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教學反思7篇 "深度反思:重新思考功率教學的方法與效果"

來源:巧巧簡歷站 5.22K

“功率教學反思”是指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思考和反思,通過更加科學、專業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提高到最大,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和探究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功率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功率》教學通過複習用比值方法,比較運動快慢——速度概念建立的`過程,逐步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做功快慢——功率的概念;同時,教學所舉例子——人騎自行車運動時所做功的功卒,緣於學生有切身體會的日常生活,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

整節課遵循課標導向,完成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目標。

功率知識學生在國中雖有涉及,可惜設計教學內容過於深奧,學生理解較難。

功率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功率的概念來源於生產和生活,功率的知識是機械功概念的進一步延伸,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應用的例子很多很廣,而且功率與力、功率與速度的關係又是聯絡實際生活和科學實踐的紐帶,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富有實際意義。

發展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設計如何引入課題方面,我從學生的思維結構入手,舉了三個例子,層層遞進,這樣設計的優點在於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而自然而然過渡到這節課的主題;本節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確切地理解功率的概念,會進行功率的計算;嘗試自己設計實驗,測量人在某種運動中的功率。接著在提到功率的物理意義以及它的公式及概念時,我通過與速度的類比法引入,來加深功率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例題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應用基本公式進行計算,機動車起動問題的分析過程有利於學生養成分析物理過程的習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綜合運用動力學知識和功率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簡單地套用公式;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讓學生通過學習物理研究方法,體會用比值方法來建立新的物理概念,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通過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以及聯絡生活中例項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物理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物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學生設計測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實驗,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第3篇

精心備課,準備充分,教學設計好,但是在課堂上不能夠充分的展示,學生不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也算是一堂不成功的課。

學生實驗的時間較長,導致實驗評估階段只是叫2組學生說說他們的成果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環節不能夠很好的`進行。

我們在備課中主要考慮的是農村學生的基礎知識、知識的接受能力,很少考慮學生對特殊環境的適應能力,如農村學生上課第一次面臨多位老師的聽課,還是比較緊張,做實驗時著急。

(2)學生進行實驗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明確告知學生應該怎樣操作,記錄什麼,怎樣記錄,從記錄中發現什麼,如強調……可以避免不太認真的學生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目的不明確。使能力差的學生教好的完成實驗要求。

(1)可以通過投影展示2-3組學生的成果。學生得出實驗結論,達到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統一。

第4篇

?功率》教學反思20xx年7月4日,我有幸參與了涇洋國中“魏兆芳工作坊”名師團隊來到位於美麗的苗鄉——青水九年制學校送教送培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我經歷了教育教學生涯的一次美好體驗,同時也收穫了滿滿的成長和感悟。

當接到這次送教活動上課內容為《功率》之後就開始準備,再次認真研讀課標,從中抓住本節課的要點並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從知識結構來看,這一節內容的學習,是建立在前面所學的力、二力平衡、簡單機械和功等知識的基礎上來探究本節知識的,併為後面的綜合計算做準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設計要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自己去感知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還有快慢之分。然後通過類比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本節課主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物理探究方法的.培養。經過反覆醞釀斟酌,上課課件和導學案終於完成。

我用一個創新實驗引入新課:將兩張相同的紙,一張捏成團,一張水平展開,從相同高度由自由釋放。思考下列問題:1、兩張紙下落的過程中,重力是否做功?做功的多少是否相同?2、重力做功的多少相同,但所用的時間不同,這說明了什麼?迅速抓住了同學們的注意力,並引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後進行新課探究。提出問題:如何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並用學生熟悉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來類比得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讓學生討論並得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並自學課文,找出功率的單位、換算關係及常見的功率值。學生分享,教師點評總結,完全把課堂交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隨後進行了課堂練習,課堂練習設定由易到難,有梯度,邊講邊練,收效頗好。

本節課改變了以往直接給出概念進而展開計算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激趣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回顧探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使學生將這種方法自主遷移到建立功率的概念上,這種方法,從能力培養上看,鍛鍊了學生知識方法的遷移應用能力,更使學生體會到知識雖然不同,但研究問題的方法是相通的,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注重方法的學習和領會。

