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學聯考作文備考:熱點時事素材十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6W

合理的引用作文素材非常有助我們的寫作分數的提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年大學聯考作文備考:熱點時事素材十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0年大學聯考作文備考:熱點時事素材十篇

熱點時事素材十篇

1. 從文明源頭汲取復興力量

揭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對於我們認識中華文明的特質、堅定文化自信、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文明起源問題是國際學術界的熱點,中華文明起源問題尤為引人矚目。5月28日,“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佈了17年來的研究成果(相關報道見第六版)。正如專家們所指出的,揭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對於我們認識中華文明的特質、堅定文化自信、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1年,“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被正式提出,已實施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結項,目前累計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出版專著80餘部,實現了預先設定的多項目標。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用豐富的證據和科學的研究揭示出中華文明獨立起源的客觀事實,使“中華文明西來説”等謬論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實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黃河、長江以及西遼河流域已經進入初期文明階段。這一時期中華先民所創造出的農業技術、陶器、玉器、青銅器、建築等不僅工藝高超、規模宏大,而且體現出鮮明的個性,後來的中華文明與這一時期的文明一脈相承。在獨立的基礎上兼容幷包,是中華文明的鮮明特色。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證明,統一的多民族的現代中國格局,根基深植於遙遠的史前時期。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個以中原為核心,包括不同經濟文化類型的多元一體格局。不論是蘇秉琦的“滿天星斗説”,嚴文明的“重瓣花朵式”,還是張光直的“中國相互作用圈”,韓建業的“早期中國文化圈”,都以大量考古學證據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文明共同體。從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經濟模式的羣體之間,就已發生頻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統一的趨勢在這一時期就已出現,經過夏商周到春秋戰國蔚為大觀,最終在秦漢時期實現了實際的統一。從此,統一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正如費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多元一體”的特徵是中華文明具有強大活力、連綿不斷的生命力所在。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傳統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有着直接的內在的關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華民族穩重內斂、注重傳統、愛好和平、重視禮節的民族性格,肇始於中華文明的早期,與當時的生產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獨立發明農業的文明之一,農業發展需要定居和長時間的培育技術,精耕細作、春種秋收培養出勤勞節儉的生活態度;農業經濟定居的特點使農業民族不需要將領土擴張至不適合農業的區域,愛好和平的民族性格很早就形成了;農業社會注重內部秩序,於是中華先民發明出禮的概念,崇敬祖先、遵守禮制的傳統源遠流長。總之,中華文明是本土原生的文明,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深植於中華文明的早期源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豐富成果,刷新並深化了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

領袖強調,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着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着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今天,我們追根溯源,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就是要讓歷史告訴未來,從中華民族篳路藍縷、頑強堅韌、團結奮鬥、開拓創新的文明史中汲取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undefined

2.開啟品牌強國新徵程

近年來,“國貨崛起”不僅成為熱門關注話題,更成為實實在在的趨勢:從智能手機到白色家電,從洗護產品到穿戴品牌,從高鐵“名片”到移動支付,自主品牌和中國製造愈發受到消費者青睞。

日前,環球網在歷經5年縱向研究後發佈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對自主品牌的正面印象淨值從2015年的22.8%一路攀升至2019年的83.8%。自主品牌脱穎而出,在一些觀察者眼裏,一個重要因素是佔據市場消費主力的90後和00後更有本土情懷,此外許多自主品牌有主動“觸網”的新媒體優勢,也有深入基層末梢的線下銷售渠道,更容易接觸各類消費者。進一步地説,自主品牌之所以從小到大、由弱走強,獲得越來越多的信任和好感,重視質量和創新、勇於開放發展等原因其實更為關鍵。

創新為魂,質量為本,誠信為根,這是任何品牌都繞不過的市場法則。我們經歷過“票證經濟”時期的物質短缺,經歷過“山寨”橫行時的質量低劣,但也見證了像海爾張瑞敏怒砸冰箱、武林門火燒温州鞋這樣重視質量和誠信的重要時刻。自主品牌形象持續向好,從根本上説得益於產品質量、設計能力和科技含量的實質性提升,符合廣大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正是靠着堅定不移地推動創新、守衞質量、做大品牌,中國製造才實現了從貼牌到創牌、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討論國貨崛起,同樣離不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潮。國門開放之初,勢單力薄、質量較差的自主品牌一度非常被動。但是,“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從上世紀90年代聯想等國產電腦品牌的興起,到近年來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經濟全球化引燃國內市場競爭,鞭策自主品牌在技術創新、管理升級中錘鍊本領、開拓藍海,完成了從“一葉扁舟”到“巨型戰艦”的蜕變。無懼競爭、主動同高手過招,到國際市場裏配置資源,打造更多質量優、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拳頭品牌,自主品牌就能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到國際舞台上一展拳腳,讓世界愛上中國製造。

