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6W

在編寫事蹟材料時,不應當為了迎合某種立場或觀點而歪曲事實,事蹟材料的內容應該反映成就的創新、獨特性以及對特定領域的突出貢獻,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8篇,感謝您的參閱。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8篇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1

在嚴玲小的時候,父母就常常給她講述鞍鋼歷史和孟泰精神,1994年走出大學校門的她,放棄了乾淨舒適的工作環境,而是選擇深入生產一線,從一名軋鋼車間的技術員做起。無論春夏秋冬,每天穿著厚重的工作服、大頭鞋,在軋鋼線上與三班倒的工人師傅們朝夕相處、虛心求教,在大學的書本理論與生產實踐相融合當中不斷地提升自己,這也磨礪了她肯於吃苦、不畏艱難的性格。

她的工作與造船這個以“苦、髒、累”聞名的行業打交道,在開發耐蝕鋼的時候,由於產品被國外壟斷封鎖,沒有任何資料和經驗可以借鑑,她和團隊完全依靠自主研發。從實驗室、現場再到檢驗室三點一線的埋頭攻關,歷經了十餘個輪次、近兩千噸的工業化試驗,完成上千件試驗樣品的檢驗、分析、評價,終於在國內首次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在耐蝕鋼服役勘驗時,她多次隻身前往南方偏遠的修船小島,順著不足一尺寬的豎梯上上下下,到甲板以下20多米深的油艙中逐一測量、取樣、分析。恐高和刺鼻的油氣味道讓她腳下發麻、胸口陣陣翻騰,雙腿常常累得發抖。而當獲取了我國實船用耐蝕鋼的第一手資料時,分析結果非常可喜,那一刻她所有的疲勞都化作了欣慰。2021年9月,採用耐蝕鋼建造的超大型油船竣工並試航成功,標誌著我國全面掌握了這一高階產品的生產和應用技術,鞍鋼耐蝕鋼助推“國船國造”成功突圍,成績的背後承載著她和團隊多年的辛勤付出。

2013年,我國最大的海工企業中集來福士在設計“藍鯨一號”平臺時,準備在最關鍵的部位選用f級超高強鋼,這種設計在國際上還是頭一次。當時中集公司面臨著國外壟斷和技術封鎖,心急如焚的他們找到了鞍鋼,“不服輸”的嚴玲承擔了這個專案的研發重任。由於技術指標嚴苛、工藝視窗窄,生產難度極大,經歷了很多次失敗,憑著要為國家爭口氣的決心,嚴玲和她的團隊堅持不懈,全力攻克技術瓶頸,終於實現了這一高階材料的國產化,鞍鋼也成為亞洲唯一具備f級海工鋼供貨資質的鋼鐵企業。2018年5月,被稱為“國之重器”的“藍鯨一號”平臺在我國南海超深水域首次成功開採可燃冰,彰顯了鞍鋼作為“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的實力與擔當。

堅守鋼鐵材料研發生產一線28年,作為鞍鋼船舶用鋼領軍計劃的首席專家,嚴玲先後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重大科技攻關專案30餘項。她主持研發的九大系列、124個船舶海工用鋼新品種,形成了24項關鍵獨有技術,53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她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開發出油船貨油艙用耐腐蝕鋼、船體耐低溫鋼、集裝箱船用高止裂鋼等多個制約我國海工裝備技術進步的“卡脖子”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創造國內多項第一。她先後榮獲冶金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十屆世界發明展覽會金獎等16項和“全國五一巾幗獎章”“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遼寧省三八紅旗手”“鞍鋼集團勞動模範”等稱號。

拼搏創造奇蹟,奮鬥成就夢想。嚴玲砥礪奮進的故事仍在續寫,她帶領身邊的同事潛心科研、攻堅克難。她的事蹟激勵著每一名鋼城人,在新時代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徵程中重燃激情、不懈奮鬥,重鑄屬於這座城市的榮光與輝煌。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2