在導學案的設計中把兩者用了一個表格進行對比學習,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同時這種方法也為例題計算做了鋪墊。對於功率的單位,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給學生介紹功率的單位後,例舉一些例項使之具體化感性化,再讓學生解釋一臺機器功率為1500w的物理意義,從而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思想。課堂設定體現了“從生活中的現象走向物理課堂,從物理課堂走向社會”。

1、同學們在老師的啟發式教學中,有較高的學習慾望,小組合作比較成功,但有極個別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僅僅當了一個旁觀者,這有待於我們教師去引導他們,爭取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參與進來。特別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思考應該如何去引導學生,讓他們全員參與進來

2、周光斌校長為我提出了寶貴的教學建議:課堂表現形式應豐富多彩,不斷去引發學生共鳴。作為一名優秀物理教師,應走進物理教材,更應該俯視物理教材。使我受益匪淺,也激勵著我在教學道路上不斷前行。

從去年9月開始,有幸和我心中暗暗佩服的名師魏兆芳老師同在一個辦公室併合作,沐浴在她勤勉嚴謹的工作作風中,沐浴在她知性優雅的言行舉止中,沐浴在她積極陽光的生活態度中……春風化雨般的影響著我,激勵著我。經常聽她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對學生而言最大的教育資源就是他們面對的教師。是啊,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從各方面把自己打磨成學生最好的教育資源而不斷努力。

最後感謝在教育成長道路上幫助我的各位前輩和兄弟姐妹們!

第5篇

一、《電功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的深化、具體化,讓學生了解用電器工作時消耗電能快慢與功率的關係。又為本章第三節“測量小燈泡的功率”的學習,第五節“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

本節教材內容較多,涉及四個知識點:電功率的概念、千瓦時的來歷、額定功率、生活中電功率的測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內容。演示實驗兩個,小資料一份,銘牌展示二例,實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貼士二塊。教材中豐富的內容既為教學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同時頭緒多而雜又為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它是以後學習的關鍵章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這節課的教學我相當重視。上課時我注意做到三點,效果不錯。

1.上課的節奏儘量加快。與速度的類比不能耽誤太長時間,讓學生提及速度的概念、公式即可類比引出電功率的概念及公式。

2.對公式、原理的理解多通過訓練解決。設定課堂的習題不要太難,重在對公式的應用,並讓學生熟悉公式的單位換算即可,更多的習題可以放在後面進行,對數值的設計也應以巧數為主,不涉及過難、過深的純數學式的計算,以節約課堂時間。

3.注意讓學生多動手,讓學生動手計算時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統一解決,以提高課堂效率。

本節課我體會到在授人知識的時候,要注意發展了他們的能力,培養了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我體會到作為師者的快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強烈的表達欲,說錯了也不怕,感受到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社會的特點,我學了物理真的有用,只要我留心生活、與人交往,我也能學好物理,學生的動手探究實驗的能力也提高了,通過分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學習過程,增強了自信心。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隨著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走進物理課堂,使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變數”很多,教師必須對本節知識及相關內容有較全面、詳盡的瞭解,僅靠教參是不夠的,在上課時還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課外活動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關於節能燈的優點,為了讓學生能更多瞭解相關知識,在課前,我通過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收集資訊,閱讀報刊雜誌等途徑,已較全面的瞭解了節能燈的相關知識,對節能燈的各項效能指標、普及情況,它在全市乃至全省為何難以推廣等知識都做了相關了解,因此在學生提到這個問題時我也能應對自如。

二、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充分的媒體資料支援、教師的演示實驗和引導、學生動手實驗以及生生探討,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即學生掌握了電功率的概念,物理含義,公式及相應的適用範圍,知道了實際電壓和額定電壓的區別,以及實際功率和額定功率的不同,並能通過動手實驗體會燈泡的亮暗取決於其實際功率,直接的表徵就是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燈泡的電流發生改變所致。圍繞生活中的“更換合適規格的燈泡”、“如何節約用電”等實際問題進行了師生互動,學生學有所得,較好地實現將物理課堂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的課程目標。對課程內容過多的考慮有時並不一定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因為學生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對學生的關注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我認為還需要改進: 1. 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過程中,板書內容和媒體內容的互動上還需要進一步做取捨,避免因出現了比較多的重複而耗費過多的時間,致使課堂容量無形之中受壓縮。 2. 教師作為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導者,主要是“引導”,而不是“代替”,讓學生“想到的說出來,說出的寫下來,寫出的做出來”將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 物理學科的特色——實驗,可以穿插於課程之中,用於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也可以作為整堂課的開始,作為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線索貫穿始終,各有優勢,教學中可以大膽重組,嘗試變換,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

