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8W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體會,供大家的閲讀。

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體會

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體會【篇一】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習俗順應時代變遷而形式多樣,清明祭掃不應拘泥於形式,應重在心誠情真。近年來,鮮花祭祀、雲端祭祀不斷興起,清明節逐漸少了“煙火味”,這就是文明祭掃的盎然春風,這就賦予了清明節更多的時代意義,這樣的祭掃值得提倡,也需要被不斷推崇。

清心明志,在停下腳步中迴歸初心。在這個思念湧動的節日,現場祭掃按下了“暫停鍵”,卻迴歸了理性、人文的本心。沒了焚香燒紙的煙霧繚繞,只剩虔誠的思念蔓延。和去世的親人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追溯初心、祛除雜念,再把追思和敬仰銘刻心中化作前行的動力。

慎終追遠,在追思緬懷中敬畏生命。抗擊疫情為我們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課,為了守護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一批批醫生、護士、公安、黨員幹部、志願者衝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線,築起了羣眾生命安全“防火牆”。當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效,但外防輸入不可鬆懈,“少出門、不扎堆”的原則堅決不能動搖。

思親莫讓煙塵擾,鮮花一束慰先人。祭掃重在表達感情,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只要是情感真摯,都可以追思親人。通過一束鮮花來寄託哀思之情,通過種一棵樹來表達緬懷之意,這樣既堅持了清明節祭祀掃墓的傳統,又賦予了清明節文明綠色的新意,這樣的清明節才與綠色發展的新時代更配。

春來疫去,山河無恙,庚子年的春天承載了太多期盼,我們既追求節氣意義上的清明,也追求社會層面的“清明”。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讓我們跟隨時代的步伐,為清明祭掃披上文明“新裳”,以理性追思、文明祭掃的實際行動,告慰逝者,遙寄相思,為踐行文明祭掃新風尚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體會【篇二】

中華民族有慎終追遠、崇功報德的悠久傳統,而清明節則是承載這一傳統的重要節日。人們在清明節不但祭掃先人墳塋,同時也紀念民族的傑出先賢,諸如黃帝等人物的祭祀活動都在清明期間進行。而全國各地的烈士陵園在清明節期間,也接待了一批批的參觀羣眾,清明節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新時期以來,平民英雄在全國如羣星般湧現,他們中有一些如流星劃破天空,燃盡了全部的光和熱,讓人們感到了道德的温暖,看到了善行的力量。因此,在清明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全社會都不應該忘記那些已逝的平民英雄。

對於已故英雄的家人來説,他們渴望平靜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對於社會公眾來説,銘記英雄,是對英雄的告慰。平民英雄付出生命,是為了社會更美好,而對生命和奉獻麻木不仁的社會,絕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曾經有一位烈士留下過一句名言:“勝利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視死如歸的先人害怕的不是自己被忘記,而是害怕自己的奮鬥方向被忘記。因此,清明祭奠已逝的平民英雄,是對社會正氣的極大弘揚,重温英雄壯舉,能讓人深切地領悟到生命的價值和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踐行社會公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沿着他們的生命軌跡前行,讓他們用生命放射出的正能量經久不衰。

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體會【篇三】

清明將近,日前,民政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大力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引導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

清明祭祀源自於我國的孝文化,長期以來,世人通過清明節修繕墳塋、清除雜草、培添新土或燒些紙錢等形式,寄託對逝去親人的親情、哀思和對祖宗的敬畏。隨着革命傳統教育的開展,祭奠的對象擴展到了革命先烈,一些單位和學校在清明節前後,組織幹部職工和學生,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這一傳統文化得到了進一步昇華。

清明祭祀,是繼春節後又一次大的羣體性活動,尤其是在市區,參加祭掃的人員更為集中。可以説,自古以來,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明前後舉行祭奠儀式。有的家族還“做清明”,族人男女老少聚集一起會餐;有的人為了祭祀已故親人,甚至千里迢迢趕回家。為了應對祭祀,每年在這個時候,各地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由於人員集中,不僅帶來了擁擠、堵車、排隊、交通事故、火災隱患等問題,而且也不利於抑制病毒的傳播。今年的清明節,雖説我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傳播態勢得到了控制,但“戰疫”尚未取得全勝,內防反彈、外防輸入依舊形勢嚴峻,人羣集聚的風險仍不可小覷。

“雲祭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文明追思方式,不僅能表達對逝人的哀思,而且也有利於防範交通和火災事故發生,淨化空氣,控制病毒傳播,已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但由於受傳統的祭祀方式影響,在祭祀中,燒冥紙、墓前磕拜等仍不在少數。為此,在今年的清明祭祀時,有關部門要提前做好告示工作,大力宣傳“雲祭祀”的意義,引導廣大民眾文明祭掃,積極推出便民服務舉措,開設代為祭祀服務。廣大民眾當文明祭祀,通過網絡、微信等平台,給逝去的親人獻上一束鮮花,送上一段旋律,點上一支蠟燭,記下自己的感懷,並申辦預約代為祭祀服務等祭祀項目,寄託自己對亡人的緬懷之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重於心不拘於行。清明節即將來臨,有關部門要做好安排,大力倡導“雲祭祀”;廣大民眾要積極開展“雲祭祀”,崇揚文明追思新風尚。全社會共同發力,過一個文明、低碳、綠色、安全的清明節。

清明節祭奠活動心得體會【篇四】

清明,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一個與歷史和未來做精神交流的日子,是一個體會愛與被愛的日子,是一個感悟自然和諧流轉的日子,更是一個讓心靈享受文化沐浴的日子。

生命“清明”——思考人生的價值。清明是一個與生命有關的時節。生命從哪裏來的,到哪裏去,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清明節的的文化意義就在於促人思考生命的價值。人們在通過剷除雜草,放上貢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獻花植樹等藴含一定深義的儀式,隔空與祖先、英烈們“對話”,定會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所追問、思考和感悟,促使內心變的更加清明。生命謂之何?這一段時期的全民共同抗“疫”,讓我們一樣對生命的意義與不易,有了多一層的體味。

政治“清明”——感悟文化的內涵。提到清明節,不能不聯繫到介子推,尤其是那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道出了萬千百姓希望國家政治清明的最樸實願望,即使到今天這依然是人民羣眾對官員的要求。清明節期間,黨員領導幹部需要更多的思考,在踏青、尋春和祭掃活動中,聆聽先輩事蹟、感悟先輩教誨、傳承先輩精神,追思先賢、照鏡對錶,使自己時刻做到心中清明、思想清明、行為清明。

生態“清明”——樹立綠色的意識。萬物生長的清明時節,自古以來就有插柳的習俗,後發展為植樹造林。所以,清明也是生態的清明、環保的清明。讓清明節真正“清潔明淨”,就需要我們採用文明綠色的祭祀方式,讓綠色先行,讓綠色成為清明節的主色調,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現代文明的方式來表達,樹立科學的祭祀觀,破除迷信,做到理性消費,力求以肅穆、綠色、節約、文明方式緬懷逝者。並以此為契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做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努力實現生態的“清淨明潔”,讓祖國的天更藍、水更綠。

把握當下,就是對逝者的祭奠;懂得失去,才能更好的珍惜人生;活得幸福,才是生命的意義。傳承好傳統文化節日的文化內涵,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應該將意藴豐富的清明文化從歷史長河中打撈出來,以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讓清明節真正清明起來,成為凝聚民族文化認同、構建個人和諧心靈、弘揚社會主義文明風尚的良好載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