品牌不僅是企業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支撐,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國家形象的亮麗名片。當我們欣慰於自主品牌美譽度提升,也應清醒認識到,國際知名品牌數量還不夠多、實力還不夠強。早在2014年,領袖就強調,“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近幾年,從力推創新驅動發展到攻堅核心技術,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到設立中國品牌日、大力打擊假冒偽劣……各方團結努力,正在加快培育具備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品牌,中國向製造強國、品牌強國邁出堅實步伐。

“我們遇上了這個偉大的時代,大家要對中國品牌有信心,對中國民營企業有信心。”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丁世忠在“代表通道”接受採訪時這樣表示。中國企業在自主創新、質量提升、轉型發展、責任建設等方面奮起直追,努力衝上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一定能為國家產業版圖注入新活力,讓中國品牌屹立於世界品牌之林。

undefined

3.堅定信心,打贏藍天保衞戰

藍天保衞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絕不是吹響衝鋒號、打幾個衝鋒,就能大功告成的

遇到重污染天氣襲來時,別喪失信心、改弦更張,輕易地否定和調整治污大方向

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是三大影響因素;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污染排放強度,是大氣重污染形成的主因;工業、機動車、燃煤、揚塵,是四大污染源;有機物、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是PM2.5四大類組成成分……近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發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階段性成果,引發廣泛關注。

這一匯聚全國2000多名一線專家參與的聯合攻關項目,如同給大氣污染狀況作了一個“全身CT”,使人們對霧霾的來龍去脈,看得更為清晰。對病根全面檢查和診斷的結果,表明前幾年的藥方是對症的。2013—2017年“大氣十條”實施,設定的“京60”(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目標曾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結果為58微克/立方米。2018年,打贏藍天保衞戰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採取了調整優化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等舉措,初戰告捷,成效明顯,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79.3%,PM2.5濃度同比下降9.3%。最新攻關研究成果使得各地各部門有信心持續照方抓藥、標本兼治,沿着正確的方向和路子繼續走下去。

不過,大氣污染是多年積累的結果,治環境污染的沉痾,不能指望藥到病除,過程中必然會有曲折和反覆。例如,去年秋冬季,由於區域氣象條件較差、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等因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PM2.5濃度同比不降反升的現象。這充分説明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很嚴峻,天不幫忙、排放增加時,霧霾就可能比較重。大氣污染防治具有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藍天保衞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絕不是吹響衝鋒號、打幾個衝鋒,就能大功告成的。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這是絕不可取的做法。如果不能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打贏藍天保衞戰的定力,動搖、鬆勁、開口子,以犧牲藍天白雲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將來付出的代價必定是“難以承受之重”。領導幹部尤須謹記:如果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將來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將被嚴肅追責。

治理污染要動真碰硬,也要依靠科學,不能蠻幹。對大氣重污染病因的精細分析,為下一步精準治理提供了依據。比如,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組分的監測分析表明,硝酸鹽區域性污染十分突出,在PM2.5組分“黑名單”中已排到第二,其濃度快速上升,成為PM2.5爆發式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硝酸鹽主要來自氮氧化物排放,這表明加強機動車、電力和供熱行業排放等領域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迫在眉睫,需要進一步對症下藥。

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三大攻堅戰之一,必須打好打贏。在藍天白雲較多的日子裏,別自滿鬆懈、放鬆要求;遇到重污染天氣襲來時,別喪失信心、改弦更張,輕易地否定和調整治污大方向。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魯起袖子幹,揮灑汗水拼,我們將迎來更多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undefined

4.有個體意識,也要有全局觀念

在今日中國的現實語境下談全局觀念,很容易招來拍磚乃至譏笑。一個傳統上如此重視集體歸屬感的羣體,又剛從“狠鬥私字一閃念”的年代走出來不遠,很多人還沉浸在對“無我”的反思之中。追求個性的張揚,強調多元與多樣,思想的鬆綁,彷彿才剛剛開始。有什麼必要在肯定個體意識的同時,強調全局觀念的“也要”?

