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2023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5W

在電影結束後,可以通過寫觀後感來加深自己的對電影的印象,觀後感的寫作是為了記錄自己觀影后的感悟與收穫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告白2023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告白2023觀後感5篇

告白2023觀後感篇1

不愛看悲劇,每每讀這樣的書都有種心塞塞的感覺,也許這是我個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麼吧?不討論我的心理軌跡,還是來看看我們仁慈的作者吧。

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畢業於哈佛大學。父母均為科學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開篇就這麼寫着――“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她已經為這部作品定下了調子,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劇。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尋找自我的路上要麼找到、要麼死!如此惡狠狠的開篇……

一個個體的終結可能會導致家庭的終結……繼而整個社會……。如果照這個線寫下去,我們看到的畫面將是一個晦暗的如霧霾籠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劇——沒有一絲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當我讀到莉迪亞不幸離世並非是她對人生的絕望而是為了給自己勇氣找到真正的自己時,當這樣的悲劇僅僅是一個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誤時,我感歎……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係。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鍊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劇就是悲劇,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輕的生命終結了。帶着父母雙重夢想的生命……

在這本書裏,我讀到了一個不和諧的節奏。書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實際行為如此的不協調,甚至相反。他們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表達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説有這麼一個羣體。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們活在自我的安逸狀態下,自己創造了一個封閉的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空間。並把自己的想像及愛強加與那個被愛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侶。有那麼一天,當真相打碎了這個夢……悲劇……來了。

好了,回到伍綺詩的無聲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裏即將肢解的家裏還有愛。大家都愛着彼此卻又用這份愛傷害着彼此。也許正因為有愛才會看到這兒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天使,小小的`漢娜就如一個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圍的一切,卻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漢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樣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漢娜這部悲劇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説那麼沉重的話題。我只想説找到自己並展示給愛人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學會溝通並坦誠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劇的根本。在有愛的世界裏……告訴他你需要什麼就好。

還有一個題外話。我一直在想,在被畸變心理的父母關愛下如何成長為心態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變心態的父母忽視才成就了漢娜?這算是幸運?那麼同樣被忽視的內森選擇了強大自己準備逃離又算什麼?”

告白2023觀後感篇2

?遲來的告白》是一部講述扶貧攻堅戰的電影,原以為是刻板、枯燥、説教式的呈現方式,在李彬導演的執導下,變得有趣、深刻、接地氣,耐人尋味、發人深省、引人思考。我想這不得不説是一種“高級”。

?遲來的告白》講述了以餘穆、朱漣、畢和為中心的扶貧隊員如何克服種.種困難,集思廣益並創造性地幫助鄧氏村擺脱貧困、創造財富的故事。從片頭都市化的時尚穿着、舒適的生活環境到鄧氏村貧困户一貧如洗、吃不飽肚子的艱難度日,這種對比是如此的懸殊,激盪起的滔天巨浪,刺激着我們每一人的神經。

在人設上,人物鮮活而真實,他們的初衷在最初並沒有那麼高大上,卻在一次次的幫扶過程中經歷了蜕變和人生的歷練,堅定了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遲來的告白》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主角們內心的堅守令人動容,感動到淚目,他們對於愛的承諾是那樣的難能可貴。

擺脱貧困,不是僅僅依靠國家和他人的幫助就能脱貧致富,如果只是想着騙取國家的補助款、救助金,那隻能變得更加貧窮,直至等靠要,連基本的勞動能力也會喪失掉,更可怕的是內心的空虛和荒蕪,更別提活着的價值和意義。想要脱貧,要從思想上堅定信念,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奮鬥,積極開拓渠道創造財富。在脱貧攻堅的道路上,大家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去開創明天的美好生活。

?遲來的告白》中,我們看到了扶貧工作人員對村裏實際情況的不解與困惑,看到了他們受人非議和刁難時的無奈與辛酸,也看到了他們的無私奉獻和一心為民,他們全身心撲在村裏的事業發展上,撲在為民辦實事上,為黨為民拿出了真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上級領導的肯定。扶貧工作隊制定了精準的幫扶措施,依靠堅強的信念,帶領村民致謀發展,全心全意幫助村民們打贏了這場脱貧攻堅戰,用自己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意志創造了奇蹟——道路寬闊整潔,人民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座談會上曾説:“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管是作為貧困人員,還是扶貧工作人員,抑或是一名普通的民眾,我們一起努力,擼起袖子加油幹,我們一定能打贏脱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必將在復興偉業的歷史進程中書寫光輝燦爛的新篇章!

