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用心撰寫的作文往往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影響,我們要知道寫作文是一門藝術,它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感動,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7篇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篇1

我的家風如一杯酒,清香甘冽;家風如一壺茶,醇厚芬芳;家風如一幅畫,連城之壁。我們家有三風:善良之風、孝順之風、勤儉之風。

我家的善良之風。媽媽常説:善良是心靈的燈盞,能引導迷路的孩子前行。記得有一次,媽媽和我準備上街去玩,突然外面來了一個討飯的。我看他穿的破破爛爛的,對他產生了厭惡之感,覺得噁心。這時候,他向我們生出了手,顫巍巍的説:“大姐,行行好,給我點吧。”我打算把他趕走,不想搭理他,可媽媽卻給了他5元錢。我大吃一驚,生氣地對媽媽説:“媽媽,你幹嘛給他錢,這些錢可以給我買好幾顆糖了。”媽媽卻和藹的對我説:“他是真的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他就是獻出自己的愛心啊!孩子,記住啊,一定要有愛心和幫助他人的心,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東西,就是那顆金子般的心。”這翻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告訴我一定要有愛心,有一顆幫助他人的心。

我家的孝順之風。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必備的傳統美德,在家裏,我孝順我的爸爸媽媽,每天,我會在課餘時間幫他們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晚上給他們捶背,倒點熱水泡泡腳。我孝敬我的爸爸媽媽是因為他們言傳身教。爺爺去世的較早,剩下奶奶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多少年來,爸爸媽媽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奶奶。記得奶奶去年茶季生病住院時,爸爸媽媽放下每天上百元的收入,每天都會輪流去醫院照顧奶奶,也沒有告訴姑姑等人。我有些不解,媽媽認真的對我説:“姑姑也忙,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自己做吧。掙錢就是為了用在該花費的地方。把奶奶的病養好了,可以在家照看家裏,我出去做事就不要鎖門了。所以,現在去醫院照顧奶奶也是掙錢。”我聽了媽媽的話,心裏好感動,才明白我為什麼一直生活在一個温馨的家庭之中。

我家的勤儉之風。我們家的勤儉的宗旨是: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少花,不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多花。我要買學習用具或者課外書籍時,媽媽總是給我充足的錢,讓我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在我看見同學新買的玩具流露出羨慕的眼神時,媽媽教育我:“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些錢可以給你買幾箱書了,別和同學比吃穿玩的,要比比學習。”難怪乎,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學習狀態,集中精力學習,因為有一個善於開導我的媽媽。

我驕傲,我生活在這樣的家風裏。如春雨,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我的心靈。

我自豪,我生活在這樣的家風裏。如花香,悄然靜綻放,伴情沁入我的心脾。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篇2

家風家訓是一本神奇的大書。雖然簡單易懂,實踐卻很難。其中有一頁,就是我們必須實踐履行、一生受益不盡的“近在身邊,遠到無邊”的孝道。

“近在身邊”來形容孝道的確不錯,它天天無意間和我們打交道。一想到“孝順”一定會想到孝順父母、爺爺奶奶,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有句古話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我們應與時間賽跑,只要努力去拼,怎會留下終生遺憾呢?

每到週末,爸爸媽媽總會時不時提議:到外婆家玩玩。我聽了,心裏暗暗欣喜:終於可以到外面散散心了!爸爸媽媽總會買許多讓我垂涎三尺的東西給外公外婆。到了那兒,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整天。爸爸媽媽可忙着打掃衞生、洗衣服、燒飯……漸漸長大了,我終於懂得了爸爸媽媽的用意,他們不是隻帶我去玩的,而是帶上了一顆孝順的心。

爸爸媽媽的舉動使我感觸很深,原來他們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孝道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我一直心想:孝道可能就藏在爸爸媽媽買給外公外婆的食品中,藏在爸爸媽媽燒的可口飯菜裏,藏在爸爸媽媽與外公外婆真切的交談中……不知他們是否可以品嚐和感覺到呢?這可能是爸爸媽媽帶給我最重要的東西:孝道。

