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展觀後感通用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7W

觀後感書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品味電影中的音樂和配樂,寫好觀後感讓我們對電影的情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太空展觀後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太空展觀後感通用8篇

太空展觀後感篇1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太空展觀後感篇2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着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着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信息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為發射窗口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衞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便攜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台等設備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索救生網絡。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運行。”郭陽表示,航天可視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太空展觀後感篇3

從51年前的一曲《東方紅》響徹太空,中國人拉開了探祕宇宙的偉大征程。回溯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問天曆程,我國航天科技從起跑、追趕到超越,以驚人的攻關加速度刷新着世界的認知。幾代航天人夙興夜寐、嘔心瀝血,憑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登月球、訪火星、漫步太空、問鼎蒼穹,攀登着科技高峯的同時,更積澱傳承着深厚博大的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向各行各業傳遞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密碼”。

以“願得此生長報國,勝寸心者勝蒼穹”的情懷與志向指引逐夢航向。

有人説,科技應是嚴肅客觀、超越主觀情感的。殊不知,在科技工作者嚴密的推理演繹與實驗分析之下更需家國情懷的滋養。“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説,“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家國情懷是鑄造航天精神的根與魂,由此延伸出的強國之志、報國之行便是無數航天人自然而然的選擇。斗轉星移,時代更迭,精神的力量歷久彌新。鄧稼先、任新民、于敏、郭永懷等老一輩“兩彈一星”科學家在環境極度惡劣、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用一生詮釋着愛國不是貼在牆上的標語,而是用腳踏實地的身體力行證明的實幹擔當。他們在上下求索中為後世留存的精神印記不會湮滅於歷史長河,而是激勵着無數新時代“後浪”接續“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北斗導航的偉岸華章,這不僅是航天精神的寶藏,更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以“十年磨一箭,一箭刺蒼穹”的攻堅與奮鬥綻放璀璨光芒。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東方紅一號、嫦娥探月、天眼問穹、北斗凌空……使命必達的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用青春、智慧與熱血闖出的航天科技路。中國航天事業曾面臨西方撕合同撤專家、敵對封鎖扼殺以及無數“卡脖子”技術難題,航天人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戰鬥姿態、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骨氣打響了曠日持久的“問天”攻堅戰,直至把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中國航天女副總師姬濤從畢業起參與了天基測控各個階段,未至不惑之年便滿頭銀絲,換來航天測控精準度的大大提升;北斗三號衞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帶領團隊在無數夜以繼日和不眠不休裏換來北斗照亮中國夢;“神舟”團隊從零起步,27年間實現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突破。65年來,一代代航天人在專注與奮鬥中創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航天路。

以“中國創造,勇開新局”的守正與創新點燃加速引擎。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航天發展史就是一部獨立創新史。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到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再到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火星探測……無數個“第一”證明了科技創新是通往強國之路的“密鑰”,更賦予了中國人無限創新創造的勇氣和力量。置身科技革命大潮,中國航天人沒有等待觀望,更沒有亦步亦趨,而是在“爭先創優”的模式下實現了中國航天從“跟跑”到“領跑”的偉大跨越,跑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極大推進了向科技強國的進軍步伐。然而,成功不是休止符,而是新徵程的起點。當前置身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要想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要接續在關鍵技術領域合力攻關,啃核心技術“硬骨頭”,讓“中國創造”成就新的“中國高度”。

太空展觀後感篇4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這次,神舟十號將會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作為學生,我感覺到我們非常幸福,因為這次神舟十號的宇航員將會在天宮一號為全國的中國小生們開展一堂非常有意義的太空授課,我們都在翹首以盼太空授課的到來,太空授課的時間為2013年的6月20號。

20號早上10點許,中國的第一次太空授課正式開始。首先,王亞平、聶海勝兩名宇航員為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打坐”。在失重的情況下,宇航員可以輕易地在空中做出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同學們都看得很入神。隨後,三位宇航員進行了五個實驗,分別是:打開“箱子”測質量、神奇單擺做圓周運動、陀螺軸向不變向前飛、“水膜”內嵌入中國結、普通水變身“魔法水球”。在這次太空授課過程中,同學們和老師都看得津津樂道,大家還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我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一些實驗,但是,我們還是對這些科學現象保持着非常高的求知慾。

太空授課完成後,同學們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我們為宇航員感到自豪。聽老師介紹,宇航員在太空中是失重狀態,他們要保持鍛鍊才能避免肌肉萎縮。我想對這三位宇航員説一聲謝謝。他們為了人類的航天事業而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向着未知的太空不斷去探索,為科學世界添磚加瓦。

太空展觀後感篇5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着,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曆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着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着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羣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着,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着。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太空展觀後感篇6

?天宮課堂》終於和我們見面了,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這個振奮人心的節目,這次是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了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由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環境,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不停的跳動;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實驗現象更加直接和直觀。液體表面張力試驗,使水在太空中變成一張水膜;繼續注水後,形成水球;將氣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還有宇航員在無重力狀態下活動等現象,並實時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王亞平説:“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着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複雜多變的,宇宙中有許多奧祕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中國航天人要把滿天的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據悉,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將在太空中駐留6個月,中國航天員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航天員們來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更新、更大的“航天夢”,我們終將在星空中寫下精彩的一筆,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太空展觀後感篇7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了神舟十三號的直播。其中令我覺得最神奇的就是:宇航員王亞平阿姨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後,乒乓球沒有浮在水面上,而是固定在了水中,沒有上升,也沒有下降,我非常好奇這是什麼原理。當我聽了王亞平阿姨的講解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在太空中是沒有浮力的,所以乒乓球不會上升。還有在太空中時,人們可以在宇宙飛船裏飄來飄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呀,人在太空中會處於失重狀態,當人進入太空之後,與地球的距離就會變大,與其他天體的距離就會更加接近,各個天體對人體的作用力大體相等,在加上沒外力的情況下,人就會漂浮起來,以原來的速度繼續運行……

通過這堂課,讓我懂得了許多科學原理,讓我進一步瞭解了太空的奧祕和有趣而神奇的宇宙飛船。讓我明白了科學無處不在和祖國的強大。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祖國科技越來越發達。

太空展觀後感篇8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説,“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裏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設備。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説在雲端,那裏住着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着。今時的“天宮”住着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瞭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打開,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