這正是社會治理的複雜性所在。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哪種觀念像個體意識與利益訴求一樣,如此席捲人心。從“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到“我的地盤我做主”,從“言利未必非君子”到“無利不起早”,個人利益已經成為很多人處理社會關係的出發點。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對個體的強調,迅速在社會價值譜系中全線展開。

觀念的演進,源自奔流的實踐。個體意識勃興的背後,是告別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進程。明確的權利主體和利益邊界,是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凡是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羣眾意見,凡是損害羣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也正是因為對個體利益的尊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才贏得了億萬人發自內心的推動。只有集體沒有個體的時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從來不會因為對“個體”的強調就不復存在。辯證法的偉大在於,它永遠提醒我們認識到問題的另一面。垃圾焚燒廠建在你這裏不行,建在我這裏也不行,但它總要建在一個地方,否則必然是垃圾圍城;修橋修路修車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動我的奶酪不許,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過橋不走路不出遠門。一邊抱怨霧霾遮天,一邊不願安步當車節能減排;一面痛罵就醫難買房貴,一面又都想掛專家號住豪宅,這樣的“通吃心態”,不止是在初級階段的中國行不通,在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會碰壁。

一切都讓個人聽命於集體,強調個人為“全局”無條件犧牲確屬苛求;但“我滿足了,才是公平,我滿意了,才叫正義”,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個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會進步,“各私其私,絕無國民同體之概念”,不僅難以發育出良好的社會,也難以長久維持個體的利益。

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利益多元的時代。如果我們承認權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樣,歡呼由此帶來的文明進步,那麼也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個體與整體必須協調。近年來,無論是地鐵禁食的爭議,小區文明養犬的討論,還是公共場所禁煙引發的熱議,一系列公共事件無不提醒我們,個體行為並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權利是有邊界的。正如諺語所説,你揮舞拳頭的權利止於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體的妥協溝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會的發展,將個體的尊嚴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歷史條件和時代環境的個人主張,可能成為國家之痛。對“從搖籃到墳墓”高福利制度的過度追求,讓歐洲國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會危機由此而生。同樣地,在中國進入快速城鎮化的當下,要求取消所有城鄉差別,在教育、醫療、户籍制度等方面實現絕對的均等化,不僅是脱離歷史的,也是超越時代的。

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以後,傳統的權利概念經歷了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即絕對的、排他的權利須受到某種限制,以服從公共利益的需要。這個過程也是作為個體的公民重新進入社會的過程,是意識到權利之上還有社會責任的過程。無視他人權利和社會整體利益,脱離時代的語境,抽象的權利只能在現實中逐漸風乾。

不要總讓“個體”與“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總將對“全局”的考量,放在“個體”的對立面上。標籤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維陷入絕對時,真理即成謬誤。如果説,個體意識和權利意識的覺醒,只是公民意識成熟的第一步,那麼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還需要每一個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觀念,更多承擔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

undefined

5.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

曾有學者慨歎,我們遭遇了一個“問題的時代”。從大都市惱人的霧霾到田野間空心化的村莊,從“蟻族”、“蝸居”難圓夢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屢現危機。翻開報紙,相關討論不絕於耳;打開網絡,種種質疑迎面而來。一時間,問題讓人煩惱,問題使人憤怒,問題令人“絕望”。

如何看待我們時代的問題?

“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領袖的要求,是對問題應有的態度。“問題是時代的聲音”,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可以説正是在解決問題中步步向前。如果眼裏沒有問題、心裏沒有期待,也就不會改革、難言發展。有“問題意識”,是認識能力提升的表現;能暢所欲言直面問題,更是時代社會的進步。

然而,過猶不及。如果“唯以問題識天下”,羣情激憤中,任“問題焦慮症”裹挾成極端情緒,固化為狹隘認識,演變為偏執思想,將人人變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讓問題遮望眼”,心灰意冷間,讓“問題悲觀症”驅逐社會自信心,抵消發展正能量,吞噬我們的幸福感,“問題意識”本身就也成了問題。

今天的中國,發展很快,矛盾高發,問題不少。我們固然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但也不能期望萬年之事、朝夕解決。將問題拖成歷史問題誠不可取,畢其功於一役也絕不現實。任何時候不能忘了,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各種問題,不切實際的空頭支票,超越階段的誇張口號,或是“一招就靈”的萬能良藥,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輕浮狂躁。

