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語演講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7W

各位領導,各位漢語文化傳播者,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講不是什麼學術性的,也不是什麼政治性的,就是和大家談談我關於咱們的母語——漢語的一些發展問題的看法。簡單的説,就是和大家聊聊關於漢語傳播的一些東西。我説各位都是漢語文化傳播者這一點都不為過,試想,我們每天説的是漢語,聽的是漢語,在座的大部分工作也都是和漢語有關,我們可不就是每天都在傳播自己的母語嗎?

我的母語演講稿

先和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蝸居》大家都看過吧,説實話這部電視劇我不是很喜歡,它把中國某一階層的現狀刻畫的太過於真實,現實就那麼血淋淋的擺在你面前,讓你想不絕望都不行。當然,今天我不是來批判導演的,説實在話我是很佩服這部戲的導演的,敢於用鏡頭説真話,很難得的!這部電視裏面的有個情節讓我覺得很有用,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女主角給外國人講穿和戴的區別時是怎麼説的?她説穿的東西都是必需的,比如衣服、鞋子、襪子;戴的東西不是必需的而可能只是裝飾,比如圍巾、帽子、手套。

不喜歡這部戲,但我確實喜歡一些台詞,就比如這句。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解決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大問題。

説到對外漢語教學,為了使漢語傳播能夠更好的進行,我覺得有必要重新説一下我們漢語以及漢字的歷史和精華。

在中國,我們傳統的認為漢語、漢字和漢文化是分不開的。首先漢語作為一種語言,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種樣式,是“打開人們心靈的鑰匙”。這麼説吧,我個人認為,漢字是漢語的載體,漢語是漢文化的載體。我們今天的人都知道了倉頡造字只是一個傳説,漢字的發展是一點一點演變的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可能是某個聖人的一廂情願,就算從商代的甲骨文開始算起漢字的發展演變也經歷了三千三百多的歷史了,這幾千年來他承載着漢語一點點的發展,字體的演變從甲骨文到金文然後到[本文來自]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乃至盛行到今天的各種字體百花齊放。這隻能説明一個問題,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沒有像瑪雅文化那樣滅亡沒有像古印度文化那樣斷裂。當然,漢語的發展在漢文化的進程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夏商西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就這麼隨意的説出幾個朝代就可以想象得到期間的文化變遷。

中國人最是講究一個傳承和延續,要麼怎麼有那麼多“重男輕女”的現象和“留根”之説。而中國的文化,在外人看來是一定要和儒家以及孔子聯繫起來的。這其實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儒家在幾千年封建統治時期奠定的堅固地位,還有就是儒家的思想精髓:仁、和。這是我們的驕傲,同時也是我們對外傳播漢語過程中應當及其重視的一部分。

當然,有不少人會問,漢語的對外傳播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國家花那呢麼多精力去傳播自己的語言,這必然有其中的道理,舉個例子來説,當年那些帝國主義國家侵略我們的時候最先用的可不是洋槍洋炮而是成批成批的傳教士!在自個兒國家混得好好的,大老遠跑到窮困潦倒的中國清朝幹什麼呢?很明顯,一個目的:文化滲透。他們要侵略,自然要先瓦解一個民族的意志,於是鴉片和傳教士盛行了。當然,文化滲透這個詞最近幾年又開始叫響了,不同的是角色換了,一些國家説我們發展漢語傳播事業是搞文化滲透,聽到這個我很氣憤,當年我們中華民族被滲透的時候也沒有人那麼大聲的吆喝着説我們被侵犯了,而今天我們只是弘揚自己的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更多的人學習漢語文化,這就能算是滲透嗎?同樣是文化傳播,一百多年前的帝國主義和現在的中國最根本的不同是目的,不帶侵略目的的傳播不能稱之為滲透,就像傳銷和直銷有着根本的不同!

沒錯,我們也有私心,但換種思維來想,我們有文化優勢,為什麼不用來競爭呢?其實歸根到底,我們的漢語傳播是在搞雙贏。反觀當今世界就會發現漢語的發展勢頭是隨着中國的強大而強大的,我們不敢説自己有多強大但至少使用漢語的人羣中非漢族者越來越多。在這個開放的地球村,你想要取勝就必須去了解更多的國家更多的東西也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你,而我前面也説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所以,漢語的傳播可以看作是我們發展的排頭兵。

當然我們必須明確的是,漢語是一門難學的語言,我不贊同漢語優越論,也不贊同所謂的漢語會代替英語成為國際交流語言,我覺得我們必須正視漢語熱和漢語難這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傳播語言。漢語熱是由於我國的整體實力增強了以及漢語引起了更多人的興趣,這裏就不多説了。

漢語難主要難在以下幾點:

一是語音,主要是聲調的問題,值得指出的是我們到現在沒有從理論到實際操練的完整的語調教學系統。

二是語法,漢語語法入門簡單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就會相當的難,漢語的詞沒有形態變化但詞彙量相當大而且運用相當繁雜。

三是漢字,很多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起初都覺得漢字是神奇的字體,用他們的説法:像是在畫畫一樣。但是學習時間越久他們對漢字的疲勞心態就越明顯,花費那麼大的心思那麼多時間還是記不住的東西,在感興趣也會厭煩的。

這些都是漢語傳播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去努力,首先是營造氛圍,拿我們學習英語的經驗説,處在一個完全不説英語不用英語的環境中怎麼能那麼快的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呢?更何況,漢語的學習其實比英語更復雜枯燥的多。其次要注意方法,像剛才提到的《蝸居》裏的例子,用簡單明瞭的話巧妙地講解問題是相當重要的,當然這就對漢語傳播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者,我們也説過漢語和漢文化是分不開的,學習一種語言的最終意義是學習語言背後藴含的文化,否則語言就只能成為蒼白無力的符號了,所以語言的傳播要和文化的傳播緊密的結合起來。

同樣,一種語言的對外傳播和他自身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還是拿英語來説,現在的英語詞彙中有不少是從法語西班牙語等傳過去的,作為世界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國際語言,英語在傳播的過程中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斷的吸收包容。只要是有利於其發展的都被加以改造接納,這樣就使得語言的基本作用更加的凸顯出來,也使其背後藴含的文化更容易被不同的學習者接受。我覺得漢語的發展同樣需要借鑑這方面的經驗,就拿外來詞説,很多人覺得外來詞改變了漢語的味道,覺得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褻瀆,其實不然。一個人如果不隨着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學習不斷適應勢必鬱郁不得志,一個國家閉關自守的後果只能是落後捱打,同樣一種語言要想得到發展就必須擁有兼容幷包的氣度。我們需要堅守一些東西,傳統的、本我的精髓,同時也要處理好外來的、時代的一些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兩者一樣重要,是手心手背的關係。  

最後,我想説的是,漢語的傳播靠大家,但漢語又不僅僅是我們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上的朝代中,唐朝是我最為欣賞的一個朝代,因為它開明,它積澱並流傳給後世的中華文化最為豐厚。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尚且如此,我覺得21世紀的我們更應該做到並且能做得更好,唐把歷史留給後人,我們應該把漢語傳給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