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堂心得體會19篇 超越課堂:拓展人生,豐富心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1W

第二課堂是大學生課餘時間參與社會實踐、鍛鍊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公文網站地編輯,我通過參與不同的第二課堂活動,收穫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和實踐機會。本文將分享我的第二課堂心得體會,希望能為更多人提供啟示和參考。

第二課堂心得體會19篇 超越課堂:拓展人生,豐富心靈

第1篇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是大國走向復興的關鍵。中央委員、東部戰區政治委員何平表示,我們黨“兩個確立”具有時代的必然性,這是新時代的重大理論實踐成果和重大政治成果。貫徹決議精神,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按照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按照黨確立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戰略部署,強力推進落實,加快提升打贏現代戰爭的能力,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遏制“台獨”分裂行徑,有效應對來自海上方向的任何挑釁。我們東部戰區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高標準完成黨中央、習近平主席賦予的備戰打仗任務。

“核心領航時代,黨興決定復興。”中央委員、陸軍政治委員劉雷表示,深入學習貫徹決議,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我們將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培塑忠誠品格,確保人民陸軍永遠是革命的隊伍、紅軍的傳人;我們將毫不放鬆推進軍事鬥爭準備,堅持以戰領建,抓實練兵備戰,堅決以更強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衞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我們將毫不懈怠深化陸軍轉型重塑,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高昂奮進“十四五”、加快轉型奔一流,勠力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我們將毫不鬆勁抓好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正風肅紀反腐,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生機活力,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合格答卷。

百年滄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經千辛而不敗,越萬難而不衰,一個關鍵在於認準了路就矢志不移走下去。中央委員、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表示,我們將在中原大地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六中全會精神的熱潮,凝聚民心,匯聚力量,把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把先進裝備製造業作為主攻方向,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全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以黨建第一責任引領和保障發展第一要務,做好河南實踐,交上河南答卷。

篤志前行,雖遠必達。談到落實的關鍵,樓陽生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非凡政治智慧、寬廣國際視野、豐富治國理政經驗,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要學深悟透,腳踏實地貫徹好、落實好。

中國共產黨人善於總結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勇於開創未來。中央委員、海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對海南發展重要節點上,黨中央“一錘定音”的領導決策十分感佩。他説,在毛澤東同志“將革命進行到底”號令下,海南解放;在鄧小平同志“我們決定開發海南島”指示下,建省辦特區,並在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的關心支持下持續加快發展;今天,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海南迎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歷史機遇。百年輝煌,關鍵在於黨的領導;新的征程,同樣關鍵在黨,關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偉大領航。

旗幟指引理想,奮鬥鑄就豐碑。沈曉明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以“我將無我”大境界和“不負人民”大作為,帶領黨和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海南將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確保自貿港建設行穩致遠,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自貿港,而且能搞得更好。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黨的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是一名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的青年科學家。捧讀決議,她心潮澎湃。“我們這一代青年,能夠生長在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偉大時代,已經經歷建黨百年、即將經歷新中國成立一百週年這樣偉大的歷史時刻,是何其幸運。”王秀傑説,我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更是推動者。黨中央號召我們“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這是每一個青年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肩負起“強國一代”的歷史責任,我們責無旁貸。

百年征程的這一次抵達,也是新起點上再一次偉大的出發。世紀征程、千秋偉業,就是這樣浩浩湯湯一往無前,就是在一代代人的賡續奮鬥中開啟新的波瀾壯闊。

第二課堂心得體會19篇 超越課堂:拓展人生,豐富心靈 第2張

第2篇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是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民建完全贊成並堅決擁護。民建將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70餘年的發展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正確道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

要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中汲取奮進力量。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前進道路上依然有各種風險挑戰,民建將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奮進,政治上相伴相隨、思想上同心同行、鬥爭中同舟奮進、建設中鼎力相助。

民建將把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引導全體會員以執政黨為師,從中共百年輝煌歷史中汲取多黨合作的奮進力量,努力把密切聯繫經濟界的特色轉化為履行職能的優勢,在凝聚共識和建言資政上雙向發力,提出更多有價值、有分量的意見和建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民建應有的貢獻。

第3篇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開創性地提出了“兩個確立”,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致公黨堅決擁護,並將認真學習貫徹。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持和完善新型政黨制度,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書寫出新的歷史篇章,為致公黨凝聚僑心、匯聚僑力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台。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致公黨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在新時代新徵程上不斷拼搏前進。

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致公黨中央正在開展“發揚優良傳統,爭取更大貢獻”主題教育活動,以重温光輝歷史、發揚光榮傳統、堅定合作初心、提升履職水平為主題,不斷加強思想教育,努力建設高素質參政黨。