大愛是無邊的,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

有一次,外公住院,我和媽媽去照顧他。已到午餐時間,同病房的一位老奶奶,拿着一個飯碗在病房門口徘徊。爸爸媽媽平時教導我的家訓油然而生。於是,我走上前問道:“奶奶,你是不是不知道在哪買吃的?”老太太忙點點頭。我立刻帶着老奶奶到附近的麪館為她買面,並幫她拎回病房。一路上,老奶奶都在喃喃地説着:這個小夥子真懂事,真孝順!……我很不好意思,但覺得我又成長了。

孟子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是無私的,不光是孝順親人,還應關愛身邊所有的老人。孝道藏在生活的一點一滴:扶老人過馬路,給老人讓座......這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被動的。如果大家都這樣銘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盡責的人才會在最大時刻盡責”這句話,一個世界彷彿就是個温暖的家。

孝道是一條流不盡的長河,流經我的一生。只要我們遨遊其中,就覺得它不再那麼遙遠了。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篇3

我一直不明白家風是什麼?爸爸告訴我: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温暖,同時也伴隨着家風的和諧氣息。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人誠實守信的好孩子。很小的時候,爸爸就給我講過《狼來了,狼來了》的故事。故事中,放羊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説謊,結果他的羊被狼都咬死了。這是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所得到的慘痛教訓。

媽媽告訴我:誠實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定要誠實做人。作為一名四年級的國小生我也會時刻嚴格的要求自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學校,答應了同學的事一定會盡心做好,大家都愛和我交朋友。

我從小就受到了媽媽和爸爸潛移默化的影響。生活中,我尊敬長輩,時常會幫爺爺奶奶拎東西,他們會很高興的誇我一聲好孩子;爺爺奶奶生病時,我會幫爺爺奶奶倒水、拿藥,還給他們按摩敲背,爺爺奶奶都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我還會經常幫爸爸媽媽幹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小時候媽媽總會問我,如果以後爸爸媽媽老了會不會對他們更好?那時候的我,不知道這是一種責任,但是我依舊會大聲回答:“我會”。現在已經是12歲的我在被問及同樣的問題時,我會很勇敢地更大聲的告訴他們我會對那些愛我的人加倍的好。這更是受平時爸爸媽媽的薰陶。

平時在家吃飯,爺爺奶奶先坐下,我們才能坐下。大人先吃,我們再吃。?

爸爸、媽媽還告訴我,無論你有多大的財富,都要學會節儉,不要養成和別人攀比的習慣,不要亂花零錢,不要浪費財物,能用的東西就用,不要總想換新的,要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記得剛開學的時候,我看見好多同學換了新書包,我就跟媽媽説我也想換個新書包,媽媽告訴我你的書包還能用,等不能用的時候媽媽再給你換新的,我們可以用換新書包的錢買幾本書看。我一想媽媽説的也對,就和媽媽去書店買了好幾本書看,這些書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

漸漸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紙、筆等學習用品從不浪費。

在我們家從不浪費糧食,在家裏每個人吃飯能吃多少盛多少,在外面也是“光盤”,真吃不完我會主動打包。平時還節約用水。家裏水龍頭一定會關好。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爸爸和媽媽從小也是這樣教育我的。記得小時候,我在小區玩,突然看見一隻小狗在草叢裏玩耍,我走過去,故意踢了小狗兩腳,小狗痛得“汪汪”叫。這時爸爸看見了,急忙走過來制止了我,並教育道“你怎麼能這樣呢?”我反問道“不就是踢了小狗兩腳嗎,怎麼了?”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説:“你這樣可不對,我們一定要愛護小動物,動物也是我們的朋友。你想想,如果有一個大人過來踢你兩腳,你是什麼感覺呢?兒子,做人應該善良,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動物都要有愛心。”我在一旁默默地聽着,慢慢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欺負小動物了。

良好的習慣就是從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養成的。這就是伴我成長的家風,從中我養成了許多良好的品質。我愛我的家風。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篇4

