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衡山導遊詞

來源:巧巧簡歷站 9.8K

南嶽衡山如何介紹?下面是湖南現場景點講解導遊詞,400字左右,為大家提供參考。


南嶽衡山導遊詞

南嶽衡山導遊詞400字: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南嶽衡山做客!

衡山位於湖南省中南部,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4A級旅遊區和湖南省惟一的“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衡山風光秀美,人文薈萃,素有“五嶽獨秀”、“中華壽嶽”之稱。衡山有七十二峯,南起衡陽市城南迴雁峯,北抵長沙市區的嶽麓山,峯峯秀麗,峯峯神奇,逶迤八百里,氣勢雄渾,正如清代著名學者魏源在《衡嶽吟》中所形容的一樣“惟有南嶽獨如飛。”

南嶽衡山名稱的由來,自古就有三種説法。一種説法是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其頭化為東嶽泰山,其足化為西嶽華山,右臂化為北嶽恆山,腹部化為中嶽嵩山,左臂則化為了南嶽衡山。另一種説法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追趕仙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變成了南嶽,現在衡山的山徽“朱鳥”便是由此得來。還有一種説法是古人根據天空星象來占卜人間禍福,正所謂“天則有星宿,地則有州城”。南嶽衡山所對應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中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能夠像秤一樣衡量天地之重,所以叫做衡山。在軫星旁還有一顆“長沙星”,主管凡人壽數,而衡山古屬長沙,所以又有了“壽嶽”之稱。人們祝壽時常説的“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希望大家會喜歡衡山!

延伸介紹:

南嶽衡山之所以能夠在全國眾多名山中脱穎而出,首先應歸功於它那旖旎多姿的風光、豐富多樣的物種和瑰麗無比的氣象。

南嶽號稱“五嶽獨秀”,以“秀”為主要景觀特色。這裏羣巒疊翠,萬木爭榮,雲霧繚繞,溪泉丁冬,真是“五里不同景,十里兩重天”呀!衡山的風景美不勝收、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衡山四絕”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祝融峯之高和水簾洞之奇。

衡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無霜期長,冰凍期短,具有夏涼冬寒、雨量充沛、霧多風大、氣温垂直變化明顯等特點。良好的自然條件造就了衡山無山不樹、無處不綠的特色景觀。南嶽衡山共擁有600多科、1700多種樹木,風景林面積達30萬畝,原始次生林面積達5.7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與之相伴的還有珍稀的野生動物錦雞、竹雞、大頭平胸龜等,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天然的生物資源寶庫!

衡山自湘南盆地中拔地而起,突兀聳立,與周邊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促成了許多美妙奇特的氣候景觀。衡山風景有“四海”之稱,即花海、林海、雲海和雪海。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是衡山四季風光特色所在。在這其中,衡山的雲尤其值得一提。“衡山雲、黃山鬆”,自古就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衡山的雲一奇在四時變幻,春雲同被,夏雲如羽,秋雲像瀑,冬雲似墨;二奇在雲嘯,有時雨後,衡山的雲聚集起來,拔地升起,在半空中擴展成蘑菇狀,十分罕見;三奇在響雲,清晨或傍晚山風吹過鬆林,挾着層層雲塊向遊人撲來,其中隱隱帶有松濤之聲,令人膽戰心驚,但一到身邊便化作無數輕紗,飄然散去,使人頓覺心中鬱悶一掃而光,難怪古人曾長歎“雲海蕩吾心胸”呀!

