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77K

在電影結束後,可以通過寫觀後感來加深自己的對電影的印象,觀後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的書面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7篇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篇1

這是一個關於苦難的故事,沒有多少地方讓我感到同情和感動。因為對於飢餓,我明白的遠遠比這要悽慘痛哭百倍。

在59年,我國各地普遍出現食物短缺,最後餓死人的現象。()在我的家鄉,村子裏的餓死的一家一家的,餓死的人的屍體,因為只有幹部們是吃了一點糧食的,有一些微弱的力氣,卻只夠把那些餓死的人抬到河灘去,沒有力氣再去掩埋他們了,許多人就這樣連最後的屍體都沒能保存住。

飢餓的人們開始吃樹皮,樹葉和各種野菜,發明創造了許多的吃法,此刻五六十歲的人往往説起59年的樹皮qiongmo是多麼好吃,而到最後樹皮已經吃沒了,人們只能到更遠的地方去找野菜樹葉樹皮,一些人出去就不能回來了。有許多人都是要餓死了,被抬到一齊準備急救,最後有少數的人活到了此刻。

影片中出現的畫面環境鮮花綠草,還有許許多多的稻田和蔬菜,這和我國以前經歷的苦難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層次上的,遠遠沒有中國千百萬人以前經歷的飢餓的苦難和普遍。如果真的餓得不行了,哪裏還有那麼多的花草和稻田,路邊還有西紅柿,就算是綠樹也會被吃光的。如果把當時我國的狀況畫到動畫上,就應就是滿目瘡痍,沒有樹皮和樹葉的枯乾樹枝。影片中的農夫依然正常地能夠帶着茶壺在稻田邊照顧莊稼,主人公的姨姨家並沒有出現十分飢餓的狀況,每一天都有面團吃,説明許多的正常的家庭都是這樣的狀況,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饑荒。而主人公的捱餓,有一個重要的特殊的個體的原因是父母不在身邊。片頭出現的在街頭垂死的也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而已,時不時有人施捨食物。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饑荒,影片表現的是一些特殊的個體狀況。

我只能説,這是一部日本的,文藝的,電影。有許多中國人説自己十分受感動,不知這些人是否瞭解自己國家和自己家鄉的人們受到過的百倍的苦難。既然為了日本人的一部動畫片如此感動,為何不去了解自己的國人以前受過的更加痛苦的經歷?瞭解之後,就明白,有遠遠比這更加值得用電影去表達描述的飢餓,是中國人以前經歷的比這恐怖千百倍的,更加普遍的飢餓。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篇2

電影就是電影,讓我們做一場夢,使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沉浸於其所描述的意境裏,或讓我們獲得一種領悟,但無論如何那些不能僅僅是感動。這部電影反映的能夠説是日本人的典型反戰思維,從《螢火蟲之墓》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幾點:日本政府的可惡,日本人民的可悲,日本思維的可怕。看《螢火蟲》我真真切切地是埋沒在恐懼中的,看完後思考了許久,然後將我的想法和疑問説給也剛看完《螢火蟲》並且流着淚的女朋友聽,她也着實震驚了。

之前有人評論宮崎駿的作品簡單幹淨且寓意深刻,而高畑勛的作品感人但內涵曖昧。這次我算是細細品味了一番高畑勛。首先要強調的是我承認戰爭的煙雲下百姓永遠是最大的犧牲品,無論是侵略國還是被侵略國,百姓都是受害者(甚至百姓就是百姓,都不能用富有政治色彩的“人民”來替代)。至於我接下來想説的,只是我在悲傷遮掩的恐懼中看完這部電影后,對影片細節定性的撲朔迷離、導演高畑勛一類的日本人的反戰思維的分析與質疑,以及對影片深層次含義的嘗試性挖掘。畢竟,《螢火蟲》絕對不是一部單純的拿來感動的電影,如果有人説很感動,我也明白是什麼讓人感動的,感動的東西是不會有爭議的。

