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計劃彙報材料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5W
國培計劃彙報材料
今年9月20日至11月22日,我們20名語文教師帶着對知識的渴求,帶着各級領導的重託,齊聚隴東學院,參加了 “國培計劃甘肅省農村中國小骨幹教師脱崗置換培訓”。 本次培訓是由國家教育部、財政部主辦,隴東學院承辦。在隴東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他們精心策劃和有效的組織下,培訓內容切合需要,既有理論提升又有實踐聽課;既有專家講座又有互動交流,既有緊張的學習,又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我們參加培訓的學員一致認為辦得很成功,效果很好。
下面我便將這次培訓的內容主要歸納為四方面向大家作一個彙報。
一、教師職業禮儀
總的來説,教師職業禮儀可以概括為:內強素質,外塑形象。
內強素質。首先,教師必須具備德高為先的內在美。具有奉獻精神,具有淳樸善良之心和責任心,具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具有特有的專業情意。
其次,教師還要具備學高為師的外在美。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具備寬廣深厚的知識和純熟的專業技能。
外塑形象,主要指教師儀容端莊,言談得體,舉止文雅。這些會讓我們教師在學生、家長和同事中樹起美好的個人形象。外塑形象是積極的向上的形象,而不是東施效顰。教師職業禮儀一般有以下五方面需要注意:
1.教師的儀表禮儀
得體的衣着和優雅的儀表。教師穿着得體,彰顯內在素質。得體的衣着一般表現為:整潔,大方,端莊,得體。着裝要與時間,地點,場合相適應。要求色彩少(不超出三種),質地好,款式雅,做工精,搭配準。禁忌:過分雜亂,過分鮮豔,過分暴露,過分透視,過分短小,過分緊身.
優雅的儀表:髮型簡潔大方,化粧濃淡適宜,飾品巧妙搭配,談吐文明規範,舉止親切有禮。
其次是良好的精神風貌。主要表現為振作的精神,高昂的情緒,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熱情和堅定的意志。
2.教師的語言禮儀
規範的職業語言將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有利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言談,言談得法。語言柔和動聽,語調恰當、富有節奏;發音純正、語句流暢;語言清晰明白。俗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印證了言談在人際交往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教師的課堂禮儀
要求教師精神飽滿,表情親切,舉手投足,張弛有度。而不是萎靡不振,東倒西歪,前倚後靠。
4.教師的校園禮儀
符合教師的言行規範。如不亂扔垃圾,不嬉戲打鬧,不坐在花園邊上等。
5.教師的社交禮儀
要展示出文明優雅的姿態美和行為美。一個教師出了校園,不僅代表自己,更代表我們整個教師羣體形象。讓我們的行為美提升教師羣體在社會中的地位。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地位)
1.教育是一種慈善事業
這個説法是隴東學院的元老級人物閆果知老師提出的,他指出了我們教育的本質。一般意義上來説,我們認為逸夫捐助的教學樓和姚明舉辦的姚基金是慈善事業。可是作為教育,它有其獨特的特殊性。我們捐出的不是錢,捐出的是愛心,這一點和一般的慈善事業有共性,更重要的是我們教育的人文性,這是一般慈善事業所不具備的。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來説,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我們的教育可以使一個學生頂天立地,取得做人的尊嚴,並且能在社會中不斷增值。良好的教育可以改變學生的命運,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學習改變命運,知識創造未來。用我們的心血浸染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從我們身邊走過的學生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所以,老師是光榮的,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就是當之無愧的慈善事業!
我們經常説教師的地位不高,網上的很多言論很能説明我們老師的在羣眾中的形象。(舉例子)現在,當我們聽到有人説教師是太陽低下最光輝的事業,或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時,我們感到這不是在誇獎我們,而是諷刺。可是有誰能提高我們的社會地位呢,不言而喻,只要我們自己。地位是自己決定的,是由學識和能力決定的,是不斷學習提升的,而不是由職業決定的。身為老師,我們不比他人第一等!作為讀書人,堅守我們內心深處最美的那份天地,不跟着功利和世俗跑,跟着自己的精氣神跑。學生是我們最大的社會資源,他們的成才使我們最大的財富和安慰。有那麼多學有所成的孩子看着我們,關注着我們,不僅是現在,甚至是一輩子,所以我們應該挺起腰板給孩子們看,讓我們的脊樑是孩子們堅定的走下去的支柱。所以,我們教師也應該大器的活下去!
