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關於《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8W

閲讀是一種精神的按摩。讀書,可以使人情操得到陶冶,夢想得以放飛。那麼在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關於《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查閲!

精選關於《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三篇
精選關於《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

既要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要相守的婚姻。

“愛情”和“婚姻”是每個人都避不開的話題,可是很多時候,愛情和婚姻似乎被割裂開了。《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醫生的婚姻是完美的,阿里薩的愛情是痛苦但卻轟轟烈烈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和我一樣,總覺得若是阿里薩和醫生是一個人,分為一個男子的戀愛期和婚姻時期,轟轟烈烈地愛一場,兩個人歸於平淡之後是相守一生該是多好。

但這世間這樣的似乎太少。

醫生的的確確是一個完美的人生伴侶——有地位、有責任、顧家、體面、優雅,是萬千女子都想要嫁予的人。所以,費爾明娜也選擇嫁給了他,過得也算是幸福的一生,即使晚年的醫生有過出軌,即使這讓人羨慕的夫妻二人也有過冷戰。

阿里薩是極端的,愛情的挫敗讓他心理變態,做了一系列變態行為,令人厭惡甚至作嘔。但他其實又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因為愛得太執着,所以他受到的傷害也更加沉重、更加刻骨銘心——他需要有地方宣泄自己的情緒,他想要從失敗的愛情中抽離出來,卻最終發現只能越陷越深、所以乾脆沉淪。

醫生去世之後,阿里薩一如既往地愛着已是暮年的費爾明娜,他們選擇遠行,“既然都是為了愛,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不合理不合法的”。

於是,“一瞬間,兩人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兩隻蒼老的手都不是他們在互相觸碰之前所想象的樣子。但片刻過後,它們就變成他們想象中的樣子”;“他想親吻她的面頰。她卻躲開了,用沙啞而温柔的聲音拒絕了他。”

“已經不行了,”她對他説,“我聞起來盡是老太婆的味道”;“這是人發酵後的氣味”。

當船返航要到家的時候,“她很清醒地意識到,這並非茴香酒產生的作用,而是對馬上就要到家的恐懼。”

於是,他下令船重新折返,並且是“一生一世”,因為“原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沒有止境的”。

故事的最後就這樣停止了,沒有寫他們結婚與否。他們的愛情似乎只能在海上漂泊,永遠不能着陸。

愛情是這世間最奢侈的物品,並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弱者更是永遠無法進入愛情的國度。

愛情本應該是婚姻的開始,可很多時候婚姻卻成了愛情的開端。人生應真愛過才不遺憾,愛情和婚姻應該是可以同時擁有的。

精選關於《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

年老的人擁有死亡,年輕的人擁有愛情,愛情可以擁有很多次,死亡卻只有一次。 --川端康成

終於把《霍亂時期的愛情》看完了,可以説《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百年孤獨”,這部作品將愛與死主題發揮到極致,這也可以説加西亞·馬爾克斯黃金時代的終結。相較於《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告訴讀者,只要擁有愛情,人就可以成為自己的主宰,只要愛情存在的地方就有幸福的烏托邦。

首先,在小説中,加西亞·馬爾克斯為何要説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呢?其實霍亂在這本書中有雙重的象徵,一種象徵意味——愛情。作為一種疾病霍亂能致人死命,也能讓人懂得生之珍貴,激發出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對於小説主人公之一的阿里薩來説,霍亂與愛情的作用相近。馬爾克斯用令人恐懼的霍亂去隱射愛情,似乎告知人們,愛情雖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來,會讓人生不如死。但是,不經過這樣的生死考驗,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愛情。

其次,我認為從小説的內容上看,馬爾克斯似乎要把所有關於愛情的內容都寫進《霍亂時期的愛情》,展現了各種愛情現象,堪稱一本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的愛情大全。

(一)創作背景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也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因此不同時代背景造就不同的精神歷程。《霍亂時期的愛情》是在拉丁美洲這個時空背景下,當然了馬爾克斯認為拉丁美洲是有着“富有詩意的神奇生活和充滿魅力的紛繁世界。”

《霍亂時期的愛情》故事取材於他父母的愛情故事,馬爾克斯的父親對上校的女兒路易莎不斷追求,通過電報與心中的情人聯繫,而上校為阻止兩人相戀採取了旅行的方式,這也打斷不了兩人長達兩年的愛情電報。最後,兩人終於結合在一起。這段電報員與少女奇特的戀情最終成為馬爾克斯的創作素材。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不久父親的死亡,讓他以重新的態度看待老去和死亡,最終成就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愛情大全。