我們大可不必否定日本人善於反思的潛力,因為從二戰廢墟中迅速站起來的日本絕對具有超乎尋常的自我控制力。但日本諳熟成王敗寇的道理,故日本人不會認錯,因為認錯就是對其戰爭歷史和民族興衰史的全面否定,認錯就會使國民對決策層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到日本高效的執行機制,此刻的日本也就不是以前的日本了,此刻的成就似乎也要打折扣。且在認錯的過程中必然會丟失掉日本民族重要的精神,且稱為類武士道精神吧。日本若認錯,將對二戰中被其侵略的國家與人民做出交代,但同時將無法對二戰中死去的戰士和做出貢獻的人民做出交代。日本軍國主義害了世界,害了日本國民,並永遠企圖欺騙矇蔽國民,他們想讓單純的國民永遠活在對政府、對歷史的“信賴”下,以持續良好的社會執行力。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國家機器能夠高效率運轉的原因之一吧。哥哥最終的死是什麼原因,餓死的、思念妹妹而死、對父親地痛恨、對戰爭的絕望而死。估計都有。所以我説《螢火蟲》“單純的太不單純”,想單純地表達戰爭對自己的傷害,有不單純地傳遞着,無辜、不滿、自嘲、憤懣等情緒。另外還有諸多能夠斟酌的細節,讓我感到導演的複雜情緒和矛盾。這些是他想傳遞給觀眾的麼?若不是,則算我高估了導演的潛力,大家感動一下算了。將電影想的深一些,是我抱着對這部還不錯的電影負責的態度,並不想和很多女孩看完一樣,只被兄妹情感動了,只被“這麼可愛的小女孩都被餓死了”感動了。導演明顯想表達的很多,導演明顯想説的還沒在本片表達完。當然,這與電影本身的藝術表現力無關。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篇3

我把這部電影歸為“日本軍國主義三步曲”之一。其他兩部是《男人的大和》和《我正為君去死》。我們完全能夠想象一個日本青年,少年兒童時期看了《螢火蟲》做童年鋪墊,然後便從《男人的大和》裏學會如何去做一個“男人”,最後慷慨“赴死”。

看起來好像講述可憐的兄妹倆在戰爭中相依為命的故事,但是,故意把故事開始在戰爭就要結束,日本本土開始受到空襲,國內大動亂開始,這一點從一開始就讓我很不痛快:那麼戰爭是怎樣開始的?日本人在戰爭中扮演什麼主角?那麼前幾年日本在全世界橫行又怎樣説?影片對此沒有給出任何答案。只是故意選取兩個分不清世事的未成年人來做主角代表全體日本人,好象日本人都是像這對虛構的兄妹倆那樣,在一場無辜的戰爭中顛沛流離,透過這對虛構的兄妹的經歷模模糊糊地告訴觀眾:“我們不明白戰爭是怎樣開始的,但我們明白戰爭是全人類的浩劫!讓我們遠離這場災難,千萬不要再重倒覆轍!”如此之巧妙!在這番大道理之下,就在日本要全面戰敗之時,他們突然變成了手握白鴿的和平主義者。一下子,作為最殘暴的日本人沒有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犯下的最殘暴的罪行也沒有了,只剩下在戰爭中飽受痛苦可憐的日本受害者;作為殺人如麻的劊子手日本人不見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兄妹倆,只剩下悽美的飛舞的螢火蟲。對於日本所犯下的勝之數倍的罪行,片中沒有一丁點、一絲一毫的提及或是暗示,描述的完完全全、僅僅是日本受害者而已,而片中的主人公視角正是不懂事理的孩子,他們能有什麼罪呢?——真是名正言順的巧妙啊!影片