歷史無非就是問題的消亡和解決,現實也無非是問題的存在和發展。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關鍵是要把問題放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觀察,與國情對接、跟現實對錶。一年一度的春運最為典型,一個多月34億人次出行,而人均擁有的鐵路,還不到一根香煙長度。現代化的速度提升了,過程卻無法壓縮,再加上不斷增大的人口規模、水漲船高的期待訴求,都使問題的存在有客觀性、必然性,問題的解決有複雜性、長期性。

希望找到一個總開關,按一下就解決所有問題,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滿糾結的生活中,幾乎每一個問題的細節裏,倒確實暗藏着一個“哲學按鈕”,按下那個按鈕,被遮蓋的意義就會一目瞭然。比如,農民工問題。過去十幾年裏,2.6億農民相繼進城,接近俄羅斯和日本人口的總和。他們的生活要在短時間內超越“綠皮車、編織袋”階段,子女教育與就業,自身醫療與住房,十幾年積累的問題要一下解決,即便是奧林匹克山上的希臘諸神,恐怕也無能為力。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消化問題同樣需要時間。用辯證法的方式考量社會進程,才能還原事件的真實意義。

解決問題的願望迫切,可以理解,更應該重視。不過,如果能多點“過程意識”,會更有利於看到主流、形成共識。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強。異地大學聯考理應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開閘放水,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即使翻番,也無法滿足如此激增的就讀需求。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不正是在這樣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漸逼近問題的最終解決?

抽象的價值,存留在理論之中;具體的公正,則需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不像喊喊口號那樣簡單。醫療改革既需協調利益魔方,更需面對海量剛需和分佈不均的現實;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確,具體調整卻是複雜的系統工程。知易行難,在當前中國,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種簡單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見影搞定所有“中國式問題”。30多年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正是從哲學層面上理清了問題與過程的關係,才摒棄了急於求成的冒進,拒絕了休克療法的誘惑,找到了正確的邏輯和順序。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有時候,我們的確感到被問題“追着走”、“推着走”。這可以理解,轉型期中國問題一大堆,公眾和輿論更加敏感,未來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滿挑戰。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對問題的不斷突圍中,國家社會得到了實質性改善。既有“問題意識”,也有“過程意識”,才能讓改革者有更多回圜餘地,才會對未來更有信心。

6.有“權利意識”,也要有“法治觀念”

這些年來中國社會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如果説,當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電影,曾讓人們充滿好奇,那麼今天,“討説法”已經成為社會口頭禪。從主張經濟、社會、文化和消費者權利,到捍衞政治、環境、食品安全和納税人權利,“權利意識”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深入人心、影響社會、改變國家。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走向權利的時代。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自由平等意識、網絡媒體勃興提供的多元表達平台、民主政治進步造就的個體意識啟蒙,所有這一切,成為人們權利意識的萌發、表達和伸張的“時代註腳”。與之相伴,“權利意識”的高漲,也為樹立法律權威、培養法治觀念、發掘公民意識,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成為社會進步的催化劑。“一元錢”官司的較真,釐清的是社會是非觀念;“物權”概念的普及,調動起創造財富的熱情;“環境權”的主張,增強着生態文明的羣眾基礎……

與此同時,時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極短時期內高漲的權利意識,也呈現出某種“初級階段”特徵。正如《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權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導致公眾權利意識強與社會責任意識弱並存這一現象的存在”。飛機航班延誤,衝上跑道攔飛機;發生醫患糾紛,把棺材花圈抬到醫院;網上討論辯論,動輒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脅……一些人為了維護個人權益,無視他人權益,罔顧公共利益,甚至更進一步,把他人權益、公共利益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這種走岔道的極端方式,將“權利意識”異化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為,讓人遺憾,也發人深思:權利的風帆如何行進,才能抵達文明的彼岸。

“在一個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會裏,一個人所能夠擁有的一切權利,其唯一的來由是法律。”法學家傑里米•邊沁的結論一針見血。“權利意識”的伸張,離不開“法治觀念”護航。在法律的條款中去尋找依據,權利的主張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進,權利的實現才能順理成章。反之,把“權利”當作為所欲為的通行證,認為有了利益訴求,就能夠理直氣壯地去衝撞底線、挑戰規則、突破邊界,整個社會又如何做到和諧運轉?

