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6篇 "打破平均數迷霧:精選人教版數學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W

本文為教育類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分享文章,涵蓋了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的平均數相關教案和教學建議,旨在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教學實踐。

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6篇

第1篇

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統計意義。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2.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習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3.感悟數學知識的現實性,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

通過對任教的三年級(2)班學生進行課前調研,瞭解到全班59.1%的學生面對“比總數不公平”的情境,能夠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再比較”的建議,但沒有學生能夠清晰地回答“為什麼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再比較就公平了?”。退一步說,就算學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義,那麼“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是否就能直接與“每人投中個數的平均數”畫上等號?細微的文字表述差異的背後,又表徵著學生怎樣微妙的思維差異呢?

事實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對於一個三年級學生而言,其心理活動的表徵往往是“先求總和,再除以人數”。而這一心理運算對學生而言,其直觀背景十分模糊。至於其最終運算後得出的結果又是如何成為這組資料的代表的,其意義的“聯結點”對學生而言更是很難直接建立。由此可見,僅僅從“比較的維度”揭示平均數的意義,潛藏著學生難以跨越、且教師也很難察覺的認知障礙與思維斷點。

於是,教師將備課的思維焦點再次落到“資料的代表”上來。能不能從“資料的代表”的角度,重新為平均數尋找一條誕生的新途徑?於是,便有了本節課的嘗試。

(1)上個星期,於老師和體育來老師比賽投籃,1分鐘看誰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賽結果?我給同學們提供一些資料,請你判斷一下,我們倆誰投籃的水平更高一些。(課件分別依次出示來老師和於老師三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預設:分別計算出兩位老師三次投籃的總數,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小結: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要想比較誰的水平高我們經常先把總數算出來,看總數誰多。

(2)觀察觀察資料,還有別的辦法很快地比較出我們倆誰的水平高嗎?

預設:直接將兩位老師每次投籃的個數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小結:如果每一次投籃的數量一樣,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選一次的成績作為我投籃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問:選擇哪個數量來代表來老師的投籃水平呀?那於老師呢?方便不方便?

?設計意圖:創設“1分鐘投籃比賽”的情境,精心設計資料,引發學生對平均數的“代表性”的理解。】

1.談話:不過,我可不服氣,就找了一個理由:你是體育老師,我是數學老師,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結果來老師還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1)你們說於老師再投一次的話,會不會對我目前投籃的成績有影響?

(2)想不想知道於老師最後一次投籃的結果?(課件出示於老師第四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3)我這次1分鐘投了幾個?我太高興了,我為什麼高興呀?你們認為來老師會同意我的觀點嗎?

a.談話:有很多同學有自己的想法了,請你試著在圖上圈一圈、畫一畫,或者在圖下面寫一寫、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來。

預設:從第四次投的7箇中拿出3個分別給前3次各1個,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個。

談話:你這個辦法可真好!這樣一移實際就是把幾次不相等的數勻乎勻乎,看起來每次都一樣了。數學上,像這樣從多的裡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有個名字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設計意圖:首先利用直觀形象的象形統計圖呈現“移多補少”求得平均數的過程,而不是先通過計算求平均數,強化平均數“勻乎勻乎”的產生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直觀理解平均數能反映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

提問:還有同學用計算的方法算出了於老師平均每次投中的個數。誰願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預設:3+3+3+7=14(個)16÷4=4(個)於老師平均每次投中了4個。

談話:實際上就是把於老師四次投中的個數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書:先合後分)

小結: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後分,目的就是要把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一樣多了,數學上我們把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3、3、3、7的平均數是4。

提問:再來看看,來老師水平高還是我水平高,這種情況下我幹嘛要用到平均數來比較我們倆誰的水平高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投籃次數不同的`情況下,比較總數不公平。這時就需要用平均數作為幾次投籃個數的代表來反映投籃的整體水平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

1.那你們覺得於老師要是再投一次的話,這個平均數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麼?

2.我們舉個例子來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個,你們覺得於老師投籃的整體水平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為什麼?(課件出示於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3.你可沒算,為什麼你一下子就告訴我下降了呢?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4.那我要想讓我的投籃水平再上漲一點兒,你們覺得我得投幾個?算算我投籃的水平上漲了沒有?( 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於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5.要想讓我投籃的整體水平上升點,你覺得我這次得投幾個才行?(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於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了統計學的意義後,進一步設計活動讓學生藉助於具體問題、具體資料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1)不能算,直接看,有這樣5個數據,估計一下平均數可能會是幾呢?

(2)為什麼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數是5呢?平均數可不可能是2,為什麼?

(3)真的是5嗎?你怎麼知道是5?用計算的方法會算嗎?怎麼算?

?設計意圖:在估計的過程中,學生髮現平均數總是介於最小數與最大數之間,強化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1)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第五個資料如果我也要畫一個直條,它會在這條紅線上面?還是在紅線下面?請同學們用投票器進行選擇。

(2)來選一個代表,誰願意告訴大家為什麼在紅線的下面?

