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樑家河》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6W
黨性修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發明創造。黨員幹部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讀書學習能力,做到學而有方、學而得法、學而有成。那麼關於樑家河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樑家河》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關於《樑家河》讀後感範文三篇

《樑家河》讀後感

讀完《樑家河》一書,讓我參透悟懂了“行之於初心,需用一生來實踐”的道理。

習近平1995年在接受《東方時空》記者採訪時説:“在樑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到了人民羣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羣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會,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芽的,以至於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着我。”

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來到位於黃土高原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村,在這裏,他和鄉親們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歲月,鑄就了習近平頑強的意志和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後,回憶起下鄉插隊的往事,總書記依然記憶猶新,“鐵鎖”“隨娃”“黑子”,曾經小夥伴們的小名依然叫得親熱,哪個窯洞有些啥?住的是誰?依然記得清晰。細微處見精神,總書記從那時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羣眾深深地裝到了心裏。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則的奉獻史,體現着他樂於為民奉獻的“初心”“衷心”。給老百姓打淤地壩、鑿水井、修沼氣池、挑糞、修築梯田,這些苦活累活,他搶着幹,從不吝惜力氣。由於長期帶頭站在刺骨的水中鑿井,導致他現在雙腿還有以前幹活落下的後遺症。

而正是這種一心為民謀幸福的情懷,成為習近平帶領鄉親改天換地的巨大動力,推動着樑家河一點一滴的變化,先後建成14座淤地壩,用上了乾淨的井水,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懷揣一顆奉獻的“衷心”來,習近平總書記用行動踐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這顆“心”也為習近平總書記以後的從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樑家河》一書的扉頁上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裏,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黃土地的兒子,根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大視野大平台上,始終把老百姓滿不滿意、幸不幸福作為治國理政的標準,走到哪裏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問問生活得怎麼樣?還有什麼困難?也正是有着這樣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莊嚴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行之於初心,需用一生來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做到了。

那我們呢?很多時候我們會捫心自問,我的初心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未來我還要怎麼走下去?我們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直到我懷着崇敬的心情讀完《樑家河》這本書時,我豁然開朗,內心的焦躁與不安平靜下來,讓我明白以後的路該怎麼走,才能走得更有力量。

可能我們在剛一出發時,還躊躇滿志、鬥志昂揚,但走着走着,外界的影響與誘惑、內心定力的動搖與目標的偏差,就讓我們迷失了自己,恍惚間,隨波逐流,消沉懈怠,早沒了堅守的毅力與耐力,不知為了什麼出發,也不願想明天會怎樣。

還記得剛進報社走進鉛字排版印刷車間時,那些躬身在鉛字排版機前的工人師傅們,一個一個碼放那些只有指頭肚大小的鉛字,臉幾乎貼到碼字機上,專注而旁若無人,生怕把一個字碼錯了,會造成重大錯誤。

也還記得那時的我們,在激光照排、膠片印刷的那個年代,編校完版面制好了片,發現哪怕一個無關大礙的錯字,一定要説很多好話,肯求製片的大姐幫忙摳掉那個字,重新補上一個正確的字才肯罷休。

那麼,現在的我們呢,還有這樣的認真敬業,對文字的敬畏,對新聞工作的執著與熱愛嗎?

有人説,初心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從政之道;是毛澤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宏大理想;是魯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情壯志。

那麼,我們的初心在哪裏?處在企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歷史大潮中的我們,正是時代的弄潮兒,我們何其有幸。身處這樣一個轉型變遷的時代,作為能源行業的發展變遷的記錄者、見證者,我們的一字一文,正在記錄轉型發展跳動的脈搏,記錄一個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強音,記錄偉大祖國日新月異、蒸蒸日上,信息化、現代化高速發展的鏗鏘步伐,這不正是我們作為能源行業新聞工作者的驕傲與自豪,這不正是我們的初心與價值嗎?

有人説,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卻要説,這對於我們行業新聞人來説,確是一個最具有挑戰的最具有付出價值感的最美的時代。

走吧,不管任何時候,行之於初心,用一生來實踐,我們就不會偏離最初的方向,偏離我們曾在心中千百遍描繪的夢想藍圖。

《樑家河》讀後感

經由單位的道德講堂活動,我誦讀了詩歌《走進樑家河》。趟過清凌凌的樑家河,爬上棗果飄香的木瓜山,沿着一條開滿山丹丹花的路,我跟隨作者領略了樑家河的歷史畫卷,同時結緣了《樑家河》這本書。

懷着無比虔誠的態度,我讀完了這本紅色的書。感受到一代偉人習近平的艱難成長史,感受到陝北小山溝樑家河翻天覆地的變化。合上書的一瞬間,我思緒萬千。

歷史的車輪在不停翻滾,一路向前。在揚起的塵土裏,我彷彿看到一個15歲滿懷心事的少年默默前行,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下,他“逃離”北京,去往延安。在“知青專列”上,大家都哭了,為未知的命運,擬或難捨的親情。而他卻在笑,由於受父親習仲勛冤案的牽連,離開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他説明笑的原因,逗樂了一羣哭的人。

一羣滿懷激情的青年人,幾經輾轉,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來自首都北京的知青感到失望,他們心目中的革命聖地是自帶光環的,現實卻太過平淡。後續的路程他沒怎麼説話,也許未知才是最大的心理壓力。

