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附表格]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9W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附表格]

   中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所面臨的內外壓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壓力已超過了他們所能負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紛擾的、不利的、危機重重的後果。國內有些調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適應不良的學生所佔比例較高。那麼,當前**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帶着這一問題,我們開展了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以期瞭解當前**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縣各中學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對策性建議,也供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人士參考。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採取隨機分層整羣抽樣的方法,選擇**縣近郊的5所中學,其中高中一所,職高一所,國中三所,隨機選取每個學校每個年段的班級各一個,合計15個班級共699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七年級學生108人,八年級學生121人,九年級學生169人,高一學生119人,高二學生113人,高三學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實際發放問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於7分的問卷35份,實得有效問卷664份,有效率為回收總卷數95.0%。
  2、調查工具:採用華東師範大學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適用於綜合檢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MHT共有100個題項,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一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該測驗覆蓋面廣,篩選率高,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8個內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每個題項後有“是”和“否”兩個答案,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進行選擇。8個內容量表得分累積起來,就是總得分。分量表從整體上表示焦慮程度強不強、焦慮範圍廣不廣;而總得分則表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該測驗以整個量表在65分以上,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作為指標來考察其心理健康狀況。[找材料 到大-祕-書-網 -網上服務最好的文祕資料站點]如果一個學生的總分超過了65分,説明該生的總焦慮水平較高,範圍較廣,有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8個內容量表中,任何一項標準分達到8分以上時,表明該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到需有針對性地輔導程度。
  3、調查方法:本調查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配合給予統一指導語,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集體施測。所有數據資料均通過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二、調查的初步結果
  1、**縣中學生心理健康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一般,具有正常的焦慮水平。從表一可以看出,被調查的664名中學生其總焦慮傾向標準平均分為38.40,處於中等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即8種焦慮傾向標準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屬於低焦慮水平;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在65分以上,屬於高焦慮水平;35分到65分之間的,屬於中等焦慮水平),另外,在各個內容量表的得分上,學習焦慮得分最高(M=8.02),處在異常焦慮水平(焦慮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下,屬於焦慮正常,超過8分,屬於異常焦慮)。從表1也可得知,單項高分
  (8分以上)所佔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為:學習焦慮
  (57.8%,384人)、身體症狀
  (22.3%,148人)、過敏傾向
  (19.4%,130)、自責傾向
  (17.5%,116人)、對人焦慮
  (9.5%,61人)、恐怖傾向
  (6.5%,43人)、衝動傾向
  (4.4%,29人)、孤獨傾向
  (2.3%,15人)。
   表1 664名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和總量表上的得分
   學習 對人 孤獨 自責 過敏 身體 恐怖 衝動 總焦慮
   焦慮 焦慮 傾向 傾向 傾向 症狀 傾向 傾向 傾向
   平均分 8.02 4.66 2.765.39 5.62 5.34 3.34 3.23 38.40
   標準差 2.85 2.11 2.06 2.17 2.15 2.81 2.54 2.23 12.36
   檢出率57.8% 9.2% 2.3% 17.5% 19.4% 22.3% 6.5% 4.4%
   1.66%
  
   在被調查的664名學生中,41.41%的學生
  (275人)分數在35分以下,説明這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分數在35分-65分之間的學生有378人,佔所有被測學生的56.93%,這部分學生處於中等焦慮水平,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導和教育;分數在65分以上的學生11人,佔被測學生數的1.66%,處於高焦慮水平,屬於心理不健康的人羣,對於這些總焦慮傾向較強、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需要制訂特別的個別輔導計劃,要重點輔導。
  2、不同性別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統計結果顯示,**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獨傾向和衝動傾向外,其餘六個分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於男生,而且都達到了極其顯著的差異,這個説明女生的總體焦慮程度要高於男生。
   表2 不同性別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男生(n=309) 女生(n=355)
   T值
   P值
   M
   SD
   M
   SD
   學習焦慮 7.42 2.99
   8.55 2.61
   -5.167 0.000
   對人焦慮 4.29 2.19
   4.97 1.99
   -4.189 0.000
   孤獨傾向 2.78 2.14
   2.74 1.99
   0.281 0.779
   自責傾向 4.99 2.11
   5.73 2.17
   -4.432 0.000
   過敏傾向 5.34 2.19
   5.87 2.09
   -3.175 0.002
   身體症狀 4.95 3.04
   5.68 2.55
   -3.380 0.001
   恐怖傾向 2.80 2.46
  3.81 2.53
   -5.226 0.000
   衝動傾向 3.08 2.32
   3.37 2.14
   -1.668 0.096
   總量表 35.68 13.07
   40.76 11.19
   -5.387 0.000
  
   説明:在這裏n表示被調查的個體數目;M表示平均數;SD表示標準差;T值是兩個數字相比的一個比值;P值表示顯著性,如果P值小於0.05,那麼説明相比的兩個數字存在差異,下同。
  3、不同年齡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後發現,國中生和高中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經過比較得知,國中生在這四個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於高中生。由此可見,高中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要好於國中生。具體比較可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國中生(n=378) 高中生(n=284) T值