裏還安排了一個手拿軍刀的軍人向天上的美國轟炸機怒吼道:“為什麼要把我們趕盡殺絕?”看到那裏,我覺得實在太好笑了:難道這位軍人不明白答案?不該明白他們的軍隊都做了什麼才招來美國飛機?從兒童主人公的無知無辜的視角中,順勢帶過軍事體系的無辜態度,一下子,整個國家的“無罪”態度毫不突兀的展此刻觀眾面前——毫不突兀地被理解了,不能不稱巧奪天工。影片兩兒童的父親是軍人,好像是海軍,但在軍中具體乾的是什麼則是留有懸念,沒有交待清楚,甚至兩個兒童也不明白父親究竟在幹嗎。或許導演是要給觀眾這麼一個印象:他們在戰鬥!就足夠了。但我要對這位父親的去向給一個靠譜的註解:他正在中國殺人。

在這種極力掩飾實情的狀況下,我不給予憐憫:就是這對虛構出的兄妹的所謂的遭遇和死法,我甚至能夠説,對同時冤死在中華大地上的中國人,簡直就是天堂般的幸福了。如果你有時間為兩個虛構的卡通人物悲傷掉眼淚,進而激發了你為戰爭受害者痛心疾首和反戰思考,那麼你何不去為自己的祖父輩,曾祖父輩的老人進一份孝心,或是去已故者的墳塋上注香?看畢此片,沒有產生一點點這種想法吧?可他們是你的親人和同胞,他們是貨真價實的戰爭親歷者和受害者!難到他們竟比但是兩個虛構的電影卡通形象更值得你落淚?然而這就是現實,這就是電影,這就是媒體對人思維的引導和教唆。

反觀德國人,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沒有遮掩,沒有虛構,這個民族從內心深深地反省了。以色列的猶太人紀念館,德國人捐的錢最多,荷蘭作家布魯瑪在《恍惚有無前朝罪》中寫道:德國總理博蘭特跪在猶太紀念碑前,但沒有一個日本領導人有這樣的舉動。在德國,否認戰爭罪行的是一小撮被警察追捕的極端主義光頭黨;在日本,卻是首相、國會議員、內閣大臣和歷史學家。反觀德國的二戰題材電影。或許《鐵皮鼓》沒那麼“唯美”,沒那麼感人,沒那麼引人入勝,但我從中看不到虛構和掩飾,只有對納粹的無情諷刺和對當時德國人民思想的深入揭示,奧斯卡一家人在納粹影響下如痴如醉的癲狂狀態和蘇聯人來的時候那種恐懼害怕,我願意相信:那就是真正的德國民眾。而對於日本人,涉及二戰,他們只談原子彈。

我甚至能想象出這樣一幅場景:一箇中國人和一個日本人討論二戰問題,各自闡述了本國在戰爭中付出的慘重代價,日本人態度很誠懇也很友善,出於禮貌,中國人沒有抨擊日本那些眾人皆知的戰爭罪行,兩人都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反戰態度,也都表示了對原子彈的毀滅力量的擔憂,最後日本人感慨一聲,“唉!沒想到中國在二戰中也遭受了這麼大的損失,咱們兩國可真是難兄難弟啊!”中國人大吃一驚,説不出話來,直到這時,他才明白,他面前的不是反思者,不是懺悔者,而是“大日本帝國”的“和平愛好者”。居高臨下,選取“和平”的態度,反倒是他的施捨。我只能説,全世界的人都能夠宣稱自己是二戰的受害者,只有日本人不能夠。

我也請大家看看這部片子,仔細看看,它到底是如何描述這段事故的,從中透露出來一個民族對二戰的態度上的差別是什麼。

張開你的眼睛,多加思考吧!如果你還連“電影”究竟具有何種魔力都沒有弄清,就請別再説什麼“我個人認為很不錯,很傷感的動畫”之類的話,被愚弄了還要陪眼淚。“傷感”只是一種的電影手段,任何導演都能拍出來,只是,我們的祖輩,我們屈死的,被虐殺的同胞聽見了你的話能安息嗎?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篇4