衡山之秀,外秀於林,內秀於文。南嶽是中華文化的寶庫,以“文明奧區”享譽天下。歷朝歷代的帝王天子、達官貴人來此祭拜的歷史記載屢見不鮮,而文人騷客、鴻儒巨學的來訪更是不計其數。他們立碑建祠、訪古探幽、吟詩作賦,給衡山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使衡山成為湖湘文化名山。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佔多。”衡山不僅是風景名山,也是宗教聖山。但衡山與其他宗教名山相比,其獨特之處是山上佛道並存,互彰互顯,同尊共榮。衡山自古為道教名山,相傳道家始祖老子李珥得道於太虛真人赤松子,而赤松子就棲身於衡山之中。後來黃帝命司徒祝融巡視南方,在衡山得廣壽子之助,治理南方。祝融在衡山教三綱,授五疇,創冶煉,傳按摩,使南方大治。祝融死後被百姓葬于衡山之巔,後世帝王又將其封為“南嶽司天昭聖帝”,並立廟祭祀,衡山絕頂也被命名為“祝融峯”。與衡山有關的道家故事還有大禹岣嶁峯刻天書、張三丰南嶽煉丹、鐵枴李玉溪修橋、張果老大廟埋鞋等。如果説以上還只是神話傳説殊不足信的話,那我再同朋友們談一些考有實據的史實吧。據《南嶽志》記載,道教正式傳入湖南始自東漢末年,幾乎與中國道教史同步發展。在歷史上曾經有不少著名高道隱居湖南,如西晉時期的道教上清派開山宗師、中國第一位女道士魏華存修道于衡山黃庭觀,南北朝時期施存、尹道全、王靈輿等九仙一同飛昇于衡山九仙觀,唐朝著名煉養道士許石昔隱居於衡山招仙觀,中興唐朝名相李泌結廬居住在衡山鄴侯書院等等。如此之多的仙道聚集一山,在全國實不多見。

如果説道教使衡山皎潔似月的話,佛教則令南嶽如日中天。南北朝時南朝梁天監年間,即公元502年到519年間,惠海和尚自北魏南下,講經於蓮花峯下,首建方廣寺,自此佛教傳人南嶽。以後希遁、海印大法師相繼來衡山傳教,至南朝陳光大元年即公元567年,慧思大和尚在衡山修建般若禪林,廣宣佛法,使佛教正式入主衡山。自陳到唐,由明及清,佛教在衡山得到廣泛發展,慧思、智覬創佛教天台宗,懷讓創禪宗南嶽系,希遷傳禪宗青原系,楚圓開黃龍宗,慧南開楊歧宗,承遠、法照傳淨土宗,惠開傳律宗等都發生在南嶽山上。尤其是佛教禪宗,在懷讓、希遷、馬祖、道悟、惟儼、天然等名僧的大力推動下,先後衍生出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溈仰等五大宗派,流傳全國甚至朝鮮、日本等海外地區,蔚為大觀,佛教史上稱為“五葉一花”。

南嶽大廟

穿過北街,前面豁然開朗,一座巍峨宏大的古建築羣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我國南方最大的宮殿式古建築羣——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是一組集民間祠廟、佛教寺院、道教宮觀和皇宮殿宇於一體的古建築羣,也是我國南方及五嶽之中規模最大的廟宇。據南嶽地方誌記載,唐代初年在衡山山腳修建了司天霍王廟,唐玄宗時改為南嶽真君祠,宋代開始營建南嶽司天昭聖帝廟祠。以後歷經6次大火和16次重修、擴建,最後在清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由平江舉人李元度受命重修,才形成今天的規模。大廟現存建築共有九進、四院、八寺和八觀,前後縱深375米,左右橫寬前半段139米,後半段174米,總計佔地98500,平方米。它的中軸線上為儒冢建築風格,東邊為八個道觀,西邊為八個佛寺,像這樣儒、道、佛三教共存一廟,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現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是南嶽大廟中軸線上的第一進建築一一櫺星門。“櫺星”古稱天田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主管人興國旺。以櫺星來命門,寓意着希望人才興旺,國家昌盛。請各位仔細看一下這門側的對聯,“樓環萬字,檻繞回文,仰台閣輝煌,是謂仙宸帝闕;星斂貪狼,風儀和鳳,喜山河奠定,同遊化日光天。”這是幅老聯新刻,高度讚揚了大廟佛道並存及建築輝煌和祖國形勢之大好。

跨入櫺星門,便是一個松柏參天、綠草如茵的庭院,左右各有一座水火池和碑亭。水火池是蓄水以防建築起火的,也常被信徒們用來放生,因此俗稱放生池。東邊的碑亭中置明朝成化年間尚書商輅所撰寫的《重修南嶽廟記》碑刻,西邊的碑亭中置有宋代範純仁所撰寫的《祭衡嶽文》碑刻。

