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新《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1W

大家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成為一篇優秀的讀後感,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最新《我們仨》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最新《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關於最新《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初識楊絳先生是在20xx年5月25日她逝世時,滿屏的楊絳語錄以及各網友對楊絳先生的評論。"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就是這樣一段話,讓我心生莫名的喜歡。讓我對楊絳先生充滿了崇拜之情,於是我百度搜索她,真是越瞭解越尊敬。他被錢鍾書先生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大家對楊絳先生的評價是一一智者,因為生活上的智慧與學問上的智慧,他們活出了與眾不同的豐富人生。我想對一個作家最大的尊敬,就是用心去拜讀她的每一篇文章,從字裏行間去與他的靈魂對話。

正好慈光精舍讀書會給了我這樣一個平台,與大家一起從《我們仨》這本書讀起。這本書的書名,我很喜歡,我們仨,簡簡單單,讓我一下子就有了想了解楊絳先生家庭的慾望。這本書是從楊絳先生的夢開始,關於他們一家三口的萬里長夢。

前面是他們老了,他們相失了。後面才講的是一家三口温暖的日常生活。雖然採取的是倒述的方式,但我讀來卻最先在腦海中浮現出解放前一對二十幾歲的年輕夫妻的模樣,一個儒雅、斯文,滿腹經綸。一個睿智、從容,才情萬千。他們一起出國求學,一起過他們特有的學者生活。除了讀書,他們認為做飯吃飯都是在浪費時間,恨不得不吃,他們對學習的熱情讓我驚歎,他們讀着學着,學着讀者,從兩個人變成了我們仨,多了個阿圓。

學者的家庭永遠離不開書,阿圓從小在雙親的耳濡目染下,喜讀書,到哪裏,必先找書看,被錢鍾書父親認定為“吾家讀書種子也"。而且阿圓從小就很懂事,很孝順,大雪天的揹着媽媽摳貓屎,撮煤球,到父母年邁時,每天想方設法變着花樣給父母弄好吃的,哄着他們吃,每每讀到這,我必止不住流淚,多好的阿圓,上天為什麼不對阿圓多眷顧點,讓她陪在父母身邊長些再長些。他們三個人很普通,像我們身邊許多三口之家一樣,粗茶淡飯,温馨簡單;但他們三個人又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愛讀書,總是靜靜地各據一張書總,靜靜地讀書工作。他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都可搖身一變成多人,或父親或兄弟,或母親或姐妹,互相體諒,互為依靠。阿圓這個孩子讓我心疼,心生愛憐,她經過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讀到這裏,我心裏特別難過,就感覺阿圓是我的孩子一樣。阿園是楊絳先生的心頭之愛,讓她牽腸掛肚,阿圓是他的生平傑作,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又何嘗不是楊絳先生平生最偉大的業績。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卻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在萬里長夢中不願醒來。

整篇文章讀來笑中有淚,温馨卻又沉重,哀而不傷,就像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平緩壓抑。這也許就是楊絳先生己經看遍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才能如此淡定與從容吧。我們仨可能就快要團聚了,而她在尋覓歸途!

關於最新《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放假好幾天了,一直忙着什麼,今天閒下來捧起了久違的書。可能是平常在學校形成的習慣,現在每每拿起書讀是就想寫點什麼。

今天天氣微風,不過陽光還是很好的,於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靜靜地讀了這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圓之間的事情。事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鍾書的一次“開會,引起了妻子女兒的擔心,從而踏上了找夫之路。這條路主要是古驛道上。所有的感動也發生在踏上古驛道,走在古驛道上的相聚,相失。觸動我最深的就是在古驛道上相聚與相失。在他們一家人相聚時楊絳就流露了欣喜。由於所住之處的規矩,他們每次相聚的時間很短,可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交流與彼此間的關心。因為女兒的工作有時僅剩楊絳自己每天去看望丈夫。每日的奔波每日的言談直到晚上好像也不能因為距離而中斷。楊絳整日因為思念女兒丈夫而編造夢,在她的每一個夢裏都好像因為放心不下丈夫,靈魂出竅了一樣,奔波到丈夫所在之處,時刻留意丈夫的一舉一動,到了第二天作為他們交流的話題,為此女兒多次安慰母親,丈夫每次都是忠實的聆聽着,從不發表什麼言論,好像彼此能心神領會一樣。就這樣在他們古驛道上的相聚時,我總是因為楊絳的奔波與講述的夢境而感動,深深地沉浸在他們那種親情中。

一開始在讀古驛道上的相失時我以為是丈夫的又一次失去消息,直到後來才知道相失是指的女兒因為病痛失去生命這件事。這件事的起因是女兒因為心疼母親説:”自己舊疾,需要住院”而失去消息。母親因為擔憂所以每每都在做着與女兒有關的夢。一開始是在夢裏找尋女兒的下落,當找下落後,楊絳就在夢裏“走到”女兒身旁照顧女兒,在夢裏她心疼女兒,夢醒後就把自己的夢傳遞給丈夫,也許是為了獲取一絲絲的安慰吧,可是鍾書每次都是聆聽。儘管這樣楊絳始終奔波在夢與現實中,讓我真的沒辦法分清夢與現實。直到錢圓的逝去時婆家送信,那是我猜體會到一位母親因為擔心女兒所做夢的真實性。我真的被那份親情感動的走不出故事。讀完這部分內容時我終於知道了"仨"是誰,也多次想象着穩重並沒有寫出來的他們之間的親情故事,暢想着他們日常的生活,總之我對楊絳一家充滿了敬佩。。。。。

關於最新《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題記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楊絳奶奶在書中寫到。這是一個關於她和她愛的女兒圓圓以及她的丈夫鍾書之間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們仨’,如此簡單的三個字,也正是這麼簡單的三個字背後卻藴含着多少故事以及對曾經一起度過的時光的無限眷戀。

曾經“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這,是楊絳奶奶在失去兩個最親的人或者説是兩個要好的朋友後對曾經的往事的回憶,縱然以前再苦再累卻還有鍾書和圓圓相伴,如今卻只剩她一個人……

她曾這樣説“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説: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這樣説“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楊絳奶奶的家但如今卻是她的客棧因為‘我們仨’失散了家也就沒有了是啊沒有我們仨的家又何嘗不是客棧呢。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20xx年5月25日,楊絳奶奶逝世,享年105歲。到現在我想我們仨已經在另一個世界裏相隨相伴再不分開了。

就這樣恍然間書已翻到了盡頭故事也悄然結束,讓我知道了: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温馨、充滿温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陣清風拂過在我的暑假裏,留下陣陣清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