一個成熟的社會,有許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開車,儘管車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駛;在城市裏蓋房子,儘管土地使用權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從市政規劃。這些常識的背後,是對個人權利的清醒認知——沒有什麼權利是絕對的。任何個人權利的行使,都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不得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權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權利才能得到維護,社會的福利才會趨於最大化。

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艱難爬坡中,法治觀念必須“跟得上”權利意識的步伐。一邊是權利意識已經成為人們的慣性思維,一邊是法治觀念尚未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其間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會生活的失序。沒有對公共規則的遵從,我行我素的自由,就會導致“組團式過馬路”的亂象;缺乏對法律程序的敬畏,對化工項目的異議,很可能演變成行為失控的騷亂。那種只問結果不計手段、“以錯糾錯”式維權,看似“高效有力”,卻會讓更多人不講文明、不守規矩。在這個意義上,權利如果不能正確行使,不僅不能成為法治進程的鋪路石,反而可能變成社會動盪的導火索。

“哪裏沒有法律,哪裏就沒有自由。”任何社會行為一旦脱離法治視野,便不可能帶來公共福利的實質增進,也難有公平正義的真正實現。今天,如果説,“權利意識”的啟蒙我們已經完成,那麼“法治觀念”的啟蒙還在路上。這也是黨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深層原因所在。既要“權利意識”,也要“法治觀念”,二者彼此砥礪、相互促進,才能讓法治精神融入社會治理和社會生活,使“權利意識”成為構建現代公民人格、建設民主法治社會的基礎。

undefined

7.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領袖就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努力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作出一系列部署,為改善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提出了新要求,為留住美景和鄉愁、建成美麗中國描繪了新願景。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也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力點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頭戲。一個魚蝦絕跡、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農村,定難承載遊子鄉愁,更不可能承載起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黨的十九大擘劃鄉村振興戰略,確立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設目標。所以中央領導明確要求,認真學習領會領袖生態文明思想,就要深刻把握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決損害羣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必須以問題為聚焦,切實解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不久前,中央電視台就連續曝光了山西三維集團往農村違法傾倒工業廢渣問題、陝西四川等地農村垃圾無人管理問題。應看到,近年來各地城市加大調整產業結構和治理環境污染的力度,城鎮地區的環境有了明顯好轉;而廣大農村地區,則由於垃圾和污染物集中處理能力差,環境監管力量薄弱,環境治理呈現明顯短板。只有對這些問題給予及時治理、有效治理,“垃圾圍城”“污染下鄉”才不會成為困擾城鄉發展的痛點。

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必須以效果為導向,在久久為功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領袖曾專門批示,為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點贊。從2003年到2018年,浙江省紮實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累計有2.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74%的農户廁所污水、廚房污水、洗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處理的建制村全覆蓋,41%的建制村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浙江的示範,正是全國行動的有益參照。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推進鄉村環境綜合整治,一定可以創造更多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生動範例。

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必須以責任為抓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落到實處。從陝北農村到河北正定,從福建到浙江,領袖始終對農村居住環境、生態環境高度重視。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富民之策,到“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興農之舉,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領袖親自謀劃、親手推動、親自示範,為廣大幹部樹起標杆。造就萬千美麗鄉村,是黨中央對億萬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各地各部門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廣大黨員幹部凝心聚力、真抓實幹,才能繪好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新圖景。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讓新時代的鄉村富起來、美起來,新的征程已然開啟。放眼廣闊大地,跨越千山萬水,美麗鄉村建設一定會成為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新詮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遠見卓識和使命擔當的新見證。

undefined

8.前進的時代需要英雄

家國情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許多與我們有着共同信仰的人們彼此確認的情感聯結

為了應對高原地區的體能訓練,一餐能吃20個包子;常年與雪山為伍風沙做伴,臉上曬出了“高原紅”。西藏高原上90後女兵袁遠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我愛你,中國!”為了這句樸素的告白,為了那份像火一樣藏在心底的信念,多少軍人像袁遠一樣,在和平年代默默守衞邊疆,付出青春年華、奉獻一腔熱血?

