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小音樂教學反思優秀模板熱門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W

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實現優質課堂,那就一定要做好總結和反思,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國小音樂教學反思優秀模板熱門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2國小音樂教學反思優秀模板熱門三篇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能用活潑、自然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新疆是和好地方》和《我愛雪蓮花》,並能用簡單的維吾爾舞蹈動作進行歌表演,表現出樂觀積極、開朗的歌曲情緒。

2.能用合適的動作表現《新疆好》三個不同樂段的音樂。

3.認識反覆記號,並能在實踐中合適運用。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學唱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

1.拍擊鈴鼓模仿切分節奏直接進入主題,初步聆聽歌曲。

2.輕聲按節奏朗讀歌詞,掌握歌曲較快的節奏和字詞的難點。

3.跟琴自學第一段歌詞,注意歌詞吐詞清晰。

4.跟琴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詞,感受歌曲熱情、自豪的情緒和歡快的速度。

5.跟琴學唱二三兩段。

6.完整跟伴奏演唱。

7.拍擊節奏為歌曲伴奏。

二.欣賞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

1.完整聆聽歌曲,感受歌曲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説説歌曲唱到了哪些美麗景色。

2.分段聆聽,體會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等特點。

3.教跳簡單的新疆舞動作。

4.模仿冬不拉的演奏動作,參與歌曲主題表演。

5.復聽全曲,結合視頻瞭解新疆民風民俗,介紹演唱者和作曲。

第二課時

一.學唱歌曲《我愛雪蓮花》

1.聆聽錄音,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旋律。

2.同聽唱、師生接唱等方式學唱歌曲。

3.糾正高音曲的發聲方式。

4.認識和體驗歌曲中的反覆記號。

5.為歌曲創編新疆舞蹈動作。

6.進行歌表演。

欣賞鋼琴曲《新疆舞曲第一號》

1.聆聽第一樂段,體會主題音樂出現的次數,以及節奏、情緒、力度的不同。

2.聆聽第二段,用音樂線條表現音樂情緒和旋律的變化。

3.聆聽再現的樂段,用節奏為其伴奏。

4.完整聆聽全曲,完成書中作業。

課後反思:在欣賞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這首歌時,以參觀新疆的風光,特產及寶藏為線,滲透歌詞教學,讓學生不斷熟悉旋律,從無意的注意中形成有意的記憶。當提問“你要用什麼方式表達你的心情”時,同學們不由自主的隨着音樂載歌載舞,謝準一同學很有創意的拿了一張椅子的面抱在懷裏當琴彈,讓人忍俊不禁。這節課從欣賞歌曲到節奏律動的層層深入,在擴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增強了他們的求知慾,大大增強了學習效果,結束本課的學習時,學生似乎意猶未盡……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2

最近一段時間,聽了所有音樂老師的課,深有感觸。作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隨着校本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目前在我國“微觀教育領域”已經掀起了一場“案例”研究、學習、撰寫的熱潮,這是一種極好的教育發展的態勢,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將有利於教師專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何撰寫案例,本人談點看法:

一、教學案例是否就是教案的代

從案例的範疇而言,曾有人將“案例”劃分為二種:既可以是一個典型的教學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學個案。只是對教學個案沒有加以必要的界定。於是乎,在眾多的案例或許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現不少以為案例來對待。這種現象,是否會對我們開展案例研究產生一種誤導呢?教學個案不是某個教學個體的主觀設計,至少應該是在某個特定的羣體中,諸如一個校級教研組或或者片區教研組教研大組,經過集體研究,用來探究的教學個案,甚或是已經過實踐檢驗,被公認為是具有借鑑或推廣價值的個案,其中一定的區域內或時空中帶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這樣説,教案並不完全等同於案例。

二、作為案例,從正面進行撰寫無可厚非,這本來就是頗符國情的。但教育與一般的政治宣傳不一樣,教育或教學進程

本身就是一個尋求、發現、追求真理的過程。任何事情如果都從正面加以闡釋、肯定,迴避不當的,那麼與真理處於對立面的謬誤就難以讓人去發現,真理與謬誤就難以區別和比較,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失去了正反兩面的客觀依據。如今年《中國音樂教育》第二期雜誌上看到的一篇《對當前音樂課堂幾種常見現象的思考》的文章。文章的表述形式看來只有“現象”與“思考”兩個內容。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將該作者的內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資料”、將“現象”看作一個教學情景故事,然後添上相應的“教學對策或教學策略”,最後將“思考換成”反思“或”教學點評“(當然也可以換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從反面角度來撰寫的教學案例,而且應該説這篇案例還是帶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們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們見到的案例,極大部分都是從正面的、成功實踐的角度來進行撰寫;當然也有從正反兩方面結合着來撰寫,只是很少很;而純從反面來撰寫的幾乎是沒有的。這種現狀對案例的研究和發展似乎並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三、教學案例的典型性如何區分、認定