2.教師角色的轉變
(1)由鑽研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僅僅把精力和目光放在課本和學生上遠遠不夠,鑽進書本走不出來,看不到外界的變化,教死書,死教書,充其量只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教書匠,遠遠趕不上時代的發展,也就教不出富有創造力的學生。由鑽研型向科研型轉變,首先要解放思想,準確把握所教學科的主要特點,掌握其內在精髓,運用恰當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讓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其次,要像科學家一樣,在某一時段,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潛心研究,找出合理恰當的解決方法,並且整理記錄,當一個學科的有心人。在不斷探索中積累科研知識,是自己慢慢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
(2)由模仿型教師向創新型教師轉變
新一輪課改實行了七八年,我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教學模式,到底哪一個才是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實際呢。模仿來,模仿去,似乎成了東施效顰。這就要求我們勢必從單一的模仿型教師向創新型教師轉變。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在迷茫的模仿中探索最適合自己,最適合學情的教學方法。
(3)由工作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轉變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教學和思考同樣很重要。工作之餘,多問幾個問什麼,多從其他角度考慮的問題,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可以開啟學生多途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而且更利於我們教師的多元思維的開發。類似的一根筋,死板,老古董的概念也將漸漸從我們教師身上褪去。
(4)教師要由課程計劃的執行者轉變成課程的建構者,由教學的管理者變為學生髮展的指導者、合作者,由裁判學生成績的法官變為學生成長的促進者。
現代教育觀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校存在的主體。是學生的存在決定了學校的存在、教師的存在。學生及其活動是學校職能部門及其管理者的中心,學生的發展以及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展開的教學活動是學校一切活動的中心。學生是教師評價的主體,學生是教育任務完成的主體”。新課程的實施主要體現在課堂上,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需要通過課堂實踐才能真正落實於教學行為,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在課堂實踐中反覆磨練,才能見效。作為新形勢下的教師,必需澄清以下幾個理念:
一是牢固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意識。這兩句口號,我們喊了許多年,至今越來越多的教師提出質疑:教師和學生一個是“主導”一個是“主體”,究竟誰更重要?到底怎麼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係?
從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來看,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決定着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決定着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着班級風氣的優劣……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是“主導”。教師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對自身教學工作的反思,要形成這樣的常規思維模式:當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時,教師要勇於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利於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
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學生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居於“主體”地位。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自始自終成為主角,而不是教師的“自我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同樣需要形成這樣的常規思維模式: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在學生身上打主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儘量地讓學生去思、去做、去發展。
二是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由於受傳統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還伴隨有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這就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應大力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可以抓住以下重點。
鼓勵學生質疑。要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同樣一個問題,是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價值大不一樣。要把課堂教學的起點放在學生提出的問題上。我們所倡導的啟發式教學,教師的“啟”不是在於向學生提問題,而是重在啟發學生自己提問題。
要求學生自主預習:教師要常常這樣想也應該常常這樣做:我不講,先讓學生嘗試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學生嘗試的過程,就是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可以落實在課前預習環節上。 預習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沒有預習的課不能上’,‘預習不好的課不能上’。這裏的預習不是‘大放羊’,老師只簡單的説‘同學們預習某某課吧!’而是學生在老師提供的導學提綱指導下深入的預習——根據導學提綱上老師設計的問題要求,將教材上的基礎知識理解並識記,這個過程又包括小組合作討論,同桌相互提問檢查,小組長提問檢查,老師抽查等多種方式。在學生學習探究的過程當中,並不意味着教師無所事事,而是不斷收集分析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中的引導者。”
