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W

品讀經典,涵括古今,學做聖賢,立志成才。讓讀書成為習慣,讓生活溢滿書香。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以供參考查閲!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自漢代儒家思想上升成為意識形態之後,龐大的帝國所賴以維持秩序的是孔孟之道。但孔夫子的道德是抽象的準則,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起實際潤滑作用的是”禮”,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禮”保證了整個社會的運行秩序。 “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在本質上無非是數不清的農村合併成的一個集合體,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於違法的行為作掩飾則被認為忠厚識大體。各個機構之間的聯繫,從來也沒有可資遵守的成文條例。”

經過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儒學到了明代已經越發保守僵化。作為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它滲透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無形地統治着這個社會。萬曆年間所面臨的問題在於:作為封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絕對權力無形中被各種各樣繁瑣的禮制規定抵消了,一方面,要實行有效的統治,就必須以儒家禮 教作為法理基礎,另一方面,對儒家禮教的任何背離、突破和改變,勢必遭遇到強大的抵制,其中大部分抵制是潛在的、無形的,如廢長立幼、修建皇陵等問題。

萬曆皇帝曾力圖勵精圖治,希望通過努力實踐”禮”來增強文官集團乃至全體人民對經典道德的信心,但當他經過張居正以及選太子的風波之後,他徹底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這時他自己首先對這套道德體制喪失了信心。他對管理國家事務的消極抵抗是是針對這一整套道德體系。

此時,道德和”禮”已經發展到相當畸形的地步。表面上官方倡導的道德原則與人們的實際行為已經嚴重脱節,“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至其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説明這一看法。”

究其原因就在於:在儒家的觀念裏,根本沒有私德和公德之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把個人品德作為治理國家的前提,治國如治家。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因此,儒家的以德治國是典型的人治。儒家要求一個人必須具有完美的道德人格,然後才能從事治理國家的工作,即所謂“內聖外王”。其荒謬性並不在於不切實際的烏托邦性,而在於其不承認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完全是不同性質的領域。把二者等同起來,即把政治道德化,這就使國家有權干涉私人生活,個人 自由因此蕩然無存。我國解放後的諸多悲劇,恐怕也與此不無關係。

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法律判決,而是道德判決的力量。或者説,道德判決具有比法律更高一等的效力。因此政治鬥爭往往在形式上轉化為道德之爭。由於道德的衡量標準又是一套固定的禮儀,於是道德之爭又從禮儀之爭開始。“本朝的制度,應當説是不能聽任這種黨爭發展的。我們的司法制度極為簡單,缺 乏判決爭端的根據。即使是技術上的問題送交御前請求決定,也要翻譯成為道德問題,以至善或極惡的名義作出斷語。”“大小臣僚期望他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權力對國家作出貢獻。但是德行意味着什麼呢?……所謂德行大部分體現於各種禮儀之中。”

由於對人的一切評價最終被歸結到道德問題,人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隱瞞私慾,表現出一副道德高尚的面目,然而私慾並非所能壓制了的,相反它作為”陰”的一面更加膨脹。從而加深了每個人“陰陽”兩面的分化。表面一套,實際一套,所有人都顯示出犬儒主義的姿態,追求道德是人人掛在嘴上的口號,私下裏大家都彼此心照不宣。偶爾出上一個清官——老百姓讓他名垂千古。大家都懷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仰望海瑞,然而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 就是中國從古至今政界的現狀,也是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仁義道德是件漂亮的衣服,穿上它,然後好做苟且之事。

我還是覺得,儒家的道德力量在人們信仰它的時候是非常強大的,畢竟從古至今,殺身成仁的例子不勝枚舉。但當文官集團的所有人以及下層民眾再也不再相信道德時,政權的統治就岌岌可危。隨着形勢惡化,人們不再對道德和”禮”抱有絲毫信心,連接在上層文官集團和下層成千上萬的農民之間的鎖鏈變得鬆 動不堪。戰亂四起,王朝更迭的序幕開始了。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到底要到什麼時候,苦難的中華民族才能擺脱這巨大的慣性,真正騰飛起來呢?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到上一搜,有關這本書的介紹是這樣説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書之一”。介紹中還引用了一句温總理的話(真實性值得懷疑):“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牀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温總理都百讀不厭,定是經典之中的經典之作了。