?設計意圖:變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數逆求部分數,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1)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李強是學校籃球隊的隊員,可是他的身高才155釐米。你覺得可能嗎?

(3)既然李強的身高是155釐米,根據這個資訊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學身高是多少釐米呢?有可能超過160釐米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藉助平均數的意義進行推理判斷,深化對平均數的理解。】

a.從圖中你瞭解到了哪些數學資訊?(鼕鼕身高130釐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釐米)

b.鼕鼕心想,這也太淺了,我的身高130釐米,下水游泳一定沒危險。你們覺得,鼕鼕的想法對嗎?

(2)談話:想看看這個池塘水底下真實的情形嗎?(利用課件,呈現池塘水底的剖面圖)

(3)小結:雖然平均水深能夠很好地反映這條小河水深的總體情況,但並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處的深度。看來,平均數也不是萬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當,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甚至發生危險,今後我們還會研究中位數、眾數……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還要聯絡實際去思考,平均數只有用在恰當的地方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處理這一題目時,教師適時呈現小河的截面圖,並標註出5個距離,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學生仍能借助平均數的意義理解東東下水的危險性。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感悟到平均數在反映一組資料總體情況時存在的侷限性,適時提出今後還要學習其它反映一組資料總體水平的統計量,做好統計知識由中年級到高年級的銜接。】

平均數人教版數學教案6篇

第2篇

1、結合具體情境,在動手操作、觀察、討論等活動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知道求平均數的方法。

2、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靈活運用平均數相關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體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1、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理解並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同學們,我今天帶來了一些我們生活學習中的資訊,請看螢幕。(課件出示資訊)

(依次出示資訊,分別請3名同學讀題,其他同學認真的看螢幕並傾聽)

師:同學們,在這些資訊中都用到了同一個詞,你們發現了嗎?

生:都有“平均”這個詞。(課件再次用紅色顯示資訊中的“平均”)

師:對,(指著50個,120釐米,3項,課件同時用粉色顯示這些資料)這些資料都是“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那些知識?

[設計意圖:選取學生熟悉的數學資訊,讓學生感知平均數,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問題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通過課前的匯入,大家說一說什麼叫平均數?學生討論後交流。師歸納:平均數是指在一組資料的平均值。

師:這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衛士的活動,大家看看這是我班一個小隊同學收集的礦泉水瓶。課件出示相關情景和統計表,學生讀題。

生:我知道了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12個、小亮11個、小明15個。

師:那大家想想,應該怎樣求這個小隊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瓶子?

生:可以通過畫圖表來解決,每個人先都畫出11個,然後將剩下的8個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個了。

生:把他們每個瓶子用一個圓圈表示,再進行移動,使每個人的瓶子一樣多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

師:請看螢幕(課件出示主題圖),這是他們4人收集瓶子的簡單統計圖,你能發現什麼數學資訊嗎?

生: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最後每個人都是一樣多。同時利用書本等器材進行簡單操作,並交流方法。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想一想:你為什麼要把小紅的瓶子移給小蘭?

師:他是把多的移給少的,這樣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就怎麼樣了?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法”。

師: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並把算式寫在黑板上嗎?

師:指著算式(14+12+11+15)÷4,我們來看看這位同學的方法?請你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們4個人收集的瓶子總數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瓶子,再算平均每個人收集多少個瓶子。

師:聽懂了嗎?誰和他的方法一樣?再給大家說一說。(學生交流)

師:會用這種方法的同學請舉手?我們一起來算一算,結果是多少,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

師:是呀,是把小紅他們4人收集瓶子的總數量先求出來,是52個。(教師板書“總數量”)

生:把總數平均分給4個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師:4就是總份數,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這13個就是他們每個人收集瓶子數量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

師:真不錯,大家鼓勵一下,向他學習。師小結: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數是13個。板書:平均數的求法:(1)移多補少。(2)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設計意圖:聯絡學校生活實際,利用活動課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探究興趣,在學生理解平均數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動手算一算,發現求平均數的方法,經歷數學概念、方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數的兩種不同方法。]

1、完成教材第92頁“做一做”第1題。理解怎樣使每個花瓶裡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數。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頁練習二十二的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通過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小結:平均數是一組資料平均水平的代表,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數是多少。

第3篇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瞭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麼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資料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例項,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麼要學均數。)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出示天使隊資料: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麼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資料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並在組內說一說你是怎麼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後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麼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麼。括號裡的表示什麼?關係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麼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徵,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麼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麼敏感!這組資料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相關部門是怎麼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釐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釐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麼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資料,你有什麼感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釐米,小明身高130釐米,小明站在游泳池裡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穫,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說一說。

第4篇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麼?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第5篇

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並解答,能發現資訊並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

3、在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資訊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並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4、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

5、體會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

6、發展統計觀念,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並解答,能發現資訊並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

1、經歷探索平均數的過程,學會尋找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總後分,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難點: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1、課件出示:班級圖書角的書架上層有8本書,下層有4本書。

提出問題:同學們能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嗎?

