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手》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91K

不管什麼時候,戰爭電影帶給我們的除了感受當時的殘酷之外,我們更多的收穫是珍惜和平,直徑英雄,相信看完《狙擊手?之後,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慨,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狙擊手》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供大家參考。

《狙擊手》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狙擊手》觀後感1

關於狙擊手的電影,是影迷們熱衷追捧的類型,世界影史中,同類題材佳作,可以列出長長一大串,或許正因珠玉在前,賀歲檔推出的《狙擊手》,事先並不被看好。

每部戰爭片,都會塑造出一位英雄,狙擊手更是常被作為孤膽英雄來進行渲染,《狙擊手》片中的人物設定則不盡相似,編導精心設計了五班戰士的羣像,意圖放大感染力,其中先後出現兩位神槍手,冷靜內斂的班長劉文武,愛哭鼻子的大永,除去主角,其他戰士的角色形象也較為豐滿,五班這個英雄集體,因此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完整的戰爭大戲,少不了對手的映襯,恰如古龍小説中慣見的套路,男主的偉大,需要藉助其敵人來顯示。所以,《狙擊手》認真描寫了另一組神槍手,來自美軍的狙擊小隊,正是因為他們的精心佈局,五班才落入了可怕的.陷阱。與胡編亂造的神劇不同,這部電影沒有刻意描黑和矮化美方狙擊手,對壘的雙方旗鼓相當,一度讓人聯想起棋局裏的兑子,戰爭的殘酷慘烈,在此處得到充分體現。

本片的攝影堪稱亮點所在,天寒地凍,漫天飛雪,完美勾勒出了陰冷肅殺的氣氛,皚皚白雪與戰士的鮮血,紅白兩色,形成了巨大反差,高低起伏的地形,似乎處處暗藏殺機,更覺觸目驚心。美中不足的是,我軍狙擊手擊中目標的特效,顯得過於誇張,甚至比好萊塢還要好萊塢。

與精良的攝影比較,《狙擊手》的節奏把握也很到位,每場戲之間的剪輯切換足夠緊湊,故事推進簡練明快,幾場重頭戲,諸如集體搶救亮亮、劉文武犧牲、大永獵殺美軍指揮官,蕩氣迴腸,扣人心絃,氣氛充分感染了現場觀眾,有個無法迴避的矛盾,戰友的犧牲讓人悲憤不已,但狙擊手的使命,又要求其高度冷靜,這是一組矛盾,該如何化解?本片給出了難能可貴的答案,有如其影像風格,內斂,剋制,沒有為了抒情而大肆煽情………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關於朝鮮戰爭的影片頻頻被搬上熒幕,與此前的《上甘嶺》《長津湖》不同,張藝謀並未照搬主旋律電影中多用的宏大敍事,別出機杼,選取了正史記載不多的“冷槍冷炮運動”,以無名山坡上的無名狙擊戰為背景,可謂用心良苦。在他的鏡頭下,個體事蹟沒有被湮沒,劉文武、大永、亮亮、胖墩、米老二、王忠義,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串起了一個英勇無畏的集體。影片收尾處那場點名,稱得上畫龍點睛,讓人淚目。可以説,《狙擊手》用很微觀的細節,為影迷們講述了很深刻的主題,國師將即小見大的表現手法用到極致,做了次經典的教學示範。

《狙擊手》中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我們沒機會接觸到主創團隊,不知道他們在拍攝過程中,是否學習借鑑過其他狙擊手電影?從中能隱約窺見部分痕跡,比如劉文武被稱為“死神”,是否在致敬素有“白色死神”之稱的西蒙.海耶?電影裏的那個朝鮮小男孩,一度讓我聯想起另一個人物,《兵臨城下》裏的沙夏,同樣的稚氣未脱,同樣的感人至深。

略有遺憾的是,本片的文戲着力不多,人物的內心戲大多用直率簡單的對白呈現,從劉文武到大永,兩位神槍手的傳承交接,本該詳細交代,卻因鋪墊不夠,顯得有些突兀。而故事的後半部分,美軍在已形成合圍之勢的前提下,居然主動放棄優勢,邏輯上實在不太通順,接入那場坦克追擊戲,更有狗尾續貂之嫌。

《狙擊手》選在春節檔期展映,確實意義深刻。周圍有不少觀眾帶着孩子一起觀影,身邊有個小朋友問家長,媽媽,死這麼多人,打仗好殘忍啊…….是啊,《狙擊手》講述的故事,會讓公眾記住,艱辛年代的那場苦戰,無名山坡下掩埋着多少熱血青年,與他們作伴的,只有冷冷的槍。目擊過戰爭的殘酷,我們理應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假如電影能讓大家都認識到這點,那就絕對算得上是巨大貢獻了。