順着中間的遊道前行不遠,就是南嶽大廟中軸線上的第二進建築一一魁星閣。魁星閣又名盤龍亭,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39平方米。閣內原來立有文星之首的魁星雕像,以示崇文,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都常帶着子女來此祈拜。

魁星閣兩側有鍾亭和鼓亭,左邊的鐘亭原來擺放着一口重達4500千克的大鐘,右邊的鼓亭原來擺放着一面直徑2米的大鼓。古人相信只要鐘鼓齊鳴,就能鎮住龍王,使他不敢興風作浪,以保國泰民安。

大廟的第二重院落,縱深不長,橫斷面卻很寬。院落東邊是“玄德尊門”,通大廟東翼的八個道觀;—西邊是“六寺同門”,通大廟西翼的八個佛寺。院落正中為八角重檐攢尖頂的御碑亭,是大廟中軸線上的第四進建築。御碑亭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裏面立着康熙皇帝撰寫的《重修南嶽廟記》青石碑。碑高6.6米,重約2000千克,共有碑文279字,敍述了康熙帝下旨重修南嶽大廟的經過。碑頂雕有雙龍捧日的浮雕,底座是重達20噸的青石龜。這頭大廟中最寬的地方。

嘉應門後的第三重院落為南嶽大廟的主院,由御書樓、正殿、寢宮和東西長廊組成,共有屋宇58間。正殿居中,前為御書樓,後為寢宮,長廊環伺左右,周圍還栽種着古樹名木90餘株。大廟中軸線的第六進建築一一御書樓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寬30米,深20米,高15米,因為過去裏面擺放着歷代皇帝御賜匾額七塊而得名,現在闢為文物陳列室。

穿過御書樓,各位面前的與北京故宮太和殿相似的大殿便是整個大廟的核心——中軸線上第七進建築正殿。正殿由於供奉着“南嶽司天昭聖帝”祝融而又被叫做聖帝殿。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即公元1880年重修的,面積達1877平方米。正殿屹立在2米高的16級須彌台座之上,殿高31.11米,是整個大廟的最高建築,它高出南嶽古鎮上的所有建築,凸現出它至高無上的地位。它重檐九脊,面闊七間,寬53.68米,深34.84米,飛檐高聳,雕樑畫棟,一派雍容華貴。

在正殿前有一個佔地千餘平方米的廣場,這是用於酬神演戲和香客朝拜的地方,兩邊的寶庫則是供香客焚香燃燭的地方。南嶽大廟的香火十分興盛,這裏終日青煙裊裊,芳香滿院。特別是在廟會和春節的時候,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信徒們濟濟一堂,僧侶道士們也來此講經點醮,一時萬頭攢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走上台階,首先吸引大家目光的一定是這裏的巨大石柱。正殿內外共有72根石柱,代表着衡山的72座山峯,其外,格扇窗上的《二十四孝圖》窗雕、柱樑間的丹璽彩繪、台基旁的144塊漢白玉浮雕欄板和台階上的漢白玉游龍浮雕,無——不是藝術精品,真可以稱得上是一座藝術寶庫!這裏的木雕、石刻和泥塑數量之豐、品種之全、技藝之精,無不令人歎為觀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

穿過正殿,後院是大廟的第四重院落,由供奉聖公聖母的寢宮、供奉道教注生真君的注生殿、供奉佛教轄神總管的轄神殿和北後門組成。

勝利坊

南嶽衡山的登山起點就是前面的勝利坊。這座牌坊是1947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而修建的,故名“勝利坊”。坊正面刻有一副對聯:“七二峯,令召羣英,勝算先操,中流砥柱;五大洲,盟聯友國,狂瀾競挽,世界和平。”從中能令人依稀回想起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原聯為國黨湖南政府主席王東原所書,後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現聯為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左手書寫。