對於如何撰寫案例,我覺得比較典型的案例應該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觀性、啟發性。對於這樣的提法無可厚非,但對於“典型性”來説,我覺得如何區分、認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就好象不同對象、不同境遇、不同心態或心情的人,欣賞同一個音樂作品,給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樣。案例的典型性,也應該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區分和認定的。同樣是學生和教師,但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有素質優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對城市的學生和教師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義,但對於農村的學生和教師來説,可能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就教育規律的提示而言,農村與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區別、認定上,應該也有農村與城市之別。我們大家都是處在農村的學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們的學校學生上,把這一空間表現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四、教學案例是否一定要在現有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並撰寫

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實踐的經驗提煉,不可否認其帶有一定的時代的要求。它也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的教學理論或理念作依據或作指導。許多的學者在談到案例作用時,有一種幾幹部戰士形成共識的説法,認為通過閲讀案例,我們可以不親臨現場就能瞭解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對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解讀”,而且最終能促進閲讀案例的人反思教學實踐塗思考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將其作用概括為三句話:認為案例“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源泉(理由是通過案例學習,可以促進每一個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分享他人的成功的經驗,積累反思的素材,在實踐反思中自覺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和效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認為運用案例教學可以將接受式培訓導向參與式培訓,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擬、角色換位、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討論、開放性探究的過程中,加強教師的能力建設、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效能);是教學理論的故鄉(推斷:一個典型的案例有時也能反映人類認識實踐上的真理,從眾多的安全中,可以尋找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所帶來的“傳話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説,上述對案例作用的論述是十分精闢,非常獨到的。

可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從課程改革和新課程實驗的發生、發展、深入的進程來看,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沒有很多可供我們借鑑的經驗及指導實踐的理論,所以在一定的範疇內,現存的教育或教

學理論並不一定能完全分析、指導所有的案例撰寫。有句話説的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正確與否。“實踐——理論——再實踐”,採用反證的方法又有何不可呢?

五、教學案例的時空表述能否以課堂教學進程的三步曲來加以劃分

目前,對於撰寫教學案例,從各地撰寫的案例來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數要求,要求也大同小異。字數一般都要求至少2000字以上,5000字以下。而且以下幾個要素基本都要具備: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對於背景、主題、細節、評析(點評或反思),這些要素的確是必不可少的。主題可以單獨進行表述,也可以寄寓於事件的敍述中;至於細節和結果(我理解為是對整個故事的描述及教師採取何種策略,期間教師與學生是怎樣是狀況,及最後帶來怎樣的結局等)也是必須交待清楚的;評析是案例的畫龍點睛的`之處,不可忽視,更應精闢。然而,對於所謂的背景,是否需要像有的關於案例定作指導文章那樣描述的撰寫?如背景,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教師、學生等教育環境信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案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説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普通班級還是實驗班級,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我認為,作為一個故事,只要交待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及起因,是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的哪一個時段——導入展開、總結中的某個時段發生的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詳加介紹,如此不僅可以省略許多筆墨,也可以少費讀者許多時間。<

國小音樂教學反思3

親身經歷了轟轟烈烈的課改,老師們都積極努力的改進自己教學觀念與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我們可以看到:教學的方法多樣了,課堂的氣氛活躍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也變濃了。近幾年來,課聽了不少,其中不乏讓人眼睛一亮的優秀課例,可大多數總叫人覺得有種説不出來的感覺,怎麼説呢,就是不夠實在,幌子太多,其實自己在上公開課的時候也存在着這樣的誤區,先想的是怎樣才能上出新意不落俗套。靜心下來想一想,新課程的理念沒有錯,是我們的理解太簡單。在這裏談談對某些課堂現狀的一些反思。

在低年級的課堂上,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只見一個個學生爭相舉起了小手,很正常,因為問題實在是不難,但是老師還是説:小組討論一下,我們再交流。

反思: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羣體裏的協調能力,可是並不是每節課任何環節都需要小組討論,在課堂上也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一聲令下,同學們圍在一起大聲討論起來,似乎很熱鬧,可是隻要你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並沒有生生間的互動。這樣的討論有必要嗎?我想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應追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合作該多一些實在,且在小組合作中,小組內的每個同學都應該有明確的任務分工,有小主持人,有督促員……讓他們每個人有都有事可做,讓每個孩子的能力都得到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