近期走紅熒屏的主旋律紀錄片《我愛你,中國》,記錄着激情燃燒的當代軍旅傳奇,向人們訴説我們時代的英雄故事。“沙場之花”袁遠、“雪域雄鷹”周宇峯、“草原戰狼”滿廣志、“雷達兵王”劉衞民、“冰花男神”張書輝……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懷,至誠報國的志向,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散發出強烈的“英雄的氣息”,讓這部紀錄片產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來如此強烈的共鳴,上線10天就獲得3300多萬次點擊。正如網友的感慨:“他們不過是平凡人,卻替我們承受了難以承受之重,為他們點贊。”

英雄不應該站在雲端和神壇,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親情的普通人。在展現軍中英雄報國志的同時,也記錄下他們的兒女情、英雄淚,讓他們的選擇和堅守在家與國的“雙線敍事”中更顯不凡與崇高。中國空軍第一人王文常,隨身攜帶着與妻子談戀愛時收到的百餘封情書;駐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張書輝,已13年沒有回家過春節,每年冬天帶着戰士們建冰哨、刻冰雕以解鄉愁。這是記錄更是喚醒,是表達更是傳遞,它激發了人們心中深藏的種子,以一組負重前行的時代英雄羣像,煥發出整個社會的愛國情懷與英雄精神。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譚清泉在大山深處堅守40年,是導彈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被人譽為“年齡越來越長,貢獻越來越大”,這是精忠報國的價值血脈;王文常29年翱翔長空,3次與死神擦身,卻駕駛殲擊機安全飛行5000小時,刷新中國空軍的紀錄,這是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滿廣志從小立志“絕不僅為吃飽穿暖,還要幹成大事”,在訓練場上激勵將士“贏我才能過關,勝我才能打仗”,這是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在這裏,家國情懷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許多與我們有着共同信仰的人們彼此確認的情感聯結,讓觀眾在我和祖國之間發現了“我們”。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這些身着戎裝的當代英雄,傳承的是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種,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以來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今天,無論是攻關核心技術還是脱貧攻堅,無論是推動轉型升級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婁山關”“臘子口”,需要用愛國情懷和英雄精神匯聚起磅礴力量。

每個前進的時代都有英雄,每個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養。這是兒女對母親的訴説,這是青春書寫的誓言,這是熱血鋪就的長路,這是生命熔鑄的豐碑。新時代,新長征,英雄精神永遠是照亮我們前路的燈塔,愛國信仰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號角。

undefined

9.匠心品牌不容假冒抹黑

面對“流量明星”“網紅產品”的誘惑,堅守誠信、堅守匠心,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短短不到半年,章丘鐵鍋走出了從紅極一時到鮮有問津的過山車行情。今年年初,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章丘鐵鍋一夜成名,“三萬六千錘”成為這款網紅商品的底氣,最火時一天就能賣出上萬口鍋。但在此之後,當地各種小作坊一哄而上,甚至有人用機器衝壓冒充手工鍛打,導致鐵鍋品質良莠不齊、品牌真假難辨。結果,章丘鐵鍋的口碑直線下滑,消費者越來越不買賬。

從“難買”到“難賣”,章丘鐵鍋的遭遇令人唏噓,卻也啟示我們:話題是商品大賣的機會,但品質才是基業常青的根本。作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鐵鍋之所以能夠憑藉一部紀錄片而成為“網紅商品”,正源於其嚴格的製造流程、過硬的產品質量。十二道工序,一千多度高温錘鍊,經受三萬六千次鍛打,直到“勺底錚明顏色白”……一錘一擊的背後都是匠人精湛的手藝、獨運之匠心。消費者願意花重金購買的,也是這份沉甸甸的對品質的執著。

東西再紅,品質撐不起公眾期待,就會被打回原形。據調查,在整個章丘,高峯時期生產鐵鍋的村民也不過百餘户,一人一天最多完成一口鍋,然而,在網購平台上搜索“章丘鐵鍋”,排名靠前的月銷量竟然達到近5000筆,甚至不少標註為“章丘手工鐵鍋”的商品,發貨地並不是山東章丘。這已經公然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民法的誠信原則,是對消費者赤裸裸的欺騙和侵權。都只想着賺“快錢”,就會擾亂市場,讓真正匠心之作失去孕育空間。

事實上,在章丘鐵鍋剛剛走紅之時,面對消費者堵門買鍋的熱情,以及遠遠超出生產能力的訂單,當地的一些經營者保持了應有的冷靜,還發聲明請大家理性消費,“不要讓過火的市場使行業不健康成長”。“章丘無鍋”,一時成為尊崇品質、堅守本業的佳話。但是,少數從業者的堅守,擋不住更多人湧入這個市場,結果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市場規模看似越做越大,但是口碑、定位卻越做越低。這説明弘揚工匠精神,不能單靠工匠個體的自覺和堅持,還需要政府和社會提供更多制度支撐,維護誠信經營的環境。