車行山中,大家滿目所見,都是鬱鬱葱葱的樹木。衡山之所以能以“秀”在五嶽中獨樹一幟,關鍵原因就在於只有它處在常綠闊葉林帶,樹木茂密,四季常青。南嶽的樹不僅多,而且有名。這裏有許多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福嚴寺中有一棵據説受戒於南北朝時慧思禪師的銀杏樹,樹齡已達1400多年,樹身需三人合抱才能圍攏過來。藏經殿後有一棵白玉蘭,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此外,允春亭的搖錢樹,無礙林的“同根生”和“連理枝”等,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這一路上,不知你們是否注意到了沿途登山的那些頭戴皂巾、身穿黑衣、胸系紅兜的人?這就是南嶽香客。由於南嶽衡山佛道共榮,寺觀眾多,僧道輩出;因此吸引了許多宗教信徒前來進香朝拜,人們稱之為“南嶽香客”。每年從農曆三月開始,香客們從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湖北等地陸續趕來,農曆八月後達到最高峯,每天都有一萬人次以上。他們懷着種種美好的心願,不遠萬里趕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以“燒餓香”或“燒拜香”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虔誠。所謂“燒餓香”,就是離開家以後就不吃任何食物,只靠飲水充飢,直到在衡山燒完香以後才進食:所謂“燒拜香”,就是手持香火,五步一跪,十步一拜,從山腳下一直,拜到祝融峯為止。還有的香客喜歡邊拜邊唱,一路上旁若無人地唱着進香歌來朝拜,這種古老的佛子歌還引得一些音樂學院的師生趕來學習吶!絡繹不絕的香客給南嶽的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正像當地人所説的:“南嶽人,不種田,趕屆八月吃三年。”但耐人尋味的是,南嶽本地人卻很少燒香,

用他們的話説就是:“南嶽菩薩照遠不照近。”

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坐落在香爐峯下,是我國建築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也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惟一一處保留下來的紀念抗戰烈士的大型陵園。忠烈祠籌建於1938年,1940年破土動工,1943年落成,歷時3年,陵園仿南京中山陵樣式建造,坐南朝北,依山而築,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它沿中軸線共分為牌坊、紀念碑、紀念堂、致敬碑和享堂五部分,長320,米,寬約60米,佔地面積2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90平方米。在這裏,長眠着國黨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的部分抗日陣亡將士,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朋友們,眼前的這座三拱單檐牌坊就是忠烈祠的正門。這是由花崗巖石砌成的,正上方的漢白玉石匾上鑲嵌着原國黨湖南政府主席兼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題寫的“南嶽忠烈祠”五個鎦金大字。

步入牌坊,便來到一個平坦而又開闊的廣場上。有的朋友也許會覺得奇怪:中國如此之大,為什麼要選擇在南嶽衡山修建忠烈祠呢?要説明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談一談當時的時代背景了。抗日戰爭爆發後,華北、華東和華南大部分地區相繼淪陷,國黨政府遷都重慶,衡山成了抗日前線大本營之一。1938年11月,蔣在衡山主持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也參加了這次會議。在會上,蔣聽取了各戰區指揮官的彙報後,鑑於“陣亡將士,多暴屍戰場”,指示要儘快將烈士遺體設法掩埋。經過討論,會議決定由中央下撥鉅款,第九戰區、第六戰區和湖南政府出資並接受社會各界捐款,在南嶽名山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安葬陣亡將士的遺骸,以告慰烈士在天英靈。這便是修建忠烈祠的由來。

來到廣場的中心,大家肯定會被這個造型奇特的雕塑所吸引,這便是“七七紀念塔”。它是由五顆倒立的石制炮彈組成,炮彈四大一小,代表着我國的五大民族——漢、滿、蒙、回、藏。雕塑的正面和左右兩側,都嵌有漢白玉砌的“七七”兩個字,象徵着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禦外侮,掀起的全民抗日的民族怒潮。塔的背面刻寫着薛嶽將軍所題寫的《七七紀念碑銘》。這些炮彈倒立在地上、直指藍天、直指太陽就是喻意着“抗日”。