堅持不懈地發揮統一戰線法寶作用,緊緊圍繞凝心聚力同圓共享中國夢主題,做好“僑海”大文章,注重最大限度地把廣大歸僑、僑眷、留學人員和海外僑胞團結起來,最大限度地把他們參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最大限度地把他們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中的獨特優勢發揮出來,匯聚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之中。

持之以恆地加強自身建設,緊緊圍繞中共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充分發揮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第4篇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着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着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第5篇

當航天員們在《天宮課堂》為我們太空授課時,你是否瞭解過她為夢想付出的努力?他們是名人,他們也只是一個為了夢想而不斷奮鬥的普通人,是堅持讓他們的生命變得與眾不同。夢想雖然美麗,但如果沒有堅持的勇氣和行動,那麼,那份美麗就只能停留在夢境中,而不會成為如今的現實。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少年宮中學習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歡發明,爸爸雖然支持,但媽媽卻認為“發明不能當飯吃”,不贊成我學發明。我還記得爸爸説:“放心兒子,你想學就學。這是你的夢想,就算一萬個人反對,自己堅持就對了。”爸爸的這句話和王老師的話真是不謀而合,也讓我學畫的心更加堅定了。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夢想着成為畫家,而付麗娟姐姐卻是擁有一雙飛翔的翅膀。我很佩服她在藍天中勇敢下跳的這份勇氣——因為我恐高。

他們的事蹟全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夢就動力,有動力夢想才能成功;有夢就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有夢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夢想不會拋棄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拋棄自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儘管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會出現各種磨難,必須經受多重考驗,甚至會讓我們難受得哭泣,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疼痛,但是,如果放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們一定要堅持。因為,堅持是通向夢想的最好途徑。

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當一名發明家家。雖然這個夢想看起來很可笑,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弄發明,認為發明家不外如是。或者有的人認為發明家只是多餘的,不能與時代接軌,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喜歡帶着欣賞的目光、愉悦的心情欣賞那些有用的發明,去了解過去歷史中發生過的`事情,去傾聽古人的心聲,去追尋他們所走過的痕跡。這儘管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就像他們一樣。

夢想是一片鑰匙,她不能打開所有的鎖,但卻能夠打開屬於我們自己的鎖。但有個問題,這片鑰匙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適合打開夢想的鎖。沒有經過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讓夢想雕琢我們的人生,就讓夢想帶領我們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棄,請握緊手中的鑰匙,堅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打開那把鎖!

第6篇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16日凌晨發射。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表示,不到一個月前,中國歡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勝利凱旋,16日凌晨,中國將再次懷着激動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號飛向太空。“這不僅生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太空敢於追夢、勇於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當天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稱,15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了相關情況,神舟13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飛行任務是該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

“我想説的是,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了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方將繼續加大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祕、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他表示。

趙立堅稱,可以注意到這一次神舟十三號任務與神舟十二號相比,在成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並實施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員們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讓我們共同祝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第7篇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技已經邁向了新的台階。

在觀看直播的同時,其中王亞平老師的實驗讓我十分難忘。在查閲了網絡上的一些內容我把實驗的原理弄明白了。水膜張力—液體表面張力在翟志剛老師,葉光富老師的輔助下,航天員王亞平把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形成了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和女一起完成的花朵摺紙。在水膜實驗中,這朵花在太空中“綻放“。

在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很大的水也能夠延展成水膜而不像地面上不要加入表面活性劑,貼在水膜上的花朵也因為表面張力而展開。

還有一個實驗,我也十分感興趣,那就是泡騰片實驗—浮力消失在授課當中啊,太空教師王亞平就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只見泡騰片在水球裏不斷冒泡,但在失重環境下,氣泡雖然不斷產生,但並沒有離開水球。而隨着氣泡不斷增多,水球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的“氣泡球”,而且產生了陣陣香氣。

對此,是因為地球上有浮力,所以水中泡騰片的氣泡會向上跑。在太空中,水裏的泡騰片產生的氣泡因為沒有浮力而停留在水球中,讓水球變得色彩斑斕。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第8篇

航天事業向來是一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着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係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後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於突破、敢於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推開空間站時代大門,中國航天展現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時間提前公佈,最終火箭一秒不差地實現“零窗口”發射。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到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幾次任務都將發射時間提前宣佈並精準到分,充分顯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神舟一號飛船發射以來載人航天的16戰16捷,也源自於在系統最複雜、安全要求的載人航天工程中,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識始終得到貫徹和堅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劍”的千錘百煉,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戰未知的求知若渴。發射成功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大廳屏幕上打出這樣一行字: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奮鬥是對奮鬥者的獎勵,中國航天劍指浩瀚蒼穹,“長征”永遠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從_年前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開啟太空時代,到今天空間站時代大幕徐徐展開,中國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徵程。空間站是極其複雜、極具挑戰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穫也將無可比擬,能夠加快中國乃至人類探索、開發、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間站和航天技術的飛躍,也能推動航天成果更廣更深地造福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作為近地空間的一個創舉,空間站的建造將為進一步實現載人探月、火星探測等更長遠目標鋪下基石,成為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一個標誌性創新實踐。

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時強調,“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實現更非凡的成就。

第9篇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着,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曆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着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着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羣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着,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着。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第10篇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消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消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裏,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裏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裏,那不用説,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説,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在太空中,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天宮課堂》探索太空的奧祕吧!

