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文化自信範文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5.48K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以下是本站為您整理的範文,希望你喜歡。 
築牢文化自信範文精選
築牢文化自信範文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上海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持續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不斷增強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新華網)
  文化自信與奮發向上成正比。一個人越有文化自信底藴,奮發向上的動力就越大。文化自信的人,即使山重水複,也能柳暗花明。若把奮發向上比作一條龍,離開文化自信“點睛”,奮發向上龍依然不會飛翔。也就是説,只有築牢文化自信之基,才能提升人們奮發向上的動力。只強調奮發向上,不築牢文化之基,奮發向上就是空話。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奮發向上的“春天”。
  築牢文化自信之基,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按照毛澤東所説:“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有選擇地把我國的古代文化細嚼慢嚥,沁入心田。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作為自己的“文化糧食”,補自己“精神之鈣”,把古代文化獨特的精神和學術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倫理文化、制度文化等有機結合起來,就會強身健體起到能力提高作用,錘鍊誠信、剛毅、大氣的人格品質。對於每一個人來説,如果沒了文化自信之基,也就沒有了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甚至自暴自棄,讓美好的發展機遇與自己擦肩而過。
  同時,文化自信需要和當代核心價值觀緊密聯繫在一起,只有公民達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高峯,社會才能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勝境,國家也就能呈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景觀。只有人人敬畏價值觀,人人維護價值觀,人人踐行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中國化”,凝聚民心,不斷推高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始終走在國際的前列。
  無疑,只有奮發向上和文化自信“一體化”,才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只有文化自信的人,才能弄懂奮發向上的內涵與外延,發展也才不會跑偏。當文化自信成為一個人的“標配”時,他就是一個有用人。既然如此,我們接下來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就是,到底如何才能夠真正用文化自信提升奮發向上動力這樣的問題上,方可培養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國家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只有如此之人,才能紅遍中國、闖出國門、雄踞世界、贏得未來。正如劉雲山所云:“要用好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力量,用好五千年曆史傳承的文化力量,引導師生堅定對中國道路、理論和制度的信念,保持對中華文化和中國價值的自信。”
  有人曾雲:“文化養心、養責、養格局。”我們必須牢牢扼住文化自信的喉嚨,才能夠真正提升奮發向上的動力。從團體到個人,都應該嚴格秉承文化自信的基本脈絡,真正才能夠沐浴到奮發向上的陽光雨露,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築牢文化自信範文2
  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守正,最核心的內容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決貫徹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文化政策。我們的各級意識形態主管部門都要堅定貫徹落實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自覺認識到自己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肩負的守正創新的責任,反對任何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只管發文件而不管檢查落實的官僚主義,只管熱熱鬧鬧做表面文章而不管實效的形式主義,都有百害而無一利。
  守正,既要求各級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的領導要有守正的堅定性,也要求要有政策觀念和領導藝術。意識形態領域是知識分子,包括高級知識分子最為集中的領域。知識分子由於職業和工作方式的特點,最看重的是“自我創造”,最傾心的追求是“學術自由”“創作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和尊嚴”。我們應該理解這種要求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但又不能任憑錯誤思潮在這種正當要求掩蓋下沉渣泛起。“左”掩蓋下的右,和右掩蓋下的“左”,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在意識形態領域並不罕見。這要考驗領導者的水平和領導藝術。意識形態部門的工作不是一種單純的行政工作,而是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要尊重知識分子,滿足知識分子的合理要求,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繁榮發展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又要正確引領,對錯誤思潮開展嚴肅的批評教育和鬥爭。“寬”與“嚴”、“緊”與“鬆”,這是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個多種矛盾結成的“扣”,要使這個“扣”不變成“死結”,必須講究領導藝術,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缺乏靈活性,則妨礙發揮思想創造性,無助於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的發展;放任自流,讓各種錯誤思潮自由傳播,就會危及文化安全,從而危及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