參觀了“七七紀念塔”,便來到了忠烈祠的第三進建築—紀念堂。正門上的原匾“紀念堂”是由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書,後被毀,現匾是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題寫的。紀念堂的正中豎着一塊高達6米的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薛嶽將軍撰寫的《南嶽忠烈祠紀念堂碑記》,記述了建祠的歷史背景和經過。堂的兩側現在開闢為展覽室,陳列着關於南嶽與抗戰的一些圖片文字資料。

從紀念堂的後門走出,大家可以看到兩排石階依山勢而上。石階共有276級,代表着抗戰時期犧牲的276位將官。兩排石階的中間為精心設計的綠地,其中用大理石片鑲嵌着“民族忠烈千古”和“民族、民權、民生”的大字。石階共分九大層,第六層之上有一座“致敬碑亭”。致敬碑亭也稱“安亭戰役紀念碑亭”,是為了紀念在上海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安亭戰役中犧牲的將士所修建的。在亭內樹有記述安亭戰役的石碑,亭左還有一面石碑,上面刻着“遊人到此,脱帽致敬”八個字,就像古代達官貴人府門前的“下馬石”一樣,要求無論官民,到了這裏必須肅立低首,脱帽致敬,緬懷英烈們的豐功偉績。

拾級而上,就來到了忠烈祠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建築——享堂。在享堂正門上方懸掛着鎦金巨匾“忠烈祠”,這是蔣的真跡。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發現這塊匾上的字有什麼特別之處?

從享堂出來,大家請看兩側的山坡,這是抗日英烈的公墓區。整個墓區佔地逾200畝,共有37軍60師、70軍19師等集體墓葬7座,胡鶴雲、鄭作民等將軍個人墓葬10座。這些公墓,都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有的華表相望,墓闕凌空;有的碑碣成行,塔尖插雲。其氣象之肅穆,隱現英烈之忠魂,令人景仰,讓人欽佩!

磨鏡台

一聽磨鏡台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就猜出來了,這一定與傳説故事有關。要講清楚這個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南嶽禪宗。禪宗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一個宗派,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法門”而區別於其他佛教宗派。其始祖遠尊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伽葉,近奉南北朝時期的少林高僧達摩。但禪宗真正得到發揚光大卻要歸功於六祖慧能。慧能在廣東曹溪正式創立禪宗後,其弟子懷讓於唐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來到南嶽,駐錫福嚴寺。在此期間,有一位俗家姓馬名道一的和尚也來到南嶽,就在福嚴寺附近結廬坐禪。懷讓見道一氣宇不凡,認定是可造之才,於是問他:“你辛辛苦苦坐禪是為了什麼呢?”道一回答:“我坐禪是為了成佛!”懷讓聽後二話不説,搬來一塊大青磚,就坐在草棚前的大石上磨了起來。磨了幾天後,道一終於忍受不了磨石噪音,質問懷讓:“你在這裏磨磚幹什麼?”懷讓不急不徐地説;“磨磚作鏡也。”道一火更大了:“磨磚豈能作鏡?”懷讓答道:“磨磚不能作鏡,坐禪豈能成佛?”道一不服氣地説:“請問大師,如何方能成佛?”懷讓藉機開導説:“心中有佛,自然成佛。”道一聽後心竅頓開,大徹大悟,立即拜懷讓為師,學習禪宗。此後,馬祖道一也成為一代禪宗高僧,與石頭希遷、丹霞天然、百丈懷海等一同將禪宗傳遍天下,使其成為中國漢傳佛教中最為重要的宗派之一。磨鏡台就是懷讓磨鏡開導道一的地方。

磨鏡台古木參天,茂林蔽日,堪稱衡山最幽深的地方之一。由於環境好,名氣大,歷來都是名人聚會休憩的地方。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湖南省省長何健即在此修建了避暑別墅,其中的一號樓是每次蔣來視察時下榻的地方。

藏經殿

車隨路轉,轉入了一片林海之中,而在密林之中,隱約有一棟雕樑畫棟的廟宇。這裏便是“衡山四絕”中的“藏經殿”。

藏經殿位於衡山祥光峯下,始建於南北朝時南朝陳光大二年,即公元568年,是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和尚為離眾靜心、潛心研經而精選之地。藏經殿原名小般若禪林,後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御賜一部《大藏經》於該寺,便改名為藏經殿。藏經殿在歷史上幾經興廢,現存建築為民國時期重建,20世紀80年代又大修了一次。

