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餘華《活着》有感範文精選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2W
讀完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之後,一定能給我們帶來一定的思考和感悟。而《活着》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如何寫好自己的所思所想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讀餘華《活着》有感範文精選6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讀餘華《活着》有感範文精選6篇

 活着讀後感1
 
  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講述一生的故事,有點悽慘,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中國人兩千年的封建傳統是為別人而活,父母為孩子而活,孩子為親人而活。當就留下自己時,我們又為誰而活呢
 
  《活着》發生在哪裏,作者沒有交代,但是從文中的細節和作者的背景能夠推斷是在浙北農村,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的魚米之鄉,魚米之鄉的生活必須很愜意嗎
 
  福貴,小説的主人公,一個很“舊社會”的名字,大福大貴,人們的願望總是那麼完美,而現實總是喜歡和我們開玩笑。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土改,大躍進,**到改革開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濃縮的中國現代史。
 
  年輕時候的福貴有着封建闊少的一切品性,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根本不是我們六十分萬歲的標準,如果大學開這些課程的話前三項福貴必須能夠拿滿分,最後一項天生的白痴吧。家珍,小説的女主人公,具有中國封建社會婦女的一切美德,賢良、隱忍、任勞任怨。福貴的家珍的結合,用我們的話就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抗日戰爭時期,浙北很安靜,日本兵沒有打到那裏,福貴和他的爹,一對的敗家子,依然過着悠閒的生活,老袓宗二百多畝的家產到福貴他爹那裏就只有一百多畝了,抗戰結束,終究由於福貴的賭而住茅草屋了。福貴的闊少生涯結束。人生一劫。
 
  國共內戰時期,徹底悔悟,一家五口,隨苦,也其樂融融,剛看到點生活的曙光,卻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九死一生,回到家鄉和家人團聚,女兒鳳霞卻因病成了啞巴。人生二劫。
 
  土改因為輸掉家產而沒有被劃成地主,因禍得福分的五畝好田,一家四口,日子安定。
 
  大躍進,浮躁的年代,人民公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全民大鍊鋼,超英趕美,三年自然、人為的災害,險些餓死。人失去理性,是多麼的可怕。家珍落下病根,人生三劫。
 
  **,摧殘人性的年代,變態的社會,扭曲了的靈魂,永載史冊的悲哀,可怕的歲月阿!兒子有慶人為夭折,人生四劫。
 
  鳳霞產後大出血不治身亡,醫德的喪失是人類最大的悲哀,是對靈魂的褻瀆。人生五劫。
 
  一生的好女人家珍病逝,傳統女性在中國大地逐漸不見,女強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社會進步的表現。人生六劫。
 
  女婿意外死亡,全家只剩福貴和外孫苦根兩人,一老一少的背影,有點苦澀。人生七劫。
 
  外孫苦根早夭,福貴阿,福貴,一個人的福貴。人生八劫。
 
  改革開放之初,福貴一個人活在樂觀的世界裏。
 
  人,最重要的是活着。人生百態,各得其所。
 
  
活着讀後感2
 
  餘華的這本《活着》被幾個朋友推薦過了,不知道我是出於偏見還是什麼,總覺得這本書大抵描寫的也是五六十年代農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這類書大多稱之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個單純喜歡讀故事的人,喜歡高潮迭起、迂迴曲折,對這類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讀書,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應該看看了,從下載下來到讀完,兩天時間,像着了迷似的,越讀越被深深的打動,越是停不下來。
 
  一個人的一生裝進了一本僅僅幾百頁的書,沒有對人物心理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簡單的敍述。講的人娓娓道來,平靜的敍述,聽的人心裏卻波瀾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大概就是餘華的高明之處吧!
 
  福貴,又富又貴,多好的名字啊,這也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貴,可他的一生卻是潦倒窮困、厄運相隨。年少輕狂,仗着家裏吃喝嫖賭,等到輸光家產,父母離世才幡然醒悟,但覺悟、改變並沒有阻止厄運的腳步,在那個年代生活本就難以為繼,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又相繼離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為伴,書中有一句話説的很好,活着不是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對福貴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狀態,他的心經歷太多苦難,已變得波瀾不驚,看透人生的磨難,才豁然開朗,才能夠平靜的敍述那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福貴的故事能夠打動人不是因為命運給了他接二連三的.打擊,而是那種經歷苦難、看破人生後的豁然開朗,親人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離奇,但卻是異常痛苦的,當親人相繼離開後,福貴大可以一死了之結束這悲劇痛苦的人生,可他沒有,他選擇接受,好好的活着,種種地、唱唱歌、和老牛説説話,他困苦的一生讓人感慨,但他平靜的講述才真的讓人心疼,真的打動人!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容要承受眾多難以接受的痛苦,卻依然要堅韌、頑強,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義罷!
 
