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各地學習考察情況報告範文(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6W

  赴各地學習考察情況報告範文(5篇)




1關於赴鄂州學習考察的報告

赴各地學習考察情況報告範文(5篇)

2018-06-15

為學習借鑑鄂州市在口岸建設、發展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先進經驗,3月8日,市商務局局長高漢鋭率領考察組一行7人赴鄂州考察學習。實地調研了順豐機場指揮部、三江港、唯品會華中運營中心、蘇寧物流運營中心,並與鄂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座談交流。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鄂州商務工作發展基本情況

鄂州市商務局現有編制28人,借調人員4人,暫未設置貿促會、商業物流聯合會和商務執法機構。2017年,鄂州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6.80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居全省第二。新增葛店蘇寧雲商、大漢風情等12家“小進限”企業;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55686.2萬美元,同比增長14.3%。新增外貿出口實績企業24家,比上年增加12家,出口實績企業達82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9256萬美元。

二、鄂州商務工作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鄂州電子商務發展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鄂州市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推進電子商務與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電子商務呈現出強勁發展態勢。2013年葛店中部電子商務基地獲批湖北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2015年華容區獲批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區。多家國內外電商巨頭相繼落户鄂州,建設物流配送基地或運營中心。目前,鄂州市已集聚了唯品會、蘇寧易購、亞馬遜等龍頭電商企業,同時本地中小電商企業也蓬勃發展。統計顯示,全市電子商務企業(網店)共計1000餘家,其中限上商貿企業4家。2016年,全市通過網絡消費實現零售額93.27億元,同比增長48.7%;2017年,通過網絡消費完成零售額132.36億元,同比增長41.9%,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9.3%。我們重點考察的唯品會華中運營中心2017年實現銷售額110億元,上交利税2億元,解決就業5000多人。

鄂州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較快,在全省居領先地位,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成立工作專班。鄂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電商發展大計,出台政策推動電商進一步發展壯大。建設葛店電商基地,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聯席會議,併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葛店開發區管委會也確立了以主要領導為負責人的電商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專班,責任到人,加快招商引資和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動已簽約項目儘快落地投產。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2014年,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關於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意見》,為積極培育發展電子商務奠定了基礎。今年,市政府又相繼出台了《關於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見》、《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的實施意見》、《鄂州市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為激發企業創業創新提供了動力,不斷促進中小企業做大做強。鄂州開發區為加速優高電商項目招商,已為新入駐的優高電商提供16000平方的辦公樓,免租金3年,並提供裝修、通光纖、水電等完善的配套設施及優良的軟環境。在葛店開發區,投資項目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優惠待遇外,還將通過落實投資企業的國民待遇、高新技術項目的優惠待遇等,以地方財政扶持的形式實現。

三是引進龍頭企業。唯品會、亞馬遜、蘇寧易購、易商等多家知名企業的入駐,不僅為葛店中部電商基地帶來了大量税收收入,也為基地在國內外打響了知名度。已簽約入駐唯品會、蘇寧雲商、亞馬遜、上海易商、家樂福、維龍、南山集團、人福醫藥物流園、安博、卷皮網、佛羅倫薩、汽車超人、電商大學(長江職業學院)、華威科智慧物聯產業園、中小企業電商孵化器等知名電商企業和學校。

四是加強人才培育。人才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為解決這個問題,鼓勵各區(開發區)加大培訓力度,着力培養本土電商人才,同時通過電子商務招商引進人才。近年來,全市通過開展電子商務論壇、學習、講座等多種形式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鄉鎮和村級管理幹部、電商從業人員、電商創業人員進行培訓,已累計培訓各類人員3000多人。

五是發揮區域優勢。葛店開發區位於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層,具有獨特的戰略區位和交通優勢,有着極其廣闊的內需市場和豐富的要素資源,其百公里範圍內的人口密度、城鎮密度和經濟密度等各項指標都處於中部地區前列,發展電商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葛店開發區圍繞着電商產業鏈,大力引進龍頭企業,量身定做產業配套,電商基地建設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二)鄂州開放型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是積極開拓市場,培育開口企業。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會和經貿活動。先後組織22家企業參加了第121屆、122屆廣交會,共達成意向成交3500多萬美元,現場簽單近600萬美元。組織湖北同方高科泵業有限公司、段店杏福農業園等公司參加第1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2017年中國(國際)水果大會等各類知名展會,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提升開口企業外貿業務操作能力,推動更多開口企業破零,2017年全市新增外貿進出口備案企業30家,新增外貿出口實績企業24家,比上年增加12家,有出口實績的企業有82家,達到了近幾年來的新高。

二是強化政策引導,落實激勵措施。全面落實對外貿出口企業的扶持和獎勵政策,市政府每年拿出300多萬元對出口企業進行獎勵扶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便利化貿易環境。下撥2016年中央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201.7萬元;制定《2016年度省級促進外貿出口獎勵資金、市級外經貿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安排方案》,共安排361.2萬元資金,獎勵2016年出口企業;向省商務廳申報“破零攻堅”、市州出口獎勵資金60萬元;組織申報2017年中央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的項目,支持金額301.4萬元。

三是加強對外貿企業的服務指導。積極落實開展“萬名幹部進萬企”活動,下發了《市商務局關於開展“外貿幹部走基層進企業排憂解難”專題行動的通知》(鄂州商務文〔2017〕18號),多次走訪湖北康源藥業有限公司、鄂州寶丰金屬棉技術有限公司、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深入調研。建立重點外貿企業領導分片掛點跟蹤服務制度,對重點培育的骨幹龍頭企業和成長壯大企業,全面推行“一企一策”,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保姆式”服務。

四是對外開放深入推進,口岸建設取得進展。逐步推進三江港口岸擴大開放,依照國家口岸發展“十二五”審理計劃和國家口岸發展“十三五”規劃,三江港一類水運口岸建設提到日程。依據《鄂州三江港口岸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口岸設施建設方案要求基本完成了開放碼頭的建設計劃,三江港區口岸開放碼頭5-8#泊位工程基本完工。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穩步推進,省商務廳牽頭組織口岸查驗單位、鄂州市政府、順豐集團積極申報國家一級口岸,協調推動機場口岸設施與機場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有序發展對外勞務合作,2017年全市外派勞務人員備案29人次,沒有接到外派勞務糾紛、外派勞務突發事件和非法外派事件報告。

三、加快黃岡商務發展的幾點建議

在鄂州考察學習過程中,我們深深地感到黃岡商務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落後,鄂州商務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是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學習鄂州市的發展經驗,必須落實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推進工作的作風境界和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上。要真正樹立起強烈的進取意識、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以解放思想來進一步排除發展道路上的思維障礙和行為障礙,以發展的實際成效來檢驗思想解放的程度,以開放思維、宏大氣魄、科學方法、沖天幹勁,營造彎道趕超的思想、工作和輿論氛圍。

