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論語》讀後感心得體會論語讀後感3篇 "探索先賢智慧,領悟人生真諦——2023年《論語》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4W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典籍,其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哲學思想。閱讀《論語》對於我們瞭解傳統文化,借鑑其智慧,提升自身修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2023年《論語》讀後感心得體會。

2023年《論語》讀後感心得體會論語讀後感3篇

第1篇

?教育論語》一書中收錄了劉再復與有13年美國教學經驗的女兒劉劍梅關於教育問題的深入對談,劉再復關於教育問題的30餘篇文章、訪談和對話,以及他緬懷自己的老師彭柏山、鄭朝宗、蔡厚示、陳嘉庚等人的文章。作者從跨文化的視野、以哲人的心路歷程討論了教育的本質、內涵、教育的境界、兒童的成長等問題。劉再復認為,當今的教育偏重於工具理性的培養,忽視了價值理性的培養。劉再復認為,工具理性固然重要,但價值理性應是第一位的,當代教育應該把重心拉回對價值理性的關注上。

作為一名教師,閱讀《教育論語》時,我會不斷的停下來,回味著剛才作者的講述,靜靜的思考與體味作者的心路歷程,也會讓自己走入書中,思考自己對那些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我們很多人羨慕美國的教育,認為美國教育民主培養學生的個性;實用,與現代科技高度結合等等。但是作者在書中《科羅拉多慘案》一節中談到,“慘案發生中學。美國的教育結構再一次暴露出它的巨大缺陷。被實用主義所統治的美國學校(不僅是高中),只知專業化,不知其餘,即只知培育生存技能,不知提高生命質量,忘了教育的目標是造就人,是培養優秀人性。課堂裡,只有智育、體育二而沒有德育。德育既已瓦解,德行怎能不淪喪?這一點,美國實在需要向中國學習。中國道德教育的意識形態內涵需要改革,但“德、智、體”三位一體的結構式很好的。中國的教育結構有三維,美國的結構只有二維。差一維就會出大錯、大悲劇。美國是自由的,但自由的夥伴是責任與品行,如果忘了這一道理,把自由變成自由的濫用,總有一天要毀掉自由並自食毀滅性的的惡果。”

由此可見,我們平時談到德育教育是多麼的重要!美國教育的悲劇就是缺少德育或者是作者說的人性教育。我們作為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學生德育的教育。不能只重知識,輕視德育。我們需要改進德育的工作方式、教育方式,豐富德育教育的內涵和手段。通過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習慣的發展和養成,從而帶動智育的發展。如何搞好德育教育,是我們每一名教師要認真思考的。

?教育論語》拓寬了我的教育視野,是一本促人思考,讓人反省的優秀讀物,讓我們帶著思考面對學生,面對教育。

2023年《論語》讀後感心得體會論語讀後感3篇

第2篇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說,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為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裡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著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著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說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衛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溫順,這是為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為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為一棵為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溫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說道,“對,對你說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為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說:“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你怎麼不早說,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媽媽淡淡一笑地說,“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裡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為社會為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3篇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的語錄體散文,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分別是《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對於《論語》,我也只是大概地讀了幾遍,沒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這樣,也在字裡行間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動,為他的寬巨集仁愛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也許會有許多現代的年輕人對於這本老祖宗留下來的書不屑一顧,覺得都已經是21世紀了,那種老朽的思想早已經不適合我們現在了。其實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質欲盛行的年代的我們越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論語》,聽聽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講講仁愛、孝順、誠信、和為貴等的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無盡的物質慾望衝昏了頭,離我們的本真越李越遠。其次,論語裡面的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等,到現在看來還是很有實用性的。當然,畢竟是那個時候的著作,裡面的一些思想在現在我們看來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讀這本書,取其精華,取其糟耙。對於這本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我們現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裡面雖然大都是講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也有些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經典論述,這些論述到我們現在看來都是非常有理的,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地方。例如,《論語》裡面講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這些告訴我們現在應該抓住機會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以後進入了社會才能遊刃有餘,才能有所作為。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溫故而知新”,從以前學過的內容裡面再發現新的知識。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

孔子很重視學習的態度,不僅要求我們要“敏而好學”,還強調我們要終身“好學不厭”,要有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同時他提倡我們“不恥下問”和虛心求教,鼓勵我們時刻反省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裡的“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大多時候是我們身邊無數的普通人。對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的“善者”之處,我們就要及時吸收借鑑過來,進而提升自己:對於“不善者”之處,我們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裡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幾句話,卻道出了我們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態度,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好好品味和學習。

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我們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觀念和價值。孔子認為“仁”是君子的本質所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直誠信的君子,首先必須要學會仁愛。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時,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本人首先卻沒有做到對別人給予關愛和應有的尊重,這種事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仁愛,提倡我們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要先學會去關愛他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愛。

其次,孔子對孝道和禮節非常注重。《為政》裡有句話孔關於孝道的話,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段話的意思是講:“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要依禮服侍他們;父母不在世了,我們要依禮埋葬他們、依禮祭祀他們。”《論語》裡對孝的語錄是比較多的,這也說明了我們這個國家歷來是重視“孝道”的。從這段話裡,我們還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種各樣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順為主的思想。再如,“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即說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這些話就告訴我們要多關心長輩,常回家看看,而不單只是給點錢給父母就算了。不過,孔子對“孝”的有些闡述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合理的,例如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很提倡正直誠信的品格,經常提起君子這個名稱。孔子認為,君子主要是用來指有道德、有修養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在我們現在看來那也就是一個正直而誠信的人。對於君子所具有的正直誠信的品格,孔子有很多的論述。例如,他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認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發展和延伸的,小人的生命是是向下發展和延伸的,孔子道出了君子一個正直上進的品質。孔子又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在他看來君子應該是正直的,光明正大的,是沒有什麼見不的人的東西的。孔子很重視人的誠信問題,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可見誠信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像大車少了輗,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麼能走呢?孔子教導我們,無論是個人的修身養性還是待人接物,無論是做學問、教學生還是治理國家,誠實守信都是一個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

?論語》裡寫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可見孔子對朋友之間的交往是很看重的,在他看來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當我們要實現自己的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是不可缺少的。當然,孔子擇友的標準很嚴格的。“無友不如己者”,告訴我們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對於與人交往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從人際交往來說,“和”指與不同型別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論語裡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孔子告訴我們要廣交良友,誠信交友,因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朋友的相伴,那樣我們才不會孤獨和無助,我們的人生才更加地順暢,更加地有多彩。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泰然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論語裡的一則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種自然、平和、泰然處世的心態絕對是值得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去追求的。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不追求我們做的工作要多麼偉大的,只要跟我們的實際能力相符合就可以。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論語·先進》“侍坐”。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談論他們各自的理想。在孔子的其他學生都說出自己的“遠大”理想後,曾皙卻對孔子說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霧,詠而歸”。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我們內心深處的心靈的聲音則恰恰被遮蔽了。正如於丹老師所說,理想和行動的關係,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的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巨集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

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也許不同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那樣的沉重,它卻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會理想得以實現的內在基礎。

論語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依然有許多共同之處。對於生活在充滿物質欲的21世紀的我們,其中的許多思想是我們的精神楷模,是我們應該去追求和學習的。

對於論語給我們的啟示,許多人都各有各的看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闡明:“《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所以,有時間就去讀一讀《論語》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