“只要用心對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一定會說好。”1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在揚州召開“鄭翔同志先進事蹟媒體記者見面會”。鄭翔對記者說,“小小社群,千頭萬緒,民事小事都是治理大事,做好社群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捧出一顆真心,與老百姓交心,才能得民心。”

“社群裡都是些細碎小事,但在鄭翔的心中,就是民生的大事。”在媒體見面會上,鄭翔身邊的同事說,從事社群工作二十年來,鄭翔舍小家、顧大家,用點滴行動踐行“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的莊嚴承諾。她對黨忠誠、為民負責,用執著與行動書寫赤誠之心;她愛崗敬業、創新實幹,在平凡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她公道正派、嚴於律己,展現了基層社群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她以身作則、充滿大愛,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

從走上社群崗位第一天起,鄭翔就立下誓言,“社群不大,責任不小。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老百姓利益著想,讓老百姓幸福是值得一輩子付出的事業。”

她是為民解難的“貼心人”。2005年,新成立的文昌花園社群是揚州市最大的拆遷安置小區,也曾是揚州出了名的“三多三難社群”,在這裡,困難家庭多,群眾生活難;矛盾糾紛多,凝聚人心難;不良現象多,文明和諧難。鄭翔作為新到任的社群書記,她一上任就著手製作了4000多張“溫馨服務卡”,卡上印著自己的電話號碼,堅持每天到居民家中走訪,與居民拉家常、交朋友,每到一戶就留下一張“溫馨服務卡”。一年多的時間裡,她跑遍了社群的家家戶戶,完成了3000多戶的戶情調查,寫下了10多萬字的戶情資料,真正做到了“戶戶製表、幢幢立賬、樓樓建檔”,社群和居民狀況“一門清”。隨著與居民的距離越來越近,她的“110手機”電話越來越多。一年除夕夜,當萬家團圓的時候,她連續接到8個求助電話,有被困在電梯裡的、有家裡停電斷電的、有下水道堵塞不通的,她都帶著社群黨員幹部一一協調、奔波忙碌解決。她的兒子曾抱怨:“媽媽,你的電話,為什麼別人打都靈,我打就不靈?”她溫柔而堅定地說:“因為我是社群110,他們都是我的家人啊!”這是一句質樸的話語,更是一聲鏗鏘有力的回答

她是基層治理的“領頭雁”。鄭翔按照區域化黨建的思路,將社群黨組織的關係化“繁”為“簡”,設定由“散”歸“整”,活動變“分”為“聚”,結合黨員從業特點、個人特長等,按照“支部建在網格上”的總體思路,將408名黨員劃分為老幹部、創業者、商業街、夕陽紅、義工服務、社會組織聯合、全民健身等14個特色黨支部,在服務群眾、創業就業、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讓每一位黨員找到了發揮作用的舞臺、找準了服務老百姓的平臺。同時,選擇了30戶黨建觀念強、服務意識好的黨員家庭為中心戶,每個中心戶就近聯絡10-15名黨員、30戶左右居民,建成“社群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黨員”的四級組織鏈,打造12個居民身邊隨處可見的“黨建微家”。

她是脫貧致富的“探路者”。“老百姓有需要,我們就行動。”針對文昌花園社群失地農民多、下崗失業人員多、特困家庭多的情況,鄭翔開動腦筋、大膽嘗試,帶著一名黨員致富能手李樹香說幹就幹,騰出自家車庫作為加工場地、全力實施“家門口的飯碗”惠民工程。社群黨委負責承接手工加工業務,實行以件計酬,幫助失業居民、低保收入家庭在家門口靈活就業、提高收入。當地失地農民周壽雲年齡偏大、缺少技能,想出去找份零工,卻又放不下重病的女兒,社群及時幫扶她,使她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又能照應女兒,常年緊鎖的眉頭舒展了。她說:“社群幫我們找到的金飯碗,沉得很、摔不破,一想起心裡就暖暖的!”