二是必須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升黃岡經濟外向度。要以黃岡市招商引資“一號工程”為引領,積極推進產業招商和承接產業轉移工作,要大力引進機電、高新、農產品深加工出口型企業,積極培育現有出口企業,支持他們做強做大。要加大力度培育外貿綜合服務平台,強化政策激勵,引導開口企業“破零攻堅”實現出口,引導本地生產、異地出口企業“出口迴歸”。要以境內外貿易、投資活動為載體,強化外資招商活動,實現外資滾動增長,避免外資斷檔脱節、大起大落。要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着力推進我市一批有比較優勢、有一定實力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經營,積極推進境外工程承包,大力開拓以技術型、智能型、管理型勞務輸出,提高外派勞務效益。

三是必須培育和引進電商龍頭企業,帶動集羣發展。榜樣是旗幟,龍頭是引領,典型和龍頭能激勵更多人奮鬥的動力與熱情,廣泛聚集發展力量。在推進電商發展過程中,要總結推廣各方面的經驗,實行點上突破、線上延伸、面上拓展,推動電子商務向縱深發展。要更加註重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一方面瞄準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行業領軍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引進幾個國家級的龍頭電商企業;另一方面加大對現有電商企業的扶持力度,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培育扶持幾個叫得響的龍頭企業,拉動整個電商產業快速發展,形成產業集羣。

四是必須要大力完善投資環境,形成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在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世界資源爭奪趨激烈的形勢下,哪裏的投資環境好,哪裏有投資優勢,哪裏才能贏得外商。我們必須持之以恆地把投資環境建設作為外向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基礎性工程,大力加強硬軟環境建設。要進一步加快交通、能源、通訊等重大基礎設施和功能性設施建設,大力完善城市綜合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載力和現代化水平。要進一步改進工作方式,拓展服務領域,提高辦事效率,形成合力引商的良好氛圍。要努力提高政策法規的優越性、穩定性、透明性和可預見性,推進政府辦事的公開度、公信度和公平度。加強制度法規的建設、執行和落實,營造一個適宜企業發展的綜合服務環境,樹立黃岡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形象。


   2關於赴江蘇省徐州市揚州市泰州市學習考察的報告

2017-03-15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促進與江蘇省部分城市的合作交流,3月6日至11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鳳波率領各縣(市)區委書記,赴江蘇省徐州市、揚州市和泰州市學習考察。

一、基本情況

連日來,考察團一行深入39個考察點,詳細瞭解每座城市的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生態保護、文化利用、特色小鎮建設等方面情況。總的看,五大發展理念在三座城市已經落地生根,並轉化為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惠民生的實際行動和具體工作。最突出的特點有3個:

一是持續推進項目建設,打牢實體經濟根基。徐州市堅持思路項目化、項目具體化,大力實施“三重一大”項目建設,即積極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城建項目和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培育形成了裝備製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8個產值超千億元的重點產業。揚州市堅持“項目為王”,近幾年累計開工建設10億元或1億美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471個,實現了沿江地區100億元、沿河地區50億元重特大項目全覆蓋。泰州市持續推進“項目大突破”,2015年全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31個、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83個,比2014年翻了近一番;2016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637個、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112個,比2015年又翻了近一番。

二是持續強化要素集聚,助力全民創新創業。徐州市作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力建設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創新谷、潘安湖科教創新區等重大創新平台,開展“贏在徐州”創新創業大賽,注重把創新創業的力量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揚州市在金融、住房、子女就學、健康保健等6個方面制定了人才政策,在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上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讓人才有勁頭、有幹頭、有奔頭,2013年首次實現大專以上人才淨流入,之後每年淨流入近1萬人。泰州市制定了“創業富民30條”,從降低創業門檻、培育創業人才、落實税費優惠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和資金支持、搭建眾創平台等方面入手,全方位營造一流創業環境,僅泰州醫藥城就引來2800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落户創業,其中吸引國家“千人計劃”專家43人。

三是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徐州市是國家衞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一改過去“一城煤灰半城土”為“一城青山半城湖”,榮獲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獎,目前正在參與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揚州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已建成國家衞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文明城市,正在實施公園體系“111工程”,即建設10個體育公園、100個社區公園、1000個文體廣場。泰州市已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衞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行列,從今年開始大力實施“環境大改善、功能大提升”行動,進一步解決城市綠量、交通等問題,讓羣眾更多獲益。

二、學習體會

通過學習考察,我們深刻地體會到:

第一,必須學習江蘇先進的發展理念。三座城市之所以有全新的發展理念,核心就在於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紮實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新理念轉化為新要求、新作為。揚州市堅持“三先三後”理念打造古風新韻新形象,即“先規劃、後建設,先建基礎設施、後搞功能性開發,先發展產業、後開發商業”,確保“古城古得經典、新城新得現代”。徐州市堅持“發展不增污、增效又增綠”,在項目建設中增藍天、保綠水、護淨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踐證明,只有把五大發展理念作為適應引領新常態的“金鑰匙”,把“四個着力”作為推動振興發展的“指南針”,融會貫通於實際工作中,才能在新常態下施展新作為、實現新突破。

第二,必須學習江蘇有效的攻堅招法。三座城市以破解改革發展難題的有效工作,生動詮釋了什麼是“擼起袖子加油幹”。泰州市提出發揚“三個不相信”精神,即“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實現不了的目標”,激勵大家“長期奮鬥、長期攻堅、長期吃苦、長期奉獻”,同時砸掉了“幹部能上不能下”的“鐵定律”、“無錯無為不摘帽”的“鐵交椅”,推出了“蝸牛獎”,對全市幹部產生了很大觸動。揚州市通過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優化年”“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年”“公務管理規範年”等工作,把各項發展任務落到了實處。徐州市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持續開展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信訪穩定“四項督查”,並建立健全了工作組織、協調、督查體系。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目標導向,充分調動各級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打造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火紅年代。

第三,必須學習江蘇一流的服務意識。三座城市堅持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始終以“店小二”精神打造營商環境,並注入了“謙虛、周到、專業、勤快”的內涵,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了市場活力的加法。泰州市推出了“3最”“6全”“5心”的“365”服務,即審批事項在江蘇省程序最少、速度最快、收費最低;全身心幫辦、全過程跟進、全天候服務、全方位配合、全覆蓋保障、全社會支持;讓客商投資放心、發展安心、幹事順心、創業開心、生活舒心。揚州市連續3年出台服務企業的“2號文件”,推進行政審批“減章、減時、減負、提效”,推進行政執法“規範規矩、公開公正”和行政辦事服務“進一扇門、辦所有事”。實踐證明,營商環境之於振興發展,就像陽光、空氣、土壤和水之於生命一樣重要。必須牢固樹立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的理念,大力優化營商環境,讓親商愛商、安商富商蔚然成風,形成良好的發展氣候。