因此就買了這兩本書。至此兩本書我也已看完。

萬曆雖然沒有我想像的精彩,讀起了也沒有甘之如飴般美妙,但至少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三綱五常只是在概念上,或者是在中下層百姓中運行的規則,或者是統治者控制中下層百姓的工具,在政治上卻是全然不顧這一套的。在萬曆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君為臣綱”,也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不但控制不了朝政,控制不了大臣,他甚至在妻妾問題上都是那麼地無奈,更不用説在立儲這樣的大事情上了。

當然皇帝有強弱之分。但對已是中後期的大明王朝,又不僅僅是強弱的問題。此時一切都已根深蒂固,螞蟻憾大樹,是何其之難!所以萬曆再一次告訴我們,單個人力量是有限的,還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靠制度來管理國家,才是長久發展之計!

萬曆改變不了,只好消極怠工。張居正積極變革,但並未力挽狂瀾,最終還被斷棺戮屍。海瑞一生剛直不阿,甚至犯顏強諫,但也只是給烏煙瘴氣的大明王朝吹來了一陣夏日的 涼 風,而他背後卻悄然颳起了凜冽寒風。

書中還有一個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那就是戚繼光。在歷史書中我們只知道戚繼光是一個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但從萬曆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還感受到了一個英雄的闇然神傷。

是的,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縱然有英雄蓋世,也只能是浩氣長存於天地,而不能力挽狂瀾!

所以,萬曆還是有些看頭的,對於明歷史、觀當今、思未來應都是頗有受益的。一本書能這樣讓人有所看,有所思,就算是本好書了!

《沉思錄》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垃圾書。此書所有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與人為善。而這句話二千多年前的孔聖人早就開始教導咱炎黃子孫。所以,咱中國人不必讀了!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這次墨跡到現在才來寫讀後感,着實因為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總是在下一本書讀完才來寫上一本書的想法。中間這段時間腦海裏總是偶爾浮現出來關於上一本書的想法,有時候會記下來,有時候就忘記了,下面説説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篇,閲讀大概需3分鐘)

這又是我第一次沒看完,回頭補的書。萬曆十五年大的框架是從經濟上來貫穿全書,小的則是見微知著,從關鍵人物抉擇一窺當時大明王朝的時代命運。説實話只是從本書實在是無法全面評價這幾個人。

本書實在是字字珠璣,兩個多小時內寫了又刪,刪了又寫,實在是沒有資格評價這幾位人物。每個人物都極其複雜。

萬曆皇帝和張居正是萬曆年間影響最深遠的人物,這個時間王陽明已經去世,留下了心學學派,後面李贄也受其影響,黨爭也由此開始。申時行在張居正之後繼承首輔出任文淵閣大學士,開始在萬曆和文官集團中間和稀泥,此時張居正已死,政策已廢除大部分。戚繼光自稱張居正門下走狗,得張居正支持創建戚家軍,戚家軍自成一派。海瑞抬棺進諫萬曆,後被貶。李贄削髮,著書,最後死在獄中。

每個人物都可以單獨成書,每個人物又極其有代表性。以我們上帝視角來看,所有的人物都受儒家哲學思想影響,無法超越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是不幸的。萬曆被禮教道德約束,事事無法得償如願;張居正權傾朝野,抱負未盡,死後經營大部分付之流水。申時行踐行中庸之道卻招文官集團唾棄。戚繼光被稱為孤獨的將領。李贄焚書與藏書自相沖突,慘淡收場。

作者用極其冷酷的語言訴説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在作者大歷史史觀下,大明王朝上層奉行儒家哲學以道德禮教約束人們,以人治代替法治。上層中庸之道、中層道德腐化、下層土地兼併,整個大明王朝已走向沒落。