現在在揚州,提到文昌花園社群,人人都豎起大拇指。至目前,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文昌花園社群先後獲評“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社群”“全國和諧示範社群”“全國民主法治示範社群”“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20多項國家級榮譽,鄭翔工作法獲評“全國100個優秀社群工作法”之一。鄭翔還先後獲得“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小巷總理之星”“全國模範小巷總理”等榮譽。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3

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在當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築夢路上,廣大知識分子更是圍繞我國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主動擔當,積極作為。

中央電視臺推出系列報道《家國棟樑》,為您講述知識分子無愧於時代的奮鬥故事。今天我們首先來認識國家“_”特聘專家黃大年。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20__年前,他帶著科技強國的心願,出國留學、工作,成為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

然而,當黃教授得知國家的召喚,他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國帶領科研團隊尋求技術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學召開《黃大年事蹟報告會》,教師王鬱涵回憶黃教授說過的話:“我一點都不想等到葉落了才歸根,我想把我的所學交付給祖國。他說我和祖國從來沒有分開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就義無反顧。”

這場報告會,正在吉林大學的校園裡巡講,師生共同緬懷一位逝去的教授——黃大年。

1977年,黃大年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在當年的畢業紀念冊上,黃大年的留言寫到:“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心懷報國之志,1992年,黃大年被公派到英國攻讀博士,並從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為這個領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術的少數華人之一。

20__年4月,當得知國家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時,黃大年第一時間給母校打電話,明確表示要回國。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教授回憶說:“黃老師就沒有提一個錢字,但是就強調他在國外的做的這種高精尖的這種科研工作,以及這種工作回到國內來怎麼開展。”

“我覺得對我來說很簡單,因為簡單的根源就是情結問題,惦記著養育我成長的這片土地。我們國家從一個大國向一個強國邁進過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這樣的回來參與建設。”黃大年教教生前採訪。

回國後的第6天,黃大年就與吉林大學簽下全職教授合同,成為第一批迴到東北發展的國家“_”專家。他帶著先進技術,重點攻關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這種裝置就像一隻“透視眼”,能“看清”深層地下的礦產、海底的隱伏目標,對國土安全具有重大價值。而這樣的高階裝備,國外長期對華壟斷或封鎖。

從零開始的黃大年,帶著研究團隊日夜奮戰。他出差始終趕最晚的那一程,這樣就不耽誤白天工作;同事經常兩三點鐘接到他的資訊,得知新的任務。

國家“_”特聘專家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馬芳武回憶:“黃老師他說非常急迫,我們現在要建立雙一流大學,一定要跟上時代快速地發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離多,讓黃大年心懷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嘆:“可憐老妻孤守在家,在掛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國家“_”特聘專家吉林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獻昌說道:“黃教授有一句話很典範的,他說我們等於說為國家損失了20__年的工作時間,我們要把它補回來,那真的就是一種家國情懷,回來以後是隻爭朝夕。”

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技人員,成功研製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鑽——“地殼一號”,自主研製綜合地球物理資料分析一體化的軟體系統,提高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的製造能力。

20__年12月8日,黃大年因膽管癌住進醫院。即便在病床上,打著吊瓶的黃大年還在改方案,給學生答疑解難。

黃教授的學生周文月告訴我們:老師剛打完點滴,這手還沒有緩過勁來呢,然後就開始給他講,所以我就拍下來這個照片。他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

20__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逝世。眾多師生帶著傷痛和懷念,默默垂淚,悼念送別。

斯人已去,未盡的事業卻仍在繼續。黃大年生前規劃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航空重力梯度儀研製,已通過階段論證即將啟動。昔日與黃老師並肩奮戰的同事,正在讓“地球深部探測儀器”從理論走向應用。

在吉林大學檔案館,黃大年寫的入黨申請書,讀起來仍讓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帶來的4篇《時代楷模黃大年優秀個人先進事蹟材料》,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一祕的價值所在。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4