第四,必須學習江蘇務實的工作作風。三座城市都把“務實”二字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各級黨員幹部特別是黨政領導幹部分秒必爭地去搶,有膽有識地去闖,鍥而不捨地去幹。特別是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形成了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辛萬苦的工作模式,徐州市各級黨政班子在260天時間裏組織開展了400多批次招商引資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實踐證明,只有求真務實、狠抓落實,才能求得振興發展實效,才能形成以實績論英雄、靠發展比高低、按成果行獎懲的濃厚發展氛圍。

三、下步工作

下步工作中,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和“四個着力”作為講政治的實際行動,按照省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的部署和要求,對照先進找差距,勇起直追要加油,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振興發展事業推向前進。近期,重點抓好5個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實體經濟作為振興發展的根基,持續開展項目年活動,形成“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熱潮,通過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培育發展新動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把創新發展的要求真正落實落地。要堅持開工和竣工一起抓,盯緊竣工投產率、項目入庫率、實際完成投資、設備投資、入庫税收、投入產出比等指標,確保更多項目落地投產。要堅持數量和質量一起抓,在項目結構上體現實體經濟主導,在項目質量上體現轉型升級要求,在項目佈局上體現產業集羣優勢,始終把項目建設的重點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放在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龍頭型項目上,加快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力和支撐力的工業體系,推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軍民融合發展的結構新格局。要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起抓,堅決不選破壞資源和環境的產業,堅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改進工作方法,通過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點對點招商,再引進一批重大項目,形成一批優質增量。

第二,優化營商環境。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破解瓶頸為重點,以羣眾滿意、客商滿意、企業滿意為標準,對標江蘇等先進地區,着力營造開放包容、互利合作、誠實守信、重商護商的營商環境。舉全市之力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年活動,集中整治“七病一症”,深入開展審批環境、司法行為、招商環境、執法環境、服務環境、誠信環境、融資環境7個專項整治行動,徹底去掉“病根”。要組建市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聘請特約監督員,設立行政執法監督聯繫點,在7個縣(市)區全部成立行政審批局。要深入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測評活動,引入第三方專業的評估機構,每半年測評一次,將測評結果在媒體上公佈。要嚴格執行《遼陽市優化營商環境“十嚴禁”紀律規定》,堅決查處和曝光破壞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件,誰破壞遼陽的營商環境,就砸誰的飯碗,就讓誰丟人現眼。

第三,推進創新創業。要深入貫徹落實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堅持以創新的思維來抓創新,把科技創新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過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在全市形成“想創業者能創業、會創業者創成業、善創業者創大業”的氛圍。要針對創新平台少的問題,加快創新創業產業園和中歐產業園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企業與大連理工、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無縫對接,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建設,新增5個省級技術中心和聯合研發實驗室,打造眾創平台,扶持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要針對創業門檻高的問題,加大對創業創新的用地支持,落實税費優惠政策,加大財税扶持力度,降低創業收費,支持網絡創業。要針對存量人才少的問題,深入實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進工程”,積極引進科技領軍、資本運作等領域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不斷提升人才引進層次和精度,培育一批創業明星和創業典型,形成示範效應。

第四,加強城市建設。堅持綠色環保、生態宜居、舒適便捷、古城特色的目標不動搖,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要全面建設文明遼陽,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要重點做好保護開發東京城遺址工作,在廣泛徵求廣大市民意見的基礎上,規劃建設好“清初後金國都東京城遺址公園”,貫通東京城、東京陵、太子島、冮官窯、燕州城的道路。要全面建設美麗遼陽,做好“生態留白”文章,大力建設國家森林城市,打造大黑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太子島國家濕地公園,打造城市“生態地標”;實施公園綠化、道路綠化和森林景觀提升工程,開展太子河河道整治工作,加速美麗鄉村全覆蓋。要全面建設幸福遼陽,辦好各項民生實事,進一步解決城市建設中的難點問題,加快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第五,轉變幹部作風。要以推進幹部作風轉變為抓手,全面推進幹部隊伍建設,在全市大力倡導“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實現不了的目標”的“三個不相信”精神,大力倡導“長期奮鬥、長期攻堅、長期吃苦、長期奉獻”的精神,大力倡導務實、精準、細緻、高效的工作作風。要堅持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堅決不用理想缺失、信念動搖的人,堅決不用因循守舊、消極懈怠的人,堅決不用急功近利、脱離羣眾的人,堅決不用跑官要官、謀取私利的人,旗幟鮮明選用工作面前敢為人先、雷厲風行的人,考驗面前敢於亮劍、挺身而出的人,難題面前敢於負責、勇往直前的人,矛盾面前敢於擔當、善於突破的人,真正把忠誠黨和人民事業、做人堂堂正正、幹事乾乾淨淨的幹部選拔出來,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要打破“重獎輕罰”的工作實績考核傾向,大力推進抓落實“可定義、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確立正確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在全市上下形成擼起袖子加油幹、快馬加鞭不下鞍的工作局面,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勁頭,譜寫新一輪振興發展的新篇章。


   3關於赴張家港市考察學習的報告

2017-12-15

為了學習和借鑑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深化創建理念,理清創建思路,優化創建措施,按照市委要求,金川區成立學習考察組赴張家港市考察學習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我區考察組先後參觀了張家港市主城區的市容市貌、經濟開發區金塘社區、城市管理志願者協會、商業步行街、市文化中心、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等地,重點學習了各有特色的創建單元開展文明創建的做法和成效。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張家港良好的生態環境、厚重的文化底藴、濃郁的文明風尚和鮮明的創建特色讓我們印象深刻。總體上講這次考察,收穫頗豐、受益匪淺,啟發很深、觸動很大,危機緊逼、壓力倍增。現將考察情況彙報如下:

一、張家港市文明城市創建的基本情況

張家港的前身是沙洲縣,於1962年從常熟、江陰各劃出一塊合併成立,1986年撤縣建市,轄區總面積999平方公里,總人口150萬。精神文明建設是張家港市走向全國的一大特色品牌,1995年10月,中宣部、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在張家港市召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推廣肯定了張家港市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一把手抓兩手、兩手抓兩手硬”的做法和經驗,1999年,張家港市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2005年,張家港市榮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並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概括説來,張家港市通過文明城市的創建,不但改變了一座城市的視覺形象,更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市民面貌,“城鄉一體文明”特色進一步彰顯,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了從重行政推動到整體聯動,重環境營造到內外兼優,重城區文明到城鄉一體,重教育灌輸到育民惠民並舉的邁進。

