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2W

時代在瞬息萬變,我們對寫讀後感也有所瞭解了,其實讀後感說白了就是我們在看過書籍後內心的感受整理成的文字。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優秀範文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每個人因為對其現實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於對別人和社會發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更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職業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在社交之中,我們與同學、朋友團結合作,為建築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們與妻子、父母、孩子團結合作,為建築一個溫暖的家庭奉獻力量;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優秀範文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簡單易讀的心理學書籍,剛開始讀的時候,是被標題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樣的勵志書籍,不知道會不會晦澀難懂自己讀不完,讀起來易懂輕鬆,還有很多案例,讓我一直有趣味讀下去。

書中說一個人的性格在六歲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對於個體性格特徵影響的重要性。書中強調合作性的重要性,一個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愛護別人,關心別人同樣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義。書中講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徵具有缺陷被忽視的人和外貌優秀被溺愛的人。兩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忽視或者過度關心而失去合作能力,無法與社會溝通生活的人。

摘抄書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經驗並非成功或者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

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隻關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只有夫妻二人都將對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時候時,雙方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合作,才會給予對方真正的愛。

生命的意義在於樂於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6歲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優秀範文

文:阿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我曾不止一次從他人口中聽說過他的大名,於是在友人的推薦下我拜讀了這部作品。這本書我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總感覺邏輯上不太順,似乎是作者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的。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題。在書中我的確看到了阿德勒對於【自卑】成因的各種解讀,但【超越】我並沒有get到。或許是我理解力不強,只能說這本書與我的預期相差太多。

整本書下來,阿德勒一直在強調合作他人和奉獻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這兩點才能解決自卑帶來的問題。可我卻覺得他對於自卑並不是那麼的瞭解。

他童年時期因為身體不健康也曾內心自卑過,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並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當然,那些曾經諷刺挖苦過他的人算是他前進的動力。

對此,我只能說,他,並不曾經歷過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會因為他人過分的言語和行為而奮發圖強的,相反,他們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與實際情況不符,但自卑的人會無底線的全盤接受並且還深以為然。

自卑的人是無法和人合作的嗎?是不願意對他人奉獻的嗎?並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盡辦法融入社會融入自己所處的團體,他們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但結果往往不太盡如人意。

為什麼?因為周圍的人並沒有那麼多的耐心和寬容。很多時候,自卑的人並不是能力有所欠缺,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為10,因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發揮出來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裡這就是無能的體現,他無法得到認可和信任,再加上他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別人對於他的不客觀的評價,就這樣迴圈往復最終成了死迴圈。

不能否認的是,凡是與神經官能症扯上關係的人都與童年不太愉快的經歷有關。心理學發展至今,還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對結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會去做預防工作。而對於急於擺脫過去傷痛的人來說,渴望的並不是我為什麼得病,而是我應該如何自我治療。畢竟神經官能症與身體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種醫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真正的關節在於患者自身的覺醒。

如果想解決自卑問題的朋友,我建議暫時不要讀這本書了。可以去看看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書,至少可以看到希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