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論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8W

讀後感的寫作説為了考察個人對原作的理解程度,寫讀後感是一件可以提升我們閲讀質量的事情,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認知論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知論讀後感5篇

認知論讀後感篇1

心理學家將學習/記憶過程中的三個階段分為:編碼(獲得信息)、存儲(將信息維持一段時間)、檢索(以後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記起某事,這三個階段就完好無損。遺忘(或者説出現失敗記憶———檢索某事時發生的錯誤“記憶”,卻認為它是正確的)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階段。

今天的心理學家一般認為,人至少擁有兩種智力:一種是流體智力,指推理、發現關係、抽象思維,以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頭腦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指積累的關於世界的知識,以及從過去的學習與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程序或心智模型。兩種智力共同作用,讓我們能夠學習、推理並解決問題。人在一兩歲時,突觸的數量會達到頂峯,比成年後的.平均水平大約多出50%。之後,突觸數量的增長會比較平穩,直到青春期前後。經過了青春期的爆發增長後,大腦有一段時間會去除突觸,因此突觸的數量開始減少。在16歲左右,大腦發育成熟,這時,突觸大約能形成150萬億個連接。大腦中整合學習與記憶的區域———海馬體———可以終生生成新的神經元,這是大腦會持續改變的另一個基本證據。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發生,在大腦受創恢復和人的終身學習能力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學習與記憶都屬於神經處理過程。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演練、規則學習,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學習與記憶水平。那麼有沒有策略或做法可以當作認知“乘數”,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確有三種:抱有一種成長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認知論讀後感篇2

?認知天性》這本書是以羅迪格教授為主要負責人的團隊在項目上投入了10年時間,首次提出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繫,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過程規律。

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導出的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本書提到的重要學習策略總結為:學而時習之。

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條細鏈,把知識比作一顆又一顆的串珠,那麼學習就是往細鏈上串珠的過程。重複閲讀就像反覆把珠子串上細鏈,卻任由它們從鏈條的另一端掉落。那麼怎樣才能讓串珠留在上面呢?沒錯,打一個結。

學習過程中,要為自己的知識鏈打上記憶結,你需要檢索。檢索就是主動回憶某個事情的過程,最好的檢索其實就是考試。如果能在學習過程中做到主動檢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檢測,你的記憶就會得到強化。

書中提到了一個實驗案例:在伊利諾伊州哥倫比亞市的一所中學,實驗人員安排了兩組八年級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科學課的一些小知識。一組人仍採用老辦法,在老師的帶領下重複閲讀,但沒有測試;另一組人需要經常接受關於這些知識點的小測驗。一個月以後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複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分數為c+。

雖然學生們反感考試,教育部門也在出台政策來減少考試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考試可能是提升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檢索不需要高科技,卻對孩子們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認知論讀後感篇3

一直以來,對於學習大家都有各種認識。有的人認為學習好是天賦,有些人過目不忘一學就會,有些人理解力超強,一看就懂。其實這些只是表面現象,沒有一個人可以輕鬆學習,那些看似輕鬆的人只是他們都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那麼什麼是好的學習方法呢?《認知天性》這本書給我們做出了科學合理的解答。

這本書先分析了大家一般的學習方法,在人們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閲讀課本,並進行集中練習,這其實是一種效率最低的學習方法。重複閲讀和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會產生持久的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

那麼什麼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呢?本書給出經過科學驗證的方法。一是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二是有間隔的安排檢索練習。三是學習時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

對於如何運用這些方法,本書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説是詳細入微,可操作性很強。檢索練習就是回想事實、概念或事件。檢索會強化記憶,並阻止遺忘。我們在閲讀過一段文字或聽過一堂課後,要不時的停下來,合上書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核心概念是什麼?哪些術語或概念是我沒接觸過的?我會如何定義它們?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東西有什麼聯繫?而且效果要比重讀課本或複習筆記好得多。研究發現反覆閲讀往往白費力氣,而且80%的大學生都是這麼學習的。但是反覆閲讀無法產生持久記憶,而且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

通過對148名大學生做的閲讀實驗來看,初次閲讀後,隔一段時間再閲讀是有意義的,但是連續多次閲讀只是空耗時間,好處少得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浪費了時間。這就是本書的第二種方法,有間隔的安排檢索練習。有間隔的練習就是要不止一次的學習資料,但是中間要隔開一段時間。怎麼樣把有間隔的練習當成學習方法使用呢?建立一份自測計劃,在每個學習階段都留出一段時間,具體多長時間取決於資料本身。

