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功勛》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8W

無數的功勛獲得者為了祖國的建設,為了心中的夢想而不斷奮鬥,你看過《功勛》這部電視劇嗎?看完記得寫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熱播劇《功勛》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熱播劇《功勛》觀後感範文三篇
《功勛》觀後感1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最近一直在刷到這句話,之前沒怎麼在意,但在10月1日國慶晚會胡歌的微電影讓我對它開始有印象,而這兩天的《功勛》劇集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功勛》的第一篇章講的是7連指導員李延年,精彩的劇情,逼真的畫面,還原度極高的音效,每一幀都是電影質感,這一篇章總共有6集,每一集都有淚點。

作為指導員,感覺他就是全能的,他了解每個戰士的基本情況,更相信他的兵,所以他能理解小安東的所作所為,所以會有後面的“鋤奸行動”,讓那六個戰士成了真正的英雄。

他足智多謀,跟連長相得益彰,一個想到頭,一個就能把尾給做完美了,所以有了他們配合完美的奪下364.6高地。

他勇敢無畏,為了能支援八連、九連,不顧炮火紛飛,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做了一次試驗,得出了敵人炮火的規律以及保護自己的方式,成功保住高地……

最後的最後,三個連只剩下幾個人了,還能記得寧死不當俘虜,要拿着最後一顆手榴彈衝進敵羣,好在,集結號響起,他們成功活了下來。

當然,如果沒有一如既往信任他的上級領導,他的工作不可能這麼順利的完成,比如差點就被人臨陣換將,比如那次完美的“鋤奸行動”。

很可惜,這雙手沒能寫出心中那份感動的十分之一,那一羣羣都只是孩子,大多數人把生命定格在了最年輕的時候,只能説,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新聞報導,9月2日,第八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從韓國運回遼寧瀋陽,時隔71年,他們終於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只是歸來仍是少年。雖説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但中國人講究的還是葉落歸根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而今天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呢?

《功勛》觀後感2

1949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祖國母親迎來了它第72個生日。經過72年的風風雨雨,勵精圖治。我們的祖國母親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還享受着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但這樣的生活是怎麼來的呢?

國慶期間,我就觀看了這樣一部電視劇——《功勛》。劇情主要講述了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故事。每集的電視劇開頭都有這麼一句話:“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就是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先鋒們,無所畏懼,英勇殺敵的戰鬥英雄們等等中國人團結一致,目標一致,才會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電視劇的1~6集講的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一位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的故事。李延年是七連的.指導員,他不僅聰明還很勇敢。七連之所以能經常打勝仗,基本上全是指導員李延年指揮的!有這麼一場戰鬥,七連包括李延年自己只剩了十一個人。他們彈盡糧絕,每個人都給自己留下了最後一枚手榴彈,在準備進行最後的戰鬥時援軍來了,最終把敵人打了個屁滾尿流。

看完這部劇讓我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也讓我更加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沒有這些先輩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梁啟超先生的話: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之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長大後為國家做貢獻!

《功勛》觀後感3

“中國航天有個重要原則,就是解決當前地面家園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問題。”孫家棟説。

與美國和俄羅斯從一開始着眼於空間物理探測活動不同,中國航天發展在成功發射第一顆衞星之後,又陸續研製了一系列應用衞星,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各種需要。

孫家棟認為,這條道路符合中國發展的具體情況,在條件不成熟時,勉強開展深空探測是一種浪費。

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曾經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質疑。孫家棟表示,事實上,國家發展航天事業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剛開始科學家們出於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麼回事,上天之後才發現能與地面相結合。”孫家棟表示,像大多數科學研究一樣,發展航天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航天事業的戰略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從20世紀開始發展航天事業,除了為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等提供發展良機外,也陸續為氣象學、地質學等研究帶來了新的重大啟發。

“人類進入第四空間後,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這個空間的規律,給各類科學技術帶來啟發和研究條件。”孫家棟指出。

“十三五”期間,我國一系列重大工程將全面推進,通過運載火箭、衞星應用、空間科學與應用、北斗衞星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等領域的重點推進,加快軍民融合發展,讓航天事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人類活動始終離不開時間和空間兩個座標。既然離不開,我們就要在航天事業的空間裏施展拳腳、大展宏圖。”孫家棟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