張桂梅同志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莫過於教師——他們用心靈陪伴心靈,用青春點燃青春,用夢想照亮夢想。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一個國家來說教育是一件大事,對一個家庭來講更是一件大事。由於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適齡兒童無法正常入學,對上學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種奢望,但張桂梅,一個62歲的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卻用行動讓1645名貧困女孩邁向了大學之路,實現了華麗轉身,她就是人間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對張桂梅來說,她這一輩子都在為貧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勞,為建立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面對旁人的不解、質疑甚至是謾罵,她都不予理會,牢記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擔,為改變貧困山區教育落後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現實情況,她四處奔走,拉贊助,搞募捐,最終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費女子高中成立了,這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是無數貧困女孩改變命運的希望之門,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學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張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再到雲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黨總支書記、校長,這一個個身份的轉變和疊加,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稱謂的改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對當地組織的關心和照顧,都化作了她為當地教育事業做努力貢獻的動力,她不為名利,不圖回報,只為讓每一位貧困的孩子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用一雙勤勞的雙手撐起了貧困孩子未來的天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張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過19年的努力實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奇蹟,她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用行動向我們廣大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課,是用行動讓貧困女孩華麗轉身的“天使”。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5

工作中的潘東昇雷厲風行、鐵面無私,對待基層民警,這位鐵漢卻充滿溫情、心細如髮。他大力推進實施暖警工程,他常說,“黨和國家對廣大民警的關心關愛,傳遞給每一位基層民警”。

在去年底舉行的三級警監授銜儀式上,潘東昇與鼓樓區東街派出所民警林春蘭親切握手,勉勵她繼續做好基層民警的表率。林春蘭萬萬沒有想到,這次握手竟成永別。

憶及往昔,她幾次哽咽。“潘局長真正把我們基層民警裝進了心裡”。她說,公安民警隊伍裡,夫妻兩地分居的情況很多,但調動難一直是個“老大難”。潘局瞭解情況後,多次協調相關部門,創新出臺了“積分制”,按婚齡、警齡、工作表現等指標細化積分,按照積分排名高低先後解決公安民警夫妻兩地分居工作調動和跨地市雙警家庭調動問題。截至目前已解決3批58人。“積分制評分標準細緻,公開透明公正,極大地解決了民警的後顧之憂,一線民警工作動力更足了。”

解決警察的職級晉升、提高警察待遇、推進民警補充醫療保險工作……潘東昇走了,但過去5年間他用心用情推出的各項惠警舉措,依然溫暖著一線民警的心。

“我給潘局剝了一碗來自平潭的花生,希望他吃好家鄉味,再走好!”得知潘局長溘然長逝的訊息,遠在奇台的援疆幹部林州明泣不成聲。2017年夏天發生的一件事,讓林州明難以忘懷。

那天,福州正是高溫天氣,還是一名交警的林州明站在馬路中央執勤,為一場重要會議提供安全保障。地面溫度已超過40℃,林州明大汗淋漓,但依然堅守崗位。會議開始後,林州明的教導員跑過來,通知他“不要站了,潘局讓你們去屋裡休息會兒”。不一會兒,皮卡車送來兩大桶涼茶。原來,這也是潘局特意交代的。

“他打心眼裡心疼民警,所以才有口皆碑。”林州明道出了許多基層民警的心聲。

聽到潘東昇送醫搶救後,同事們不約而同地趕到福州市公安局大會議室,焦急地等著訊息,彷彿下一秒他就會推門進來,部署下一步工作計劃。大家沉默著,很多人眼中早已盈滿淚水。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6

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她究竟有什麼魔力,改變了那麼多孩子的命運?