《狙擊手》觀後感2

張藝謀、張末執導的《狙擊手》,是這個賀歲檔我最滿意的一部電影。之所以這麼説,部分原因是競爭對手屬實拉胯,不過有一説一,這個具有獻禮性質的主旋律電影,也確實有其可觀之處。某些地方保留了張藝謀痕跡的同時,還帶來了新東西。

我很喜歡它的“大背景,小故事”的設定,題材是抗美援朝,主體故事集中在一個班上。由劉文武班長帶領的一支狙擊手小隊,奉命要將他們的戰友——偵察兵亮亮帶回來,後者不光身負着重要情報,還被不知情的美國神槍手約翰作為誘餌設了個圈套,要活捉劉文武。

約翰的目的是以小喻大,希望造個大新聞,用“美國神槍手擊斃中國死神”這樣的噱頭、個人英雄主義,告訴世界:優勢在美。

對劉文武而言這場決死的鬥爭卻另有意義:它首先源自於上級命令,從而將小戰役統攝為抗美援朝大敍事的重要一環;其次是對戰友的情誼,正如約翰瞭解對手時所獲知的,劉文武僅有的兩次受傷,都是因為要救戰友。有大敍事,有革命風骨,切口雖小,電影指涉的內容卻並不單薄。

並且,故事雖然簡單,推進過程中反轉很少很樸素,寥寥幾次也難稱出人意料,但就是這麼個事,拍得卻非常有看頭。

由於陣地固定,後援難及,敵對雙方被鎖死在爭奪受傷員亮亮的一處舊陣地上。誰也不敢、不能率先離開,只得展開慘烈的消耗戰,甚至連亮亮本人的選擇也都牽動整個戰局。一個個設計精巧的對狙槍鬥,將觀眾的注意力死死吸引在這方不大的陣地上。每一次減員都是一次別出心裁的槍鬥設計,減員後隊友會把剩下的人數爆出來,消耗戰也打得更加白熱化。這種感覺,像是在看黑澤明的《七武士》,你會覺得每一個人物都特別有戲,每一場動作都和電影的敍事推進融為一體。

從《湄公河行動》以來,主旋律電影的製作,開始呈現出越來越顯著的好萊塢工業化特徵。這在一開始,確實滿足了觀眾對動作奇觀的期待,但其程式化處理也很快形成審美疲勞,最典型的代表莫如首部《長津湖》,幾乎是為了動作而動作,為了奇觀而奇觀。

《狙擊手》改變了這一點,將動作本身當成內容,低成本、強戲劇性的槍鬥,讓對陣策略成為看點,用動作塑造人物性格。滿足觀眾對“動作”的期待的同時,也將狙擊手羣像的非凡身手,戰場重要性,塑造的極具信服力。所以如果你是想痛痛快快看一場槍鬥動作戲,或者是類似於《美國狙擊手》這樣的片子的愛好者,可以放心來看。影片裏章宇詮釋的班長劉文武,尤其能夠感染觀眾,幾乎可以稱為核心賣點。

結尾無力是本片的一個遺憾,這個毛病和《懸崖之上》很像,給人一種導演也不知道如何收尾的印象,看得人意興闌珊。但整體瑕不掩瑜,特別是章宇的演技,已然是獨挑大樑,讓人非常期待他的下部作品。

《狙擊手》觀後感3

正月九年級,和小鬼一早來到南通影城,觀看張藝謀執導的抗美援朝影片《狙擊手》。新春大片耐看,耐思,耐味。

影片刻畫了志願軍某五班為救回偵察兵亮亮而展開的生死戰,驚險,驚心,驚魂。英雄的五班戰士感動全場,觀眾不時抹淚。

為喚醒亮亮,為不讓亮亮睡後凍僵,“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歌聲雄壯迴旋,震山河,撼天地,觀眾心裏齊唱齊和,動人之至。

影片中一朝鮮兒童和亮亮相處,親如一家,亮亮巧妙把情報藏在糖塊中,粘於童發裏。朝鮮童被敵人困在坦克中,五班戰士擊斃坦克手,救童獲得重要情報。五班戰士戰至最後一人,孤膽英雄雖傷肚傷肺,但毫不屈服,肚破血流不止,英雄自塞急救紗包,用皮帶緊緊捆肚上陣。敵見敵驚,敵見敵顫,趁敵驚楞時,英勇的戰士一舉擊敵,完成了傳送重要情報的光榮任務。

沒有歲月靜好,都是英烈流血前行。

新年放此片意義重大,極大地教育了觀眾。

戰鬥英雄形象光照山河。

小鬼受到心靈洗禮,出場還在回味壯觀戰況:“爺爺,這片子值得一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