作者舉例説明如果是一串人名和麪孔對應起來,那麼你要每隔幾分鐘就複習一遍,因為這種關聯是會很快忘記的。課本中的新資料一般一兩天以後温習一遍,之後隔一週再看一次就行。間隔練習可能比集中練習感覺效果更差,但是你在長期記憶中重建所學,不但強化了記憶,還強化了你對知識的掌握。效果遠比集中練習好。作者提出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學習時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比如數學公式,不要每次只學習一種,要把多種公式穿插混合練習。具體學習中怎麼樣安排呢?作者提出在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時,一旦你能理解新問題的類型和解決方案,但對問題的領悟還比較初級,就要把這類問題分散安排到你的練習規劃中。這樣你才能要不同的問題輪流考查自己,併為每種問題檢索正確的答案。感覺上這樣的效果會比只專一的練習一類問題,精通了再練習下一種差,但是研究證明這只是幻覺。真正有效的還是混合練習。

除了學生用這套方法意外,作者還列出了職場人士,教師,終身學習者也可以通過以上方法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國有一句古話:“少時不讀書,老來空白首”,世間萬物,皆是身外之物,唯有書才能夠洗滌你的靈魂;熾熱你的激情,充實你的人生。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只有多讀書,才能瞭解每本書的精華,學習重要的知識,才能在心靈的交流中思如泉湧,思考得更透徹,理解的更具體。

認知論讀後感篇4

這是一本講訴高效學習方法的心理學書籍。

對於學習這件事,我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臨時抱佛腳,考試之前猛烈突擊,迅速背誦,就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我大學畢業,甚至延續到工作以後一時興起參加的導遊考試。

但是不得不説,這種能讓我一路取得好成績的學習方法,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當考試結束,我會迅速忘記那些拼命背過的書,以至於那些即使當年成績優秀的科目(比方説地理、歷史),我都沒有留下什麼印象。過去的那麼多年,我的所謂學習,都是在以一種符號的方式機械的記憶的。

於是,最近我開始重新審視學習這件事。有沒有一種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呢?有沒有一種可以讓學過的東西不容易忘,或者更容易記住的方法呢?

這本書就是運用各種事例、心理學實驗(美國人寫的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好像都是這個套路)來講訴高效的、能夠更容易記憶和更長久記憶的方法。這本書中否定了我們一直以來信奉的要反覆閲讀和背誦的方法。並且書中的很多內容打破了我們的固有認知。

此書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智力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大腦會隨着你的學習而改變,智力也可以提高。簡單粗暴地説就是——越學習越聰明。

如果你想掌握一種更輕鬆、更高效的學習方法,那麼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認知論讀後感篇5

閲讀時間拿出牛津樹的英文書,起先讓姐姐讀,讀完之後問她:“你記住了什麼?”姐姐很茫然,好像什麼也沒有記住。媽媽對其解釋原因:“重複讀但是讀完就忘,只是給自己製造掌握知識的假象,回憶起的那部分才是真正積累的知識,你讀完沒有記住,那書還是作者的,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也沒有達到。你讀完這本書,記住了主要信息,如果在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那才是你真正獲得的財富。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道理。”又拿五本書,每讀完一本立刻合上,因為在讀的時候就開始用心記憶,在合上書之後檢索記憶的內容,5本都輕鬆的背出來。等再過幾天拿出這幾本書讓姐姐回憶,在腦中檢索出來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收穫。接下來每天給她幾本書去記憶,循環往復一點點向前推進練習。

選取書的難度是逐漸向上推進的,對姐姐來説是簡單的合意的困難。起先給予姐姐成功的喜悦和掌控感,發動內在學習的動力。讓姐姐體會到只要我想一定能做到的感覺,接受這種學習方法的好處。即使檢索有錯誤,也給予肯定,再翻開書檢查自己錯誤的地方,印象更加深刻。錯誤的地方只是我們更加需要努力的地方,在修正積累的過程中不斷的向上突破。

接下來會加入中文繪本讓姐姐複述故事內容,一起分析討論故事情節。穿插多樣性的進行檢索練習。刻意練習是循序漸進的,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還會發生問題,媽媽會及時進行反思尋找問題的根本,嘗試不同的辦法將計劃再向前推進。抱着一顆成長的心態在學習,上升的通道是不易的,做個自律的媽媽,言傳身教,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勇敢的面對困難與挑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