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關於《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範文700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4W

讀書使青春展翅,知識讓生命飛翔。讀書只會讓自己更上一層樓,讓我們一起翱翔在書的海洋中!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學生關於《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查閲!

中學生關於《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範文700字
中學生關於《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範文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非常快。彼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後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後來獻身於慈善事業,最後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歡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後來又愛上了阿那托裏,最後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麼寶貴!和平是多麼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麼得幸福!

中學生關於《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範文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彷彿置身於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崙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緻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願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裏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着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説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後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後,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着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着一種超脱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説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説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裏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於汨羅江畔歎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並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着寧靜、鎮定的白雲,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中學生關於《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範文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説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説,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説,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侷限性。對此,我要説,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為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為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説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侷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説,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為,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説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説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説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中學生關於《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精選範文

喜歡某本書,多半是因為在這裏面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喜歡娜塔莎。她是小時候的我想成為的那種女孩兒。但是現實中的我,更像是瑪麗亞公爵小姐與索尼婭的綜合體。

瑪麗亞公爵小姐,好像曾經的自己。膽小、自卑,尤其是第一次要見到阿納託利,像個木偶一樣任由小公爵夫人和布里安娜小姐擺佈,打扮得完全不是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挫敗感讓她悲傷至極。那段精彩的描寫,完全就是曾經自己的內心寫照:我的人生為什麼不能自己做主,難道就是因為我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在別人眼裏實在是太糟糕了嗎?他們覺得我實在是太差勁了,看不過眼,才對我指手畫腳,以期按照他們的樣子來過活。就是那種極度的自卑,讓我對瑪麗亞公爵小姐第一次產生了共鳴。還有見到阿納託利後的種種幻想:僅僅被外在迷惑,而不是去思考兩個人的性格和品質是否真的合適。這種事情也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讀過後覺得很害臊和愧疚。

隨着之後她豐富的精神世界的逐漸展現,虔誠、善良、仁愛、責任與擔當,讓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這個角色。如果説對娜塔莎的喜歡是一種羨慕和嚮往的話,對瑪利亞公爵小姐則是更多的認同。托爾斯泰給了她一個幸福的結局。她值得擁有。

喜歡索尼婭,是因為她很漂亮。托爾斯泰沒有吝惜自己的筆墨,在大段讚譽娜塔莎的美貌之外,也多次提到美麗動人的索尼婭,而且很多細緻入微的描寫也讓這個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我心裏,索尼婭就是一個梳着兩條烏黑長辮子、有一雙烏黑大眼睛,為了羅斯托夫一家、她愛的尼古拉,可以犧牲一切的乖巧姑娘。她習慣於和喜歡犧牲自己,因為她覺得只有作出犧牲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尊嚴。在這一點上,我和她是多麼的相像!但是托爾斯泰毫不客氣地指出了這樣做的愚蠢:尼古拉心裏對她有一種無法報答的感激,讚賞她的耐性和忠誠,但是卻竭力疏遠她。尼古拉在心裏因為她過於完美、因為她無可指責而責備她。她身上有人們所珍愛的品質,但是能使他愛她的東西卻很少。有時,覺得犧牲自己、委曲求全很偉大,但是除了父母,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意你的呢?從小沒有父母、寄人籬下的索尼婭的那種犧牲精神更早已被家人習慣了。所以,我很同情索尼婭,與她產生共鳴的同時,也點醒了我,尊嚴和信心不是靠無謂的犧牲換來的。

男主人公里,安德烈公爵英氣逼人、有才幹、家境顯赫,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堪稱完美;尼古拉帥氣瀟灑,有男子漢的責任與擔當,能和瑪麗亞公爵小姐最後走到一起,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是相比於上述兩位鑽石王老五級別的優質男,我更喜歡大高個、胖且壯、一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的上流生活、有些膽小又懦弱的皮埃爾。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這三個字,我腦海中就浮現出高曉鬆老師的形象。後來,看BBC版的《戰爭與和平》,皮埃爾儼然是長大版的哈利·波特,一副金絲邊兒的小圓眼鏡兒戴出了幾份親切和温柔,更俘獲了我的芳心。他在心底對娜塔莎的愛和默默保護,應該是每個女人都渴望的吧!

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男主人公是老鮑爾康斯基公爵。那個脾氣暴躁、倔強固執、説話刻薄的犟老頭,從來都沒有好好地和自己的女兒説過話;甚至還故意借布里安娜小姐來羞辱瑪麗亞公爵小姐。每次讀到這樣的描寫,都會被氣得讓人懷疑公爵小姐究竟是不是他的親生女兒。作者大段諸如此類的描寫,以至於我都要相信老公爵確實厭惡自己的女兒。但是,哪怕稍微動一下自己愚蠢的腦子,也會想到,這樣是違揹人性的: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在老公爵臨終時,他抓住瑪麗亞公爵小姐的手,痛哭流涕,一個勁兒地重複“好閨女……謝謝你……謝謝你的一切……原諒我……”,父愛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和父女倆兒一起淚如雨下。我想,最難過的悲傷,莫過於曾經狠狠傷害過深愛自己的人,卻再沒有機會補償的那種無力迴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