瞧,葉老師是飄起來了嗎?其實不是,葉老師在演示走路呢!原來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覺一樣,橫着的。這可與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沒有一點要飄起來的樣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來,我們再來看看太空中轉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氣向後轉是不行的,必須要用手臂的力氣,轉身時,右肢要快速旋轉,才能轉過身來,在地球上轉身,只要身子隨着腳向後轉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麼按壓,乒乓球最終都會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王老師做實驗吧。王老師先把一隻黃色的乒乓球放進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後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沒有浮起來,竟然沉在水裏。真的好奇怪,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實驗啊,我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我感覺宇航員應該很辛苦,他們肯定經歷了許多困難,才做出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卻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樣,他們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向這些宇航員們學習,將來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祕。

第11篇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户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着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台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第12篇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祕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着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着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第13篇

隨着我國科技日益發達,許多曾經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現實。

神十飛行中進行的太空授課將通過天體互動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現象,女航天員王亞平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太空老師”。授課內容主要是使青少年瞭解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瞭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進行在軌講解和試驗演示,並與地面開展雙向互動交流。我們看到神奇的表面張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製造出奇妙的現象,真讓人耳目一新。王亞平講了個笑話:“如果詩仙李白住在天宮裏生活,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詩了。

小球會做圓周運動,而不是我們地面上看到的鐘擺一樣的擺動;小陀螺會翻着跟斗前行,而當它自身旋轉不停時,它又會定向的轉,跟頭自然停止翻滾,地球就是這樣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狀態,太空像個大大的荷葉,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實驗,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見着變化,那種奇妙感便更加直觀。令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最有趣的試驗則是用圓環製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藉助肥皂水的特性,來形成一層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僅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見王亞平王老師將手中的圓環分開再合併,便形成了一個水球,並親切地講解到:“通過水球,同學們還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説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讓同學們覺得更親近了。

看完這次太空授課,對於即將要升入八年級的我,是一個提前入門以及預習,也激起了我對於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了我對於學習物理的信心。

此次,王亞平作為中國航天員的傑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的太空授課,王亞平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

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第14篇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着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着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説,“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裏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設備。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_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説在雲端,那裏住着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着。今時的“天宮”住着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瞭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打開,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我喜歡掛在“天宮”空間站的美麗奪目的中國結,它正對着鮮豔的五星紅旗。這樣的空間站是太空中最靚麗的風景線,也使我們倍感親切。

在太空裏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以適應失重感,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吃的飯菜原來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飛行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雖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衝熱水澡,但是洗臉洗頭髮都沒有問題。科研人員專門研製了分解洗髮液——不僅可以把頭髮洗得很乾淨,還十分節約水。空間站的水非常寶貴,所以要儘可能地節約用水。

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間站也有許多休閒活動,可以和家人打視頻電話,可以從舷窗邊欣賞日落時美麗的地球,還可以進行晨練,晨練項目是中國傳統健身項目——太極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出艙活動了。穿好“飛天”服,通過氣閘艙來到艙外,通過地面調度人員和艙內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艙外完成相關任務。

在太空也有許多喜事:種植的水稻抽穗了,迎來了太空快遞員,也迎來了新夥伴來進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駐留了三個月,很快就要告別“天宮”空間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見到地球上的親人,非常激動。

太空本身已經非常迷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現帶有五星紅旗的一切,都愈發使每一位中華兒女倍感親切與自豪!

