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西遊記》有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5W
  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對於這本書很多人有不同的見解,這裏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讀後感範文:重讀《西遊記》有感,希望大家能喜歡。 
重讀《西遊記》有感
 
  讀過宋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詞,寫的是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隨着人境遇的不同,聽雨的心境也是不同的。讀這詞,聯繫現在我重讀《西遊記》,與第一次讀,第二次讀……所讀出的內容與內涵也有相似的感慨。
 
  第一次讀《西遊記》,是在國小時候,因看《西遊記》的電視劇,激發了興趣,剛好家裏有父親買的線裝版的《西遊記》,興沖沖地拿來讀,卻發覺因書裏的文字文白相間,沒能看懂幾句,索然無味地丟到一邊。還是影視的《西遊記》看起來痛快,尤其是孫悟空的打鬥場面,看起來酣暢淋漓,拍手叫好!於是追着電視劇一集一集的地看,反覆地看,看到相關的情節滾瓜爛熟,台詞倒背如流……年少的時候讀書,圖個簡單痛快。
 
  第二次讀《西遊記》,只能是讀書期間,《西遊記》的內容偶現課本或老師講課時的重點分析,但箇中的精彩,老師是講得津津有味,而未真正接觸《西遊記》原著文本的我,聽起來就如聽故事,聽過就算,聽完就忘,不能真正理解文本中的好具體好在哪裏。只是單純地覺得,故事好聽,電視好看,孫悟空好厲害,豬八戒好搞笑,沙僧很勤勞,唐僧很好看很善良但很古板……這些印象,基本是當年看電視劇《西遊記》保留下來的。逐漸長大,似懂非懂地讀書,閲歷不足,未能品味其中真意。
 
  第三次讀《西遊記》,是國中教學上的需要,為了給學生指導名著閲讀,看了學生買的壓縮版《西遊記》,大多停留在故事情節上,經過哪些國,遇上哪些妖,用上哪些寶貝,怎麼收伏的……總覺得學生買的壓縮版名著快餐少了很多東西,看起來不鹹不淡,有故事,但沒有特別吸引的地方,而且很多故事情節被簡略到幾乎沒有了。初為人師,閲歷漸多,有點感觸,未能深入。
 
  第四次讀《西遊記》,特地買了本繡像版的《西遊記》原著,再細讀文本,發覺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與所看的電視劇有些出入,甚至有些顛覆……原著中將西遊人物的性格方方面面描寫得更全面更細膩。讓我看到了孫悟空的勇背後更多的真性情;看到了唐僧的堅定信念背後揹負着一種責任感,善良後面帶着一些自私;看到了沙僧安分背後的一絲絲無奈;如來佛祖的慈悲之中帶了不少的世俗貪念……讀書漸多,閲歷積累,對人與事有點理解,隱約之間似有所悟。
 
  第五次閲讀《西遊記》,圈點勾畫,有感觸之處,鉛筆批註……整本書讀完之後,閉目細思,前後勾連,人物的形象浮現腦海,書中主題若有所指,情節-人物-主題導圖逐漸清晰明朗,人物的嬉笑怒罵躍然紙上,背後的情感態度心有所感……讀書讀人漸深漸細,恍悟人生如書,書寫人生,故事與人事之間,千絲萬縷,諸多關聯,前思後想,細細品讀,人生百態,串起來就是那麼一回事。
 
  如何讀好一本名著,或是説如何指導學生讀懂小説類的名著,結合自己的閲讀經歷,我想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可通過影視鏡頭,或是音樂歌詞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元素,讓學生與名著進行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第二是經典展示,如《西遊記》裏的“三打白骨精”精講細講,讓學生一窺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特點、藝術特色等,學生未必能很好地懂,但能留下初步印象。第三是情節梳理,整體把握故事脈絡,宏觀把握人、事、情。第四步,跳躍式串讀,可根據某個人物、或類人物或某種情感主題進行情節串讀,這種也可叫做專題式細讀,讓學生在羣文閲讀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獲得某種規律,某些做人做事的感悟。
 
  重讀《西遊記》,感悟到小説,是以生活為藍本進行藝術性的創造,需要多讀,讀多幾遍,細讀之下去聯繫閲歷,才能真正解讀出文中的人情百態。“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到最後,讀出了自己獨特的解讀,也就將小説名著,真正讀成了自己的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