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心得體會3篇 心靈菲爾 (soulful insights)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1W

《看見心得體會》是一個關於公文寫作與編輯的專業網站,旨在為廣大編輯人員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我們彙集了行業內頂尖的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和心得,幫助讀者掌握公文寫作的技巧和實用工具。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資深編輯,都能在這裡找到成長和提升的機會

看見心得體會3篇 心靈菲爾
(soulful insights)

第1篇

想來已經很久沒有寫什麼書評、影評、劇評了。但是在柴靜新書《看見》銷量如此火爆的今天,我也追個新潮、趕個時尚買來一本讀了起來,感受一下這姑娘外柔內剛裡透出的那令人折服的智慧。

可以很準確的說,我對柴靜的瞭解並不多,原因是在眾多繁花叢裡有太多的記者、主播、評論人,而讓我能真真正正的去關注一個衣著多以暗色為主、出境基本素顏的陌生女子著實有些難度,當然我還是承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以貌取人者。但是當我開始關注她的時候我知道她已經成為中國記者隊伍裡面頗具影響力的女性了,當然也可以這麼說,是因為她的現在的名氣才使我對她有更多的關注。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更願意形容柴靜為記者。柴靜看見讀後感,為什麼呢?因為從我瞭解她的時候我就知道她是以記者身份去採訪,並非是單純演播室裡的播報機器,就其這一點,我認為在目前中國整個新聞行業裡面可以做到無縫對接的人卻著實不多。

柴靜新書《看見》裡面首先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陳牤。一個對柴靜人生起到了關鍵轉折的一個人。雖然書中沒有更多的去渲染陳牤是一個怎樣的人,又如何幫助的柴靜,但是字裡行間中都能品的出來柴靜對陳牤的感謝與懷念。當然因為陳牤的這個伯樂讓我們首先認識到了白巖鬆、崔永元、水均益然後就是柴靜。

書中起初寫到了柴靜那種略帶文藝女青年不羈的性格,和對體制內工作的不懈,到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女子走入到央視的經歷。一步步應正著伯樂的正確,當然無論你是多麼有才華的人,你依然需要努力才會獲得收穫,這裡年輕時候的柴靜那種原本不服輸的氣質也凸顯了出來。

到底新聞評論應追求的是什麼?柴靜第一天走到央視新聞評論部時候她看到了:“求實、公正、平等、前衛”當然這幾個字在柴靜未來的工作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看見》開篇介紹她第一次在央視做節目的時候,彷彿就已經奠定了她今天應有的節目風格,因為:陳虻在會上公開批評柴靜的一段話,我相信對柴靜影響之深也之刻骨。陳牤說:“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麼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都選擇剖腹產是個錯誤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面,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廣,你找了幾個層面?”當然從我個人對柴靜後期節目的觀察和分析中尋找到了她剛剛走進央視評論部看到的“求實、公正、平等、前衛”的影子。

在《看見》新書裡,我很少感受到柴靜說自己多麼才華橫溢,多麼形象出眾被選入央視,而字裡行間卻讀到了她是一個不折不扣菜鳥進入的央視。她沒有出眾的長相、沒有過人的文筆、甚至沒有主持人科班出身的經驗,也許這樣會讓很多人羨慕,就這麼一個人都能成名,那我又有何不行?但是後面你讀到了柴靜所忍受到的非議、壓力、艱辛。甚至想到,如果換做是我,可能我真的會選擇放棄。但是柴靜沒有放棄,同時在書裡我也看到了她的成功不是她一個人的成功,而是擁有了很多人的幫助她才會留在央視,才會進步,才會成功,基於這麼真實的柴靜,這麼懂得感恩的柴靜,我想才會做出那麼多優秀的片子,才會寫書這麼一本書。

當然就像柴靜新書《看見》開頭所提到的,“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裡的壩。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位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柴靜看見讀後感,我不能說柴靜再一次次的挑戰某種底線,但是她的傳播再一次次的發揮著作用,當央視的《焦點訪談》說的是用事實說話時,我想柴靜的《看見》是將事實還原,還原到最初的樣子,並尋找背後的影子。她會從大量的質疑、憤怒、譴責、謾罵等等一切態度中尋找一個她認真最真實、最公正、最平等東西,也許這些需要她花費大量的時間、經歷、乃至可能遇到的危險等等一切我們無法想象的困難,但對於柴靜來說,她只為尋找一個足以說服她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不會是大家通常能看到的答案。