  要區分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學術觀點應該提倡“雙百”方針。對在課堂上挑戰“四項基本原則”的觀點應該進行批評、教育和堅決鬥爭。現在高校“告密”和“告密者”成為少數人炒作的熱詞。面對幾十、幾百人的課堂本無密可言。課堂本不是教員的私人領地,而是面對學生教書育人的公共空間。如果有的學生對教員的講課內容有不同看法,可以向老師提出,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向院系或學校反應。教師有教師的權利,學生也有學生的權利。如果説,不管大是大非,學生只有一律照單全收保持沉默,不能有不同的看法,這種要求極不合理。“告密”“告密者”歷來為人所不齒,這個稱號最容易醜化學生,並最容易激發對所謂縱容學生告密制度的痛恨。我想起了黑格爾的哲學短文《誰在抽象思維》,説販賣臭雞蛋的小販完全不提臭雞蛋而從頭到腳編排顧客的不是。用“告密”“告密者”稱呼反映問題的學生,而有些評論者也以譴責學生和學校來凸顯自己佔領道德制高點。甚至有人危言聳聽,説高校教師是“高危職業”“人人自危”,給人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感覺,實在令人生疑。我真誠希望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培養風清氣正的教風和學風。老師認真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尊師重教,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既要守正,還要創新。關於文化創新的規律,毛澤東提出了六字箴言:繼承、借鑑、創造。“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作為我們從此時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作品時的借鑑。有這個借鑑和沒有這個借鑑是不同的,這裏有文野之分,粗細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們決不能拒絕繼承和借鑑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鑑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這是決不能替代的。”毛澤東講的是文學藝術,但它對人文社會科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文化創新必須基於繼承和傳承。在空地上可以建築大樓,在文化廢墟上不可能創新和發展文化。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説,“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本培元,則根深葉茂;浚源疏河,則源遠流長。我們只要懂得中國的文化發展史,就會信心百倍。因為我們的祖先確實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而且在歷代傳承中得到創新發展。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會碰到攔路虎説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是封建的,不能繼承。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有過回答,封建社會的東西並不等於都是封建的東西,其中有不少包含人民性的東西,即使是封建的東西也要分析。我們只要讀讀屈原的《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柳宗元在《送薛存義之任序》中,痛斥官吏,為百姓鳴不平;黃宗羲在《原君》中直指皇帝為“獨夫”,矛頭直指君主專制。這些思想,其深度至今仍然閃閃發光。
  在哲學的創新中,這種誤解更多。有些學者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會沖淡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合理性,特別在中國哲學領域最忌諱最厭煩的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區分。例如,它們不願意承認王陽明“心學本體論”中包含某些唯心主義成分。因為它們有個傳統看法,如果承認唯心主義成分就是對它的否定。王陽明的“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致良知就是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回覆本心。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是迴歸本心的途徑。馮友蘭先生也説,宋明理學中有三派:氣學是唯物主義,理學和心學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不能簡單等同於錯誤,按列寧的標準陽明心學屬於聰明的唯心主義。它繼承中國儒學道德倫理特性,強調“除私去蔽”“迴歸本心”,反對私慾窒心,失去做人的本分。這對道德培養、道德自律有積極意義。現在的“陽明心學熱”,從道德修養角度來説有可取之處,因為當代人的物慾和功利主義太重,輕視道德修養,宣傳“陽明心學”有正心誠意補錯糾偏之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共產黨人的黨性修養稱之為“共產黨人的心學”,強調“知行合一”。但與王陽明強調的迴歸本心,向內用力不同,共產黨人的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與自己行為的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能脱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是迴歸本心發現固有的良知,而是要接受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與培養,並且在實踐中經受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保持對黨的忠誠心、對人民的感恩心、對事業的進取心、對法紀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在我看來這是對“陽明心學”的合理吸取和改造,也可以看作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範例。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在繼承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不是簡單附會和類比。這是一項重要而極具學術性的工作。