説實話,最先被吸引的是《風中奇緣》的音樂,有一次,已經記不得是什麼場合下聽到那首動聽的《風之彩》了,只是被那帶點空靈,卻又渾厚的音樂場景所吸引,但是一向不記得去看這部電影。

剛剛看完後,感觸比較多,迪斯尼的製作水準完全體現出來了,從技術的角度上講,動畫人物造型延續了迪斯尼的特色,場景渲染的豐富,色彩逼真。

可能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后,和我的感覺一樣,音樂太出彩了,無論是影片中採用的合唱旋律,或者片尾主題曲,的確製作精良,演出者全力投入,能夠稱得上一次音樂盛宴,與其得到眾多讚揚和褒獎是名副其實的,梅爾吉布森的配音,凡妮莎威廉姆斯的獻唱都為之填色着彩。

但是,回過頭來,故事情節,人物刻畫卻深深讓人失望,為什麼?我們不是六歲的孩子,我也不相信迪斯尼的觀眾全都是小孩子;作為稍有常識的成年觀眾,要認同這樣的情節設計是很難的,我估計這也是《風中奇緣》在中國不太能造勢的原因之一,情節,還是情節。在這部極力美化或者能夠説否認殖民侵略歷史的動畫片裏,首先表現出的是西方文化中強烈的文化中心論,這從梅爾吉布森那句“savage”(直譯能夠理解為野人,或者蠻族),整個影片中總督倒是説了句實話,我們是為了金子,但是梅爾吉布森大哥配音的約翰就説的“大言不慚”了:“我們是來幫忙你們開化的tobecivilized”.

第二、對印第安人的再誤解

之所以説再誤解,是因為是在找不出適宜的詞語來形容《風中奇緣》中對於當地人的刻畫,刻意的描畫,除了影片自始自終表現印第安人對於自然的強烈崇拜,再就是那棵會説話的神樹了,印第安人的個性被完全塑造成好萊塢或者迪斯尼家的款式和風格,就連我們美麗的pocahontas公主也擁有了完美的好萊塢的“尺碼”。

第三、感情發生的時候

無疑的,感情是影片的核心部分,pocahontas同約翰史密斯相愛了,這大概是必然,因為,影片中的神樹都這麼暗示了,那麼,我們的公主是不會愛上別人的。問題就在於,公主同殖民者的感情能化解兩個種族,或者説兩種不同文化,殖民和反殖民之間的矛盾嗎?聰明的編劇當然不會把謊話圓的的完美,於是在流血和犧牲之後,總督被當作矛盾製造的焦點五花大綁的送上遣回之路,而史密斯同志則光榮負傷,於是雖然你們犧牲了一個勇士,我們也損失了一個總督,(在《風中奇緣2》中史密斯同志光榮犧牲了)那就扯平了?相反,也許是編劇實在沒有辦法為這個歷史公案做一個近似童話(那是違背歷史的)卻又能夠理解的結局,於是只有安排史密斯為保護酋長(或者説是部族的頭領)而奄奄一息,乘船回國,pocahontas公主在山頂,用當地手勢默默目送心上人緩緩遠去,風之彩悠然響起。。。。。。

也許我們不能苛求迪斯尼像日本一樣應對真實的歷史,但是很遺憾的,《風中奇緣》的故事情節確實在不敢讓人恭維,如果我們是天真的兒童,那也許會為這一場刻骨銘心(就應能夠算是刻骨銘心吧?兩個人衝破種族界限,文化的隔閡以及歷史的殘酷選取在一齊)的感情落下一個雖然心碎但卻難忘的結局,可惜我們不是。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篇5

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工作室推出的最新作品coco。大陸譯名《尋夢環遊記》,台譯《可可夜總會》,港譯《玩轉極樂團》。其實也不必吐槽這些翻譯,畢竟“賴名好養活”。