師生交流後,教師用課件操作並提問:現在每層都有6本書了,這個6是它們的什麼數?(平均數)我們是如何求出平均數6的呢?

師生交流後明確是通過把上層書本移2本至下層得到的相同數。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朋友。板書課題:平均數。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統計圖:環保小分隊的四名同學收集的礦泉水瓶如下(課件出示統計圖)。

學生交流後反饋:從統計圖中,可以知道: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收集了12個,小亮收集了11個,小明收集了15個。

師:根據數學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求平均數的問題。

師:你是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的?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如何解決?小組交流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彙報預測:方法一:移多補少,學生彙報,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像這樣,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13是14、12、11,15的平均數。

方法二:根據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得。(14+12+11+15)÷4=52÷4=13(個)。

(4)小結: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也可以用資料的總和除以資料的個數求出平均數。資料較少時,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資料較多時,用先求總數再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5)教師追問:平均每人收集13個,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收集了13個?你是怎麼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句話的?

師生交流後明確:“平均每人收集13個”表示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可以比13個多,也可以比13個少,也可以剛好是13個。

②每人分到13個和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兩個“13”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師生交流後小結:平均分是實實在在的量,平均數是虛擬的量。2、教學例2。

四(1)班第4小組男生隊和女生隊進行踢毽比賽,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比賽情況。課件出示教材第91頁的情境圖和兩張統計表。

師:這兩張統計表給出了他們踢毽的成績。觀察兩張表,你能從中知道些什麼?(參加人數、每人的踢鍵個數等)

提出問題:你認為是男生隊的成績好一些還是女生隊的成績好一些呢?說說你的理由。讓學生充分從多個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隊的踢毽情況。在嘗試中體會到用平均數能較好地說明問題。

師:為什麼男生隊除以5而女生隊是除以4呢?你認為是男生隊還是女生隊成績好?師生交流後明確:因為男生隊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隊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隊平均每人踢17個,女生隊平均每人踢19個,女生隊的成績好一些。

師生交流後明確: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分析得到的資料,常常能反映一般情況,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數的。

2、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3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師生交流後總結:求平均數可以採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幾個資料的總和再除以這幾個數的`個數,所得的結果即為平均數。

1、在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認識兩種形式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問題,能發現資訊並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

3、通過對生活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以及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難點:根據統計圖發現資訊、分析資訊,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實際問題。

你們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嗎?那你們知道自己所在的區有多少人嗎?(學生回答)下面我們一起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整理和分析。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清楚地表示這個地區這幾年城鎮和鄉村的人數變化呢?學生交流後,得出可以製作統計圖來表示。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統計表,分別完成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師: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與xx年中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的變化情況?那該怎麼辦?學生討論,彙報。引導學生把兩個統計圖並列排放來比較,並思考怎樣把它們合併起來。

(1)提出問題:如何才能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併成一個統計圖呢?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探討,試著繪製統計圖。教師巡視指導。

討論交流: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與聯絡?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把自己的想法與小組內其他同學交流。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複式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聯絡與區別,使學生認識到為了區分兩個內容,採用不同顏色的長方形來表示。

小結時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發現:該地區近年來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農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同時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

(1)出示教材第96頁不完整的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獨立把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師生交流後明確:這個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人數,縱軸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畫出的條形是橫向的。

從這個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資訊?讓學生分別說一說,然後進行小組交流。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兩種複式條形統計圖,即: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和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請同學們對比這兩種統計圖,思考:丙種複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與聯絡?

師生交流後小結:這兩種複式條形統計圖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當資料種類不多,但是每類資料又比較大時,用橫向條形統計圖表示更方便。

學生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並回答統計圖後的問題。

市場甲、乙兩種品牌的果汁飲料一、二、三月銷售情況如下表。請你動手繪製統計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師生交流後總結:本節課學習並掌握了兩種形式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

1、瞭解營養與健康的常識,培養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確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重點:培養學生分析整理資料、運用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難點:科學分析結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你們平時喜歡吃哪些菜?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營養午餐。

(1)出示教材第101頁情境圖。讓學生根據要求自主選擇一份菜譜。

(1)介紹科學的配餐要求:我們點的菜是否符合營養學標準呢?“不應低於”、“不超過”是什麼意思?用數學符號應該怎樣表示?

(2)瞭解每份菜中熱量、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情況。出示每份菜的熱量、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表。

我們在進行午餐營養判斷時既要看熱量又要看脂肪,只有兩種指標都不超量時才能算是營養的午餐。

如果讓你動手搭配菜譜,你會了嗎?每人只搭配一組就行。要求:在這十種菜中任選三種搭配一起,營養一定要合理。分組討論,集體彙報。各組派代表彙報本小組的搭配方案。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營養搭配的要求: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熱量不低於2926千焦脂肪不超過50g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第6篇

⒈、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麼球類運動?”

師:“這麼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於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遊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佈“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於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佈:“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於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這一次我宣佈: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麼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可愛的孩子一句“勻乎勻乎”,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並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麼?你怎麼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麼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著。

終於,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師:“咦?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裡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例項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於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佈置什麼樣的作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