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6W
       當去接觸不知道的一個情況或事件,我們有必要弄明白問題情況,並將獲得的成果展現於調查報告中。快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在辦學6年多來,隨着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截止2016年3月,在校幼兒(國小生)353名,留守兒童288名,佔學生總數的81.6%,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本次調查,主要是針對(以下就稱“我校”)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該校留守兒童基本概況:
 
_X是_省內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市州,_縣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我校地處革命老區東瀼口鎮二淌埡,服務範圍以東瀼口鎮、溪丘灣鄉為主,輻射巴東江北沿渡河、官渡口兩鄉鎮,是集老、少、窮、庫、山於一體的貧困地區。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仍然處於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的現實,很多人為了改變現狀,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代同堂家庭,年輕人外出打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親戚來照顧或者乾脆送到我校校託管,這就是我校留守兒童的來源。
 
在我校留守兒童中,79%的孩子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或不良習性。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也正是這個羣體,為我們課題實驗提供了難得的教育資源和實驗資源。
 
該校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我們對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佔留守兒童53%。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説説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學習懶散,喜歡惹是生非,規則意識特差。
 
二是無能為力,只管“吃”的放縱型,佔留守兒童35%。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説説而已。關心孩子發展,引導孩子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温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大人”。
 
三是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佔留守兒童12%。
 
在調查的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
 
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的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低段的學生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高段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四年級以上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5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學習動機模糊。
 
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
 
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ZUI早ZUI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該校留守兒童問題的原因分析: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衞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
 
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脱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脱的困境。當ZUI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ZUI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煙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説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調查中,我們通過電話交流和家訪發現: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對策分析:
 
從我們課題組實驗,特別是在調查中發現: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提出“”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的建議,具體包括五個方面:
 
1、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文件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為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要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2、以民間組織為依託,培養和扶持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優勢,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我們通過課題實驗,創辦的留守兒童親情之家,解決了部分留守兒童教育、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
 
3、動員全社會參與,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千萬不能搞一股風,每到六一或者春節做做樣子,也不能把留守兒童工作甩給關工委、團委、婦聯和工會,這些組織的力量很薄弱,沒有政府的長期行為是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建立以縣鄉人民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刻不容緩。縣鄉政府要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基層政府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4、營造氛圍,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
 
這些年來,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特別是少年兒童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在大力宣傳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的同時,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5、堅持全面發展觀,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
 
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這就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時下,新農村建設熱火朝天,精準扶貧如火如荼,貧困農村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區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説是從未盼到過大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
 
因此,落實黨中央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錦上添花固然重要,雪中送炭更有必要。不僅要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要切切實實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ZUI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調查時間:1月25-2月6日
 
調查地點:_鄉村
 
參與人員:謝建業
 
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大多數人選擇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孩子留給老人或親戚照看。農民的收入雖然提高了,但是孩子卻失去父母的愛,學習無人監督和指導,孩子的教育成了問題。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我們應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幫助農村留守兒童。
 
近年來,農村的農民為了增加收入,丟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雖然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這還是有一些負面影響,如留守兒童問題。
 
我走訪了_市政府,調查顯示:_市有2000萬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
 
我到_市正陽縣永興鄉進行了實地調查,總結一下幾點: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孩子的監護人大多數是年紀比較大的老人,他們的文化水平低,孩子在家裏無人輔導。由於老人在家有家務,他們很少或沒有參加家長會,也就無法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所以孩子的文化成績很低。這種趨勢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2.缺乏父母愛,性格心理存在缺陷
 
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缺乏父母的愛,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利於孩子成長,不利於社會的安定。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
 
1.社會經濟發展,交通改善
 
隨着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工廠增多,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交通便利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流動。
 
2.地區教育差異和教育制度的限制
 
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3.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三)對問題的建議
 
1.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從入學教育、學校建設、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進城就學問題,並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的歧視性待遇,確保流動兒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政策的落實,解決一些有條件攜帶子女到城市讀書的農村流動父母的後顧之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