三是由單純的注重知識變為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系統培養。相對來説,接受知識是暫時的、變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態度、價值觀卻是持久的,影響學生終身的、形成後是固定難以改變的。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因為學生答錯一個知識點而大發脾氣,説過激的話,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損害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從此不再喜歡學這門功課。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高度重視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求。 在課堂教學中,要將知識作為一個載體,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求知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真正將“教書”的過程變為“育人”的過程。
三、課改的方向
(一)理念
1.堅守教育信念
身為教師,我們的本職就是教書育人。我們身系幾十個乃至成千上萬個學生的前途命運。所以,大意不得!前面説過,教育是慈善事業,教育同樣也是良心工程。既為教師,就堅持把這份職業做好。新時代下,必須把握課改的基本走向。
(1)關注學生終身發展。把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態度交給學生。並且培養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2)注重多元化教育。
(3)強調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教育不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把學生變成一個背誦機器。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注重動手實踐能力。科學文化知識和綜合實踐能力共同發展。
2.培養形象思維
這裏有兩個故事。一個是國小語文老師讓孩子造句,彎彎的月亮叫什麼?大部分孩子整齊的回答:彎彎的月亮像鐮刀。老師贊同很好!可當有個孩子説彎彎的月亮像豆角時,老師不僅沒有鼓勵孩子,反而説孩子的比喻不對。那麼這個孩子還會有下一個彎彎的豆角嗎?另一個故事是一個大學聯考滿分作文。作文是關於誠信的話題,大部分作文是人應該如何如何講誠信,理論邏輯不是問題。關鍵是用一個抽象的話題,去論證另一個抽象的問題。到頭來能説明一個什麼樣的問題?而獲得滿分的這篇作文是這樣寫的:他例舉了三國關羽赤兔馬的故事。關羽死後,他的座騎赤兔馬被吳國獲得,可是,赤兔馬從來不吃吳國的水草,最後餓死。原因是它只忠於關羽。用這個故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再加上關羽的義,我們不難理解誠信的內涵。這兩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形象思維。可惜的是,在前一個故事中,孩子彎彎的豆角被老師折斷了,孩子用活靈活現的豆角展現的月亮變得極其暗淡。如果幾十年後我們的月亮還只像彎彎的鐮刀,那豈不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那麼什麼時候培養孩子的形象思維?什麼時候學生學的最好呢?
(1)當學生有興趣時,他們學得最好。(關鍵是如何做到讓學生有學習興趣)
(2)當學生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他們學得最好(大課的老師配合很重要)
(3)當教學內有多種方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舉例:把孩子帶到樹林裏感受秋天)
(4)當學生的思維得到挑戰時,他們學得最好。(沒有思維,一定不會有學習)
(5)當學生髮現知識的個人意義時,他們學得最好。(即和以前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時)
(6)當學生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時,他們學得最好。
(7)當學生被鼓舞和信任時,他們學得最好。(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自尊)
(8)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時,他們學得最好。(能自食其力,同時有點貢獻,希望取得進一步成功)
(9)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得最好。(獲得成就感)
(10)當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得最好。(老師的個人魅力)
(二)形式
洋思或者杜郎口(導學案)教學理念科學合理的運用
別人總結出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結合地方特色、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本校校情,一切從實際出發,探討出符合自己學校需要,適合學校發展的校本化模式。學習“杜郎口現象”,更重要的是學習和樹立新的課改理念,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關係的變化,學生學習主人翁地位的真實確立,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和教案上,也不是停留在思想上和理念上,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上,落實在課堂上。杜郎口學校幾乎每一個教師都能公開批評和反思自己的教學,並與同行之間相互批評指正,在這種相互批評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不斷樹立新的的教學思維,不斷的取得進步,不斷的獲得成功;以實現教師羣體整體水平的提高,以達到學生整體成績的提升。新課改課堂的明顯特徵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課堂教學要由過去只關注結果,忽視過程,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後續學習的鋪墊。
2、教學要求由過去過多強調共性,轉向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發展。
3、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溝通和交往的過程。
4、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只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四、反饋三所學校課改成果
(一)成果(各校最有特色之處)
慶陽區北街實驗學校(課改)
慶陽區黃官寨實驗學校(建設:實驗樓,食宿,校車,軍操)
慶陽區齊家樓初級中學(作為重點)
——讓學校成為師生終生留戀的地方
創建於1987年的齊家樓初級中學,位於什社鄉和温泉鄉交界處,雖然硬件建設比較薄弱,但學生們的讀書生活卻從來沒受過干擾。當被問及現在為什麼要開展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時,校長李建忠介紹説:“區上不僅給補買書的錢,而且還直接買書送給學校。去年5月份區上就給我們送了一百多本好書,書多了,學校的‘新課程改革’和‘經典誦讀’才能步入正軌!”
