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6W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小夥伴們對書上知識的理解,當我們看完一本有意義的書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認真寫好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莎士比亞》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莎士比亞》讀後感5篇

《莎士比亞》讀後感篇1

閲讀可以使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光明。它如陽春三月陽光普照大地的和熙;似清晨第一顆露珠的純淨;像傍晚微風拂過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閲到《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這本書是莎士比亞一生所撰寫的喜劇和悲劇作品的精品集,裏面有耳熟能詳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有膾炙人口的喜劇《仲夏夜之夢》,還有充滿理性思考的《李爾王》。

?李爾王》講述了一個關於女兒背判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爾王因為年邁想要退位,他想把所有的土地財產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以稱讚自己語言的優美決定分發的多少。兩個大女兒為了得到財產極力讚美李爾王,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樸素真實的話語遭到了驅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國國王的青睞,入宮做了王后。李爾王退位後,兩個大女兒的野心暴漲,終於把李爾王趕出王宮。悲憤交加的李爾王與自己的隨從行走在荒野中,竟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出家門的埃德加。

李爾王與隨從和埃德加分開後,遇到了一個聖徒,他對聖徒傾訴了自己的苦衷。沒想到,這個聖徒竟是自己的女兒考狄利婭。考狄利婭得知李爾王的困境後,立即組織了一支軍隊,祕密在英國登陸,去攻打兩個壞心腸的姐姐。雙方開戰前,考狄利婭專程去看望了父親李爾王。最終,法國軍隊大敗,考狄利婭被害,埃德加殺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而李爾王在巨大的悲傷中,崩潰而亡。

本刷的最大悲劇不在於李爾王的經歷,而在於小女兒考狄利婭被追逐後仍然敬愛自己的父親李爾王,併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李爾王因殘暴蠻橫,目光短淺而落得如此下場,還連累利自己的女兒,可謂是自食其果。他的兩個大女兒惡人有亞報,她們一生都沒有得到別人真誠的愛。

瘋子領着瞎子趕路,是這個時代一般的病態。莎士比亞用這句話諷刺了那些愛慕虛榮的人,並在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不要貪戀外在,不要喜歡聽甜言蜜語的誇讚而失去了自己最初的本質,要像書中的考狄利婭一樣,以一顆善良純真的心去面對人世間的人情世故。

對我而言,書分兩種。一種是中華文粹,一種是西方經典。如果説國文是晚飯的香糯,回味無窮,那麼外國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簡單大方。它們有些地方不大相同,可以説是截然相反,但各有各的優點。國文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藴含量,外國名著可以激發豐富的想像力。所以,只要做到中西結合,閲讀水平就可以跨上一個新台階。

如果沒有閲讀的滋養,那麼就會像鐵籠裏的獅子一樣盲目徘徊。所以,樹起閲讀的船帆,在書的世界裏遠航!

《莎士比亞》讀後感篇2

我曾經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為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後國王意識到自己的錯,順着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裏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為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悲劇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非常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説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因此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己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在兩兄弟之間作對比控制變量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着戈納瑞和裏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裏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己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現在自己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同側面嗎? p516弄人的比喻“蝸牛揹着一個屋子是因為可以把它的頭縮在裏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裏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蜕下這層虛偽的表皮李爾才得到了報應。悲劇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該的。

作為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濕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莎士比亞》讀後感篇3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

莎翁的這段名言如此擲地有聲,震耳欲聾,其實穿透了幾百年的洪荒,也仍舊能直擊我們的心靈,使它顫抖,並引它深思。

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就想起了許許多多從教學樓上飛身而下的年輕人們;想起了一些人或無助的或撕心裂肺的喊着“活不下去了”;想起了面對身邊的人死亡時和自己面對死亡威脅時候的堅強,冷漠,或者做作的表演。想到了很多。

這部戲劇關於倫理的衝突,關於人生的矛盾,關於命運,關於死亡。每個人都註定了自己的,只屬於自己的死亡方式。

先王死了,博羅尼爾死了,奧菲利亞死了,王后死了,雷歐提斯死了,國王死了,哈姆雷特也死了。在這麼多的人死去的時候,人們被這死震撼着,或許這才是悲劇的魅力,無可逃遁的命運悲劇。

他們有人善良有人邪惡,有人忠誠有人背叛,有人勇敢有人懦弱,但命運卻將他們引向了同樣的終點,是否會覺得有些不公平?是否會覺得我與其當一個悲慘的好人,不如做一個逍遙的壞蛋,反正人終有一死,結局總是相同。

所以有人選擇與其好好活着,不如痛快一死。是這個原因麼?