(二)寫作角度

當馬爾克斯寫完《百年孤獨》,大家都認為這是他輝煌生涯的終結。相反的是,馬爾克斯並未停下寫作,在獲諾貝爾獎後,他進行了一次尋根返鄉之旅,與父親關係的緩和讓他憧憬着父輩的愛情,激發了他的寫作靈感。在書完成一半時,剛過83歲生日的父親不幸去世,剛與父親關係修繕就永遠地失去了父愛,父親的死亡和母親的喪父之痛苦,使馬爾克斯思考着年老和死亡與人生存在的意義。因此,《霍亂時期的愛情》將在得到了一定的創作角度。

基於愛與死的悖論其實是人的生存的悖論。馬爾克斯在多年的創作積澱中,在歷史和社會的維度中演繹着生命個體的存在,愛與死覆蓋人生存的全部,他以大家之筆為生命的存在描繪了獨特的畫卷。

從敍述順序上看,馬爾克斯有意將故事的自然時序打亂,順敍、倒敍交錯,但是故事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讀者並不難將故事還原。這樣的敍事結構,一方面使得小説情節曲折動人、引入入勝,能在故事層面上抓住讀者;另一方面,也讓弗洛倫蒂諾與費爾米娜的愛情、烏爾比諾和費爾米娜的婚姻呈現出各自獨立的發展軌跡,形成“一明一暗"的近乎於“平行”的格局,從而達到相互映襯、互為補充、引入深思的敍述效果。

(三)跟《百年孤獨》對比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雖然故事的自然時間橫跨半個世紀,但人物心理時間卻是靜止的、停滯不前的,跟《百年孤獨》有異曲同工。

《霍亂時期的愛情》其實回答了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類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因此,在馬爾克斯看來,“百年孤獨"需要“愛情”的慰藉,因此在故事的內容上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更像是《百年孤獨》的續集。由於馬爾克斯文化身份的複雜性,使得他在創作上有意識地運用一種雙重的敍述視角。一方面,他是拉美本土文化忠實的兒子;另一方面,長期的旅歐經歷和大量的西方作品的薰陶,使他對西方哲學和文藝思潮有着較為深刻的認識和學習。

精選關於《霍亂時期的愛情》讀後感範文

那時候的愛情,就像是一場霍亂,來得猝不及防,然而當你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它已經消耗殆盡。“悦起無因,遂感心疾”大概就是這樣,愛一個人就像是生了一場重病,除了他(她),無藥可醫。

十五歲的窮小子弗洛倫帝諾愛上了十五歲的富家女子費爾明娜,每天在她必經之路等待,終於引起了她的注意。通過姑姑,他們互傳書信,然而當這些小把戲被費爾明娜的父親看穿時,他像所有的小説裏富人對待窮小子一樣對待弗洛倫帝諾。他燒了女兒和弗洛倫帝諾來往的書信,和弗洛倫帝諾當面交談,企圖勸他放棄費爾明娜,帶着女兒出門旅行。他的這一切做法對於深陷愛情漩渦中的青年男女顯然是沒有用的,他萬萬沒想到,女兒會在旅行中繼續與她的小情人保持聯繫,並且關係越來越密切。

當他們結束兩年的長期旅行回到那個城市,父親發現女兒仍未忘記那個小子,於是便同意他們的婚約。而當費爾明娜偶然一次遇見弗洛倫帝諾時,她失望了,那個小夥子完全不是她理想中的樣子。於是,他們的婚約作罷了。後來,費爾明娜嫁給了有身份有地位的烏爾比諾醫生,讀後感.弗洛倫帝諾只是默默關注着她,等待着她。當教會為烏爾比諾敲響喪鐘時,弗洛倫帝諾拋棄身邊年輕的情人,飛奔到費爾明娜身邊,再一次向她求婚,這時的他們已進入遲暮之年,他已等了她半個世紀。

我認為整部書不僅僅是想給我們看一個矢志不渝,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它更多的是想表明:愛情就像霍亂,它來的時候,人們會惶恐,不安,會絕望,痛苦。然而慶幸的是,一個人在經歷了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後,依然具有愛的勇氣和能力。戀愛中的人,就像是生了一場重病,一切好的,不好的情緒都由另一半引起,也只有另一半能夠化解。就像張愛玲在小説《傾城之戀》中寫到:柳源在細雨迷濛的碼頭上迎接她,他説她的綠色玻璃雨衣像一隻瓶,又注了一句,藥瓶。她以為他在那裏諷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醫我的藥”。她紅了臉,白了他一眼。

小説的最後,費爾明娜和弗洛倫帝諾在一艘輪船是永生永世地在一起。那時的他們已經八十多歲了,卻依舊擁有愛的能力,那遲到了大半個世紀的愛情,讓人羨慕不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