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時文精選:青年篇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W
最新時文精選:青年篇

最新時文精選:青年篇作文

1.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三重要義”

最高領導人高度重視青年工作、關心青年成長,曾多次通過座談、演講、回信等形式寄語廣大青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最高領導人再次寄語廣大青年,滿懷深情地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成長成才事關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發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廣大青年更要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加強修身養性,腳踏實地,勇攀時代的高峯,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努力彰顯新時代新青年的新氣象。

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之“法”在於堅定信念、志存高遠。所謂“法”,即實現人生價值的指導方針和思路引領,解決的是青年成長成才方向指引和人生航向的問題。“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最高領導人指出,“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只有心中有了堅定的信仰,腳下才會有更強勁的力量。廣大青年一定要志存高遠,堅定理想信念。唯有如此,青年幹事創業的步伐才能鏗鏘有力。反之,信念一旦丟失、理想一旦喪失,青年幹事就猶如太空漫步般迷茫而不知所措,飄飄然而無力。堅定信念,首要和根本的是牢固樹立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自覺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併為之終生奮鬥,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

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之“道”在於修身養性、道德養成。所謂“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亙古不變的規律,在個人層面體現的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高領導人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正確的“三觀”是青年一切思想和行動的源泉,是青年幹事創業的價值基礎和道義起點,是青年必須繫好的“第一粒釦子”。青年人成長成才固然要靠過硬的本領,但最為關鍵的是要注重錘鍊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質,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牢固樹立並始終踐行正確的“三觀”。在修身養性方面,古代的賢達之人早已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並著書立説告誡後人,比如《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則説,“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裏的“修身”位居其首。因此,廣大青年立志成長成才,首先要立志做一個“大寫的人”,要“積大德”“行大愛”,常在修身養性上“修枝剪葉”,及時清除害蟲、拔掉壞芽,給身心營造一個“清清爽爽、乾乾淨淨”的成長空間,使自己的心靈不斷得到淨化,努力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為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道德根基。

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之“術”在於腳踏實地、礪能篤行。所謂“術”即技術和方式方法,所要解決的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道路和實踐路徑問題。這個路徑就是要堅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要堅持在實踐中“礪能篤行”。如果説理想信念是描繪藍圖,是“河對面的風景”,那麼“礪能篤行”就是實踐路徑,是渡河的橋和船。礪能篤行,前提是“能”,關鍵在於“行”。俗話説,“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大青年要實現立志做大事的目標,必須練就過硬的本領,躬身於幹事創業的偉大實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大事”不是空喊口號,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實實在在的身體力行和偉大實踐。人們常説,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的努力。“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要始終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對想做喜歡做的事,要敢試敢為,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把理想變為現實。要敢於做先鋒,而不做過客,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2.舞動新時代的青春鼓點

每一個青春夢想,都是勵志之餘需要耕耘的地方;每一個努力耕耘的地方,都是夢想青春最激越的鼓點。

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表彰會近日在長沙建築工程學校舉行,19歲的樑智濱及其團隊獲得了10萬元獎勵。樑智濱説,“我想在學歷上繼續深造,繼續學習施工或者建築專業,如果有機會能去當一名砌築的藝術家或者教練,我也很樂意。”

感慨於樑智濱的這句,“如果有機會能去當一名砌築的藝術家或者教練,我也很樂意。”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擁有的夢想也會不同。有些夢想會漸漸消失,於是新的路途中又有新的夢想不斷地種下,沿着現實的“土壤”不停地“生根發芽”。樑智濱的夢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更是他的一個目標。沒有進過“象牙塔”,或許是他人生的一大遺憾,但這個遺憾卻成為他青春路上的又一個夢想。立於現實的“地平線”上,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座標,撒下另一片夢想的種子,確立一個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向,相比於一些找不到自己人生方位的青年人來説,樑智濱的這個夢想更讓人欣慰,值得點贊。