   P值
   M
   SD
   M
   SD
   學習焦慮 8.43 2.77
   7.49 2.87
   4.265 0.000
   對人焦慮 4.97 2.14
   4.25 1.20
  4.385 0.000
   孤獨傾向 2.83 2.11
   2.66 1.99
   1.068 0.286
   自責傾向 5.68 2.11
   5.00 2.20
   4.058 0.000
   過敏傾向 5.70 2.07
   5.52 2.56
   1.016 0.310
   身體症狀 5.52 2.88
   5.11 2.70
   1.850 0.065
   恐怖傾向 3.51 2.56
  3.12 2.51
   1.968 0.049
   衝動傾向 3.35 2.29
   3.08 2.14
   1.527 0.127
   總量表 39.98 12.14
   36.30 12.35
   3.828 0.000
  
   同時,對初
  一、初
  二、初
  三、高
  一、高
  二、高三的學生進行方差分析後發現,各個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症狀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異。經事後檢驗發現,在學習焦慮方面,九年級學生要顯著高於高
  一、高
  二、高三以及七年級的學生;在對人焦慮方面高
  一、高二的學生要顯著高於九年級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七年級學生要顯著高於高
  一、高三的學生;在身體症狀方面,九年級學生要高於各個年級的學生,但是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量表上,九年級的學生要高於高
  一、高二的學生,七年級學生要高於高一學生。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九年級時期是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多發期。
  4、不同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表4 不同學校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梅中(n=119)二中(n=138)雲職(n=136)三中(n=121)雲中(n=150)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學習焦慮8.38 2.56 8.41 2.83 7.71 2.87
   8.50 2.91 7.29 2.86
   對人焦慮4.56 2.03 5.00 2.06 4.33 2.05
   5.32 2.30 4.17 1.96
   孤獨傾向3.06 1.93 2.43 2.08 2.63 1.90
   3.07 2.27 2.69 2.08
   自責傾向5.80 2.20 5.45 2.06 5.46 2.25
   5.83 2.06 4.57 2.07
   過敏傾向5.77 2.03 5.62 2.03 5.60 2.20
   5.71 2.17 5.45 2.32
   身體症狀5.53 2.52 5.47 3.16 5.13 2.60
   5.56 2.90 5.09 2.79
   恐怖傾向4.11 2.64 3.10 2.46 3.15 2.54
   3.38 2.51 3.09 2.50
   衝動傾向3.53 2.17 3.09 2.20 3.00 2.27
   3.45 2.47 3.15 2.02
   總量表 40.74 11.66 38.57 11.56 37.18 12.61 40.83 13.15 35.51 12.10
  
   對數據的統計後發現,不同學校的學生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可見表4。
   對五個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各個量表以及總量表的得分進行方差分析可知,五個學校在學習焦慮(F=4.98,P<0.01=、對人焦慮(F=6.98,P<0.001=、自責傾向(F=7.94,P<0.001=、恐怖傾向(F=3.65,P<0.01=以及總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異。經過事後比較發現:在學習焦慮上, 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二中、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對人焦慮方面,雲中的學生要好於二中、三中的學生,而職高的學生也要好於三中的學生;在自責傾向方面,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二中、三中和職高的學生,而其他幾個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在恐怖傾向方面,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的學生;而在總量表上,也是雲中的學生要好於梅中和三中的學生,而其他學校之間則不存在差異。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本次調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學生的問卷(佔了所有被調查學生的8%),並對畲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具體可見表5。
   表3 不同民族學生在各個內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比較
   漢族(n=611) 畲族(n=53)
  T值
   P值
   M
   SD
   M
   SD
   學習焦慮 8.00 2.64
   8.25 2.64
   -0.590 0.556
   對人焦慮 4.66 2.12
   4.68 2.03
   -0.078 0.938
   孤獨傾向 2.78 2.09
   2.55 1.67
   0.780 0.436
   自責傾向 5.68 2.11
   5.00 2.20
  4.058 0.000
   過敏傾向 5.60 2.15
   5.92 2.13
   -1.067 0.286
   身體症狀 5.35 2.82
   5.30 2.77
   0.112 0.911
   恐怖傾向 3.40 2.57
   2.62 2.07
   2.143 0.032
   衝動傾向 3.22 2.18
   3.42 2.71
   -0.624 0.533
   總量表 38.42 12.47
   38.17 11.04
   0.141 0.888
  
   從上表可以得知,漢族學生和畲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方面存在差距,漢族學生在該方面的得分要高於畲族的學生。這説明漢族學生對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懼感要強於畲族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畲族學生的樣本不足所引起的無差異的假象,這個有待今後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三、調查結果分析
  1、**縣中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調查顯示,目前**縣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一般,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只有41.41%處於低焦慮水平,而有56.93%處於中等焦慮水平,而有1.66%處於異常焦慮狀態,由此可見**縣中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對於存在中等焦慮傾向的學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十分需要通過學校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幫助,若焦慮異常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此外,對於處於異常焦慮傾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是處於心理不健康的羣體,總體焦慮傾向較強、焦慮範圍較廣,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進行心理治療,這部分學生不容忽視。
  2、男女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總體不如男生,這個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結果相似。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以及總量表上的得分都顯著高於男生。