她始終將“求實、公正、平等、前衛”作為她職業道德的準則去執行著,也因為這幾個字成就了今天的柴靜和她的《看見》。

看見心得體會3篇 心靈菲爾
(soulful insights) 第2張

第2篇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不簡單,因為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麼看?看什麼?如何看?我將這本書粗讀了一篇,又細讀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她在那麼多的採訪手記裡,留下了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長”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是有一根線串在一起的。

首先說說為什麼看和看什麼。如果說早期柴靜是出於一個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話,那後期則完全是出於一個“人”的內心呼喚。在許多作品獲獎之後,她卻說:“我心裡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裡有慾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她評價自己是個不愛扎堆的人,似乎與新聞人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當看到一個老師帶著艾滋病孤兒的事,瞭解到那麼多女子會殺夫入獄,她知道,這些都是她想“看見”的;後來報道“兩會”的時候,她也決定告別慣例,從採訪自己家的小區居民入手。可以說,看什麼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柴靜後繼採訪的成功,有內心的驅動力,你才會窮根溯源,不辭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覺得,柴靜對於這些超出她經驗和認識範圍之外的事情,從開始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後期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個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早期柴靜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未經過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的通病;以理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拒絕對複雜性的體認,追求捷徑或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講邏輯,不追求精確性。說到底是一種惰性,畢竟追求準確是一件耗時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靜迅速成長起來了,她越來越精準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現,不要預設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帶著道德優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為這隻會帶來冷酷),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給自己很多“為民請命”的由頭,不要為了感動自己或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這一切都沒必要,觀眾自會做是非對錯的判斷,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呈現,按照事物發展本身的邏輯去步步為營地呈現,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夠了,“你”不必成為“我”的心和“我”的腦。進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麼多“形容詞”,“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感情”。這一切成長靠的是什麼?是經驗。就像她尊敬的錢剛說的:清水裡嗆嗆,血水裡泡泡,鹹水裡滾滾。只有在長天大地盡情摔打過,只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體會,你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最準確的判斷。也許這麼說不夠形象,還是用錢剛的話吧,他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後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來,柴靜寫的是一個新聞人的進階之路,實際上,她寫的是一個人迴歸理性、迴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狀態的過程,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迴歸“尋常”,就像她的同事評價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說話”。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菸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它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迴歸。正是基於這種迴歸,她會擁抱失去妻子的孤獨走在奧運村的德國奧運冠軍,她也會被聽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擁抱。無他,唯誠而已,一種基於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真誠而已。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惡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惡卻機緣巧合迸發出來了(這就是我曾經為“相似的你我”這個網名深深激賞的原因),所以採訪就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我認為,所有的章節裡,《無能的力量》是核心,讀明白了這一篇,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我讀完這一章只有兩個感受:第一,為什麼我們要歷經千辛萬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適的人讀到合適的書才會形成的一些觀念,在一個德國人盧安克的世界裡竟是如此稀鬆平常和理所當然。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樣想,也那樣做了,他們覺得尋常的事情,到了我們這裡為何如此之難?看來,我們對於“尋常”的理解,早就錯位到一種離譜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聞和教育。既不可為了印證自己想好的主題去採訪,也不要想象孩子應該怎麼樣就拿這個去“規範”孩子的發展;新聞歸根結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為了讓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潑而不是像我們現在做的那樣“讓心死去”。

現實有些殘酷,中國的事情就像柴靜引用的里爾克的詩: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能怎麼辦?柴靜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地給出了一些答案:要麼像錢剛說的“讓問題浮出水面,自會一步步解決”;要麼像盧安克說的,不帶著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著自己能改變什麼,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陳丹青說的那樣從內心深處“認了”,覺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勞。柴靜舉出的例子很多,美國民權之母帕克斯說“我只是討厭屈服”,中國的胡適說“要獨立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而眼下她的採訪物件、為一瓶礦泉水要發票的郝勁鬆說:我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我覺得,柴靜是個決絕的人,人性的柔韌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暫時是。她關心“弱勢群體”和發自內心地羨慕盧安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她渴望像盧安克一樣思考和看待問題,可那是另一種社會情境和價值體系下發生滋長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像盧安克說的:德國都已經完成了,中國才剛剛開始。她還需要繼續上路,修行,我們更應該如此。

第3篇

花了兩個工作日,將柴靜的新書柴靜看見通讀完。寫下這篇看見讀後感,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性的選擇標誌性事件,只選擇了在工作當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