藏經殿的建築極具特色,這裏沒有一般佛寺具有的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羣體建築,而只有一座單檐歇山式大殿。大殿面積約300餘平方米,由20根花崗巖石柱支撐,氣勢非常宏偉。

藏經殿內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象徵着佛法普度眾生。佛像為純銅鑄造,通體鍍金,高1.32米,重256千克,是泰國華裔黃彰任夫婦於1982年捐贈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蓮台之上,神態慈祥,熠熠生輝。殿中兩個花崗巖石柱上刻着一副對聯:“我佛所宗,真如貝葉;眾經之長,妙法蓮華。”佛像後方有一個閣樓,過去是收藏經書之地,叫做藏經樓。

由藏經殿出來向右,還有一間鐵瓦石屋,叫做“香積廚”。由此走下山坡,就融入了一片原始次生林之中。由於明代高僧無礙和尚曾經在此林中得豆兒佛衣缽傳授,因此叫做“無礙林”。在這片百餘畝的古樹林中,生長着五六十種常綠喬木,密密層層,遮天蔽日,秀色無邊,“藏經殿之秀”便由此而來。

沿着無礙林中的石徑前行,可以看到南嶽山中的三株古老奇樹。朋友們首先看到的是“連理枝”。請看這棵樹,它學名叫做短柄青岡,高四丈有餘,其中在3米多高的主幹上突然冒出一個分枝,彎曲成環後又與母體相連,這就是連理枝。自古以來,人們就以“連理枝”作為夫妻恩愛的象徵。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在《長恨歌》中用“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詩句來形容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誓言,比喻堅貞不渝的真愛和永不分離的痴情,讀來令人心馳神往!

在連理枝下方20多米遠心地方,可看到另一個樹木奇觀——同根生。大家來看,這裏有兩棵不同科屬的古樹:靠南邊的是粉背青岡,靠北邊的是山毛櫸。它們雖為不同樹種,但同生於一個樹根之上,如同一對相敬相助的兄弟。

祝融峯

祝融峯是衡山七十二峯的最高峯,海拔1290米。由於它獨立於地勢相對低窪的湘南盆地之中,更顯得它峻極天穹,因此登高一望,湘南風景盡收眼底。唐代詩仙李白就賦詩《送陳郎將歸衡山》稱頌道:“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大文學家韓愈也曾賦詩《遊祝融峯》讚歎道:“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讀了這些名篇佳句,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祝融峯之高”會名列“衡山四絕”之首了。

祝融峯頂建有祝融殿。它原名天尺庵,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年間才改稱祝融殿。殿宇完全修建在一座絕頂巨石之上,分為兩進,在殿頂上蓋有二尺長、一尺寬,重達30多斤的加錫鐵瓦。在這些鐵瓦中,還有數十塊由宋朝報國寺鑄造,至今歷經千年而不鏽,光潔如新。有的朋友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這裏要用鐵瓦呢?其實這裏也體現了建築師的匠心獨具。大家看一下祝融峯頂的四周,樹木稀少而且低矮,這是由於這裏終年不斷的四五級大風造成的。要保持殿頂不被颶風掀起,非鐵瓦不足以勝任。據《南嶽志》記載:殿蓋鐵瓦,目的就在於“罡風不能動搖,冰雪未可凍裂。”由於古代鐵屬金,因此祝融殿又被稱為金瓦殿。

在祝融殿內供奉的是祝融神,兩旁站立六部尚書和金吾二將,神龕後還有觀音菩薩、雷神和慧思和尚的塑像。

從祝融殿右側小石門走出,外面還有一個石台,上刻“乾坤勝覽”和“惟我最高”。這是望月台,也是南嶽衡山真正的最高點。站在這裏憑欄望月,會覺得雲低月近,如登天門一般,令登臨者心曠神怡,魂遊物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