他被分配到樑家河,一個隱於狹長溝道後部的村落,有着60多户、200多口人。依山而建的土窯洞,原始的勞作工具,乾旱少雨的自然環境,食不果腹,無處尋找的柴火,又髒又臭的廁所,惱人的跳蚤,超負荷的勞動量,不信任的目光……這些都是他遇到的難題。

他被別有用心的人“抓把柄”,一度迷茫、彷徨,他很苦悶,又超出了苦悶的界限。他當了一次“逃兵”,請假回京探親,卻因為失去了北京户口,被當做“倒流”人口抓了起來,被強制幹了四五個月的重體力活。再回到樑家河時,他堅定了紮根農村的心跡。“紮根農村,紮根一輩子”,由被動到主動,人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習近平。

他主動反思,注重團結,融入羣眾,融入鄉村。正是這個“團結觀”使他逐漸紮根人民。他不訴苦、不抱怨,性格隨和,待人寬厚。他把自己的鞋送給家境貧困的夥伴,他給村裏的青年人理髮,他主動教大家游泳,他把自己的白麪饃讓給別人……

他開始受到村民的好評,“幹活從不撒奸兒”。他乾的最多的活是打壩,二三月份,冰剛融化,他捲起褲管,光着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裏幹活。他一面幹農活,一面堅持讀書。帶來的行李裏,裝了滿滿兩箱書。看完後,他又到處借書讀。吃飯時看,放羊時看,夜裏點着煤油燈讀到深夜。他讀書善思考,對讀過的書進行借鑑或批判。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只有不斷的精神汲取才能給他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他學會了延川話,熟悉了每一條溝、每一座山,熟悉樑家河村子裏每户人家。他接受艱苦生活的磨鍊,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

他説:“我就是一個農民。”

他把自己的知識用於農村的改變,搞社教、打壩治理神車溝、翻“公案”、打水墜壩、辦沼氣,成立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等,一件件為民謀幸福的實事,讓我感受到青年習近平以人民為本的初心和腳踏實地的堅持。

“你別小看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濟濟,給他們場合,給他們環境,都是‘人物’”。習近平説,“他們有很多讓我敬佩之處。”

他説自己是黃土地的兒子。他懂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

七年的知青歲月,是一部成長史,也是一部勵志史。教會我知恩圖報、勤學思考、腳踏實地、不忘初心。讓我瞭解了一位偉人在逆境中的成長故事和心路歷程,理解了習主席人民為本的初心。

這本書,是我人生的導師,也將是青年一代的燈塔。在迷茫時給予我們前進的方向,堅定我們為民服務的信念。只有依靠羣眾、團結羣眾,為民辦實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樑家河》讀後感

 一本紅色封皮的書,在我的書桌上被翻閲了好幾次,因為這本書每讀一遍都讓我有了新的感悟。

這本書就是《樑家河》,這是一本講述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故事,靜靜地端坐在書桌前,我又一次讓我的思緒隨着書頁,翻轉沉醉在樑家河的世界裏。他,那年十五歲,一個什麼都不懂卻充滿闖勁和好奇心的城裏娃,就這樣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來到了這個改變了他人生的地方。它,陝北邊陲的一個貧瘠小山村,缺水少油沒生氣,是這個小山村最真實的寫照。當他來到這個叫做樑家河的地方後,才發覺用貧瘠來形容它都不夠。在荒涼的樑家河,人們也是第一次見到來自遙遠北京的“城裏娃”,當村民們看到他將發黴不能吃的麪包餵給飢餓的狗時,都紛紛指責他浪費糧食,可是他們不懂他要改變這個貧窮農村的初心。親密接觸後,終於,村民裏接受了這個幹活“撒奸兒”的他。

來到這,對於他來説,是一個脱胎換骨的轉變,面對着跳蚤臭蟲的騷擾,他從最害怕到欣然接受;面對煤油燈薰眼嗆鼻,他選擇了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面對在冰冷的渠水裏打壩的挑戰時,他選擇身先士卒跳了進去;面對村民對新事物沼氣的質疑時,他選擇進行試驗,成功後又將經驗傳授給大家;面對村裏只有趕集才能置換物品的困窘時,他選擇了創新改革,讓鐵業社、代銷店等富民便民的新事物在樑家河生根發芽。那天,他要離開樑家河了,送別的村民們握着他的雙手久久不忍鬆開。這一別,就是好多年。但他的心並沒有忘記樑家河,他的情,依舊和樑家河連接在了一起。他就是習近平,一個從農村裏學到大學問的青年。

如今的樑家河有整潔的農家小院、有新修的石窯、有柏油路鋪成的馬路,還有一羣幸福生活的村民。看完樑家河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我的身份——煤礦工人,想起初來煤礦時的場景,現在依然歷歷在目。那時的我是厭倦這個地方的,可是經過時間一秒一秒的撥動,我慢慢的愛上了這裏。千米的井巷工作雖然辛苦,但是烏金放出的光芒照耀着高樓大廈的輝煌,雖然我僅僅是一名渺小的煤礦工人,但是我依然想用我的真心來奏響屬於幸福礦工的樂曲。

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生活的點滴,就會激起我繼續前行的腳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明天的路就在前方,就像是地層深處放出的光芒,照亮我要去的遠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