有人説:“今天的中國,就是我們最大的背景。”的確,祖國就是我們的背景,新時代又給了我們更為廣闊的舞台。樑智濱與“象牙塔”擦肩而過,但就讀於職業學校施工專業的他,卻為自己“砌”出了另一條人生軌道。曾經,我們的父輩們也渴望走進大學的校門,但更多的他們還是在校門外徘徊。今天,當我們站在新時代的山嶺上遠望他們的曾經,每一個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進的青春夢想都閃爍着屬於他們的光芒。

無論哪個時代,年輕人都曾有着最樸素、最純真的希冀,都渴望在時代的大潮頭中流擊水。只要我們對未來懷揣夢想,腳步就不會被風雨所阻礙。

江蘇95後的運動員劉贇濤,因為天生殘疾,種種不便困擾着他。後來他接觸到了游泳,從最初的不適應到慢慢地習慣,再到取得成績,劉贇濤心裏的滿足感遠遠蓋過了付出的不易,他擁有自信,也有了更大的夢想。2016年,劉贇濤隨中國代表團參加里約殘奧會,在男子50米仰泳S4級決賽中,他以45秒01的成績獲得亞軍並刷新亞洲紀錄。與新時代相向而行、同頻共振,保持內心的志向、奮進的狀態,從而有自己的收穫,這樣的青春,舞出了新時代的激越鼓點。

最高領導人説過,“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青年科學家摘得學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輕的奧運冠軍能夠讓國歌響徹寰宇,技術工人可以鍛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個創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標的實現,哪怕是跨越一個小小的障礙,都留下我們向上的印跡,煥發璀璨的光芒,給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程。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精彩的夢想和獨特的經歷,在人生的軌道上不斷創造着永不磨滅的價值。年輕人的身上往往洋溢着一個時代的羣體風貌。無論我們從事哪種職業,堅守在哪個崗位,我們心中有光,我們就能發出時代之光;我們有夢想,就會有實現夢想的不竭之力。

也許我們沒有人生奇蹟,但一定要有奮發向上的軌跡。向着陽光奔跑,和時間賽跑,舞動青春之鼓,我們聽到了新時代更加激越的鼓點。

3.保護世界遺產應有歷史擔當

繼可可西里申遺成功之後,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四十一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廈門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已達52個。如此之多的世界遺產,該以怎樣的面貌傳給後代?面對文化生態的變化,又該如何守護歷史文化記憶?類似的問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中國申遺的心態經過了一個變化過程。最早長城、故宮等申遺,是希望得到國際社會認可;隨後麗江、張家界等地申遺成功後的旅遊開發,則更看重背後的商業價值、品牌效應,一些地方甚至將世界遺產當成“搖錢樹”,引發了對過度開發的批評。《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突出的普遍價值”作為評選世界遺產的主要依據,如何保護這種超越國家界限的普遍價值,使之有益於全人類的當下和未來,或將是我們更應思考的問題。

世界遺產不只是一地一國的遺產,更屬於全人類。所以,保護世界遺產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時一地的商業利益,求的是子孫後代還能受益於這份寶貴的遺產,求的是自然和歷史的饋贈不要在我們手中消失。以鼓浪嶼為例,它展示了以閩南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在建築、技術、園林景觀方面能看出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風東漸、華僑反哺,閩南白話字和早期的漢語拼音在這裏傳播;中國的現代醫學、音樂教育在這裏生根;弘一法師、林語堂、馬約翰、林巧稚等在這裏留下足跡……人類文明交流史,在這個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濃墨重彩地演繹。美麗,但是脆弱;珍貴,卻又易逝。這正是我們要保護歷史文化記憶的原因,也是世界遺產設置的初心所在。

把文化遺產原原本本地保存下來並不簡單。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奠定了對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提出“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在保護世界遺產上,中國還有不少路要走。首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應該軟硬件保護並舉,不能“見屋不見人”,更不能破壞當地原有社區的生活方式。文化遺產和原生態的居民生活是不能割裂的,否則人文底藴、保護價值就消失了。鼓浪嶼的文化遺產,不止於菽莊花園的“藏海”和“補山”等有形物,還在於街角一位老人便可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闖南洋的故事;老屋裏赫然擺放的鋼琴,讓你明白“琴島”之稱名不虛傳。