告白2023觀後感篇3

這部電影,看了五遍。當得知這部電影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的時候,覺得是實至名歸的。

曾經也接觸過很多描寫人性的陰暗面的作品,卻沒有一部像《告白》,有着最精緻的剪影,最真實的刻畫,同時也有最殘忍的表述,最難受的觀後感。

執念。

我一直很關注這個關鍵詞。只要牽扯到人性,心理,精神,就會離不開這個詞語。每個人,都是需要一些執念的,有時候執念表現為信仰,或者依賴,或者夢想,又抑或是,內心最想要獲得的,温暖。其實,一直相信着,人之初,性本善,但卻因為後天因為種種正常或者不正常的際遇而養成的一些執念,人性也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表達。

比如,缺乏母愛父愛友情親情的心靈,會極度渴望來自那個心裏無比光明的源頭的關注,肯定,鼓勵,關懷,和愛。因此,一直不斷努力着,發奮着,用盡一切辦法,達到實現執念的目標,不顧一切地,渴望着,不顧甚至會傷害到其他人,還有自己。

如今的社會,每天都在強調着來自於家庭,朋友,同輩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尊重,尊敬,關愛,但是正處於缺乏愛與温暖的心靈仍然在失望着,難受着,痛苦着,甚至是每天都處在崩潰和絕望之中。

也許有些定義是正確的吧,冷漠和無情,應該是罪惡和黑暗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家庭。

當我們看到電影中,a的媽媽只專注於自己的學術研究,當年幼的a沒能達到她的期望的時候就肆意地打罵a,當a的家庭因為強勢於研究的媽媽和平凡的爸爸的無法和諧的家庭生活而分崩離析的時候,當父親開心地和另外一個平凡的女人再婚並有了將a排除在外的一個新的美滿家庭的時候,當母親毫不猶豫地和父親離婚然後再毫不猶豫地撇下年幼的a繼續她鍾愛的研究的時候,其實我們知道,關於a的一切悲劇,都在意料之中。

其實,他所做的所有,不過是為了獲得所有人的關注和讚賞,尤其是那個,他從小就崇拜的母親的關注和肯定。

所以他不顧一切地實行着,他覺得可以引起關注的事情,殘害小動物,製作可以電麻人的錢包,參加科技方面的比賽,甚至是剝奪了一個小女孩的生命,又甚至是,在得知自己可能患上hiv的時候,還因此慶幸這樣的自己,終於可以有機會得到母親的注目。

其實,對於a而言,他生活的全部,他人生的全部,唯一有意義的便是來自於母親的愛。

他不知道其實這也就是他最大的弱點。當他害死了女老師的小女兒之後,當他讓一個温柔和藹的母親變成了一個充滿着仇恨和憤怒的復仇之後,他的這個最大的弱點也就變成了女老師報復他的最有用的工具。

或者,相對於a的那個奇葩的母親而言,也許b的母親是另一種的極品的類型。她一直覺得,她的兒子永遠是最乖巧的最聽話的最懂事的,如果b犯了什麼錯,出了什麼意外,傷害了別人,那麼一定是別人的錯,不可能是她最愛的兒子b的責任。在她的心裏,她的兒子b一直都是小時候的模樣,那個乖巧可愛的模樣,從未改變過,b永遠不會犯錯學壞,她一直覺得b不會有煩惱不會有糾結不會有痛苦。她一直在為b的各種行為做着可笑的開脱以及荒謬的自我安慰,直至到她生命的盡頭的那一刻,當她終於因為她最愛的兒子的精神失常而接近崩潰的時候,她想要用她的方式帶着她乖巧的兒子一起離開這讓兒子發瘋的殘酷現實,卻從來,從來,從來沒有反省過悲劇發生的真正緣由,從來沒有探究過,從來沒有認真瞭解過兒子的真實心態,從來沒有客觀地勇敢地積極地面對已經發生的無法避免的冰冷的現實,她從來就沒有思考過她對兒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對兒子好,她的種種溺愛包庇和維護是不是正確合適。或許只有最後的那一刻,當兒子拔刀殺了她的時候,她才會有一點醒悟吧,原來兒子並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樣懂事聽話吧。

每個孩子,都是母親十月懷胎,歷經生產的痛苦和艱辛而得來的最心愛的希望,相比於父親,母親是和孩子有着最緊密的血脈相連,母親也本應該是最能瞭解孩子的人,就算是在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孩子不願和父母交流溝通,和父母產生無法跨越的溝壑,如果連母親都對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毫無瞭解的話,那隻能説,人類的發展歷史,一代一代地繁衍後代,都是一個笑話。