初次接到陳虻的電話,柴靜心高氣傲,說: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體制裡的工作我幹不了。開始了中央臺的工作,有一陣連話都不會說了,再然後知道什麼樣的題能拿獎和被表揚,然而那只是工作,為了虛榮心和恐懼,而不是發自內心。我相信大部分起步的人都有這個過程,不同的是一些人看到了,關注了並重視自己的內心的感受,然後追求變化;一些人迷失於這個過程,變成了那個當初自己反對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社會總有它的規則將你的驕傲搓殺,稜角抹平。你要努力的去尋找那個契合點,那個能被社會接納,又能聽從內心的契合點,才能綻放你的顏色出來。當了記者,報道了地震、非典,讓真實的生活紮紮實實的敲打了內心,讓內心的觸動貼著地皮長了出來,量變之後,一個契機,開始質變,才有了之後不斷漸進的完善、再完善。只是這一變化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就像在事實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真相,在真相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堅持。追求真相的、獨立思考的、堅持的人有一個共同點,尊重自己的內心。內心是那個起點,獨立的起點,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的起點。

首發式上,很多人不止一次的提到,柴靜要幸福。幸福的柴靜要抱著孩子、攜著老公、面帶微笑。我不這麼認為,我不認為已經結婚、有了孩子,衣食無憂,或者滿臉微笑的女人就是幸福的,也不認為單身的、未婚的、或者還沒有生孩子的女人就是不幸福的。幸福沒有公式,沒有條件句,幸福是一種內心感受,一種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感受,每個人的幸福都不同,每個時段的幸福都不一樣。我喜歡柴靜的回答,她說,我要配得上我希望的幸福。

一九九八年,柴靜到北京,去一家雜誌社實習,寫國內研究的困境,不肯按編輯的要求修改內容,失去了來北京後的第一份工作。還是九八年,給一家刊登了一張十六歲的陪女和男朋友的照片的雜誌寫了一封《生命本身並無羞恥》的信,願意給他們無償做記者,唯一的期望,是能和拍那張照片的攝影師趙鐵林合作。在東方時空時,看到女子監獄,暴力重犯六成是因殺夫入獄,到了新聞調查,要繼續完成這個事,做女殺夫女犯人的調查。後來柴靜越來越有名,有名之後,很多追求容易被掩蓋,看不見。或者,很多想做的事更容易做成,但也有很多事情更容易被放棄。書裡寫到山西這個煤炭大省嚴重的環境汙染,寫到焦黃色的天空、惡臭的河流、各種各樣的癌症和拿著布袋子裝的現金。一個官員問她:你是山西人,怎麼就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說:我辦的就是好事。

同樣是執著,最初的拒絕修改和無償自薦是執著,後來的山西報告也是執著。後一種,更難一些。看過柴靜的兩個採訪,一個是採訪《一九四二》的作者和導演,劉震雲和馮小剛,十年,不斷拿起、不斷擱下,然後再拿起這個電影,一個是採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導演李安,一個電影界公認最不可能拍成的電影,一部拍了四年的電影。也許記者有時候會將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和答案通過採訪表達出來。如果我認為是對的、應該做的,就一定會做。柴靜說,原來她也不怎麼求實,總是用那股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是後來經歷了嚴格的思維訓練。其實,我覺得那只是方法,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骨子裡的那股執著和堅持。哪怕是對待導師陳虻的勸誡、批評,也是一樣,錯的還是對的,你說了不算,撞了南牆,也我要自己認識到。

尊重和理解,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困難無比。尊重不是禮貌;理解不是可憐。新聞調查,柴靜連續做了幾期節目,關於戒毒所強迫戒毒的人賣淫;關於一個1974年,因撿了一張蔣j石的傳單,而無卷宗、無判決、無罪名被超期羈押28年的謝洪武;關於被鄙視、被拋棄、極易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戀者。她寫到沒有人會關心一個吸毒的人的死活;寫到療養院工作人員把謝洪武和其他老人整齊的背對滿天紅霞坐成一排,老人直視前方,看上去無動於衷,她還是忍不住跟工作人員說能不能把他們的椅子轉一下,換成另一個方向;寫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度‘不在於男男、女女、男女’,只是在於這個人本身。在記錄這幅內容章節的結尾,她用了一句話我們最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在《看見》首發式上,最後一刻,邱啟明發自內心的表達了自己對於柴靜的敬佩,用了一句再怎麼變,也還是那樣的欣賞你、喜歡你,我覺得,我看見,那一刻,柴靜有些羞澀的低下了頭。書中,柴靜寫到非典結束了,數月之後,我接到一封信,很短&&他在最後說:‘你會覺得好笑嗎?我曾以為你會是我的另外一半’。這兩個細節,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真誠,因為她相信別人的真誠;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尊重,她尊重每一段真摯的感情。