移動互聯時代,世界遺產保護還要在精細化、智能化上做文章。比如,江西三清山為強化遺產地的環境綜合整治,採取了“山上游、山下住”“淨菜上山、洗滌下山、垃圾下山”等一系列措施。鼓浪嶼動用了數字化手段實施保護監測,訂製專門的APP調控遊客量的峯值、監控房屋的特徵要素。作為旅遊者,也當有敬畏之心,理解、遵守這些規定,畢竟保住了世界遺產的原始風貌肌理,才會有更好的再聚。目前,鼓浪嶼的登島遊客數量已被限制到每天5萬人;莫高窟在2014年也做出參觀預約、限流的規定,以減少過多遊客帶來的濕氣、二氧化碳對千年壁畫的損害。這些措施都是必需的,也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52項世界遺產,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自然和文化資源的認可,也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文化承諾。把世界遺產保護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座標上,不斷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才能更好發揮文化遺產在見證和提升人類文明中的積極作用。

4.2018年,我們懷揣夢想共同向前

新時代,新思想,新徵程。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站上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12月29日《人民日報》)

歲序更替,華章日新。2017年已經過去,2018年如期而至。今天《人民日報》盤點出了十大國內重要新聞,標註與盤點了這一年最重要的事件。有些是舉世矚目的大會議、大盛典、大活動,比如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共產黨員與世界政黨高層的首次對話、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沙場閲兵,令人心潮澎湃、難以忘懷。有些是關注國計民生的大事件、大舉措、大動作,民法總則實施、設立雄安新區、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全面推開,令人心嚮往之、催人奮進。有些是科技和科技領域的新突破、新進展、新成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舉行、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國產大飛機首飛令人心馳神往、堅定信心。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毫無疑問,對於每個人來説,無論你身處何地、擁有何種身份,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經歷者、創造者,都擁有無上的榮譽與幸福,因為我們一起經歷着這段歷史,並共同創造着歷史。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國家的富強路上更應關注於個體,因為我們每個人既是社會化生存,但又是個體化的模式。每個人的夢想,匯聚起偉大的“中國夢”;每個人的行動,凝聚起前進的磅薄動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還有許多難題需要破解,還有重重障礙需要掃除,這就需要凝聚每個人的情感和信念,需要每個人付出自己的辛勞和智慧。

惟其艱難,更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藍圖是方向指引,信心是力量源泉。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征程中,每一箇中華兒女必將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難而上、找準座標、奮勇前行。“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新的一年,讓我們踏上新徵程,砥礪再前行。

5.做“手有餘香”的陌生人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年少時讀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愛“人鳥聲俱絕”的遺世獨立與灑脱。近日重讀此文,體會到“焉得更有此人”的驚喜、“拉餘同飲”的熱情,方才知曉:真正讓人着迷的不是孤獨的雪景,而是在孤獨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人的一生之中,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對陌生人的態度、與陌生人的距離,很大程度上界定着個體與世界的關係。縱觀中國傳統文化,既有“與人為善”的處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禮尚往來,還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意相通……凡此種種,都是與陌生人交往的準則,藴藏着中國文化對和諧人際關係、樂觀生活態度的價值追求。

但在現實中,陌生人之間並不總能奏響和諧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誠信缺失、社會兇險、世態炎涼,篤信“不要隨便與陌生人講話”,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對於來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懷疑、拒絕的態度,不敢輕易接納,更不必説冒着被欺騙、惹麻煩的風險去主動温暖他人。無論是“做鄰居三年卻互不相識”的尷尬,還是“老人摔倒卻無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現代人之間愈加疏遠的現狀。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態傳遞擴散,就可能塑造出一個飽含疏離感的社會。

毋庸諱言,現代人的疏離感,部分源自被一些無良者欺騙、訛詐的經歷與聽聞,以致人們面對陌生人時,首先選擇警惕與懷疑而不是選擇信任。但從更寬泛的視野看,這種疏離感還有其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有學者曾用“技術隔離”來描述這一現狀,比如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線上距離”,卻也壓縮了人們的“線下交集”;技術進步不斷加深着社會專業化程度,反過來也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不信任的高牆。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的形態和結構也快速變遷。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相對靜止的結構到快速流動的社會,某種意義上,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是現代化、城鎮化的副產品。因此,既不必過度反思人心,也無需刻意放大人與人之“遠”。最重要的,當是透過社會運行的表象,去直面現實問題。