告白2023觀後感篇4

熬夜看完了高分電影《告白》。起初這部電影吸引我的地方是高分恐怖驚悚片,但是在看完之後覺得它的標籤不應該是恐怖驚悚,看完整部電影,裏面真的讓我感覺到害怕的只有三個情節,一個是b雙手鮮血的站在冰箱那裏和之後的殺他媽媽,以及那個a殺死美呆時(原諒我記不住他們的名字

雖然電影沒有達到我看恐怖片的預期,但是我還是有很多感想。首先,作為一個媽媽,其實不僅僅是媽媽,爸爸也一樣,既然是自己的小孩,自己的親骨肉,就應該好好的把愛給ta,不要像電影中的學者媽媽一樣,雖然也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她這樣做真的可能就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可能孩子就從此走上不歸路。所以如果是不喜歡小孩或者還不打算要小孩,一定要好好注意,不要最後不僅僅是毀了你的一生或者是孩子的一生甚至是其他人的一生。其次,老師。我不能否定電影中女主的做法,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可能也會控制不住自己做出這麼偏激的事情。老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自己那麼愛的女兒,就這樣突然死了,擱誰誰受得了?雖然女主的做法按法律來説是不被允許的,但是不得不説她的報復思維,那種思考真的很令人佩服。毀掉仇人最在意的,無意是懲罰他的最好方法。其實電影中老師的做法似乎還是挺對的,畢竟a那種情況可能教導他,他也不會改變什麼。最後,朋友。b是因為太孤單,才會對a開始時的接近那麼喜歡。他沒有朋友,他以為a真的把他當成朋友,所以當a最後在游泳池邊説“你只是我的一隻棋子”是異常的憤怒失落,以至於當他發現小女孩沒死是卻依舊笑着把她扔到水池中。

人性,可以好到極致,也可以壞到極致。希望大家可以多關心身邊的人,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千萬不要抱着玩玩的心態去跟那些內向的人交往,或許你們真的覺得好玩,但你永遠不知道那樣對ta產生了多大的傷害。

告白2023觀後感篇5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綺詩我剛開始看此書時,有點暈,它一會兒講故事裏現在發生的事,一會兒又講故事裏以前日子發生的事,只好帶着疑惑慢慢品味,之後便發現作者講訴回憶是為了更好地解釋現在。

每件事的發生會有它的前因後果,如何將這些前因後果串得很好,這就很考驗作家的功力了。從小説的構造,講述順序來説,在我心裏,伍綺詩是很成功的`。閲讀的過程就像是站在山頂上的我,一步一步等着雲開霧散。

但我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有點微妙,不知道是喜歡還是不喜歡,要説喜歡吧,沒有喜歡到一直想重讀的衝動(對於喜歡的書,我會不抗拒地翻很多遍,一遍一遍地回到書中的情景去);可要説不喜歡吧,倒也不抗拒重讀第二遍,只是最好時隔一些時日再開啟第二遍的閲讀。

中國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生活軌跡跟莉迪亞很像呀。我們被父母帶到這個世上,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以得到什麼。然後,年幼的我們就順着社會及父母的經驗生活,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讀書,我們就接受教育,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會舞蹈,我們就上舞蹈課……直到我們慢慢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可面對父母的期待,卻不敢説不,不敢説出自己的想法了。可父母所期待的人生,作為孩子的我們並不想要,然後陷入彷徨。

莉迪亞就是如此,因為害怕失去媽媽,害怕失去爸爸,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將自己隱藏,一次又一次地迎合媽媽的期待。直到不得不爆發的那一天,她反抗了……她選擇離開這個自己無法選擇的世界,選擇不再掙扎了。

瑪麗林和詹姆斯那把莉迪亞壓得喘不過氣的期待到底是怎麼得來的呢?

瑪麗林對莉迪亞的期待來源於瑪麗林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她希望女兒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詹姆斯因為種族問題而倍受歧視,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被種族歧視而傷害,希望她們活得比小時候的自己開心。可過多的期待會變成沉重的壓力。

這本小説的內容很貼切生活,很貼切現實,現實生活裏的很多孩子便是這樣。

父母的期待真的是很沉重的壓力,我覺得我很幸運,我的人生選擇權大多掌握在我的手裏,可就算這樣,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有用之才的那種熱切希望還是會使我有壓力。

讀完一本書,要記錄些什麼?

可能有人會喜歡記錄故事的情節,記錄打動自己的句子。

就我來説,我更喜歡記錄由閲讀產生的怪想法,怪觀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