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着,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曆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着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着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羣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着,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着。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着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着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第15篇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兩個確立”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培根鑄魂、凝心聚力,是奪取新徵程新勝利的根本保證。

“兩個確立”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堅強的政治保證

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時代呼喚、歷史選擇、民心所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砥礪奮進中,面對民族復興征程上“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各種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恢弘氣魄、遠見卓識、雄韜偉略,充分展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的政治智慧、戰略定力、使命擔當、為民情懷、領導藝術,贏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和高度信賴。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彰顯了科學理論對偉大實踐的引領作用,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實踐力量、精神力量,極大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的能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兩個確立”是時代、歷史和人民的共同選擇、鄭重選擇、必然選擇,是黨和國家之幸、人民之幸、中華民族之幸,必將以強大的號召力、堅定的推動力、堅實的保障力,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為堅強的政治保證。

第16篇

“兩個確立”展現了我們黨推進新時代黨和人民事業偉大實踐的歷史擔當,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更為磅礴的奮進力量

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鬥、不斷進取,成功開闢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大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變為現實。

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鬥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在我們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歷史時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兩個確立”,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必將確保我們黨更好團結帶領人民在民族復興新徵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前進路上,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外部環境錯綜複雜,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不斷抬頭,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層出不窮,需要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新徵程上,我們要深刻認識“兩個確立”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決定性意義,堅定遠大之志、激發進取之心、砥礪擔當之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增強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勇氣、智慧和能力,不斷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努力畫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同心圓,鞏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公約數。

第17篇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領導中國人民衝破重重難關,奪取了革命鬥爭和經濟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領導全國人民改革開放,奮鬥進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以説,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歷史。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的生日,回顧100年來黨所走過的光輝歷程,從現在起,我們邁入2021年,中國共產黨將走過100年的光輝歷程。在宣傳黨的歷史和豐功偉績,教育黨員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葆黨的先進性的同時,南區郵局將在各黨支部有計劃地,紮實地組織開展好五項活動,即“黨旗飄揚在支部,謀促發展顯身手”黨員主題實踐活動,“班前會唱紅歌”活動,“紀念建黨100週年,我向黨作彙報”活動及“慶祝建黨100週年,黨旗飄揚在支部”主題。

走進新世紀,面對多極化的世界格局,我們黨在瞬息萬變中追求着不變,同時也在不變中追求着千變萬化。又是一個七月,一個聲音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這項民心工程,更讓黨的先進性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得到充分體現。實踐證明,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中國共產黨人都將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永遠是時代的中流砥柱。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數先驅者已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綻開了一片爛漫的紅色。彈指一揮間,上下越千年,黯淡與輝煌、幻滅與再生,永恆的悲愴與不朽的豪情,貫穿於這一清晰的脈絡。

這便是我們的黨堅韌求索的過程,我常常在心裏重複着這幾句話,每一次都熱血沸騰,胸膛裏燃燒着對祖國的熱愛。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深深地為我們欣欣向榮的國家而感到榮耀、為我們不斷求索、不斷前進的政黨而感到驕傲,更為能夠投身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現代化建設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邊,巍巍陽山下,我無數次重複自己年輕的誓言。

第18篇

1921年的七月,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國家危難之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註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建立了新中國。

今年是建黨的100週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無數坎坷的道路,從一個只有五十多人的黨組織發展成為擁有_千多萬黨員、執政_十多年的偉大政黨。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瞭方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闢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瞭在建設有中國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由落後走向繁榮,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國家經濟正在又好又快的發展。10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正在黨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認真追溯黨的發展歷程後,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近幾年,隨着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召開,我國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正在我們面前逐步繪就。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樹起了一座里程碑;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上了新的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展現新的前景。

第19篇

歌頌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頌中國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人民當家做主!歌頌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無情碾碎舊的封建的主義,先進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她帶領中國走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領導我們越過一個個坎坎坷坷。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仿如一道曙光劃破夜空,在東方閃爍。中國革命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彈指一揮間”100年過去了,舊中國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生機勃勃、一片繁榮的景象。昔日的窮鄉僻壤,而今牛羊成羣、五穀滿倉;昨日的茅檐瓦舍,已被今天的林立高樓所取代,黨一直帶領着我們昂首闊步向前,劈波斬浪,開闢航向。

我們忘不了,改革開放、抗日救國,中國共產黨奮戰在第一線,人民子弟兵揮淚灑血,保家衞國。我們忘不了,100年來的建設,改革開放,創新思想,一代又一代新舊黨員,兢兢業業,刻苦肯幹,是我們經濟的支柱。我們忘不了,助人為樂,為民請命,許多優秀共產黨員無怨無悔,願為人民、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

回顧歷史,不僅是緬懷黨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着眼新世紀,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肩負起黨和祖國人民的重託,重塑這東方巨龍的雄姿。我們所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何等偉大、何等光榮、何等艱鉅啊!青少年朋友們,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主人,我們是否感覺到建設祖國的重任已責無旁貸地落到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既然是這樣,我們還有什麼時間去猶豫,去浪費?我們是成長中的一代,我們是改革中的一代,我們是開創未來的一代,新世紀祖國的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創造和奮鬥!努力吧!新世紀的寵兒,把我們的青春,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一切都奉獻給黨,奉獻給我們親愛的母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