末尾作者提到了一國兩制,寫本段話時正值港亂,説明一國兩制也不是萬能的,要綜合時代變化,改進制度,要目光長遠。所謂合作共贏是發展的基石。

2022年《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範文精選

最初,是對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感興趣,所以抱着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萬曆十五年》。後來一發不可收拾,記得大概從去年九月開始讀,斷斷續續讀了很久,讀到今年七月,竟已刷了三遍,有種上癮的感覺,而且每遍都有新的收穫。黃先生的書讓我從新的視角去審視、解讀歷史,感覺耳目為之一新,眼界為之一開,回味無窮,而這遠遠比單單瞭解歷史事件來得有趣和重要的多。

《萬曆十五年》,正如它的書名一樣——1587,這一年沒啥特別的事發生。是的,就在西方文明已經開始在大洋上開疆擴土的時候,對於世界另一端古老王朝的帝王、首輔、諫臣、將領、大儒而言,1587這一年卻是極為稀疏平常的一年,一切都按照預定的軌道悄然有序地進行着。然而正如靜水流深,表面的不動聲色之下,誰也不知有多少的勁流在湧動、狂瀾那樣,大明皇朝在歌舞昇平、花團錦簇的背後其實早已埋下末路窮途的伏筆:一位當初雄心壯志、克己守禮的帝王在受到親侍近臣欺騙後對朝政心生失望厭倦;一位有心輔助君主、温和謙讓的首輔深陷黨派之爭、疲於應付;一位早已離世的重臣仍釋放着他的政治影響力、引發朝局動盪;一位鐵面無私、憂心天下的清官卻屢遭排擠、孤獨終老……其實每個人的初衷都希望這個王朝能走向世界之巔,然而在實現家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越走越偏、越走越遠。是的,有時候,當你滿心以為你能夠左右世界的時候,歷史總會給你當頭一棒,最後你只能大失所望、哀歎無力迴天,不得不妥協求饒,成為歷史的附庸者,隨波逐流。

為什麼帝國的夢想總是破滅,黃先生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一直以來,作為稻作文明的典範,我們的國家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認為“仁政”、“德治”才是一個國家得以長治久安的根本。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使政策在幅員遼闊的國家由上及下全面推行?我們的先祖們顯然很有智慧,他們認為“禮治”才是唯一符合正解的選項,於是他們制定出一系列簡單粗狂的道德標準來規避複雜的政治架構(對的,這也就是被我們所熟知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等)。天子的一言一行既是萬民的遵守範本,也受眾人的監視督促。從一方面來説,“禮治”使朝政簡化,臣民們不一定要明白施政者的用意,只需埋頭遵守,即可達到政通人和、相安無事的效果;從另一方面,這樣“禮治”又極其脆弱,因為把這樣一個龐大帝國完全地交託到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品德之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畢竟天子不是真正的神明(他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衝動又會感傷的“人”),大臣們也有着這樣那樣的自身侷限,這種看似堅不可破、高效便捷的制度其實自帶bug,又何以能夠獨善其身呢?所以呀,一味追求虛無縹緲的道德至上,而又在法律上缺乏創造性,“其社會發展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同樣加速帝國滅亡的是明朝的文官集團、文官文化。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一個人熟讀經史,文筆華美,就具備了在御前為皇帝作顧問的條件?難道學術上造詣深厚,就能成為大政治家。”青年的申時行就曾對文官當政有所疑惑,但是這就是當時明朝的政治生態。文官集團既支撐着帝國的運行,又是帝國的毒瘤(做事缺乏條理、庸政懶政、表裏不一,拔與不拔,都是懸在整個帝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為整個文官集團是依附中央集權、道德管理而產生的,而在道德管理的社會裏,道德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天底下的大道理都可以常情來度量,即使是最為嚴格的教條,也承認因情理而發生的例外。這就加深這個階級的兩面性。一面要標榜着、維護着世人公認的政治理想,一面又有着各自的七情六慾、暗箱操作,這就是這個階級失敗的原因,這也就是整個帝國失敗的原因。

《萬曆十五年》,一本優秀的書籍,但由於我見識粗淺,不足以囊括書中精華,只能談談個人感受。對明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