   造成兩性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社會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對自己的期望,失敗的歸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男女生對成敗歸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將自己的成敗歸因於運氣,而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運氣;而男性則更多的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於任務艱難。這種歸因導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顯然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專業有決定的影響。而且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個弱者的形象,學習成績不好認為是性別差異造成的,認為男生天生比女生聰明,而沒有從其他方面找原因。特別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對婦女的歧視都嚴重地挫傷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制約着女生各方面的發展。
   其次是生理因素,由於女生性意識的萌生比男生約早一年的時間,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現得更早,更明顯,他們變得易害羞、難為情,而且青春期的發育早於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對勝利的變化和月經的來臨有一種神祕感和恐懼感,所以常處於焦慮不安中,有時莫名其妙的緊張,特別是在與人交往時尤為突出,於是產生了對人焦慮。
   男生在孤獨傾向和衝動傾向上的得分要高於女生,但是沒有達到顯著差異的水平。這個可能與男生的性格有關,人們在教育過程中賦予男生的形象是生來就剛強,為此在感情上不輕易外露自己,長此以往心中苦悶無處訴説,產生孤獨感,而女生較男生更喜歡找人傾訴,心中的不快易化解。在衝動傾向方面,可能與男生更多地表現出攻擊、多動和違紀等外向行為有關。
   綜上所述,加強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和心理輔導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
  3、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九年級年級在各個年級中問題最多,是心理問題的多發期。這主要因為,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的高峯期,在生理上,他們已基本上發育成熟,在心理上,國中三年級學生的智力發展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發展使他們的某些觀點或看法很深刻。基於以上兩方面的發展原因,九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漸形成並有着極強的自我意識,他們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設計,但由於對自我形象過度敏感,他們過於着重別人對自己的外在評價和成敗得失的評價,以至於產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責等。
   同時,九年級學生面臨會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遭遇的學習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機,使得個體的心理狀態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和不平衡性,這將直接影響學生成就動機模式的確立,並由此影響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進一步影響個體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發展。
  4、不同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由調查結果可知,總體上,雲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於其他幾個學校較好。這個可能是因為**中學和其他幾個學校相比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
  5、不同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的分析
   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調查的漢族和畲族學生只是在恐怖傾向上存在差異,漢族學生要高於畲族學生。這個可能是由於當前的家長給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護型的,使他們缺乏性格上的各種鍛鍊,依賴性和獨立性都比較差,所以成長過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幫助就感到不安和沒有着落。恐怖傾向的產生大多與家庭的過分保護有直接關係。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學校和家庭,也包括社會環境。就學校因素來説,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升學率仍然是衡量學校和教師好壞的標準,只顧考試課程而隨意增加超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試科目的現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數教師自身人格偏異及不健康的教學行為,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就家庭因素來説,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普遍過高。他們或者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主觀地給孩子確立一個理想的目標;或者把孩子奉為“上帝”,使孩子擁有無限的權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就社會來説,功利主義的主導性傾向和大眾傳媒的消極因素,使青少年處於一種無所適從和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他們要面臨升學、就業、交友、休閒等各種生活壓力,特別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發展的性心理之間的矛盾,導致產生心理不適應,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不協調。需要指出的是,中學生在衝動、自責、過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其原因主要還是來自對學習、對考試的一種焦慮反應,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困擾,仍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更加應該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根據我們調查分析發現,改善和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實效,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長要注意兒童早期人格的培養
   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大多是兒童早期教育和社會交往帶來的精神發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剝奪、童年的經歷有時甚至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生活態度和心理體驗。如果在人生早期
  (一般指0-6歲)得到適應最佳教育將會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家長要加強兒童早期的獨立性和自制力的訓練,要抓住這一時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開發或優良品德的早期薰陶。家長還應經常調整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期望值過高或過低都不好,家長只有設法使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同時在實現期望過程中應該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對原有期望進行調整,才能減輕孩子的壓力。應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這樣才能較好地運用符合子女身心發展實際的科學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2、讓子女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我國自古以來,提倡在家長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讓子女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育人方法。孔子説:“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説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視在實踐活動中培育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持之以恆,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從中得到鍛鍊,並幫助子女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3、家長要重視家庭環境的優化