在齊家樓初級中學的教室裏,筆者沒看到講桌和講台,教室的三面牆壁上有四塊黑板,上面寫滿了學生們有些稚嫩的粉筆字。提起這件事,剛從吳家川國小升入齊家樓初級中學的七年級學生賀有朋迫不及待地講了起來:“我們原來的學校一直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一動不動地聽着,很多時候對知識都是似懂非懂的;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們自己上台講,每位同學都認真地預習、探究,只有自己先弄懂了才能給別人講呀,我已經上去講了好幾次了,還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在齊家樓初級中學,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每個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黑板,以備上課講解課文、習題之用。課堂教學開始時,每個小組在自己的黑板上寫上所要講解的題目,然後由小組成員自由上前向全班同學講解,並由其他組員加以補充,最後老師進行點評和強調。
提起這個變化,9年級的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劉忠鋒老師説:“過去上課普遍都是課前備好課拿到課堂上照本宣科,一講就是近40分鐘,結果是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們卻大部分‘左耳進、右耳出’,學習效果不好,成績很難有提高。現在就不一樣了,學生自己講課,課前預習、鑽研的風氣比較普遍,擺脱了過去‘灌耳音’式的教育;老師也在一定程度上從課堂上‘解放’了出來,更加註重了我們自身的提高。”
正如齊家樓初級中學校長李建忠所説的:“在農村,很多學生就是家長的‘核心利益’。”齊家樓初級中學一直也是本着這樣的理念進行教育改革的,學校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建立了家長委員會,積極邀請學生家長進入開放式的課堂參觀,並歡迎家長不定期對學校“突然襲擊”,實現了學校和家長的交流互動,使家長對學校和學生都有一本清晰地賬。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每天早晨10點,伴隨着學生的齊聲吟誦和整齊劃一的動作,“國學操”——《弟子規》都會在齊家樓初級中學的操場上準時“上演”,這套由齊家樓初級中學自己編排的新“體操”,已經成為了學生“學習經典國學、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齊家樓初級中學,寓教於樂的事例並不在少數,每週一的升國旗儀式,國歌都是由學生豎笛合奏的。這種身體力行的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構成了齊家樓初級中學新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曾經齊家樓初級中學學生的素質是讓很多老師都大為頭疼的,校長李建忠回憶説:“我剛到齊家樓初級中學的時候,在每個老師的辦公室門口都做了一塊老師介紹牌,結果沒過多久老師的照片就被學生劃得看不清了;學校為了做景觀牆粉刷了一塊牆壁,結果第二天就有學生將墨水潑的到處都是,重新粉刷重新潑,難以杜絕”。
齊家樓初級中學新課程改革之後,開始在全校推廣學習國學經典,每天早晨6:30—7:00“晨誦”都會在每個班級開展,而以《弟子規》、《道德經》、《論語》為主的國學經典叢書也走上了齊家樓初級中學每一位師生書桌,一時間,齊家樓初級中學“人人讀國學、人人誦經典”蔚然成風。“晨誦”對新入學的7年級3班學生齊國強充滿了新鮮感,他自豪的説:“我已經能背誦《弟子規》了,《三字經》和《觀滄海》也記了一些,學校統一訂購的書導讀、背景、註釋都有,老師也會講解,這些書我都能讀懂!”
“讓學生讀得懂,用傳統國學影響學生”是齊家樓初級中學“晨誦”的主要目的,學校的校園環境也積極與這種理念相契合。銘刻《詩經》、《唐詩》的景觀牆,“以老子為友、以孔子為友,更要以道德為友”的校訓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國學讓每個學生的素質都為之一變。現在步入齊家樓初級中學的校園,綠樹成陰卻連一片落葉都難找到,課間沒有一個學生在追逐打鬧,一切都顯得安靜而井然有序,學校風氣煥然一新。
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曾經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齊家樓初級中學“閲讀”已經成為了每一位師生的“必修課”。“午讀名著”被作為校本課程確立了下來,學校為每一位學生都編制了具體的讀書計劃,據李建忠介紹,學校專門編寫了《好書推薦導讀本》,推薦中外名著100本,精讀36本、泛讀74本都在導讀本中有詳細説明;而且齊家樓初級中學在每個班級都推行“全班共讀一本書”的活動,師生間通過交流心得體會,既提高了自身又使班級更團結。書籍閲讀並不完全是齊家樓初級中學“午讀”的全部內容,如李建忠所説:“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是隻會學習的書呆子,結果到了大學、出了社會什麼特長都沒有,我們引入豎笛、快板評書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之外的興趣和特長,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氣質。”