身為一部口碑的作品,被安利也是必然。“誒誒,你看了那電影了嗎?”“啥電影啊?”“《尋夢環遊記》啊!我跟你講,超好看!”“哦,多好看?”“就這樣説吧,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篇預訂。”“哦……”“皮克斯作品。”“好,我去看。”

各位誤戳進這篇偽觀後感的朋友們,接下來,就由我向各位劇透,這部皮克斯動畫製作的第一部恐怖片——《可可夜總會》

故事發生在墨西哥的某個小鎮。小鎮裏的家家户户都在殺豬宰羊,燃燈點蠟,剪紙,撒花,化粧,團聚。出門逢人便拱手互道“過……亡靈節好啊!”

墨西哥亡靈節,類似於我國的清明節。是死去的祖先與後輩們重聚的日子。但放心,這故事裏並沒有啥鬼,畢竟是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啊!所以,骷髏代替了電影中鬼的位置。我們的男主角是一位不良少年,不去學校學習還整天在外面晃盪,但是他知道他是個優秀的青年,因為他有理想,他要成為一個音樂家。於是他便偷了別人墓地裏的吉他,去參加小鎮裏舉行的音樂節了。但誰能想到。這把吉他,居然逝代神器,從上古時期就有,能溝通陰陽兩界。所以自然的,男主角有了通靈能力,可以看見在亡靈節回來的,所有的,骷髏。陰界的骷髏看到這個或者的小孩,很是氣氛,因為他有頭髮。於是便要抓住他,拔光他的頭髮!但在偶然間,男孩知道了,陰界有個神可以幫他回到人間。於是他便和一個貼了假髮並且不在意他有頭髮的骷髏一起踏上了去尋找陰界神的旅程。然而他還是不斷被骷髏認出,基本上遇到一個骷髏就會被拔上一根頭髮。夜晚才過去了一半,他的前額就禿完了。然而,於此同時,他發現自己的記憶也在不斷被拔光。一段段回憶突然從他體內抽離,他逐漸忘記了以前,也開始分不清現在。等到他忘記自己為什麼要回到人間時,他也會變成一具骷髏,在陰界踉踉蹌蹌的走着。可是神還是不知所蹤,或許是去很遠的地方救濟災民,又或許是爬上某棵樹救下一隻小貓,又或許,太累躲在陰涼處打瞌睡。

他和那位假髮骷髏穿過燃着鬼火的廢墟街道,遊過翻滾着血浪的河流。在逃出掛滿吸血蝙蝠的山洞後,他轉過頭對假髮骷髏説:“你還記得我的名字嗎?我,好像忘記了。”本該有晶瑩的淚奪眶而出,但男孩空洞的雙眼裏甚至看不到靈魂。

“那你還記得什麼呢?”

“coco……”男孩喃喃着,看了一眼抱在 懷裏的吉他,“coco……”

“coco是什麼東西??”

“一個夜總會,那裏有個姑娘,每天晚上他都在那跳舞,因為她,我才想學吉他,想為她伴奏。但我從沒上去問過她的名字,所以我一直用coco來稱呼她。”

“那她現在在哪?”

“我忘了。”説罷,男孩望着山後頭探出的太陽,他的身軀已與骷髏沒什麼兩樣。

後來,那位舞女轉職業成了名歌手,而她的真名,叫李玟。

好了以上就是《可可夜總會》的劇情梗概。那麼接下來就讓我講講看完《尋夢環遊記》之後的感受。

?尋夢環遊記》同它的名字不同,它不僅是尋夢。音樂給這部電影帶來的不僅是夢想,還有愛情與親情。音樂身為一種紐帶,連接這人們的感情,能安撫,也能激勵。感情這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無法用數字計量的力量被轉化為音符,轉化為歌唱。我真的哭了兩次,但我不清楚我哭的原因,用感動來概括太籠統,但要説清,就只能指着《remember me》。“遺忘,我們稱之為終極死亡。”

