,更顯出了大殿的肅穆……歷史像電影似的在我腦海中播放。

從大殿出來,我們觀看了鬥雞表演。表演的規則其實是鬥雞擂台賽,一共有三隻雞,先由兩隻雞對戰,誰先被打下擂台的為輸,最後仍然站在台上的為勝者,而且觀眾還可以賭雞,人們向裁判員説哪隻雞會贏,並上交十元錢,如果猜對了,就會返10塊的1.5倍,也就是15元錢。我賭的是2號雞,可我沒有説出來,也就沒有交錢,我在心裏默唸着:“2號贏,2號贏……”先是1號和2號對決,1號雞是世界冠軍的後代,2號雞也是個不俗之輩。只見1號雞和2號雞互相瞪着對方,好像在説:“我一定要把你碎屍萬段。”唉,最後1號雞贏了。賭1號的人在歡呼,而賭2號和3號的人後悔聲連連。

大家各自懷着不同的心情離開了鬥雞場,我們又去看了一場表演。那兒的人騎着馬穿着古代的戰服在互相廝殺,毫不留情,甚至有些人從馬上跳到空中去殺敵,可謂豪氣沖天。

我們走在園內,看到有個穿古代服裝的男子,挑着扁擔在賣燒餅,一問,才知道他是武大郎,再看他筐裏的燒餅,跟街上的油酥燒餅沒有太大的差別,也就沒有買。

園內的紅橋倒影在碧波盪漾的河面上,橋上的遊人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朝河裏張望,他們在找什麼呢?河裏有魚嗎?我來到橋上,探着頭往水裏看,水清清的,隱隱地能看到水裏有黑色的魚遊過,它們那麼悠閒自在,真讓人羨慕啊!

清明上河園裏好玩的還不止這些,聽哥哥説,這個園子是根據宋朝畫家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園》建造的,裏面的景色都是依據畫裏的內容設置的。身在其中,就像穿越到了宋代一樣。怪不得我感覺這裏就像是個古代的大都市,繁華熱鬧。

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願意去這裏看看麼?我可以當你們的導遊哦!

家國清明心得體會篇5

又是一次清明節,跟以前一樣,稀裏糊塗地過了這一天。唯一能讓我記住清明節的一點就是清明節放一天假而已。從前,清明節就不放假,有時當天是清明節自己壓根就不知道。現在,我來闡述一下我認識的清明節吧!

如第一段所説,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浪漫的畫卷。綿綿細雨中,一位騎着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着一個站在道旁的小牧童,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遙遙指着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就是我對清明節的第一印象。

那是平淡的星期天,我被爺爺奶奶帶回老家去掃墓。與其他親戚會合,集體到了姥爺的墓碑前,我們所有所有的人都是肅然起敬,直立在他的墓碑前面,當然,除了不懂事的我。爸爸遞給我一根已經燃燒起來的香,香在不時的向外冒着煙,那香味是那麼的濃重,讓我一聞到這樣子的香味,馬上顯示出一副厭惡的樣子。我只見過幾次姥爺,只記得他虛弱地躺在牀上,跟我的長輩們説話,他説話斷斷續續,有時感覺他有話説不出來,不是不想説,而是真的説不出來。之後我們所有的人的手裏都拿着香,一起為在“九泉之下”的姥爺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們對他們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至今回憶起來,還有些説不出的感覺。

教室。教室中瀰漫這一種十分緊張的氣氛。學生們都分為兩派:正方和反方。正方認為清明節和前一天的寒食節應該按照習俗來。反方認為這些可要可棄。我是正方。我拿着沉甸甸的辯論詞,嚴肅莊重地念着自己辛辛苦苦蒐集來的資料。我盯着每個字仔細看,生怕讀錯一字,被別人找到錯誤。那是,我真希望清明節我全都能完全瞭解。什麼介子推的故事全部倒背如流,什麼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之類的全部都知道。當然,這只是幻想。這是我最瞭解清明節的時刻。

最後,我給大家講一下清明節習俗的資料: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 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 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説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