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4篇 中華傳統美德:智慧、和諧、勤奮、仁愛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8W

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智慧和道德的結晶。這些格言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觀和道德準則,鼓勵人們以誠信、勤勞、孝順、尊敬為基礎,培養和傳承優良品質。這些格言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激勵人們銘記傳統美德,追求道德高尚的生活方式。

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4篇 中華傳統美德:智慧、和諧、勤奮、仁愛

第1篇

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5.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7.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8.不為窮變節,不為*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9.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14.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15.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4篇 中華傳統美德:智慧、和諧、勤奮、仁愛 第2張

第2篇

1.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12.記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1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1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1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1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2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2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2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2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2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2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2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第3篇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並且聯絡實際進行思考。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於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

166、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第4篇

今天,我在家裡看《中華傳統美德格言》,其中一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吸引了我,因為這首詩小時候爸爸教過,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格言的大意是:誰說小草的心意,能夠報答得了春天的陽光呢?這兩句詩既表現了母愛的溫暖與偉大,又表達了子女對母親的無限感激之情。

想想我們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都很呵護,寵愛得不得了,真是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但是許多孩子卻把太多的關心與關愛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一些孩子往往目中無人、自私、霸道,不知道關心父母和別人。

和許多孩子一樣,我在家裡是很受長輩們疼愛的:我要什麼,他們就給什麼,沒有的馬上去買;我想去哪裡玩,他們就帶我去哪裡玩;我要吃什麼,他們就給我吃什麼。總之,他們是非常疼愛我的,數不清他們對我的好、對我的愛。可是我卻不懂得珍惜,經常發脾氣,嫌這個不好,哪個不滿意,對他們不僅沒有感激之心,而且還認為本身就應該這樣。

記得有一次,外婆辛辛苦苦地煮好餃子,滿懷希望的招呼我吃,我卻不想吃,反而對外婆大聲嚷嚷:“我不要吃水餃,你給我煮飯。”“好,好,我馬上去煮。”外婆連忙答道。媽媽在旁邊沉著臉,一言不發,好像要打我的樣子,我似乎感覺到了什麼,這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吃餃子。

想想好羞愧啊!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父母、老師的教育下,我慢慢懂事了,逐漸懂得要尊重他人、關心父母、孝敬長輩。

我把《中華傳統美德格言》裡的“重親情,禮為先。”的文章都讀了一遍,它教育我們學會感激,從小要心存一份真與善,愛每一位善良的人們,為他們一點一滴的付出,用我們微薄的力量去感激他們。正如我們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老師的手》最後一句話所說的:要感謝他人對自己的付出。無論這種付出是多麼的微小。

在這裡,我想對爸爸、媽媽說:我愛你們!感謝你們對我無微不至的付出,我會珍惜你們給我這美好的一切!

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具有不朽的歷史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華美德集中體現在儒學倫理道德上。儒學是經典,美德是國粹,拋棄它社會就動亂,弘揚它社會就穩定發展。因此,弘揚儒學文化,承傳中華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對於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應該有一種緊迫感。國家對此十分重視,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這個神聖的使命自然由我們新一代去發揚光大。

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校園詩教讀本》這本書後,使我收益匪淺,深深得認識到了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我們責任的重要性。讀本中的《三字經》細細品味,其味無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巨集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三字經》中有一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就是說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育孩子做學問不要中途而廢。是啊!我們的學習就像織布,靠的是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呀!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孟子的成材離不開偉大的母親。

想想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他們既當父母又當老師,辛辛苦苦養育我們、培養我們,使我們懂得做人要有愛心;做事要有責任感;學習要勇於創新。讀了孟母的故事,想想我的母親,她也是非常操心的。每天上學前總給我添上幾句“用心學習啊”“要多向老師問問題”“做事情要積極”等的話,但我卻嫌她嘮叨,總會不耐煩地敷衍媽媽。媽媽問我幾句學習上的東西,我就覺得煩。還常常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跟父母賭氣,甚至向父母發脾氣,卻絲毫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對我們問長問短,嘮叨,那是因為她盡到了一位母親的責任,她應當照看好我們的責任。看,現在又有多少人想得到父母的關愛,而又得不到呀,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要樹立起一顆強烈的責任心,不辜負父母、老師、祖國的期望。

讀詩誦經。老師把這些仁愛思想透滲到了教學中,讓我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精神營養。使我們在校園內感受到了仁愛教育的濃濃氛圍。學校舉辦的“八榮八恥”活動,給了我們深刻的體會和了解,知道了該以什麼為榮,什麼為恥。校園裡書聲朗朗;同學們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師生之間的尊敬和關心。

只要我們人人要肩負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責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點點滴滴做起,我們會把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和傳統文化永遠繼承發揚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