  PS: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書越讀越深刻,看來以後讀書得沉下去。
 
  
活着讀後感3
 
  我總是看見一個老人,牽着那頭老牛緩慢的走着。有時候,他們在耕地;有時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裏安靜地洗澡;有時候,他們一前一後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沒有剩餘的言語,他們只是相互依偎着走過餘下的時光。
 
  我想,對於福貴來説,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期望。堅忍地活着,頑強地活着,苟延殘喘地活着······
 
  我想,對於我來説,也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過孤獨,我也一個人承受過失意,我也獨自地等在黑暗中,在悲痛欲絕的時候,我也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也感受過生活的無常活着。可是欲絕,卻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因為我明白,人生下來便帶有一種力量,不是與命運抗爭,而是與命運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頑強的生物。如果我們不能將人生過得完美,我們能夠將人生過得完整。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與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意與痛苦,從來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們只是人生路上一塊小小的石子,或許會硌腳,或許會絆倒,可是我們依然能夠向前走去。它們或許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麗,可是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活着》告訴我們,從來就沒有過不了的命運,只要能活着,我們就該好好的活着。人生的滄桑可是如青石板上的刻痕,歲月流轉,水珠滴過而又了無痕跡。以往的掙扎可是是過眼雲煙,而事到如今,我們才明白,我們要的從來都不是美麗的人生,我們要的,是一步一步走過的故事。
 
  
活着讀後感4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讀這句話,似懂非懂。
 
  這本書很好看,使我花了一晚上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讀完了,讀的時候,並未打算一個晚上就讀完,讀完後就讓我聯想到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講的苦難。
 
  男主人公福貴似乎一生都活在苦難中,只有在一開始享受了幾天富貴日子。從敗光家產,到氣死父親,妻兒被接走,明明是準備去城裏請大夫為母親看病,卻被人捉去拉大炮,好不容易逃回來,發現母親死了,女兒聾了啞了,好不容易將女兒拉扯大了,兒子卻被抽血抽過多而死,難得為女兒找了個好婆家,不久卻難產而死,妻子不久也死了,女婿被水泥板壓死,小孫子被豆子撐死。最終和一頭老牛相守相依至今。
 
  即使這樣,但他們沒有放棄,沒有放棄活下去,是他面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深深打動了我,是他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深深震憾了我。福貴是不幸的,但他並未用死亡結束他的不幸,而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不幸,換來了晚年的安穩與從容。
 
  我相信,即使現在再苦再累,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世界會給你回報的,就如史鐵生,在20歲雙腿癱瘓時,如果他選擇放棄生命,也許就沒有我現在所認識的史鐵生。
 
  一切已然,必屬本然,必然與當然。
 
  
活着讀後感5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餘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餘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創作前期,餘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餘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着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餘華的告別先鋒小説的宣言是:"我此刻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着》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説《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餘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説,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餘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貌。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餘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説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着》。這樣説來,《活着》就應是餘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活着》是餘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透過《活着》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餘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為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餘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後,於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必須廣泛性的。1980年以後露面的作者中,都以前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籤貼過,但是他們在90年代前後,悄然進入了他們以前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餘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説,《活着》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但是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能夠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餘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餘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遊手好閒的人是餘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餘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説,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帶給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潛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向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好處的哲學追問。
 
  在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着》給予了尖鋭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着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着》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着》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着》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好處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着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但是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理解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好處。追尋,探究的本質但是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十分大的,因為餘華在冰冷中敍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閲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應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好處。那麼如果必須要賦予好處的話,那麼唯一能夠算作好處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那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資料,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讀後感6
 
  如果説活着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那除了生命還有什麼是我們存在過的意義呢?我們活着享受自己的生命,我們把生命過得像那麼一回事,用自己的方式定義生命!
 
  如果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先離開我們,在出乎意料的時候。那麼,在他們離開後我們用什麼去永遠的記住,是否一個人死去後就真的沒有了,那些離開的我們愛着的人我們是不是該代替他們更好的活着。活着如果過得孤獨,那麼是否還要選擇活下去。也許現在的我們輕視的生命,是那些掙扎在生死線的人所奢望的未來。不知道從何時起只有死亡才能喚起人性,才能喚起敬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用生命去抗議,挽回自己的權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生命成為附屬品,只為證明愚蠢無知的愛情!
 
  在看完小説《活着》之後,我才稍微明白生命的厚度。主人公福貴在曾經是個不管世事的公子哥,年輕的他敗掉了家中的田產和房子,氣死自己的父親。那是的他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樣對生命沒有任何定義,直至生活落沒,母親因得病沒錢醫治而死,兒子為縣長老婆獻血而死,老婆因生活貧苦病死,就叫女兒也因生孩子而死,女兒為他留下的唯一外孫也因為飢餓而吃豆子給撐死啦!人一生最痛苦的,我想莫過於陪伴你的親人一個一個的離開消失,而你只能目送着他們一個一個離開。彷彿在福貴的心中,他的家人並沒有真正的離開,他們把生的意義交託在福貴手上。每次看到福貴一人在田間伴着老牛耕作,嘴裏還念着“家珍、鳳霞、有慶”的時候,眼眶總會湧出淚水,中國式的活着不是咆哮,不是掙扎,而是默默忍受。
 
  這個曾經的闊少因為年輕的無所顧忌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又在而後的歲月,用自己的雙手親手埋葬了六位親人。這到底是老天對他的眷顧還是懲罰。而他自己總在牀頭放上十元錢,村裏的人都知道那是給替他收屍的人的,他們也知道福貴在要和他的親人葬在一起的。活着的背面其實就是死亡,就算最後留下的只有福貴一人,對於死亡他沒有恐懼,也沒有期待。他只是準備着。
 
  生命正如吃飯睡覺一般平常,如果沒有出生的喜悦,沒有死亡的痛苦,也許生命真如凡事一樣平常。正因為人們敬畏生命,才害怕生命終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