本節課我體會到在授人知識的時候,發展了他們的能力,培養了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我體會到作為師者的快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強烈的表達欲,說錯了也不怕,感受到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社會的特點,我學了物理真的有用,只要我留心生活、與人交往,我也能學好物理,學生的動手探究實驗的能力也提高了,通過分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學習過程,增強了自信心。

電功率”這一節課的引入非常重要。作為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率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為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學生們來說“電功率”是他們第一次接觸的物理名詞,它代表的

物理意義是什麼,它的表示式又是什麼,這是老師在引入時特別注意的。首先我用一個“25w”的燈泡單獨接到家庭電路當中,讓學生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的情況;然後再拿一個“800w”的燒水壺接到電路中,同樣讓學生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的情況。通過比較從中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這個實驗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不過需要學生近距離才能觀察到,稍微遠的地方就看不到了。通過實驗發現,當把不同的用電器接到電路中,電能表鋁盤轉動的快慢不同,這就說明了不同的用電器他們消耗的電能快慢一般也是不同的。接著我再分別拿一個“25w”和“100w”的燈泡接到電路中,讓學生分別觀察電能表鋁盤轉動的情況。實驗發現,當把“100w”的燈泡接到電路中時,燈泡比“25w”的燈泡還要亮些,電能表鋁盤轉動也變快了。

關於“電功率”的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因為這個地方公式多,物理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記不住易混淆,尤其是計算多,在教學時我注意兩點:一是在學生做計算題時,要先按照例題的做法寫出物理量用什麼字母表示,相當於過去的已知,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分清每個物理量用什麼字母表示,久而久之就會記清,事實證明效果很好。二是不讓學生做太難的計算題,不做公式推導,因為這的公式多,推匯出的公式更多,學生會記不住,聽不懂,講了白講,推了白推,所以不要做無用功,要耐心等待,等到學生掌握的很好時再講。

第6篇

功率的概念來源於生產和生活,功率的知識是機械功概念的進一步延伸,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應用的例子很多很廣,而且功率與力、功率與速度的關係又是聯絡實際生活和科學實踐的紐帶,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富有實際意義。發展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確切地理解功率的概念,會進行功率的計算;會利用功率與力、功率與速度的關係p=f·v分析汽車發動機功率一定時,牽引力和速度的關係;嘗試自己設計實驗,測量人在某種運動中的功率。例題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應用基本公式進行計算,而且可以增進學生對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的理解;機動車起動問題的分析過程有利於學生養成分析物理過程的習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綜合運用動力學知識和功率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簡單地套用公式;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讓學生通過學習物理研究方法,體會用比值方法來建立新的物理概念,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通過充分利用書中的插圖以及聯絡生活中例項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物理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物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學生設計測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實驗,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第7篇

五月十七日,我對八年級物理《電功率》這一章的內容進行了複習。在聽完我的課後,聽課教師給了我許多改進意見,結合我自己講課的感受,我寫了這篇反思。目的是尋找自己存在的不足,鼓勵並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1)物理教學中,公式中的字母應該用斜體,而單位則要用常規字型。公式中字元的應用不規範,例如:電功率公式應為“ ”而不是“p=w/t”。

(2)課件中練習題的設計有些繁瑣。因為是複習課而不是教授新課,所以不用

有太多的'變式訓練。太多變式訓練一是沒有太多必要,二是影響複習講課進度,顯得繁冗拖沓。

(3)物理學中的計算題,解題過程中可以存在分數,但最終結果必須是小數,而且不要寫“≈”,直接寫成“=”。

(2)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時間還是過少,沒有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

(3) 與學生的互動活動雖然有,但是太少。而且活動的組織比較混亂,效果不是十分良好。

(4) 語言不夠精煉,經常有一些重複性的語言。語言不夠準確,對疑難問題的啟發點撥,不能言簡意賅一步到位,有囉嗦的感覺。而且有可能導致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疑問更多,思維更加混亂了。所以,準確的語言是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

(5 應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上課過程中秩序有一些混亂。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6) 教師的語言應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而且教學環節的設計也應有起伏、有高潮、有亮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