二、張家港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經驗和做法

1992年以來,張家港堅持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平台,做到創建理念不變調、創建方法不走樣、創建標準不降低、創建力度不減弱,有力促進了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續提升。

(一)堅持“一把手抓兩手、兩手抓兩手硬”,確保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抓不懈。1995年至今,張家港市委領導更換了8任,各級各部門領導班子幾經調整,但無論領導班子怎麼變化,張家港市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把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市委書記兼任文明委主任。市委常委會經常研究精神文明建設,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定期督查創建工作,每個常委和其他“四大班子”領導都牽頭負責文明城市創建一方面的工作。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同謀劃、同部署、同實施,每年對鄉鎮進行績效考核中,精神文明建設指標權重達50%。同時,張家港市把“文明引領”明確為今後五年發展的戰略路徑之一,通過抓文明城市創建,抓出了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抓出了眾人划槳的拼搏勢頭、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文明一起抓”推向了“五位一體”全面協調發展的新高度,真正實現“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

(二)堅持高標準城市建設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形象。35年的創建歷程中,張家港市城市規劃高標準、高起點,堅持一張紙不變。城市園林綠化,注重工程精品化、節點景觀化、養護園藝化和環境舒適化,綠化覆蓋率達43.75%,人均擁有綠地面積達14.22平方米,公園和公共綠地達到118個,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個“綠色氧吧”。無論是園林景觀小品還是道路兩側的行道樹、綠化帶都被修剪成圓形、菱形、正方形或長方形等各種形狀,規劃新穎、設計別緻,令人耳目一新、賞心悦目,尤其是以紅色石楠為主的綠植景觀帶與花卉、草坪一起塑造出了一道道優美的風景線。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細化、科學化,大街小巷乾淨整潔,一塵不染,建築物、電線杆等處無小廣告,背街小巷無死角盲區;市場秩序井然,沒有私搭亂建、更沒有出店經營、佔道經營、流動經營等現象,寵物的管理也非常到位。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創建理念,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創建格局。張家港市將文明創建的成果讓全市人民共享,形成“共建文明城市、共享發展成果”的生動局面。依託12345熱線建立便民服務中心,構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的民生綜合服務平台,打造24小時不下班政府,為市民和外來務工提供“一站式”服務,讓市民直接參與城市管理,建言獻策文明創建。普及市民一卡通,提供圖書借閲、公交乘坐和共享單車等各類公共服務。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推進菜單式、精細化服務,比較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社區將老人的高齡補貼等費用統籌起來,為老人提供既豐盛又便宜的午餐,一頓飯餐只要7.5元,羣眾對社區的服務滿意度很高。廣泛深入開展全民閲讀活動,實現了“四個全國首創”,即首創覆蓋城鄉的書香城市建設指標體系、首創分眾化全民閲讀引導機制、首創民間閲讀推廣人資格認證制度、積極建設圖書館驛站。從賓館、餐廳到商業街區隨處可見圖書館驛站,市民時時都能享受到閲讀的樂趣,整個城市閲讀的氛圍十分濃厚。

(四)堅持育人塑人,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走進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城市展示館的展廳,目睹張家港兩個文明建設的輝煌成績,“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形象而強烈地衝擊着人們的心靈,這16個字看似簡單,但內涵極為豐富,這是“張家港精神”的濃縮,迸發的是張家港人不甘落後、爭創一流的高昂士氣,她已經成為張家港乃至蘇州發展的法寶之一。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力弘揚弘揚張家港精神相結合,着力提升全民素質,不斷彰顯城市文明。廣泛開展文明旅遊、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開展星級文明商户評選,定期發佈“誠信紅黑榜”,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持續深化文明家庭建設,開展五星文明家庭評比、好家風好家訓徵集推廣活動,用家庭的“小氣候”温潤社會的“大氣候”。開展“八禮四儀”教育,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從小做起、修德明禮。充分發揮志願服務的引導作用,建立行業志願者隊伍,出台了《志願者禮遇辦法》,全市註冊志願者達14萬名,志願者服務實現了規範化和常態化。積極建設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精緻新穎,抬頭可見、駐足可觀,融入了城市景觀、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場景。窗口單位服務熱情周到,市民舉止文明、言行得體,做文明人、創文明城已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和共同追求。

(五)堅持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同創共進。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為契機,推進城鄉一體文明,堅持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鄉風文明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城鄉文明有效聯動與無縫對接,致力讓城鄉居民擁有一樣優美的居住環境,致力讓“美麗鄉愁”永駐港城。通過開展“講文明、破陋習、樹新風”專項行動、五星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積極培育和傳播鄉賢文化。鎮村建設規劃科學,村莊環境整治得力,環境衞生好;農村公路基本實現黑化,路邊景觀樹、綠化帶檔次高、面積大,村容村貌好。

(六)堅持以創促進,推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張家港文明城市創建經歷了從抓環境起步、到城鄉一體聯動,再到提升城市品質、培育創建品牌的過程,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衞生港、國家生態市等192項國家級以上榮譽稱號。文明城市創建美化了城市面貌,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優化了投資環境,吸引了更多的客商投資。

三、赴張家港市考察創建工作的啟示

通過學習考察,我們感到金川區在文明城市創建各個方面都還存在着明顯差距。我們只有創新理念,真抓實幹,才能不斷推動創建工作深入開展。

(一)差距與不足。一是經濟實力的差距。張家港市的國內生產總值是2300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57億元,一般性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億元,經濟實力都非常強,我們的差距很大。二是城市管理的差距。去年,結合中央巡視組環保督查,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提出了“十亂三禁三控”的工作思路,工作成效也是有目共睹。儘快我們在城市管理上已經抓的非常細了,但與張家港相比精細化程度還是不夠。三是園林綠化的差距。受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的樹種、花種、綠植品種還非常單一,園林景觀少,檔次低,設計特色也不夠明顯。四是社區服務的差距。原本我們的社區服務管理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現在與張家港等城市相比無論是服務理念、服務領域還是服務精細化水平已遠遠落後,亟需提檔升級。五是市民素質的差距。市民素質是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市民素質的提高,文明城市創建水平也不可能提高,做好創建工作落腳點最終要體現在市民素質的提高上。和張家港相比,我們市民的文明素質還需要不斷的提升。六是公益廣告設置的差距。城市公益廣告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品味,同時亦承載着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是規範公民思想道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與張家港相比,我們的公益廣告還處在圖解化、簡單化的層面,數量少、檔次低、設置也不夠合理。