總有一些人,犧牲自己,照亮了別人,用敢為人先的拼搏與擔當,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品德與情懷為1645個貧困女孩的托起了大學夢,為貧困孩子撐起一片天。她就是張桂梅同志,她對事業的熱愛與默默付出,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

她,有“紅梅傲雪大愛無疆”的擔當。她就是一株傲雪紅梅,仰首報春,帶給孩子們無限的希望;用心血播撒愛的種子,譜寫著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無疆大愛!為籌集資金辦女子高中,張桂梅四處求助,向社會募捐。有時疲憊無助至極的她坐在昆明街頭,靠著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整整奔波5年,只籌到一萬多元。她不怕苦不怕累,在北京開會奔走於各大媒體,引起社會關注。在各級黨委政府投資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終於實現了。學習張桂梅用生命綻放大愛無邊,正氣擔當勇往直前的幹勁,用大寫的人生點綴冬雪的`潔白紅梅的傲然。

她,以“無我”的境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張桂梅時刻溫暖著別人,對自己的不幸卻深埋在心底,她沒有子女,卻是上百個孩子口中的“媽媽”;她身患絕症,卻把自己所得的獎金都捐獻給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她在基層教育崗位上辛勤耕耘數十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托起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希望;她帶病堅守崗位,潛心於教學管理研究和培育新人事業,她用行動在“平凡中見偉大質樸中顯真情”,以“無我”的精神境界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黨員幹部和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7

村民多吉次仁早早地在等候。他身後的家由泥巴、木頭和石塊砌成,屋內光線黯淡。當地村民大多住著這樣的房子。錢海軍此行,就是為了照亮這些泥巴房。

顧不上嚴重的高反,錢海軍一下車便檢視線路情況。“屋裡全是裸線,老化得厲害,全得換。”“屋外裝上漏電保護器和空氣開關,確保安全。”“老兩口60多歲了,在床頭裝上開關,方便。”3個小時後,屋子亮堂堂。多吉次仁笑出了滿臉褶子:“扎西德勒!”

2019年2月,吉林延邊,冰寒未消。錢海軍一行人來到敦化市城山子村,走進劉暢、劉響姐妹倆的家。家人去世、母親出走,空蕩蕩的家連一盞檯燈也沒看見。

“正是長身體的年紀,燈光不好視力會越來越差。”錢海軍搭起炕桌,安上節能檯燈。姐妹倆在暖光中攤開作業本,眉眼彎彎:“這盞‘寧波燈’真亮。”

“寧波燈”照亮了雪域高原,照亮了黑土地,也照亮了黔西南和大涼山。2015年,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發起“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專案,專案曾兩度獲得中央財政立項支援。7年來,錢海軍走到浙江、西藏、貴州、四川、吉林等地,行程20餘萬公里,為7000餘戶家庭送去了光明。

近時代楷模事蹟材料篇8

23年來,錢海軍結對服務了100多位殘疾、空巢、孤寡老人,還捐助了27名貧困學生。服務範圍也從最初無償提供電力維修改造服務,到群眾無論大小事都隨叫隨到。後來他乾脆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登在了報紙上。

寧波市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主任傅立韻:這個電話號碼一公佈,在離慈溪60多公里的寧波,70多公里的寧波北侖電話都打來了。

2015年,寧波慈溪電力部門啟動了“千戶萬燈”困難殘疾人住房照明線路改造專案。西藏日喀則、吉林敦化、貴州安龍和四川布拖……這次,錢海軍和他的志願團隊還走進偏遠地區,為6000多戶人家完成了線路改造。

如今,錢海軍已從當年的“小錢同志”變成了現在的“錢師傅”。在他的影響下,“百姓身邊點燈人”的隊伍已經達到了1200多人。他身上的這束光,正在變成一片燈海。

錢海軍:我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志願者,發揮著各自的能量,心裡非常開心。

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二十三年如一日,助老扶困,無私奉獻。錢海軍同志正是千千萬萬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他點亮的不僅是萬家燈火,還是困難群眾心裡的希望之光。他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時代楷模,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造就偉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