?人間至味是素樸——從傳家寶中品家風》

説起傳家寶,每家每户都不同。有的可能是一幅頗有來歷字畫、有的可能是一把意義非凡的刀劍、有的甚至是一尊充滿時代印記的瓷器......傳家寶,總帶着濃濃的家族文化氣息,是家風的濃縮,是給後代一種念想和經驗啟示,它在時間的沖刷下歷久彌新。

我們家的傳家寶不太一樣。它是上海有名的一道年菜——四喜烤麩。上海人過年吃菜愛討口彩,冠以“四喜”的名字,喜字又更能討口彩,所以,有了“四喜烤麩”之稱,我們家一脈相傳的家風就藴藏於此。

“烤麩”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據説有位婦女總是欺負老實的丈夫,女人的母親很擔心。有一天女兒回孃家,母親製作了一些麩,女兒吃後很是滿意。晚上突降大雨,丈夫怕妻子回家時被雨淋濕,冒着大雨給妻子送來了雨傘,母親趁機苦口婆心地勸説女兒,女兒聽不進去,只想着剛才的美味,不停地問那道菜是什麼做的,母親只是不停地説着:“靠夫,靠夫。”從那以後母親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給女兒送去一塊蒸制過的麩,而女兒也想起母親的勸導,慢慢改掉了壞脾氣,和丈夫和和睦睦地生活着。也是因為這個寓意,我們家每年過年都要吃這道年菜。

和紅燒肉、油爆蝦一樣,四喜烤麩絕對稱得上是上海人家中“濃油赤醬”的代表作之一。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般,逢年過節的時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這道菜。外婆是上海人,定居廣州之後傳承太婆婆的“大業”年菜——四喜烤麩。聽名字好像很高大尚,這道菜卻一點也不難做。把幹烤麩、香菇、木耳、黃花菜用冷水充分泡發,起油鍋下備料,再撒一把香脆的花生米。待所有食材快熟時,加鹽、糖、生抽、老抽、陳醋調味,加少許水,小火翻炒以防烤麩粘鍋,待汁收濃變稠便可熄火上碟。傳統的烤麩需要用沸水氽燙至豆腥味去除 ,濾幹水後起油鍋炸至金黃再與其他配菜一起炒,這樣大量用油又不健康。隨着時代的變化和年歲的增長,外婆走進了健康生活之道。在一次次的製作中終於來了一個創新——煎制。由此一來既可以保持烤麩的豆香又不至於烹飪時間過久從而導致其變軟變碎。送一筷入口,口感糯中帶脆,有甜有鹹的醬汁從烤麩氣孔中滲出,再配上爽脆的木耳和黃花菜,味道濃郁同時伴隨着清爽宜人的口感,令人回味。

?深夜食堂》中有這麼一句話:人世間,酸甜苦辣,若長良川。長良川是日本的條河流。真正的美食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上好的食材只能一時感動味蕾。而一碟質樸簡單的素菜,有時卻能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美食,是一道情感的寄託,它像温潤的流水一樣撫慰着生活的疲憊。我們一家和小姨一家都會在過年期間去外婆這好好地吃上一頓年夜飯,香噴噴的四喜烤麩一直是我童年至今的美好記憶。

每年外婆身體力行地製作素菜,從不馬虎。烤麩和黃花菜專門託上海的親戚寄過來,香菇精挑又厚又大的,買生花生回來炒至酥脆。食材簡單,但製作過程精益求精,在最簡單的食材中尋找臻味和意義。四喜烤麩的創作和發展藴含着老一輩對此的創造、探究與改良,藴含着中華民族別樣的耐心與智慧。質樸中尋找真諦,腳踏實地、勇於創新就是藏在這一碟四喜烤麩中的奧祕,使其美味又不失健康,而且讓我們秉承傳統。