章丘鐵鍋是一塊金字招牌,要維護好這塊金字招牌,還得在品牌的授權、監管和維護方面做足文章,提升產品標準,優化行業協作,以誠信經營規範整個行業。目前,章丘鐵鍋正在積極申請“地理標誌”保護。儘管取得地理標誌之後,就能名正言順打擊“李鬼”,但這還只是邁出了品牌保護的第一步,下一步還需構建行業標準,明確章丘鐵鍋的質量紅線,將那些非章丘、非手工的“李鬼鍋”逐出市場。

打響地域品牌,也需通過制度安排令工匠精神體現在產品溢價上。比如,黑龍江的五常大米、上海南匯8424西瓜等農產品都建立了品牌保障與推廣制度,以誠信保障品牌,以優質暢通市場。古話説,“忠厚不折本”。進入消費升級時代,厚植工匠精神的產品,自然會得到消費者的追捧,在市場中獲得高溢價。而那些盲目擴大生產、跟風炒作,甚至背離誠信、踐踏法律的,則會被無情淘汰。

章丘鐵鍋的經歷,彷彿一個現實中的寓言,講述了一個樸素道理:面對“流量明星”“網紅產品”的誘惑,堅守誠信、老老實實經商,堅守匠心、認認真真做產品,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undefined

10.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不僅在理念上舉起維護世界多邊機制和自由貿易體系的大旗,更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大趨勢

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需要進一步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既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很多家庭有了新的節日“打開方式”。一邊是,泰國大米、阿根廷牛排、法國葡萄酒等全球美味越來越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登上普通家庭的年夜飯餐桌,人們坐在家裏就能品嚐世界風味;另一邊則是,出國過年成為新時尚,在國外看舞龍舞獅、逛春節廟會、觀春節燈光秀,濃濃的年味被傳遞到世界各地。既有“引進來”,又有“走出去”,這既豐富着傳統節日的內容,也從一個側面折射着,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正大踏步走向世界。

對於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始終都是發展的重要條件。然而,過去一段時間,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了少有的“逆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湧動。世界將走向何方,是更加開放多元,還是更加封閉單一?人類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在不斷為推動經濟全球化作出努力。中國不僅在理念上舉起維護世界多邊機制和自由貿易體系的大旗,更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啟動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擴大開放的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大趨勢。數據是最客觀的説明,在去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19%、降至多年新低的情況下,中國吸引的外資總量逆勢增長3%;在世界貿易擴張勢頭進一步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均創歷史新紀錄,貨物貿易增速快於美國、德國、日本等貿易大國和主要經濟體平均增速。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所言,中國擴大開放“為當今世界增加了確定性和希望”。

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需要進一步開放。前不久,有外媒文章觀察到,春節期間,出境遊的中國遊客對“爆買”少了幾分熱情。文章站在當地百貨商場的角度作出判斷,“中國遊客把錢包攥得更緊了”。這樣的判斷,可能只是個誤解。一方面,中國關税總水平去年從9.8%降至7.5%,通過電商實現全球購,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在家門口就能買到國外的好產品,何必舟車勞頓、不遠萬里從國外把物品“背”回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開放,讓中國企業看到了差距,找到了消費需求,進而促使中國企業苦練內功,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讓中國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選擇。既能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能促使企業提升自身實力,中國沒有理由不繼續擴大對外開放。

如果説“買全球、賣全球”的規模曾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外開放水平的主要指標,時至今日,對外開放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質量。“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這一要求,既是中國對外開放提質增效的未來方向,也是讓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的具體努力。從各個自貿區紛紛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形成一大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到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清單外所有市場主體“非禁即入”;再到各地對標國際一流,狠抓營商環境,一系列規則制度層面的創新突破,讓中國構建起了強大的開放“磁場”。特斯拉在上海建設集研發、製造、銷售於一體的電動汽車超級工廠,寶馬在瀋陽投資新建第三工廠,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相繼誕生。可以説,中國的對外開放,既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

中國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滯,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世界將繼續看到改革開放的中國加速度,將繼續看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中國決心。而這,也必將推動中國經濟巨輪駛向更開闊的水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