   家庭環境的優化不僅應體現在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氣氛;還應體現在家長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長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實踐中受到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積極影響。對於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為表現,家長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勵、強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顏元説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指出表揚的效果優於批評,因此在教育中,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以“表揚”和“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為了幫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糾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可以適當採取不損害孩子身心為比標準的懲罰。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教育子女,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用簡單的手腕來應付,是無濟於事的。”為此,家長應瞭解有關教育以及兒童心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學校教育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機械地按照預設的一套模式向學生強行灌輸,使學生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這個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抹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應將中學生由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轉向以提高素質為核心的教育軌道上來,它有助於中國小教育走出狂熱追逐高分、升學競爭愈演愈烈的誤區,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痼疾,把開發人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根本目的和最終任務,才能在教育內部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發生。
  2、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要糾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傾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學校正常的教學中去。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從他助到自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可以採取宣傳普及心理學常識(通過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講座的形式等)、開展一對一的心理諮詢以及推廣集體輔導、朋輩輔導的形式,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獲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時還可以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治。
  3、加強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一定要講究實效、慎重、科學,並注意把握時機。根據上海等地對中學生進行性教育的經驗,八年級年級是性教育的關鍵期,從這是開始系統地對他們進行有關方面的教育,並將這種教育有計劃的延伸到高中階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師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
   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通過講座、討論、宣傳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聘請有關專家和教育先進工作者介紹符號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經驗,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以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5、重視家校溝通的途徑
   建立家庭和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積極相互配合,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學校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去影響和教育子女,這樣有利於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
  6、重視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課餘時間參加業餘活動,有利於中學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精神世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使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鍛鍊,多種需要得到豐富,心理緊張得到緩解。其結果是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腦力、體力的效率,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積極引導青少年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對於學生來講,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鍛鍊培養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質。青少年首先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對心理衝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悦納自我的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凡是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與本人實際情況越接近,表現自我防禦行為就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特別是女同學要擺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充分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第三就是要學會自覺地調控情緒,保持積極的、健康的情緒,學會自我疏導不良情緒,使消極的情緒對身心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科學用腦,這個對處於緊張學習階段的高
  三、九年級年級學生尤為重要。
   總之,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錯綜複雜的,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應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