(二)啟示與感悟。一是精細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城市管理的要求,將精細化管理理念融入現代城市管理當中,是城市管理創新的重要途徑,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必然要求。二是管理城市與經營城市已成為大勢所趨。過去都是以抓經濟、抓項目來帶動城市發展,現在管理城市、經營城市的這種理念已經遍及到全國各個城市。過去,在別的城市還側重於經濟建設的時候,我們先前一步抓城市管理,抓在了前列,現在各地都有了這種緊迫感,都在抓,由於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很容易趕超我們。三是市民的素質是城市文明的根本。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靈魂,在文明城市建設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市民素質的高低,決定着城市的品位、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文明,歸根結底反映在人的行為上,決定於人的素質。城市的文明,最終還是體現在市民的文明素質和文明訴求中。四是經濟基礎是城市發展的保障。張家港在城市管理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一個項目動輒就是幾千萬,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管理水平提升都離不開財政的保障,我們只有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才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五是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文明城市建設的核心。張家港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羣眾需求為導向,紮紮實實辦好民生實事,實實在在惠及羣眾。我們只有精準對接羣眾需求,把文明創建變成共建共享的惠民工程,才能使城市文明的內涵更加豐富。

四、思考與補短

今年的大測評,是我市首次與全國已經命名的45個地級全國文明城市站在同一陣營迎測評、排名次,面臨的壓力非常大。我們只有在借鑑張家港市先進創建經驗的基礎上,在創建工作的標準、方法、內容、機制上多下功夫,努力抓好鞏固提升,才能確保順利通過測評。

(一)城市管理要更精更細。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要求,在環境衞生、城市秩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把城市管理工作做得更深、更細、更實。針對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等區域存在的難點頑疾,要集中力量開展綜合整治,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讓城市更整潔、更宜居、更美好。

(二)城市園林綠化要更美更靚。要結合本地實際,大量引進適宜本地種植的花草、樹木,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綠化風貌。在景觀的設計製作上要構思新穎、創意獨特,將城市特點與人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城景協調統一的整體格局。

(三)社區服務要更全更好。社區是黨和政府在城市工作的基礎,是為羣眾提供服務的最基層的窗口和平台。要緊緊圍繞市民需求,積極統籌資源、整合力量,提升服務理念、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青少年、特殊羣體提供特色化的服務,為羣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不斷提高市民羣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四)志願者服務要更多更實。要不斷壯大志願者隊伍,重點加強行業性志願者隊伍建設,促進志願服務向社會各領域普遍滲透,與各行業有機融合。要加強對志願者隊伍的組織領導,制定完善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志願者在志願服務中獲得回報,感受快樂,不斷推動志願服務活動的創新發展、常態長效。

(五)建議在適當時間組織人員到外地考察學習。通過“走出去”這種方式,讓我們的幹部通過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把我們的城市管理、城市創建、城市綠化等工作做得更好。

(六)建議在文明城市創建等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把文明城市創建與紫金花城建設有機融合,加大公益廣告創意製作和刊播展示力度,設置一批景觀式、長期性、有美感的公益廣告,讓公益廣告隨處可見;探索建具有我區文化特點的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公園、街頭小景,把核心價值觀融入城市景觀、融融入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4關於赴蘇浙豫皖學習考察城市建設的報告

市區城建系統考察團

(2017年6月17日)

為學習借鑑外地城市建設先進經驗,推動我市深入實施大城市試點,加快打造區域中心城市建設,6月10日—17日,市政府副市長王忠想,帶領由規劃、住建、城管、國土等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和市開發區、定陶區等分管領導一行20餘人組成的城建考察團,帶着城建系統需要重點考慮的22個問題,赴江蘇省徐州市、南京市、蘇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合肥市、河南省永城市等市區進行了為期一週的考察學習,參觀考察城建項目40餘個,內容涉及城市規劃、片區開發、棚户區改造、特色小鎮、垃圾處理等多個領域,並與恆大、明發、碧桂園、富力、藍城、綠地、光大、盈創3D打印等10餘家知名企業進行了洽談對接,取得了開發商的理解和支持。考察期間,考察團邊走邊看,邊學邊想,邊思邊議,普遍感到這次考察學習內容多、範圍廣、震撼強、收穫大。為了鞏固外出考察學習成果,我們於6月18日舉行了菏澤市城市綜合開發項目招商推介會,簽約項目50個,總投資1845億元,其中市直256億元、四區1352億元,促進了洽談項目儘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主要體會

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和現場聽取介紹,徐州、蘇州、杭州等地市規劃檔次之高,基礎設施投入之大,城市建設速度之快,文化旅遊發展之美,特色小鎮模式之新,城市管理之細出乎意料,令人驚歎。

一是城市建設水平高、檔次高。所到之市城市規劃高境界,城市建設高標準,城市管理高水平。比如,在道路紅線控制上,徐州市政府東側的漢源大道兩側建築間距260米,蘇州太湖大道兩側建築間距120米,合肥徽州大道兩側建築間距180米,配套大面積的綠地、綠帶等。在公園建設上,作為縣級市的河南永城,規劃建設了25處公園,其中日月湖生態風景區總建設面積24平方公里,由8平方公里的水面、8平方公里的綠地、8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組成。在道路功能完善上,太湖大道建有有軌交通,徽州大道五塊版結構,中間設有獨立公交專用道,地上設施統一,地下管線齊全。

二是城市開發投入大、規模大。徐州市新城區於2004年啟動建設,總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底,累計完成建設投資約700億元,建成道路總長約110公里、橋樑57座,實施綠化面積約780萬平方米,建成商品房居住區500餘萬平方米。合肥市巢湖對新區的20平方公里土地,統一規劃,整體開發。杭州市錢江新城以香港中環和紐約曼哈頓為標榜,在建築的“高度”、“亮度”和“密度”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中的市民中心是杭州市從西湖時代過渡到錢塘江時代的城市標誌之一,總建築面積為58萬平方米,總投資45個億元。

三是考察項目理念新、模式新。光大國際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環保指標排放達到歐盟標準,煙氣檢測系統與當地環保部門聯網,各種排放指標向社會實時公佈,垃圾滲濾液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開創了國內“先河”,打造了一個個環境優美的花園式垃圾焚燒發電廠。杭州市的桃李春風特色小鎮利用村莊改造,精心營造環境,建設了休閒度假型別墅,受到了羣眾的普遍歡迎,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典範。

四是考察項目範圍廣、領域廣。這次考察學習,小到一片街頭綠地,大到一個新城區,學習範圍非常廣,學習內容非常多,涉及到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等城建領域的方方面面。

五是考察項目實力強。所考察的企業大多都是知名企業。恆大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集團,2016年總資產1.35萬億,銷售規模超4000億,納税334億。明發集團是“中國企業500強、中國城市運營商50強、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僅在南京就有明發雲庭、明發新城中心、明發財富中心等52個項目。碧桂園是香港上市企業,2016年銷售約3088億元,納税額超200億元。藍城集團2016年藍城品牌價值達72.18億元,連續三年獲“中國房地產輕資產運營引領企業”。綠地集團連續五年入榜世界企業500強。光大國際在E20環境平台發佈的“固廢影響力企業中”,屢奪固廢影響力排行榜第一。