如今,每年的年夜飯便是對中華文化、對家風的最簡單傳承,吃着家裏人煮的可口飯菜,我們紀念着從前的先祖留下的傳統、愛着身邊現在的人,希望着新一年有更美好的開始,年復一年。年三十晚家家户户窗口亮起的燈——不論是為了照亮期盼、是為了照亮相聚、還是為了照亮歡笑,彷彿都匯聚成無形的銀河,承載着温暖的團聚、以及中華源遠流長的文明,流向一個個美好的未來。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篇5

?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良,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美德,看到有人受難,要出手相救;看到有人受困,要伸出援手。關於“善”,從古至今比比皆是,如“人之初,性本善”“從善如流”“上善若水”等。我們的長輩一直都教育後代要與人為善,“勿以善小而不為”是我家的家訓。

一碗粥,換來興旺大家庭

解放前,孤苦零丁一貧如洗的曾祖父靠打短工來餬口,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有的事兒。1942年的冬天,家鄉河南鬧饑荒,為了活下去,十幾歲的曾祖母一路逃荒來到曾祖父所在的村中,寒冬臘月連着下了幾天的雪,飢寒交迫的曾祖母暈倒在了村口,當時很多村民圍着看,可誰都不敢將曾祖母接回家中,一是怕救不活萬一死在家中怎麼辦?二是那個年代糧食稀缺,家家都不寬裕誰也不想多添張嘴。出門打短工的曾祖父路過時想都沒想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曾祖母,當時有鄉鄰勸他,曾祖父説:怎能見死不救?這好歹是條人命!他忍着餓將自己當時僅有的一碗稀粥給了曾祖母。這碗粥救了曾祖母的命,喝了熱粥的曾祖母出於善良的本性,想回報曾祖父這一粥之恩就在村裏落下了腳,一來二去的相處,兩個善良的人決定共同生活,就有了我的爺爺。聽爺爺講,當年鄉鄰曾常笑談曾祖父一碗粥換一媳婦,值!可曾祖父卻一直教導爺爺:勿以善小而不為!歷經四代,現在我們這個大家庭有五十多人,是個名副其實的“興旺之家”,我們都是曾祖父當年種的善因,結的善果。

百家飯,養育一家均成才

鄉里鄉親無論哪家有事,曾祖父總是忙前忙後、傾其所有,這也造成了他的日子是“捉襟見肘”,家裏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因為曾祖父總是為他人着想,樂善好施,村民推舉他作為村支書、鎮委書記直到縣紀委書記後這種情況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更糟。爺爺兄弟姐妹七人,實在沒有辦法,將最小的兩個弟妹都送人了,“善人者,人亦善之”質樸的左鄰右舍看到爺爺家的情況,既敬重曾祖父又可憐兄妹幾個這麼小沒有飯吃,做好飯就給他們兄妹幾個端一碗。爺爺回憶起小時候講為此在心裏曾深深的埋怨過曾祖父。後來爺爺幾兄妹去當兵、去上大學,正當曾祖母為錢糧着急上火時,鄉親們送來乾糧和錢,爺爺幾兄妹深深的感動了!從那時起他們從心裏發誓要做曾祖父這樣的人!走向工作崗位後,他們幾兄妹一直想回報家鄉,無論聽説哪家鄰居有困難,爺爺他們都是熱心相助。改革初期,藉助黨的好政策,為發展經濟,爺爺他們主動聯繫自己家鄉提出了“修路修到家門口”的想法,並牽頭在村中集資出錢出力。鄉鄰們怎麼也沒想到,爺爺幾兄妹都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向城市了,還在牽掛着他們,可是爺爺常説:這是他們該做的!