這真的是一部十分值得去看的電影。不論是望着遠方卻還在猶豫的少年,還數完半生忘掉半生的遊子。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篇6

其實劇情還是不錯呢,有種跌宕起伏的感覺,每個演員演得也不錯啊,彭于晏帥爆了,以後我就是彭于晏的粉了。ost也好聽。

但是這個剪輯實在是太亂七八糟了,還有時間線的設置也是不清不楚。經常一不留意就過了三個月,就和誰誰誰又一年沒見了。我實在也無法follow這個點啊。

還有人物的設置也是怪裏古董的。為什麼有些人一會在一會兒又不見了,例如紅姑。

而且也不解釋一下大王的行蹤,打完最後一戰我以為他死了,但是最後他又莫名其妙地射了無忌一箭,也沒有人去追究。

秦湘才是神經病好嗎!就算李佶死了,她好歹還有個兒子吧,兒子也不要了,跳樓的場景也是奇怪,如果特效做得不好,就請服毒自殺,ok

在邏輯方面,無忌之前就是萬家的人,難道自家人不會溝通嗎?非要被人家挑撥一下就讓無忌和萬家反目成仇。真的太奇怪了….

我明白作者的心是想要表達這些人的猜忌心太重導致了分裂,結果不明白是演員編劇還是剪輯,就是沒有表現出來。

皇上真是最讓我失望的人了,本來以為他其實很腹黑,什麼都明白,暗藏着些什麼,最後能好好地找到辦法平衡局面,其實他真的就是什麼都不明白啊!也不幫幫無忌~

倒是在小月被關牢房的時候明白要挾莫旬來統一大漠,但難道之後不是被九爺放鴿子了嗎….

九爺就是一個註定杯具的人。小月喜歡他的時候他不理解,假裝沒看見,人家三番四次的表白他也拒絕。人家走了,他才恍然發現自己是喜歡她的,但是時機已經過了。我真是不喜歡這種類型的人啊...

小月就是演得好,也聰明漂亮識大體。傳統女主的feel~倒是那個化粧我有點不能理解,粧發師真的很糟糕。個性那個粉紅色眼影,本來我是喜歡粉紅色的,生生每次看劉詩詩的眼影都覺得不行。衣服最奇怪的是一套大紅色衣服,真的全身上下都是那種像要出嫁的樣貌的衣服。

觀看動畫片的觀後感篇7

迪士尼第33部經典動畫《風中奇緣》不出自任何知名童話,它來源於美國曆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是迪士尼第一部根據歷史題材改編的動畫片(雖然是由真實歷史改編,但是在人物和情節上還是做了不少調整和植入不少虛構)。獲第6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最佳音樂/喜劇類原創配樂2項提名,並拿到這兩個獎項。

?風中奇緣》的女主角是一位印第安美女,與迪士尼以往塑造的諸多經典美女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畫風尤其是體此刻線條上有明顯的特點,不是原先的流暢圓滑,而是故意的停頓轉折,表現出一種稜角分明、剛毅堅韌之美。背景畫面也不是那種明亮輕盈的色調,而是偏陰鬱密集,很像版畫的感覺。雖然動畫比現實美化之後的寶嘉康蒂與莊邁斯的感情很浪漫唯美,但還是有着史實的慘淡,種族、侵略、戰爭、甚至犧牲(高剛的確死得好無辜),寶嘉康蒂選取了和她的族人在一齊,莊邁斯以前説我們不要説再見,他們最終卻在無奈中説再見。以前以為所有的童話都會有一個he的結局(連小美人魚都與王子在一齊過着幸福的生活),這部只是動畫,到底不是童話。

?風中奇緣》中有兩首歌曲超喜歡,一首就是主題曲colorsofthewind(一度是本人的電話鈴聲),另一首則是ifineverknewyou,百聽不厭。開始還以為總督的小犬與《睡美人》中的黑貓一樣冥頑不靈,沒想到它倒是很懂得擇善而從,對得起它那個小萌模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