二、幾點收穫

參觀考察時,我們認真聽、仔細看,邊參觀、邊交流,聯繫實際,白天學、晚上談,深受啟發、收穫頗多。

一是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通過學習考察,實地學習徐州、蘇州、南京等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的經驗,從中找到了共性,學到了真經,增長了見識,拓寬了思路,受到了啟發。比如,在道路渠化、高架橋建設、片區整體開發等方面,都找到了可借鑑、可複製的模板。

二是更新了觀念,提升了境界。通過學習考察,考察團成員結合考察重點和工作實際,紛紛談打算、作表態,表示將借鑑外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全力以赴推進城建項目建設,將其轉化為加快我市城市建設的強大動力。市規劃局表示科學編制總體規劃,高標準規劃設計重點片區,嚴格控制居住區容積率,不斷提升城市建設品位。市住建局表示進一步加大棚改推進力度,為片區整體開發創造條件。市城管局表示牢固樹立“出門就是上班”的理念,從一面牆、一個雕塑、一座噴泉做起,努力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市城投公司表示將加快推進趙王河下游片區一級開發。市金土地公司表示將積極推進牡丹南路片區一級開發。市財政局、市交通局、市人防辦、市公路局等也紛紛表示,立足自身職能,為市區城市建設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是引進了項目,促進了合作。這次考察學習,既是一次學習取經之旅,又是一次交流合作之旅。通過與恆大、明發、碧桂園、藍城、綠地、光大、盈創3D打印等企業對接,進一步堅定了開發商在菏投資的信心和決心。恆大確定對佃户屯附近的3000畝土地進行綜合開發,明發集團確定對趙王河下游4000畝土地進行二級開發;廣州富力地產在接盤國貿中心的基礎上,對一中南片區3000畝土地進行綜合開發;藍城集團確定對萬福河附近的1500畝進行特色小鎮打造;碧桂園確定在開發郭莊的基礎上,對熱電廠片區進行綜合開發;光大集團確定在菏投資建設垃圾發電項目,等等。

四是找到了差距,明確了方向。這次觀摩的大多數城市經濟實力強、城市建設品質高,項目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讓我們看到了在思想觀念、城市規劃、城市打造、城市功能配套、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差距,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比如,合肥六安市作為一個縣級市,在重大房地產項目引進上,思想解放,政策優惠,相繼引進了萬達、恆大、碧桂園、紅星麥凱龍等一批知名企業入駐,帶動了整個城市品位的提升。這為我們引進知名房地產企業提供了值得可借鑑的經驗。

三、幾點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團一行在感歎各市快速發展的同時,一致表示要認真消化吸收考察成果,努力在結合上下功夫,在靈活運用上下功夫,真正使學習考察成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過程,成為反思工作、改進工作的契機,成為加快發展、後來居上的動力。

一是規劃先行要落到實處。一座城市建得好不好,前提在規劃,重點也在規劃。不但要編總規和控規,還要有詳規、專規和城市設計,體現系統性、連續性和完整性。城市的品位和特色往往還體現在專規和城市設計上,如蘇州、杭州等地市在總規控規指導下還編制了綠道系統規劃、中心城區建築色彩專項規劃、水系景觀等專項規劃。

二是重要節點要重點打造。包括城市主入口、城區主幹道、城區功能區等。其景觀環境要濃縮城市的景觀精華,它決定着人們感受一座城市的總體印象。城市入口一般為下高速路口,是一座城市的“大門”,給人第一印象,值得重點打造。包括主街道品位、景觀帶打造、天際線感觀等以公共建築和公共功能為代表的城區功能區,是一座城市的“客廳”,是人民認識這座城市的平台和渠道,值得重點打造。蘇州市、杭州市高層商務樓宇,鱗次櫛比;到處可見的公園、綠地和廣場形成了其特色鮮明的城市“客廳”,給人帶來自然和諧、賞心悦目的震撼效果。

三是打造城市要把握取捨。曾經土地是地方財政的聚寶盆,特別是臨街土地,寸土寸金,捨不得退讓,偏面強調商業元素追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這次學習考察,最大的感受:一是發現徐州、杭州、蘇州等地市的城市主幹道退讓非常開闊,而且進行了高品位的綠化景觀打造,連接山體部分,就勢打造山體公園,供市民休閒娛樂,資源共享。二是發現江蘇、浙江的房地產項目臨街商業元素很少,大多是打造景觀廊道融入城市,小區容積率低。三是注重大面積開發,商業集中佈局,不是沿街零散的開發,開發樓盤高低錯落有致。這些,既能極大地提升城市品位,又有利於專業市場的集中培育,很值得我市借鑑。

四是城市拓展要依山傍水。山是魂、水為靈。考察的城市大多都用山、水元素打造城市。由此想到我們菏澤未來的新城建設,也要利用萬福河、趙王河等河流,做足水的文章,打造宜居城市。

五是城市建設要建管並重。“三分建、七分管”。這是大家都熟知的常理,但真心落實到行動上,卻不容易。我們考察的幾個市,城市管理非常精細,沒有户外廣告,沒有交通十分擁堵的現象,綠化、亮化非常簡潔美觀。由於氣候和自然條件等因素,有些方面我們不一定要照搬效仿,但加強城市交通管理是當務之急。我市要借鑑徐州、蘇州等地市的做法,多措並舉,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切實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四、下步打算

結合菏澤當前市區城建工作實際,重點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是高標準規劃設計城市。科學編制總體規劃,切實做好控制性詳細規劃,做到地上規劃和地下規劃同步進行,超前預留菏徐鐵路、菏徐高鐵、菏澤濮陽高鐵、菏澤蘭考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等各類基礎設施。

二是做好土地儲備工作。充分發揮市金土地公司和城投公司的作用,做好土地儲備工作。按總規方案,立即對日蘭高速以東以南、高鐵站片區、趙王河下游、人民路廣州路兩側的土地開發進行控制,統一規劃,統一儲備,統一開發。

三是抓好重大企業引進工作。目前,通過棚改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具備了招大商、開大盤的條件,廣大房地產開發商也在搶抓菏澤城市建設的機遇,加快入駐菏澤。我們要着眼長遠,對商業綜合體開發、大型旅遊項目、特色小鎮、重大基礎設施、特色街區等進行全方位招商,加快與恆大、明發、富力、碧桂園、綠城、藍城等前20強房地產企業的對接,促進項目儘快落地建設。

