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5篇 "魚翻江面,詩入心間:《小兒垂釣》古詩教學案例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7W

《小兒垂釣》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富含哲理。本節課以“戰巧勝巧”為主題,通過讓學生掌握古詩的基本知識和理解詩歌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同時,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和生態文明保護的重要性。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5篇

第1篇

1、同學們,你們誰跟父母去釣過魚呀?才能怎樣釣魚?(指名學生説一説)

2、那麼怎樣才讓魚上鈎呢?(最好讓魚杆長一些,……)

3、為什麼?(不讓魚知道有人要捉它,釣魚還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看來要釣到魚的確不容易。

談話:老師這裏有一幅圖,(微機出示)你們看看他能否釣到魚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小兒垂釣》。板書並齊讀課題。

2、學生學習生字。(這一課裏有這幾個生字,我們首先學習一下;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字詞。)

3、學生根據註釋,想一想:你覺得這個釣魚的小朋友當時的心情如何?你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看出來的?

1、側坐:全神貫注。莓苔:不怕呆在野草叢中。 草映身:一心一意。

(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裏會怎麼想?

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

4、現在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機靈可愛)

1、你覺得詩人怎麼會發現這個學釣魚的小孩的?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

化物為我,巧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案例5篇

第2篇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小男孩釣魚是的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1.同學們,你們誰跟父母去釣過魚呀?怎樣釣魚?(指名學生説一説)

讀題思考:“小兒”指什麼?“小兒垂釣”是什麼意思?

師小結:小孩既怕老爺爺的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的回答聲把魚嚇跑,他一門心思用在了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的態度怎麼樣?(很專心;很認真)

⑧指名學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體會小孩緊張的心情)

詩人抓住了小孩釣魚時所表現出的某些特點,用通俗易懂得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的形象,詩中有動有靜,情景交融,使人倍感親切,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情大聲朗誦這首詩好嗎?

第3篇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瞭解古詩意思,想象古詩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學習《池上》,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小娃的動作、神情,想象他的心情。

當詩人白居易看到這幅情景時,不由自主地寫下了這首詩《池上》。

2、通過剛才的看圖,大家一定不難讀懂這首詩,自由讀,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學習《小兒垂釣》,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説説詩句的意思,讓學生感受到這個釣魚孩子的純樸可愛。

第4篇

讀這兩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讀國小的時候,偷採蓮蓬,小河垂釣那是發生過的。我在寫自己童年故事時,這些事早已經入文了。我沒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氣,將這些小事入詩,這足以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存在問題。

現在的孩子,能做這些事的越來越少了,即使垂釣也不會有“側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覺,有“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情境,這首《小兒垂釣》美就美在最後兩句,但孩子哪能體會到這種美呀,這不得不讓我對現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憐惜。當然,不可能學什麼,孩子就有什麼體驗。其實這首詩還是可以排成童話劇讓學生表演的,在排練過程中,他們也能體會到“遙招手,怕魚驚”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創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偷”是會經常發生的,雖然大人們不允許孩子這麼做,怕影響孩子的未來,這種偷被父母知道後一般要換回一頓打,詩中有着“偷”,詩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實就構成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這種真實傳遞給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模仿“偷“,因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腦有問題了。

童年的事還是很多的,現在孩子也有着過去孩子所沒有的世界,所以學習這課,背誦這兩首詩,就是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實不小,寫不出詩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學生背誦下來,老師稍微點撥,他們就理解了。所以,我個人認為,理解這兩首詩不是什麼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童年上,我覺得這才是把握住這兩首詩的教學起點,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書寫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們“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事實使得孩子想不起來用文字表達,所以在引導上還要有着新的方法。

兩首詩中的人物都是孩子,雖然詩不是課文的主人所寫,但這些事卻發生在孩子身上,我覺得讓學生認識文中之事後,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來寫?這樣引導,就等於把任務帶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寫過自己的孩子,有着為孩子記日記的習慣,孩子也讀到了父母的記錄,我想孩子們會收穫到另一種的快樂。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這兩首詩教學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這裏,我覺得這兩首詩也是為我們大人而寫,也是為我們語文老師自身而寫。我們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寫着孩子們的童年事,記錄着他們的頑皮,記錄着他們的享受,課堂中也能夠把自己的記錄拿出來,讀給學生聽,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有利於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了。

第5篇

課型新授課課時2教學日期第十七週教學要求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 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教學重難點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小兒垂釣》,豐富古詩積累。教具學具幻燈片教學活動內容教學活動內容與主要問題的設置學生活動方式教師活動要點及教學意圖第一課時一、調動積累,導入新課。1、師:現在已是初夏時節,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説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2、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於池塘或荷花的詩句。3、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荷花池塘裏。回憶詩句交流詩句讀題,理解題意談話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板書:池上指導理解題意教學活動內容教學活動內容與主要問題的設置學生活動方式教師活動要點及教學意圖4、學生齊讀題目。5、簡介作者白居易。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2、檢查初讀情況。(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①讀準後鼻音:撐、艇、萍②學習新詞: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2)齊讀詩歌(3)學生簡單説説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麼事兒。 (一個小孩偷採白蓮。)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1)學生結合前後句和插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2)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5、集體交流,瞭解《池上》大意。(指名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一)前兩行——小娃偷採蓮。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2)小孩如何偷採白蓮的?①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採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採池中蓮蓬。簡介作者自由讀詩指名讀交流理解詩意指名説邊讀邊想交流出示初讀要求及時正音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古詩後,簡單説説內容。鼓勵學生動手解決遇到的難題。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嚮往之情。教學活動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