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最新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5W

老師她是勤勞的園丁,哺育我們長大,老師三尺講臺滿滿是勞累的汗水,那麼關於相關的心得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最新三篇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創新的理念。通過閱讀《六位教育家》,學習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關事蹟,自己作為教師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裡學到的東西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愛崗敬業

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要做“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的人。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

二、要有愛心

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加強師生情感,用愛心培養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裡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四、提高自身素質

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師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要以自身之言行給學生以楷模之影響。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師生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係,要求學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講禮貌,談吐文雅;要求學生衣著樸素、大方,自己就要端莊、整潔;要求學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說到做到;要求學生說話誠實,自己就要表裡如一。動之以情、以情育人,曉之以理、以理塑人,導之以行、以行正人。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育是萬古長青的事業,教師的任務無尚光榮,因此,我將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開拓進取,努力工作。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學習了陶行知教育理論有如下的體會:

一、關注社會生活,實施生活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學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絡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識。

二、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會學習才能創造。學習的慾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習是人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取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並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動自己的大腦,並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們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得苦,求知慾沒有了,創造力抑制了。這樣的教學狀況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探索“引導學生學”的方法,把教學過程變成“教學做合一”的過程。教學固然要發揮教師積極指導的作用,但決定教學效果的主要還在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學生願意學、認真學、樂意學,才算是教學效果好。

三、實施愛的教育,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國小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猶如心理髮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老師對特殊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四、煥發學生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須有活力,但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扼殺人的活力之弊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們的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操作中,去檢索並革除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的一切舊觀念。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與精華的體現,而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命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理論與實際相背離的舊的教學方式,具有濃厚的現代教育氣息和時代的創新精神。它主張把教育放到生活這個大的書中,不要禁錮於小小的學校,要在生活中學習,把學習放到生活的大環境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掌握語文的理論知識,再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使學習的過程與對生活認識的過程相一致,即“實踐、認識、再實踐”。

語文學科是一個內涵及外延都極其廣泛的學科,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語文,生活中語文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學正在變得枯燥、單調、無趣,孩子們被困在狹隘的課堂教學的牢籠裡,他們對語文的興趣正逐步喪失。陶行知曾有過一個恰當的比喻,說明生活與教育的關係:“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一隻鳥放在林子裡面;“教育即生活”將教育和生活關在學校大門裡,如同一隻鳥關在籠子裡。如何創造一片“林子”讓鳥兒自由飛翔?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恢復對語文的興趣,如何使學生真正領悟到語文的博大精深和它無處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從生活出發,從實際出發,變語文的小課堂為生活的大課堂,變頭頂的小天空為生活的藍天。

一、讓生活走進課堂 語文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物件是生活的,教育的環境是生活的,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感受精彩,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去留心觀察。我們的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瞭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師說,他們在教學時,會收集些和課文類容聯絡很密切的圖片,特寫的啊,整體的啊,區域性的啊,然後配上些相關的文字資料,通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和朗讀,孩子們彷彿站在了相關的畫面前。古代建設的就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名族的會讓孩子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等這樣的生動效果。我旁聽過這樣的教學列子,那位老師在講解《三顧茅廬》時,就蒐集了關於《三國》裡諸葛亮和劉備等桃園三兄弟的照片,放著幻燈片,還有一段三國的音訊資料,然後在這樣的氛圍下繪聲繪色的講解課文,讓我們旁聽的老師都感受到了當年劉備請諸葛亮的那份堅持的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看著那些生動的照片,閉上眼彷彿耳畔迴響著三國那段經典的歷史偉人的對話,加上老師的講解和對歷史故事的描述,誰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課堂的氛圍裡呢。從孩子們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這段歷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們已沉醉於這堂生動的語文課時之中。

二、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並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可見他堅決的態度和立場。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即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來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進而收穫到口眼手腦並用的功效。同樣,在《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也常能看到“體驗”這個詞語,這也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學一年級孩子《春天來了》這篇文章時,我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和動情的範讀,讓學生感受到秋遊的快樂,並組織孩子一起到操場上,讓大家尋找春天的足跡,並告訴他們,你們也可以和文中的小夥伴一樣,躺在草地上,或者對著藍天喊上幾嗓子,孩子們高興壞了,一個個興奮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後,我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他們有的說:“春天來了,小草冒出小腦袋了。”有的說“我很快樂,我對著白雲喊‘你好嗎?’,白雲笑眯眯地看著我。”有的說“躺在草地上的時候,小草在跟我玩遊戲,他們悄悄地撓我癢癢。”„„還有很多充滿童趣的語言,我想這都來自於他們親自去生活中體驗那種快樂。接著我讓孩子們朗讀這篇課文,孩子們動心動情,春遊的快樂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動而辭發”的真諦。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學可以創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語交際和習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語交際教學中,先給學生創設好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交際,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進而達到體驗生活的目的,然後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交際,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習作中,則可以通過先活動,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進行聽說訓練,最後寫一寫,孩子有了切身體驗後再去寫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方式,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述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創設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三、再現生活到語文教學中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處處都在使用語文,如你希望用新穎、獨到的廣告語給你的企業宣傳,你希望用別具一格的自我介紹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體、恰當的表達方式溝通你和周圍人的關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與生活的“對話”,要注重對生活經驗的提煉和再造,要將學生的視野引入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進而培養學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現到語文中的能力。我記得我四年級的一個學生在作文裡寫到“在熱鬧的河邊草地上,白的羊群們總是很著急的,快節奏的啃著青草,是因為它們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會搶了自己喜歡吃的草嗎?而牛兒們呢,絲毫不在乎,依然悠閒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們肯定在心裡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們的幾口多,我才不著急呢’,然後小牛總是來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撥牛羊之間的關係嗎,還是看看大家怎麼都吃的那麼專心,就自己靜不下心來呢„”這樣生動的作文片斷是細心觀察了生活的結果,是在作文中再現了生活,我當時當範文在班上朗讀了,不為了這篇作文寫的有多好,就是為了這位學生用心觀察了生活。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麼樣的生活就是什麼樣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總之,把生活和語文聯絡到一起的課堂,是主動、互動、生動的課堂,是預設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是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築的課堂,是對話與體驗遙相呼應的課堂,是現實與理想逐漸逼近的課堂。它是師生和諧、心扉敞開的場所;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是師生創造奇蹟、啟用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是向未知方向挺進隨時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麗圖景的旅程„„讓和諧的語文課堂,瀰漫著民主自由的空氣,培植適宜兒童主體精神生長的“氣候”和“土壤”,散發出生命成長的氣息!讓學生心靈得到充分放飛,盡情徜徉於我們的語文課堂之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