四是做好交通提升工作。通過簡易立交,規劃建設城市快車道,減少平交路口。規劃建設新萬福河定陶港區到鐵路的物流園區,做到水鐵聯運。搞好與徐州的對接工作,提前做好菏澤—徐州客專的前期工作。適時建設城市輕軌、BRT公交等公共交通設施,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五是繼續加大棚户區改造力度。棚改不僅能夠改善羣眾居住條件,而且為提高城市建設品位創造條件。我們必須搶抓政策機遇,加大棚户區改造力度,做好土地一級整理,完善配套設施,留足地上空間,開發地下空間,為片區整體開發和改善羣眾居住環境奠定基礎。

六是做好片區整體開發。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開發建設模式,成方連片進行整體出讓,原則上100畝以下的不單獨出讓開發。對片區開發,堅持居住與商業旅遊相結合,整體規劃,分佈實施,力爭儘快啟動趙王河下游片區、一中南片區、萬福河南片區綜合開發和高鐵新區建設。

七是嚴格小區規劃審批工作。對於新建小區,制定明確規定,沿主幹道不允許建設商鋪,集中建設內部商業街;嚴格控制建築容積率,原則上商住≤3.5,居住≤2.5。小區內注重配套建設便民設施、“四小工程”等,並在圖紙上明確標註,否則不予審批。

八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結合廣告綜合治理,加強街頭綠地小品、路口渠化提升等工作,做好廣州路、人民路等主幹道路整體提升。在楊莊、毛衚衕沿街綠化帶中,探索做斜坡帶狀綠化,下設停車等服務設施。突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建設兩處特色花街,設計一條亮化示範街,建設一批街頭綠地和3D城管便民崗亭,增加一批3D公共廁所。

九是做好城建項目服務工作。對來菏投資的企業家,實行項目全程專人負責,跟蹤服務、限時辦結,為項目建設提供最優的服務環境,確保城建項目按時間節點加快推進。

十是做好督導調度工作。對重點城建項目,特別是6月18日簽約的50個項目,進行重點調度、重點扶持、重點推進,推動城建項目加快建設,打造一批城市亮點。


    5關於赴江蘇、山東等地考察學習的調研報告

2017-11-28

為學習借鑑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做法,積極推進我州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律師協會管理、公證機構體制改革等工作,按照局黨組的統一安排,黨組成員、副局長魯克俊同志帶領局公律處、辦公室及律師協會相關業務人員一行6人,於11月20日至26日先後赴江蘇、山東等地進行考察學習。

考察組一行先後與江蘇省、山東省司法廳、連雲港市司法局、律師協會等單位舉行座談,並前往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港公證處、江蘇博事達律師事務所、山東省歷下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連雲港市海州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山東眾成清泰律師事務所參觀學習,詳細瞭解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機制運行、律師協會管理、律師黨建及公證機構體制改革後工作運行等情況。考察組聽取了江蘇、山東方面有關專家和部門領導的情況介紹,收集、查閲了相關信息和資料。通過考察學習和分析研究,我們認為,江蘇省、山東省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先進經驗具有較強的借鑑意義,現將考察學習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經驗和做法

考察中發現,兩省均將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資金全部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工作起步早,保障足,範圍廣,法律服務資源豐富,隊伍素質強,精神面貌好,能以羣眾需求的角度搭建便民平台,創新服務方式,真正建成了司法行政“110”服務體系。

(一)聚焦頂層設計,強化戰略推動。江蘇省司法廳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專業發展、項目合作”的原則,確立“全覆蓋、多層級、標準化、高效能”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目標,努力打造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110”,始終堅持“一條主幹”“四張網”總體建設路徑,持續健全完善設區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村(社區)司法行政服務站,此項工作江蘇省於2013年啟動,逐步形成上下貫通、各有側重、功能互補、整體聯動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主幹道”;持續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網絡,法治宣傳教育社會聯動普法網絡,法律援助等公益法律服務城鄉“半小時服務圈”服務網絡,特殊人羣服務管理“社會修復圈+過渡性安置基地”幫扶網絡等“四個全覆蓋”服務網絡。

(二)堅持一體聯動,構建“全覆蓋”服務網絡。為滿足羣眾法律服務需求,逐步解決羣眾“不知道、找不到、請不起、信不過”法律服務問題,促進廣大羣眾平等享受法治發展成果,平等獲得法律援助,提升廣大羣眾的法制獲得感,江蘇省司法廳確立“切實需求、機會均等、全面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核心價值取向,推動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建設,目前,全省13個設區市基本建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全省縣鄉兩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成率均達100%;2萬餘個村(社區)設立了司法行政服務站,基本形成城鄉“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於2016年完成立項、設計、裝修和部署,201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位於市中心綜合辦公大樓一層,面積1700平方,交通便利、位置優越,中心內包括公證辦理、司法鑑定、人民調解、法治宣傳、法律援助等。服務形式多樣,不僅包括傳統的線下實體服務,還利用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務平台提供線上法律服務,另還設置有公共法律服務區、自助服務區、法律書吧、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務平台服務區、法治教育展示區、辦公區等,為人民羣眾提供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的法律服務,讓百姓“走進一扇門,一個窗口接待,一攬子解決問題”。連雲港市海州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面積達2000平方米,運作模式採用前台受理、後台分流和專業辦理,內部設置了企業法律服務、法律諮詢、公證服務、法律援助、安置幫教、後續照管、心理諮詢、司法鑑定等八大版塊,並與鎮、村、組、户實現互聯互通,打造了熱線平台、視頻中心、網絡平台、手機平台和法務中心“五位一體”的羣眾服務需求受理渠道,真正實現法律服務“一站通”,最大限度確保城鄉居民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公共法律服務。

(三)開啟“智慧法務”,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後一公里”。江蘇省率先開通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基礎上,通過三年多的擴容拓展,縱深推進,質量提升,推動建成省市縣三級併網一體運行,具有法律諮詢、法律服務、糾紛調解、法治宣傳、法律援助等綜合功能功能的網絡和熱線平台,形成線上線下、網上網下“7*24小時”全天候服務模式(其中熱線平台由省廳統一部署,8小時工作內由縣市安排律師接聽,8小時外由上海百事通網絡聘請律師接聽),為羣眾提供在線查詢、在線諮詢、在線審核、在線辦理、在線監督等服務,真正實現“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務。江蘇省司法廳於2017年建成12348江蘇法網2.0智慧版通過網絡(12348江蘇法網:)、微信(微信服務號:江蘇掌上12348)、移動客户端(12348江蘇法網APP)等全渠道的智慧運營,打造“智慧小司”公共法律服務新體驗。12348江蘇法網2.0智慧版主要產品有:智慧小司(AI)、公共法律直通車、公證辦理、司法行政地圖、法律顧問、律師服務一站通、企業法律風險檢測、法律援助在線申請、親子鑑定一查通、模擬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司法考試考點查詢、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發佈法律風險提示。智慧小司(AI)是江蘇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機器人會提供法律諮詢和司法行政問題的自動解答。對於羣眾的法律問題,不僅會給出初步的參考答案,還會為羣眾調用相關法律法規和相似案例,同時還會提供訴訟、調解兩種解決方式的成本對比,供羣眾選擇最適合的方式路徑解決問題。