知感恩,千里之外善傳家

受爺爺的影響,雖然爸爸媽媽把家安在了廣州,但善良之花也開在了廣州。爸爸總是教育我,勿以善小而不為!老家的親戚朋友、鄉里鄉親需要幫助時,千里之外爸爸也會盡力相幫,爸爸單位號召給希望工程捐款、扶貧,他首當其衝;疫情期間心繫武漢,堅守崗位捐錢捐物他最積極;同事生病他第一時間去探望;家人、朋友有困難時他第一個去幫忙。同事們都笑稱:爸爸“及時雨”,意思是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爸爸。去年奶奶生病,爸爸的同事、朋友經常來探望,問候關心。每當我看到這些時,我的心頭總是暖暖的。善良,體現在爸爸和同事間的互幫互助中。

善良是一種傳承。受爸爸的影響,我也立志做一個善良的人!每當同學需要幫助時,我總是毫不猶豫第一個伸出援手;放學路上看到老人行丐時,我會掏出口袋裏的錢放到碗中。前不久一個暴雨天,我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走到校門口,碰到一個老人,他問我__班放學了嗎?原來他的孫子還沒出來,老人等不及了,想進去找。我與保安協商一番後,帶着老人去了__班,發現班門早就鎖了,此時的老人明顯慌了,我忙安慰他,彆着急,有可能他已經到家了,你給家裏打個電話問問他到家了沒?當老人得知孫子已經到家後,我準備離開時,老人對我説:“好孩子,你真善良,謝謝你。”

“勿以善小而不為”是我們家的家訓,雖然我們家庭不是豪門,也不多金,但我很驕傲我生長在一個以善傳家的大家庭!毛澤東説過,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的好事。希望大家都能心存善、播種善,讓善良之花處處開放!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融洽,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美好!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篇6

我的家與許許多多家庭一樣,都傳遞着愛和感動,是家庭的和諧,也是社會的文明,有文明的家庭才有文明的城市。

環境塑造人,影響人。一個人的性格、氣質的培養,品德、世界觀的形成與他生長的家庭密不可分。

我們的家庭文明守則、家訓是:重家和、講孝道、嚴教幼、懂禮節、鄰里親……我的家是一個和睦的家庭,是我生活的樂園。爸爸是個大孝子,對爺爺奶奶非常孝順。問寒問暖,有好吃的東西首先孝敬爺爺奶奶。家裏有客人來,或是過年過節,爸爸都主動下廚,爺爺奶奶都誇爸爸做的飯好吃。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大部分時間,我都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所以爺爺奶奶對我的影響最大。它們既對我關愛無比,又對我嚴格要求,不像有些爺爺奶奶對自己的孫子那樣溺愛、嬌慣、放縱。我從懂事開始奶奶就給我講《孔融讓梨》、《香九齡替父温牀》、《誠實的列寧》等故事。後來又教我讀背《弟子規》、《論語》中的詩句。從這些故事中,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懂得了正確對待長輩與父母的批評教育;懂得了對人要講禮節;懂得了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這些教育與薰陶,使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了許多彎路。在學校裏我勤奮學習,嚴格守紀,尊敬師長,和同學團結友愛,所以我一直被評為三好學生。在家裏我從不惹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生氣,遇到鄰居的叔叔阿姨我都主動打招呼。他們都誇我是乖孩子。

另外爺爺的身體力行,對我來説也有榜樣的作用。爺爺今年七十多歲了,但對公共的事情仍然非常關心。冬天下雪,他主動幫助物業掃雪。看見樓梯破損,主動找膠粘好。我在爺爺的影響下,也從不在小區院裏亂扔垃圾,從不破壞花草樹木。

家庭的和諧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城市是大社會。文明家庭是文明城市建設的基礎。

花兒用美麗裝扮世界,我們用行動美化社會。

鳥兒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鮮花因芬芳而美麗,我相信社會因文明而更加進步!

家風家訓的傳承的作文篇7

?憶家風,揚家風》

家風,何為家風?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許曾經年幼,不懂得家風是什麼。還記得問過只有3歲的弟弟,什麼是家風,他圓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滾了一圈,然後咧起嘴角説:“是風嗎?”我楞了一下,風?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問起我家的家風,我會非常篤定地告訴你:“沒有!”因為年幼的我根本感覺不到有任何東西一直祖傳般的影響着我。到了後來,隨着年紀增長,我才領悟到什麼是“家風”。它似遠似近,飄渺虛幻,可是又真實存在,悄無聲息。實話實説,我們都受到它潛移默化地影響。