在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出現之後,制度層面的建構當然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有力基石。事實上制度層面也已經多有建構,比如《民法總則》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樣的鼓勵無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顧慮。懲惡揚善、激濁揚清,公正的法律能夠激發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與隔閡,也離不開以信任為基礎的“交往文化”涵養。在社會環境日趨複雜的今天,不能苛求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備之心,但在“評估風險”“理性選擇”之外,也該聽聽內心的聲音,做一份“舉手之勞”的善行。哪怕只是為他人遞上一把傘、扶一下彈簧門、等一下電梯,也可能照亮一個心靈,為社會增添一份暖意。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無論是日常的一個微笑、一句問候,還是關鍵時刻的一聲提醒、一次幫扶,堅定地對陌生人施以援手,一個人必會在心中體悟到助人為樂的深刻含義。對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會也將多一瓣心香。

6.讓“金磚精神”熠熠生輝

“海外青山山外海,憑高縱目氣增豪。”當金磚合作的時針指向“中國時刻”,廈門敲響開啟下一個“金色十年”的鐘聲。懷着追求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望,肩負帶領人民幸福的共同夢想,來自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匯聚於此,期待“超越山海”的中國方案。

“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務實創新、合作共贏,胸懷天下、立己達人”,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最高領導人用24個字概括了“金磚精神”的深刻內涵。金磚合作走過10個年頭,經過中國力量的鐫刻、中國智慧的昇華,“金磚精神”熠熠生輝,燭照人們前行。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需求,同時,在世界經濟的大海中,根本不存在孤立的河流與湖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是要動誰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經濟的蛋糕做大。這是“金磚精神”最深刻的啟示之一。10年來,金磚五國經濟總量增長17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50%。在開放中做大共同利益,在包容中謀求機遇共享,短短10年,金磚合作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金磚精神”的熱度,温暖着無數創造共同利益的發展現場。當前,世界經濟尚未走出亞健康和弱增長的調整期,“駕駛室的人”越來越難於應對一個又一個的彎道,需要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去提供更多先進理念和公共產品。四個大洲、五個國家,金磚國家天海相隔、差異巨大,但由於堅持不搞一言堂,凡事大家商量着來,彼此不斷增信釋疑,在合作道路上行穩致遠。金磚國家不是碌碌無為的清談館,而是知行合一的行動隊,數十種務實合作機制,勾畫出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在發展道路上一同攜手走來,感同身受的情懷,讓我們深知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與其他國家共享發展機遇。“金磚精神”所散發的思想光芒,啟迪着人們去思考如何讓世界更美好。最近,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在海內外熱播,“這是中國之中國,也是世界之中國”的感悟發人深思。中國外交之所以總是要強調精神的作用,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崇尚“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樣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觀氣取勢、擇其大端的習慣。當“夥伴精神”深入人心,“絲路精神”傳遍天下,我們攜手各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合力打造新的全球價值鏈,實現經濟全球化再平衡,再沒有什麼困難和障礙能擋住發展夢想萌芽的力量。今天的金磚國家,雖然難免遭遇不同程度的逆風,但金磚從未“褪色”“變色”,其不斷向前發展的潛力和趨勢沒有改變。經驗豐富的老船員深深懂得,雖説順風好揚帆,但一旦找到準確的角度,摸準大潮的方向,逆風中同樣可以揚帆向前。中國過去5年不遺餘力地高揚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風帆,順應並引領的正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最高領導人引用閩南民眾常説的“愛拼才會贏”,描摹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鋭意進取,也預示着金磚合作的前行方向。無論是“金磚聲音”傳遞的對全球治理的思考,還是“金磚+”匯聚和傳揚的經驗,都飽蘸着發展中國家人民“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的汗水。保持那麼一種拼勁兒,讓“金磚精神”更加熠熠生輝、照亮前程,我們一定能讓第二個“金色十年”更富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