(四)注重精準發力,培育法律服務產品。江蘇省依託律師協會制定《江蘇省律師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目錄彙編》,提供權益保障、民生髮展、社會治理三大類130個服務產品。注重開展“一縣(市、區)一活動載體、一服務品牌”創建活動。在全省推出一批“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區),有效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普法聯盟”“法律服務社”“百姓議事堂”“社會幫教志願者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從“幕後”走向“台前”。連雲港市深化“法潤港城”品牌,連雲港是《西遊記》文化發源地,為弘揚優秀文化的法治內涵,市司法局面向全社會開展普法“猴娃”形象徵集評選活動,最終確定“猴娃”安安為該市“七五”普法的形象代言人,並以“猴娃説法”為藍本,制定“七五”普法系列漫畫,在各大網絡、電視、宣傳欄等媒體上巡迴播放;徐州推出“1+2+5”便民舉措,讓申辦法律援助的羣眾“最多跑一次”。

(五)着力資源拓展,完善保障機制。江蘇省司法廳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聯合省發改委下發全國首個省級《公共法律服務“十三五”規劃》,努力在政策保障上實現“四個納入”,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規劃,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將公共法律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內容、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將公共法律服務項目納入財政預算和政府採購目錄,不斷強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支撐。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強化實戰建設,不斷強化各級幹部理論和業務培訓,積極推行“機關瘦身”“幹部下沉”,積極組建12348法律服務隊(12348法律服務隊由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12348協調指揮中心、法治宣傳、律師管理、公證管理、基層工作、法律援助等管理機構行政人員組成;吸納部分律師、公證員、調解員等專業人員參加;徵集部分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熱心做法律服務工作的社會志願者和社會組織參加。法律服務隊設隊長和副隊長,隊長由分管公共法律服務的局領導擔任;副隊長由負責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日常管理部門領導擔任。法律服務隊開展工作時,可根據任務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補充人員構成。),推行律師實習期間,必須在基層一線服務,實現專業隊伍均等化,將更多人力推向一線服務窗口,集聚到服務中心和服務站點,為不斷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考察學習收穫

1.江蘇省司法廳將適時委派專人前來我州進行現場指導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2.圍繞“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連雲港市律師協會與伊犁州律師協會達成協議,進一步加強兩地合作,在連雲港市、霍爾果斯市互設分所;

3.江蘇省、山東省律師協會與伊犁州律師協會達成協議,常態化對伊犁州律師隊伍進行培訓。

三、幾點啟示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建立服務平台組織體系,解決“在哪裏開展服務”問題。公共法律服務是服務民生的大事,靠司法行政一家打造,格局小、影響小、成效小。服務平台組織體系包括實體平台和網絡平台兩部分。其中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由縣級司法行政綜合服務中心、鄉鎮(街道)司法所和基層法律服務所、社區(村)司法行政工作室組成;網絡平台包括各級司法行政部門建立的“12348公共法律服務專線”及以互聯網為依託建立的具備法律服務、法治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功能的“公共法律服務網”。建議:學習借鑑其他地區先進經驗,高立意、高標準、高起點地設計好州直全面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依託“四中心”“三庫”建設基礎,選擇較為成熟的2個縣市,試點推進。積極爭取州黨委、政府和主要領導的支持,爭取以州黨委、政府名義轉發關於推進自治州公共法律服務建設意見,積極爭取財政支持,落實公共法律服務經費預算保障。

二是統籌多方力量,建立服務產品項目體系,解決“提供什麼服務”問題。制定指導州直的公共法律服務項目清單,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產品化。通過向城鄉居民印發《公共法律服務手冊》等形式,及時向社會推出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產品,明確各個產品項目的具體內容、服務模式、供應渠道和最新政策,方便羣眾選擇,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羣眾的法律服務新需求。建議:以律師協會為核心,統籌基層法律服務所、人民調解組織、司法鑑定等多方力量,編輯公共法律服務產品、項目清單,統一編印《公共法律服務手冊》向各族羣眾發放。與自治區司法廳對接,積極探索“互聯網+法律服務”模式,將互聯網、手機服務客户端、微信、遠程視頻等平台與法律諮詢、法律援助、公證、法治宣傳、人民調解等各項職能高度融合,開通網上諮詢、預約、調解、辦理,使公共法律服務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真正實現服務羣眾“零距離”。

三是整合有效資源,建立服務供給配量體系,解決“如何集約服務”問題。舉例來説:把信訪中心和司法行政綜合服務中心安排在一個大廳合署辦公,羣眾有矛盾糾紛來上訪,信訪中心接待、登記,綜合服務中心有專業調解員跟進調解,調解成功了,可以寫個協議書進行公證,不成功可以找律師幫助打官司,打官司固定證據我們可以提供司法鑑定服務,打不起官司的我們還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還把法治宣傳貫穿其中,這就形成了一條龍的集約服務。建議: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成立協調指揮中心,由縣市、鄉鎮黨委、政府分管領導擔任指揮中心主任,統籌協調公檢法司各方力量集於實體中心。另需建立健全法律服務人員擔任政府法律顧問經費保障和法律援助經費標準動態增長機制,健全完善法律服務機構公益服務的補償機制,實施人民調解個案補貼、法律援助案件補貼、律師駐點服務補助等制度,提高法律服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是優化人員配置,建立服務指標考評體系,解決“確保規範服務”問題。這是對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的質量和成效進行管理和評價的制度性安排,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提高人民羣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認同度和滿意率,也是促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規範化、制度化發展的主要保證。有效整合和佈局州直司法行政各方資源,藉助各級平台、信息化網絡等手段,科學配置、動態調整各種力量,把更多人力資源配置到一線實戰窗口,發揮有效資源的最大效用。建議:在縣市層面,推動幹部隊伍由“機關”向“一線”轉變,形成“前中心後機關科室”模式,科室為中心提供支撐,推進職能窗口化;在鄉鎮(街道)層面,進一步加強司法所基礎設施建設,配齊配強工作力量,在做大做強司法所的同時,依託司法所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設;在村(社區)層面,以推進法律顧問工作為抓手優化村居站點服務能力,加快推動社區(村)法律服務顧問全覆蓋,提升社區(村)法律顧問工作水平和成效,保障司法行政服務站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