可哈姆雷特的提問迴響在你我耳畔:當我們擺脱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長眠中會有何夢來臨?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死了之後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死去以後是否真的有夢,而那夢又將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但我總還是固執的相信,生時無法清算的債,死後自會償還,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尊重生命,尊重別人的,更要尊重自己的。

我想象着那些死去的學生們,從樓上跳下來的,也許和《頤和園》裏李緹一樣,坐在頂樓的邊緣,然後仰面就躺下去,跌落到樓底,了盡她的生命。他們不想再生活下去的理由又是什麼呢?無力承擔生活的打擊麼?可是生活又強加給他們了什麼呢?我不明白,也不想明白,始終覺得是他們自己把自己的生命選擇成了悲劇的,死亡無可逃遁,卻也並不是不能迴避的。

所以,好好活着吧,少年們。

《莎士比亞》讀後感篇4

莎士比亞,十六世紀後半葉到十七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集大成者。它影響深遠的作品有《羅米歐與朱麗葉》。其代表作最高峯的四大悲劇《王子復仇記》、《奧賽羅》、《李爾己》和《麥克白》。我所讀的就是堪稱世界最悲劇的《王子復仇記》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複雜的文學典型之一。

?王子復仇記》是將講述一位丹麥王子復仇的悲摻故事。故事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皇——老聃麥網離奇的死亡。因此,王子十分困惑和傷心。在敵樓上他見到了他死去的父皇的靈魂,父王的靈魂告訴他是現任的國王克勞迪亞斯把他給殺死了。為了證實,聰明的他,最終證明了父親説的話,並且找出了真兇。此後,哈姆雷特也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但在復仇記劃中失去了他的愛人奧菲莉婭,最後奧菲莉婭的哥哥奧提斯被國之利用與王子交戰,結果,當真像大白於天下時,所有人也為此死去。

看完後,我覺得哈姆雷特真的很可憐。原來快樂的他卻在父親死後不久,背上了父親靈魂施加的包袱。他每天都活在復仇的痛苦之中,被迫裝瘋的他,身心疲憊,哈姆雷特真是活得累極了,多想讓自己放鬆呢?可是他不能放鬆,因為他那醜惡的叔叔在他的身邊安插了好多,一旦發現,就是死路一條。這些密探也不過就是他的朋友。從哈姆雷特身邊的朋友一個個背叛中,我看到了人類良知的泯滅。那些曾經要好的朋友為了金錢露出了一副副貪婪的嘴臉!再回頭説説王子吧!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智慧,就是他的聰明,是他一次一次逃過了克勞迪亞斯為他設下的圈套。他是很勇敢而且很聰明,但是他善良的本性卻出賣了他!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向他一樣善良。他相信奧提斯是善良的,所以他答應了決鬥。也就那樣死在了奧提斯的毒劍下,我想,y也許他的死是必然的。

哈姆雷特向我們一樣真實,但又比我們偉大。他以自己的“毀滅”毀滅了醜陋的叔叔克勞迪亞斯、深深的吧醜陋的現實次了一刀、成就了他的祖國——丹麥、留下了振聾發聵的“哈姆雷特命題”。他是與惡劣世俗同歸於盡的悲劇英雄,但他悲壯不悲觀。

其實悲劇共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純在的意義就在於他不只贏得人們一掬同情的眼淚,而是通過對悲劇的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悲劇也是通過對一切必然性的揭示,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

《莎士比亞》讀後感篇5

?莎士比亞劇集》由四個經典故事組成——————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

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戀人被家族恩怨牽扯,導致朱麗葉喝了一種藥水,可以被誤以為死了,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被她父母把她嫁給別人,而羅密歐以為真的死了,傷心欲絕,喝了毒藥死了,雙方父母譴責不已,互相和解了恩怨。

哈姆雷特是一個王子,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和母后殺害,哈姆雷特走上了復仇之路,最後他復仇成功了,但是他自己也死了。

接下兩篇故事都是以悲劇收場。

很多書都是以美好的結局收場,但是莎士比亞寫的都是悲劇收場,他的悲劇別有一番特色。他寫的每篇故事都非常充分的刻畫每個人物,每個細節,每個對話,又用悲劇來體現社會上的種種美好,骯髒。像羅密歐與朱麗葉前幾章有很多兩大家族的紛爭和惡俗地對話,其中又穿插了純潔的愛情,還有戀人的苦難對比、襯托,讓讀者的心情也會隨之高漲,最後用悲劇更襯托出家族紛爭的黑暗,而在羅密歐和朱麗葉結尾兩家人因為孩子的慘死和解,我認為莎士比亞這樣寫有收有放,還有一層意思是莎士比亞認為人心不會如此惡劣而寫了和解,這個和解更能令人反思這對戀人的悲劇。

哈姆雷特的故事也是如此,莎士比亞將愛情、親情、仇恨幾個詞彙聚集在故事中,寫出復仇之路的曲折和犧牲,還表明了仇恨冷化了人的心靈,犧牲和付出是必要的。

悲劇才有生活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