將豎笛、快板評書、書法納入“午讀”是一項成功的嘗試,自編快板《説安全》、豎笛合奏《歡樂頌》、快板評書《赤壁之戰》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藝術的激情。對很多學生而言,告別了動畫片、電視、遊戲,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論語》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自省”在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是為很多名家所推崇的。“暮省”是齊家樓初級中學每天的“必修課”,而且這種“暮省”是落實到書面的,具體的內容就是寫成長日記和隨筆。同時“暮省”是面向全校的,不僅學生要寫,老師也要寫。
筆者在齊家樓初級中學每一個學生的書桌上都能看到一本由學校統一定製的學生日記本,在學校的成果展示室裏,筆者也看到了很多學生已經寫滿的日記本和老師的教學隨筆,內容或一日反省、或讀書心得、或教育體驗。
齊家樓初級中學的課改已經進行了兩年,在此期間有過“路在何方”的疑惑,也有過“可能出現成績下降導致課改失敗”的擔憂,但是齊家樓初級中學通過出外考察學習,結合自身實際反覆探索,及時克服了課改中所遇到的困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齊家樓之路”。
相信人的潛力、挖掘人的潛力。這是齊家樓初級中學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依靠現有資源搞好教育”一度是李建忠校長面臨的首要問題,隨即一場“只要行動,就有收穫”的主題行動在齊家樓初級中學全面展開。課改指導小組的建立、晨思會的推行、遠赴名校的考察學習都使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通過課堂教學改革的變相鼓勵方式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探究能力也發生了質的變化。20XX年在各項期末評比中齊家樓初級中學列西峯區第二名。20XX年第一名。
尊重學生,因材施教。在齊家樓初級中學沒有所謂“差生、後進生”的説法,班級實施分組之後,針對8人小組和6人小組的人數不同,齊家樓初級中學的老師稱其為“8號學生”或“6號學生”。在分組幫扶過程中,推翻了傳統教育所推行的“1號”幫“8號”,而是“ 1號學生”幫助“4號學生”或“5號學生”。李建忠對此的解釋是:“如果‘1號’同‘8號’合作,那麼很多時候都會成為‘1號’的‘一言堂’,‘8號’一切都會依賴‘1號’,自尊心、自信心大受打擊,成績反而會下降”。對於一些學習確實有困難的學生,齊家樓初級中學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積極順着學生的興趣去培養。據王志勇老師介紹,去年畢業的學生羅某在文化課學習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礙,每次考試總分都只能考幾十分,但齊家樓初級中學並沒有歧視他,而是支持他發展自己愛打籃球的興趣,學校老師還給他找來NBA的視頻去看,臨畢業時,羅同學的NBA比賽分析已經寫了十幾本之多。
讓教學成為有效的雙向互動交流。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師生交流很少,教學效果難以實時反饋。齊家樓初級中學在新課改中通過實踐、分析,確立了獨具特色的“五五合作學習模式”,將教學劃分成了定向預習、交流內化、成果共享、鞏固拓展、達標反饋五個環節,在這個模式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生的自主探究、老師的指導作用得到了保證和發揮。9年級的劉明明提到“五五”模式,迫不及待地説:“這種課堂教學的方式,使我們每一位同學都‘動’了起來,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師生、生生交流變得自由而通暢,老師對教學效果的掌握也更明確、清晰”。
構築書香校園,用環境影響人。校園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是被普遍認同的,但很多學校卻都忽略了這一點。“建設書香校園”一直是齊家樓初級中學追求的目標,在班級普及經典誦讀之後,校園環境成為了學校的努力方向,對此齊家樓初級中學採取了師生共建的方式。在教室外牆上齊家樓國中開闢了36塊黑板,面向全校72個小組,規定每週由學生出黑板報兩次,從而保證每週各小組都有一次機會。雖然很多黑板上的粉筆字都有些歪斜、稚嫩,但內容卻極為豐富充實,裝飾也非常漂亮,能夠看出學生的用心,出黑板報成為了許多學生表現自己、充實提高的機會。
(二)反思
1.校領導大力支持
2.廣大師生主動參與
3.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屬於自己的教學模式來)
通過培訓和學員的交流,我認識到我個人與外面學校的教學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後教學中,我要向身邊的教師虛心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這次的學習結束了,意味着新的學習和反思的開始,我將在教育教學的漫漫征程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行。(鞠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