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韓英民:家鄉的菜薺餾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8W
散文 | 韓英民:家鄉的菜薺餾

散文 | 韓英民:家鄉的菜薺餾作文

我的家位於美麗富饒的魯西北平原。祖祖輩輩延續著一年兩收的種植習慣,收了小麥種玉米,收了玉米種小麥。即夏天收小麥,老百姓稱為“細糧”,秋天收玉米為“粗糧”。圍繞著細糧和粗糧,聰明善良的人們,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誕生了一套賴以生存的飲食文化。菜薺餾就是在演變過程中總結出的一種粗糧主食。

菜薺餾,說白了就是用玉米麵包的包子,屬於“粗糧細作”。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比較複雜,關鍵環節在和麵,和稀了易散包不成個,和稠了易開裂不好看。記得母親包的菜薺餾既好看又好吃,皮薄、餡多、味道純正。和麵、調餡、包薺餾、燒火一人完成。玉米麵和好後放到一邊,將白蘿蔔事先切成片煮熟,裝在籠布里擠出水分剁碎入盆,加入油脂渣(家裡人稱“油脂拉”)、蔥薑末、鹽以及自制的花椒麵,舀上兩勺豬油,調成餡。母親抓一塊麵雙手擠成麵皮,一手拿著麵皮,一手舀上餡,兩手和攏不停的揉團,直到不露餡為止。將鍋裡添上水,放上篦子,鋪上籠布,把包好的薺餾直接放到鍋內的篦子上,蓋上鍋蓋。和包包子不同的是不用醒面。

母親先點燃麥秸,然後引燃玉米秸稈或棉柴,來回有節奏的拉著風箱,不斷向鍋底添柴火。聽著呼哧呼哧的風箱聲,以及劈劈啪啪柴火燃燒的聲音,我早已迫不及待,大約二十分鐘,一鍋黃燦燦的菜薺餾出鍋,我總是搶先拿一個咬一口,既燙嘴又燙手,急忙扔到碗裡,這時,菜薺餾因被我咬開香氣四溢,那種油脂渣的焦香和白蘿蔔的清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真的難以用語言說清楚。不一會兒,我就會把一個菜薺餾狼吞虎嚥的幹掉。有時母親還挖來各種野菜做原料,包成薺餾也很好吃。我出生於六十年代,那時,由於生活條件差,油脂渣是包包子、菜薺餾和炒菜的上等原料。買一塊肥豬肉切成片,放到鍋里加溫,把裡面的油煉出來,剩下的就是油脂渣。與我年齡相仿的大都有吃過油脂渣的經歷。一位領導說起她們小時候的事,由於姊妹多,吃飯時爭先搶菜裡的油脂渣,如果姐姐多搶到幾塊,父母就要打手指,意思是要讓著妹妹一點。朋友守紅則談油脂渣色變,一次,守紅放學後,感覺有些餓了,她跑到灶屋,抓了一小把油脂渣美滋滋的吃了起來,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會兒,她的胃裡翻江倒海,嘔吐不止,從此,她再也沒有吃過油脂渣,至今談起來還耿耿於懷。但用油脂渣包的菜薺餾確實風味獨特,到如今還有一些家庭精心煉出油脂渣,包包子或菜薺餾。歷史上還有兩個有關菜薺餾的傳說:一種說法,菜薺餾是由扁鵲發明的。一年春天,瘟疫肆虐,扁鵲便用有藥用價值的野菜,灑裹上玉米麵蒸熟,發給百姓吃,既治好了病,又充了飢,深受百姓喜愛,迅速在民間傳開。因為做法發生在齊國,烹製的方法是“餾”,人們稱之為“齊餾”。

另一種傳說源於曹操。說是曹操的寶馬,一天,突然生病了,曹操非常傷心,就讓士兵牽著馬到野外遛遛。沒想到,馬嚼食了地裡的野菜,竟然好了,曹操大喜,令士兵都給馬餵食野菜。後來發現野菜拌上粗糧也很好吃,就讓士兵在遛馬的地方,挖來野菜與糧食拌在一起蒸著吃,此做法傳到民間,被稱為“齊遛”。傳說歸傳說,歷史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無論是用野菜還是蔬菜,都是百姓在勞動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這種“粗糧細做”的菜薺餾一直延續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