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朋 友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1W
散文||朋 友

散文||朋 友作文

士為知己者死,婦為悦己者容。人世間唯獨知音難覓知己難求。好好善待身邊的每一位摯友吧,相扶相守走過這一輩子。

——題記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每當我哼唱起周華健的這首《朋友》,腦子就會閃現好些個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

《三國演義》正是以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作為開篇的,隨着故事的發展,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兄弟三人走散,“關二爺”不幸落入曹營。曹操惜才,絞盡腦汁欲勸降關羽,可關公降漢不降曹,且“身在曹營心在漢”。某天當他得知兄長玄德的確切消息後,以一己之力“過五關斬六將”,毅然迴歸劉皇叔陣營。長板坡一戰,張翼德持丈八蛇矛孤身殿後,當陽橋上一聲斷喝(戲詞中説的是“喝斷了橋樑水倒流”),嚇得敵將肝膽俱裂滾下馬來。還有那猛將趙雲懷抱幼主劉禪,於萬馬軍中殺出一條血路……風雲際會的動盪年代,劉備身邊總有一幫鐵哥們生死相隨,助其成就帝王霸業,這是何等的幸運啊!

不過,最讓我感動的還是“白帝城託孤”這一節。相較於小説,史書《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述更具權威性,書中寫道——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在這段對話中,劉備鐵了心要把權力移交給丞相,體現了他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而諸葛亮的誓言也是由衷地發自肺腑,沒有任何虛情假意。一方面主公對他有“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在過往出生入死的長年征戰中,二人結下了兄弟般的情誼。君臣之禮,朋友之義,令卧龍先生不得不為之肝腦塗地。劉備死後,蜀漢江山風雨飄搖,諸葛亮接手的是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此時關羽軍團已全軍覆滅,關公本人戰死;東吳夷陵之敗折損四萬多將士;加之張飛遇刺,黃忠等一批老將死的死傷的傷病的病,蜀國幾乎無兵可用。老謀深算的諸葛孔明也無奈,只能耗費兩年時間來修養生息。可是,為了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他幾度統兵北伐中原,最後病逝於五丈原的軍帳之中。就這樣,一代名相以生命兑現了自己的承諾,同時也以高尚的人格詮釋了“朋友”兩個字的內涵。

其實,關於“朋友”一詞,還真有一些門道。從漢字演進的歷史脈絡來看,朋是朋,友是友,二者原本毫不相干。上古時期,以貝殼當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因此最初“朋”字是作為貨幣計量單位出現的。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朋”才用來代指人們之間的特定關係,同師同門曰朋。即使在封建皇權的鐵腕之下,也常常出現一些地方勢力和不同的派系:如鄉紳鄉黨,宦官弄權,後戚勢力,改革派、保守派等等,這些統稱為朋黨。朋黨有着與朝廷不同的政治訴求,是君王政治的天敵。所以歷朝歷代都是對朋黨保持着格外的警惕。

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而篆文的“月”實際指的是“肉”;朋就是兩塊拼在一起的肉,引申為彼此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人。而友相對簡單些,志同道合曰友,同僚、同志、同事、同鄉,都可以用“友”來稱呼。朋友連綴成詞組之後,外延擴大,適用於除血親姻親之外的所有人羣。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或可看作是不同人羣之間進行區隔的極其複雜的組合,至於坊間所傳聞的“圈子”可能是彼此關係更緊密的組合。

有一種朋友叫江湖。依筆者的一孔之見,那種焚香結拜歃血為盟的把戲,似乎更適合打打殺殺的綠林草莽時代或者黑社會的堂口,而不適合生活在和平盛世的今人,是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淡出的江湖。而俠客江湖主要呈現在以“金大俠”為代表的武俠小説家的虛擬世界裏。

現實的江湖,情況比較複雜。有一些人不妨稱之為“官螞蟥”;他們既有錢又有閒,往往打着“結交朋友”的幌子,變着法兒來拉攏腐蝕那些要害部門的官員。他們之所以屁顛屁顛樂此不疲地“叮”在官員們身上,只是鐘意官員手中的權把子,因為租借權力可以帶來一本萬利的好處。而官員一旦上套,基本上難以擺脱,從此永無寧日。有一些人是我們熟知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們拼爹炫富,行為乖張,口無遮攔。還有一些人大概算得上是“天天兄弟”,你有錢有勢時,這些人巴不得天天在你這裏吃吃喝喝,而一旦你落魄落難時卻誰也指望不上。甚至冷不丁朝你背後開槍的往往是天天把兄弟掛在嘴邊的人。江湖還是一如既往地兇險,不,兇險的其實不是江湖,而是人心。

有一種朋友叫緣分。通常,人們口中所説的“一起下過鄉一起扛過槍一起同過窗”的,正是這樣的一類人羣。因為有緣,天南地北的你我他才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才能擁有永生難忘的知青情戰友情同學情。這樣的人羣具有成為真正朋友的優越條件: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經歷、乃至過往共同渡過的美好時光,卻沒有權力爭鬥和太多的利益算計。如果雙方能夠在精神層面展開深層次的交流,完全有可能成為肝膽相照、脣齒相依的摯友。

人人都説知音難覓、知己難求,可見交朋友並非易事,反而是一樁技術活兒。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朋友,什麼樣的人不能進入朋友圈,什麼樣的人值得深交,什麼樣的人見面後至多禮節性地點點頭。凡此種種,都得認真惦量,仔細甄別。

2500多年前,孔子就在《論語》中提到了“三交三不交”的交友原則,原文是這樣説的——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上面這段文言文的大意是: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孔子的這番話,即便拿到當下來看,似乎一點也不過時。

《增廣賢文》上説:結交須勝已,似已不如無。這話聽起來顯得有點太過功利,卻並沒有大錯。想要結交的對象在才能和德行上強於自己,自己有一個仰視的角度,可以把對方當作學習的榜樣,自己也可以保有謙卑的心態,而且這樣亦師亦友的關係更有利於維繫。當然更好的辦法是不預設前提,不被外界的各種因素的左右,一切隨緣。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得到可遇不可求的忘年之交莫逆之交刎頸之交。

不過,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圈,可不像微信上僅僅靠刷刷存在感就可以維持的,而是要以心換心,並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來苦心經營。同時每個人的朋友圈也是動態變化的,時過境遷,大浪淘沙,越往後圈子就越小。陪伴你走到生命盡頭的真心朋友不會太多,三五個而已。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