鄰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觸。無功不受祿。從只有幾歲,能蹣跚學步的時候,當我開始蹲在菜地時,就一直在認識它。或許很普通,或許很平凡,或許司空見慣,但是,不得不説,有些東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裏了。蹲在樹蔭下,一大片菜地被附近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當空,一頂頂草帽在玉米叢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雙雙佈滿裂痕,指甲縫裏藏着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葱綠葉上撫摸着大自然的恩惠,一陣陣笑聲洋溢在這幾十畝大的田地上。“老蘇!來!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樣?還行嗎?”“蘇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幾天就成!”“蘇爺爺!我爺叫我拿給你咧!咱家的番茄,大個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這才下午再給你了啊!呀,妹妹也在,來擦擦就嚐嚐,可好吃了!”爺爺欣然地接收這些好意,一一謝過,吩咐我拿回家後,便轉身走向他們的田裏,投身進幫忙鬆土、除草、澆水的行列裏。等到我回到地裏,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還沒弄好,怎麼跑去弄別人家的了?等到爺爺歸來,挺着腰板,拿起毛巾,擦着滿身的汗水時,我便提出我的疑問。爺爺愣了愣,然後哈哈大笑,彎下腰,摸了摸我的腦袋,説:“雖然我們是鄰居,是好友,可是關係再好也不能白拿別人的東西。咱們地裏的東西要麼沒熟要麼前幾天摘了,沒什麼好給人家,那就幫別人乾乾活,也不礙多少時間。記得啊,以後可不能白拿別人便宜啊!要是給爺爺知道了你敢這麼做,爺爺可就再也不給你種你愛吃的小番茄啦!”那時的我似乎才五六歲,只知懵懵懂懂地點個頭,爺爺也沒有再怎麼講,只是往後每次收到鄰里的好意都會回饋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幫忙幹活。後來,田地隨着徵收,面積越來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畝桃源,可是深厚的情誼未曾改變。盛夏,黃皮、龍眼、荔枝紛紛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勞作,誰也不忘各家各户互送新鮮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遙遠,心意永不遲到。

後來,現在的我十幾歲人了,漸漸邁向成年,也不得不説這類的事情還在影響着我。互聯網發達,我們家也迷上網購,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課,快遞到家無人簽收。對面屋的阿婆平時無事,打理着屋邊的一小塊田地,邊上有個用木頭搭的小木棚,裏面放着她平時收起的可回收品。母親囑託阿婆幫忙收一下快遞,阿婆很樂意地幫忙起來,買東西多的時候,她甚至一天斷斷續續收三四回快遞。阿婆不願意收錢,鄰里談錢傷感情,可是骨子裏也不允許白白讓自己得到這樣的好處,於是母親吩咐我們把廢棄的書、紙張、紙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內忙的時候,悄咪咪把這些東西悄無聲息地放在她的木棚裏,這也是一份心意、一份回報。這些年,同樣的,阿婆也經常分享她菜地上的各種蔬菜和草藥,我們週末買菜的時候也會幫她買活禽。媽媽説,鄰里之間,這些不算什麼。但是,我總覺得,哪怕只是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説不出它哪裏偉大,可是每次,心裏都流淌着一股暖流。

這些事情很普通,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説,這些教會了我很多。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將心比心、為人着想、節儉樸素、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勤儉持家、努力學習回報國家,這份無形的精神,這份無形的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江海,跨過山河。

或許,這不算家風,或許,這就是家風。或許,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説的沒有錯,家風就是“風”。它像風,悄然滋養萬物細無聲;它像風,隨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它像風,一陣又一陣地吹進千家萬户;它像風,又可細水長流又可波濤洶湧……

這就是家風,從祖輩一直傳下來;從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來;從街坊鄰里間一位傳一位,一家傳一家,一户傳一户;或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許是客廳裏被框裱起來的“自強不息”“學無止境”,或許是在睡夢中呢喃的囑咐,或許是爺爺深沉又活潑的叮嚀……

這,就是家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