首發式上,主持人,稱柴靜為柴老,柴靜自己提到很多人稱她柴記者,也有人稱她為柴姑娘。我想就稱呼柴靜,因為在字裡行間閱讀柴靜的時候,在思想交匯的時候,在沉思的時候,我們平等。

離別前最後我們合唱的歌還在耳畔縈繞,一個月,比大部分的三下鄉支教都較為長一點點,原本以為會有多漫長,結果卻在最難捨時突然就結束了。此時的我,正在翻看著下鄉期間拍的照片,其中那張最後那天的結業典禮上,看著孩子們放飛寫著夢想的紙飛機的場景,讓我突然怔住,因為,我在照片中每個人的臉上,都看見了朝陽的絢麗光芒……

回家已經兩天,我卻還沉浸在“江岸後遺症”中。早上六點一刻,準時的自然醒來,想想今天是否有我的課,今天要給孩子們講些什麼,昨天是否答應了孩子們今天要跟他們玩什麼遊戲,猜測著哪個調皮的娃已經在樓下吵鬧著喊老師們起床了或是哪個不聽話的孩子又爬到了樹上摘龍眼了。然後才猛然察覺周圍很安靜,床鋪很柔軟舒適,原來,我真的已經離開了……

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無邪的笑靨,課堂上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目不轉睛跟著我手上粉筆在動的眼睛,課堂外那調皮搗蛋卻又一臉無辜的伸出乞求我們擁抱的髒兮兮的小手,那條送孩子們回家每天來回走幾遍的村道,跟學生們借來去幾裡外的市場買菜的破單車,還有那算不上美味卻一定每頓都一點不剩的用大盆裝著同學們自己做的飯菜,以及晚上備完課、開完會後大家一起躺在升旗臺數星星聊夢想的浪漫,還有最後離別時,孩子們一邊追著車跑一邊抹眼淚的場景……那麼多那麼多的美好,怎麼可能輕易捨得呢?

江岸國小的環境,一早就已經聽師兄們說起過了,但剛來到那會,看著那倒塌的圍牆,那破舊不堪的桌椅,那簡陋骯髒的廚房,那兩張已經是相當破爛的乒乓球桌已經是這個學校最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體育器材……這些種種,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下馬威。特別是剛去到那幾天一直陰雨連連,潮溼不幹的衣服,突然的停水停電,生不起火的灶爐,送孩子回家走到腳底起泡的疼痛,但最多是一皺眉的時間吧,大家一直保持著最真最勇敢的笑顏來面對這一切。

一開始,大家都信誓旦旦的恨不得把自己從國小到大學學到的全部知識都教給孩子們,可是每節課只有四十分鐘,永遠都是不夠用的,昨晚備好的課,幾乎還沒講了一半,就已經下課了。所以最後才發現,短短一個月, 我們能教給他們的並不多,而他們能掌握的也並不多。倒是我們自己,體會到了做老師的辛苦,體驗到了做“家長”的擔憂。

這所學校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同時也缺乏父母的管教。所以,一開始上課我就發現了,他們與我之前在城裡做家教教的小孩相差真的太大太大了。我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他們的心靈,在講課時儘量的避開讓他們敏感的會讓他們難過的內容。雖然他們的基礎比較差,但他們更加渴望新的知識;雖然他們比較調皮搗蛋,但他們更加聰明懂事……

這一個月裡,我們志願者們在孩子們面前,同時分飾這老師,家長以及朋友三個角色。教他們知識,要求他們背書,跟他們一起遊戲,牽著他們的手送他們回家,生氣他們搗蛋不肯認真聽課,心疼他們調皮摔傷的腿……

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顏每一天每一天都感動著我,牽動著我的心,我想,我記住的每一個感人瞬間,就是我這一個月最最大的收穫吧。

還清楚的記得當時面試這個“用愛築起“儒學”的“三味”書屋”的下鄉支教活動的場景,“心的北緯36°”,這個團隊的名字,從一開始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深信,參加這次活動的每一位志願者,都如同谷歌贊助的志願者服上的圖案,我們只有一顆小小的心,但我們的愛,卻重過了大笨象。感謝“益暖中華”的電源,點亮了我們心中的愛之燈。而我們,會像歌詞中唱的:

“手牽手,一起走,為了夢,不停留。我們相依相伴,不再孤單,迎著陽光,揚帆遠航。有愛在,就能夠,抬起頭,不憂愁。我們相依相伴,感受溫暖,伴著陽光,你我共同成長……”

是的,在夢想起飛的地方,你我看見朝陽;伴著陽光,我們共同成長!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裡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為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求認識與瞭解自我”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採訪就是為了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瞭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為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地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流露。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里,之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

這篇故事大意講的是有一個身體畸形的小女孩,她叫河子,就是因為她的腳走起路來一瘸一瘸的,怕被人家笑話,所以一直不敢出門,但是她的內心是多麼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玩耍啊!