  要創新,必須反對文化民粹主義。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不主張“東方文化優秀”論,更不會搞“中國中心”論。我們不會重複明清曾經發生過拒絕西方文明的無奈和錯誤。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中國介紹西方的文化遠遠超過西方介紹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對西方的瞭解也遠遠超過西方一些人對中國的瞭解。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我們還將通過文化交流吸收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我們派遣的留學生之多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們主張世界文化多樣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鑑,反對“文明衝突”論。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就不僅是經濟合作共同發展,而且也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最好渠道。我們相信,在文化交流互鑑中批判借鑑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對於我們的創新是有價值的。
  當然,在處理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關係上不可能是簡單的拿來主義。我們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傳播,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外來文化優秀性,一個是我們社會的需要和可接受性。社會文化需求與人的營養需要一樣,都是吸取有利於自身健康的因素。當中國儒家文化處於主導地位時,在漢代開始印度佛教傳入並在唐代達到高潮。儒學入世情結深,佛教的傳入有其社會需要,尤其是對那些功名失意的士大夫和官海浮沉的官僚階層,比較有吸引力,也最易被他們所接納。到近代,中國最缺少的是科學技術,西學為用的思想最易接受,但科學與民主的思想與中國封建制度難以契合。在中國解決道路和根本制度問題之前,中國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推翻舊的制度,尋找一條新道路,即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比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科學民主,對先進的革命知識分子更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儘管別的什麼主義也曾在中國傳播,但都是雨打梨花,好景不長。社會需要是文化吸收的過濾器,不經過社會這個過濾器,文化的傳播只能是暫時的,更不用説生根發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生根發芽,並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原因正在於此。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才使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才使社會主義民主在新的制度下得以生根發芽,並且隨着中國道路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得到新的更大發展。
  要守正創新必須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守正,因為人民是歷史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背離這個原則,守正無從談起。同時,以人民為中心又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中國文化的創新,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脱離人民,自拉自唱,終究走不出房門,至多是自己的小圈子裏,或者微信羣裏相互點贊。
  文化上無知、無助,這是一些人對人民羣眾在文化領域中作用的看法。這種看法當然是錯誤的。無論古今中外,偉大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對文化的個人貢獻值得我們尊敬。但是人民生活是一切思想文化的源泉,沒有人民的實踐和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的智慧,也就不可能有偉大的文化產品。馬克思説:“哲學家並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裏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彙集在哲學思想裏。”馬克思關於哲學所説的話適用於作為觀念形態的思想文化。“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就存在於人民的普通的日常生活或激烈的鬥爭生活中,存在於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醜惡的鬥爭中。只是這個“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並非人人可見、人人能見。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之所以是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正在於他們有善於思維的哲學頭腦,有善於捕捉生活之美的審美眼光。他們越是深入人民生活,越是能發現別人看不到體會不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看到人民的偉大才能成就他自身的偉大,人民性可以説是一切思想文學藝術的通靈寶玉,得之者生,失之者死。
  在文化領域,人民大眾不只是生活的源泉,不只是從根本立場和價值觀上決定文化產品的優劣高低,事實上,人民同樣是文化創造的參與者。他們雖然不是傳世的文化典籍的作者,但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領域,普通的人民羣眾往往佔有最突出的主導地位。精美的石雕、木塑、泥塑,各種傳統的工藝、手藝,給人類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瑰寶。他們是沒有留下姓名的木匠、石匠、泥瓦匠、裱匠,繡工、織工手藝人。我們引以為豪的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以及隱藏於天下名山中的許多寺廟建築、江南園林,其建造者大多是普通的勞動者。我們不僅要牢記那些著名思想家和他們留下的經典,我們同樣要記住那些生活在底層對人類文化作出貢獻的無名無姓的普通百工技藝人。我們的故宮博物院中,除了名人字畫外,還有作為國寶的青銅和各種名窯瓷器,一般沒有人知道製作者是誰。在人類文化領域,如果我們排除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可能構成人類的文化。而在這一領域中大多是民間的高手名匠,只要讀讀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梓人傳》都能明白這個道理。“高手在民間”,這是在研究文化自信時決不應該忘記的。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守正創新當然包括傳播渠道和方式的創新。在當代,傳播方式的快捷、便利,受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主流意識形態不能掌握新媒體,而是拱手讓出這個重要陣地,將會使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