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古堰千年汩汩流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6W
美文∣古堰千年汩汩流

美文∣古堰千年汩汩流作文

龍遊縣城往南十餘里,有個小山村叫山頭外。村頭有兩座小山,一座叫龜山,一座叫蛇山,如同兩位忠實的衞士,南北對峙,日夜守護着秀麗的靈山江。著名的姜席堰就在這兩山之間,江水温順地從堰渠汩汩流出,澤潤萬頃良田。

站在蛇山頂上,姜席堰盡收眼底。俯瞰千年古堰,肅然起敬;追思古堰千年,感慨萬千!

姜席堰是巧奪天工的傑作。它由上下兩堰組成,全長630多米,堰頂軸線呈折線狀,其平面形似“Ω”;上堰由南往北與主河道垂直,距北岸約30米堰端與東西向的一片沙洲相連,構成一條寬20多米、長300多米東西走向的引水堰道,然後沿蛇山山腳折向南近100米到達下堰,下堰築建在沙洲與蛇山頭端之間,呈東西向。如此在河道上利用沙洲將堰壩組成為一體的高超設計,令人歎為觀止。

這樣的設計使上下堰泄水前沿比傳統直線堰長數倍,凸顯消力池的作用,有利堰身鞏固。而它的原始出水口“堰洞”,類似都江堰的“寶瓶口”,起到“節制閘”的作用。能創造出這樣的傑作,那必定是具有神一樣智慧、偉大而富有獻身精神的人。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蒙古人察兒可馬就任龍遊達魯花赤。那個時候,龍遊雖然河流眾多,但“晴久即灌溉無資,雨多則氾濫洋溢”,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察兒可馬多少次行走在這塊土地上,眼見一邊江水滔滔流走,一邊受旱的莊稼嗷嗷待雨,他一定非常痛心、難過、困惑。對於馬背上生活的蒙古人,在茫茫大草原上逐水而居是尋常的生活方式,根本沒有可能也想不到去治水。察兒可馬的偉大就在於他不僅想到了,並且下決心幹成了利在當代、造福千秋的多項治水工程。靈山江上築堰引水便是其中的一項。

姜席堰給了灌區數萬人的飲用與生活用水,“凡溉田二萬一千七百八十一畝。得沾堰水者,皆稱沃壤。”造就了響噹噹的富饒之地:寺後畈、西門畈和詹家畈。堰水還被引進龍遊城內,護城河、城池、地下供水道,到處活水流淌,古城頓時鮮活靈動起來。堰渠沿途各種筒車、麻車、水碓、澆碓、磨坊、油坊等紛紛興起,一派繁榮。

姜席堰自建成以來,一路走來一路風雨,期間遭受大洪水不下六七十次;明代有四次大修,清代有三次重修,建國後更有十餘次修繕。其間有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我是喝着姜席堰的水長大的。村邊是靈山江,姜席堰的兩條支渠一左一右穿過村莊。記憶中,渠水清清,清晨村民從渠裏提水飲用,白天女人們在渠邊洗刷,傍晚小孩們跳進渠裏洗澡,成羣的小魚追着孩子的屁股啄。那是真真切切的魚米之鄉!

可是記不起從什麼時候起,渠裏的水漸漸地不敢飲用了,魚兒也慢慢地銷聲匿跡。靈山江上游水污染越來越嚴重,農田開始大量使用化肥,瘋狂濫用高殘留劇毒農藥,更有肆無忌憚的炸魚、毒魚……誰還敢喝江渠之水啊?無奈,村裏籌集資金打了一口水井,可打上來水面上浮着一層“泥油”,臭味撲鼻,沒法飲用。一個臨江靠渠之地,滿眼都是汩汩流水,竟然沒有可燒茶做飯之水!清流千年的姜席堰,流到我們一代竟成了這個樣子,何顏面對一代代治水的先人?

姜席堰的對面是我熟悉的羣山。我十來歲就隨哥哥上山割柴,割柴是我假期的主要生活。只要天氣好,幾個同村的同學就相約結伴上山去割柴。可是後來割柴逐漸成了村民的一種困苦。因為路越走越遠,山越爬越高,山卻一年比一年荒蕪,常常提着柴刀卻砍不到柴而四顧茫然。那時我常常憂愁地想:若干年之後我們拿什麼來燒飯吃?

長者告訴我,人口暴增對薪柴樹木的消耗遠大於自然的生長能力,加上肆意砍伐,山哪有不光禿之理呢。山水相依,靈山江也隨之暴戾,讓我刻骨銘心:春夏之交,洪水滔天,當村裏銅鑼響起,村民們便拿起鋤頭畚箕衝上堤壩,與洪水做殊死的抗爭;到了夏天卻常裸露着河底,因江而存的姜席堰自然無水可引。

可喜的是近些年來靈山江變了,變得清澈、温順,有了江的風範。是山的茂盛,涵養了水的性情。改革開放後,人們意識到森林的重要,青山綠水才是金山銀山。開始控制砍伐、造林育山、退耕還林、建設“綠色長廊”等等,再加上百姓用上煤和煤氣,草木便茂盛了起來。山青,水就秀了。

尤其近年,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五水共治”。在靈山江流域,以鐵腕手段封閉了礦山,關停了污染嚴重的竹篾加工小作坊,開展生豬養殖污染整治,徹底整飭河道與堰渠等等,換來了靈山江與姜席堰美麗的蜕變。

不過,要想使姜席堰的水質恢復到可飲用的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治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標本兼治,最需要人們自然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的覺醒,並化為人人自覺的行動。

可喜的是如今關注治水,關注姜席堰生態的人越來越多。一批批記者來採風,報道姜席堰;政協委員來調研,提交了《關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姜席堰水利工程的建議》,成為縣政府督辦的重點提案;一批老幹部志同道合,編寫出版了《姜席堰溯源》……

來姜席堰的人總會去找一個叫嚴家驥的人,一個依堰渠而居的老農。他近乎痴迷地關心姜席堰,在他心中,姜席堰就是龍遊的都江堰。他期望姜席堰能像都江堰那樣成為名勝古蹟、旅遊景區,那樣姜席堰會得到更好地保護,於是撰寫了姜席堰旅遊開發的設想,獲得了龍遊旅遊業創意設計第一名。我每每和他通話,他總唸叨着姜席堰。我問為什麼?他説,我們是喝姜席堰水長大的,得了它的恩澤,自然應該為它做點事,把它保護好。

是啊,我們在對待自然上曾犯了錯,受到了自然的懲罰,自食了惡果,更應當懂得只有崇尚自然,呵護自然,美化自然,自然才會饋贈人類美好。古堰千年,清流汩汩,流淌着一代代先人治水的智慧、艱辛、責任與精神;我們承受着先人的恩澤,我們也應當恩澤後人。

齊心去做,青山綠水不是夢,堰水清淨可笑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