有一天,河子的繼父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便鼓勵她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去好好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無限風光並且與她約好,等到河子15歲那天就帶他去看海。可是,到了15歲的那天,繼父竟然告訴河子,他早就知道自己得了過敏性哮喘,就快要死了,是不可能帶她去看海的。

女孩難過極了,她埋怨繼父,既然做不到,那為什麼答應自己。這下家裡就只剩下了她獨自一人,現在她必須學會做家務,來養活自己。漸漸地,她變得勇敢了,她學會了克服困難。經過了許多漫長的日子,她鼓著勇氣,走到了大海的旁邊,看見了蔚藍的大海,這時她的內心充滿了無比的欣慰和感激之情。

我讀到這,眼眶溼潤了。我明白,河子與她繼父的約定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是一個能讓人成長的謊言。也許我們的父母、老師、親人等等都一直在和我們說做人要誠實,這樣才能做一個大家喜歡、認同的好孩子,當然,我也不例外。可現在,我改變了對謊言排斥的這種看法,我認為,撒謊的並不全部是壞孩子,凡事都要講一個公平、合適,上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河子的繼父撒了謊,但這個謊言能讓人進步並給予我們力量!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完全依靠別人來取得勝利,我們要學會獨立,靠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相信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河子是個畸形的女孩,在8歲前,她就從來都沒有出過家門。但是自從她有了繼父,繼父便帶著她走出家門,走街串巷與社會交往、認識社會。

河子的繼父許諾等河子長到十五歲就帶河子去看海,約定的日期到了,繼父卻病倒了,繼父去世前告訴河子:早在他退休前,就得了海洋性哮喘,必須遠離海洋。也就是永遠永遠都不可能帶河子去看海的。河子也最終明白了繼父的良苦用心,懂得了繼父說的“看海”的真正意義。

河子的繼父對河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是這種愛,並不是簡單的關心,而是真正的責任。

繼父口中美麗的大海紡織成美麗的謊言,他用這美麗的謊言拯救了一個絕望的生命。讓我們共同尊重這種愛的美麗,共同創造這種愛的美麗吧!

我靜靜地讀著這篇文章《我看見了大海》,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畫面:

——身體極度畸形的女孩河子呆在自家的院子裡,望著四角的天空哭泣。

——繼父給河子勇氣,帶她認識外面的世界,給她講海的故事。

——河子為了能和繼父去看海,她每天都做著“驚天動地”的事,她學會了應付一切。

多麼偉大的父愛!繼父沒能陪河子去看海,但教會了河子生活的技能。河子最終明白了繼父的“看海”的意義。他給了一個孤獨的孩子陽光和雨露,以及生活的本領和勇氣。當河子在鬧市上穿行時,當河子熟練地做著家務時,當河子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報酬時,那是繼父的生命在河子的身上延續……

多麼堅強的河子!極度畸形的身體讓你每天揹負著多大的痛苦!你勇敢地面對一切,學生字,背課文,做家務……你完成著一件又一件你本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說老天對你不公平,但你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你告訴我——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我看見了大海》這篇課文寫了:一個身體極度畸形的女孩河子,從害怕得不敢出門,到敢出門買東西,在家做家務,還幫別人帶小孩……經歷了多不勝數的困難。但困 難越多,反而讓盒子更自信、更堅強。

我覺得作者阿真(河子)那種熱愛生命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那種自信、堅強的精神。

作者是一位身體極度畸形的而又沒有任何一位親人的可憐孩子,但她不讓自己的外表打擊自信,不為失去親人而傷心。開心、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現在的我們四肢發達,但遇到的困難不夠作者那麼可怕,不如作者那麼堅強。

以後我們一定要珍惜寶貴的生命,珍惜美好的時光。讓以後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週、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刻,都這麼堅強,這麼自信,這麼開心,這麼快樂,這麼健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