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的中國麥城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6W

美國經企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GMAC)驕傲地宣稱, MBA(工商管理碩士)100年,為其起源國美國製造了"一大批足以影響世界的企業精英和商業領袖"。MBA在成功風行於歐洲以及日本之後,1991年被正式引入中國,並不出所料地受到了中國政府、教育機構和學生的狂熱追捧。不過,MBA教育專家戴啟思觀察了這種精英教育模式在中國的10年發展現狀後,警告説,MBA有成為夜大、電大、函授大學之後"第四大"的危險。"任何東西一旦為國人追捧,結局大多是毀滅。如同原是英國貴族運動的桌球,現在已是中國鄉村的流行娛樂。" 

"眾樂樂"的集體時髦

1908年美國哈佛商學院首創了工商管理學的案例教學法,這是以後風行世界100年的MBA的雛形。關於MBA的籠統的溢美之辭眾多,比較為MBA擁護者津津樂道的是:美國100強企業近四成的CEO是MBA出身,同一出身的還有兩個赫赫有名的人物:美國現總統布什、副總統切尼。

但近來MBA的價值遭到了其起源國專家的質疑。

斯坦福商業研究生院管理學教授普費弗最近出版了《商科學院末日?》的研究報告,批評MBA是"象牙塔式教育,畢業生除了滿腹理論外,根本無實際才能。"

據説報告的結論是基於對美國近40年MBA的跟蹤調查得出的,"部分質素差的學院只是讓學生胡混兩年,每晚'花天酒地',最後冠冕堂皇地拿個碩士銜頭。"報告還指出:"擁有MBA並不代表飛黃騰達,'MBA是成功的保證'的觀念其實完全沒有數據支持。" 另一名參與研究的芝加哥大學商業教授伯特的觀點更尖刻:"我從未發現 MBA課程有任何好處,通常它只令你比其它沒有此學位的同儕老了幾年。"

《財富》雜誌也火上加油,刊文指出雖然美國100強四成的CEO擁有MBA,但這些公司都以失敗居多。"這批MBA高層欠缺良好的人際手腕,管理手法不善,以致公司亦隨之走下坡。"

當然,這些觀點迅速引起了MBA擁護者的反擊。美國經企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GMAC)以數字證明,在美國修畢MBA的學生,平均年薪起點有7.7萬美元,只擁有學士學位的則只有5萬。GMAC主席威爾遜表示:"事實已證明MBA的需求甚大,它已有百年曆史,並不是潮流玩意。"

不過,在中國,MBA的的確確是個潮流玩意。

中國是以"嫁接"的方式引入MBA教育的。自1984年起,由原國家經委與美國、歐共體、英國等陸續聯合舉辦國際合作MBA教育項目。1984年,中國政府與當時的歐共體合作,在北京辦起了第一所MBA學校,即現在仍是中國含金量最高的中歐工商管理學院。中歐市場部主任王曉忠説:"當時還有一箇中美合作辦起的工商管理學院,也是政府間合作的性質,不過這個學院在80年代末就沒有了。那時,知道MBA的人很少,除了'海歸派'。" 1986年12月16日,38名中國學生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學院獲得MBA學位,他們被譽為"中國MBA黃埔一期"。1991年,清華、人大等9所院校進行國內院校MBA教育的試點,首屆畢業生86人。這是首批誕生的中國本土MBA。

關於中國為何引進MBA的緣由,比較權威的説法是總理朱基的一次警告:"中國大多數企業家是不合格的,管理科學到了救國的程度。" 於是,一場大規模推廣MBA教育的運動迅速展開:1995年9月,國家經貿委提出"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關鍵在於培育一支政治思想強、敢於和善於經營管理、懂業務和技術的企業家隊伍";中共中央《"九五"期間全國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綱要》要求各級各地組織部門制訂目標具體、規模宏大的經濟管理幹部培訓計劃。中國MBA指導委員會負責人補充説:"在我國的其它所有制成份的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為適應其管理人員本地化的要求,除了希望大量招聘經濟管理類畢業生外,還提出了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在職培訓要求。所有這些因素都成為MBA這種學位備受關注的驅動力。"

整個90年代是"中國MBA教育年"。1991年,只有9所大學試辦MBA,僅招生百餘人; 2002年,試點結束轉入正式舉辦,共65所高校取得資格,遍及27個省市,累計招生4.7萬人--短短11年間,新增了56所辦MBA的高校。讀MBA的也同樣狂熱。據有關部門統計,1997年,有23018人報考;今年,計劃招生1.5萬人,報考者超過6萬,比上一年增長了約32%。今年開始,部分高校開始逐步擁有自主招生權,可以自行規定招生規模,北大就決定擴招200人。

對於MBA熱,專家們的觀點分為兩派:一為"精英派",認為MBA應該培養企業精英,不應該成為全民教育;一為"平民派",認為招生門檻應該降低,MBA教育應是平民教育。今年61歲的張德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博導,中國第一批MBA畢業生中就有他的弟子。他對MBA熱的看法是:"中國人太愛趕時髦了,理性少,感性多,跟着感覺走。我就遇到過一些人問我,能不能買個文憑,他們不想學。教育部對此管理要嚴格,否則肯定會出亂子。"

教育機構的搖錢樹

今年8月10日,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在深圳舉行EMBA(針對高級經理的MBA教育)招生説明會時,當場有人站起來質疑該校18萬的MBA學費:"這麼高的學費,哪些人出得起?你們在深圳辦的MBA班,目的只是賣文憑、為了賺錢而已!"台上的廈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情緒激動地反駁:"美國哈佛商學院3個月的短訓班就收費5萬美元,你能認為沒有人去讀嗎?當然,廈門大學與哈佛或許不可比,但我要告訴你,知識是無價的!"

MBA教育的收費歷來為人詬病。就EMBA而言,北大的學費是19.8萬,中歐開始是19.6萬,但很快增加到23.8萬。復旦大學則達到31萬左右。據業內人士稱,以目前的收費標準,今後5年內,將有大約9.7億元的市場需求。普通MBA的學費也毫不遜色,清華的MBA學費去年是5萬/年,今年漲到7萬,而中歐的學費則為8萬/年。

目前,國內的MBA教育主要分為三種形式:中外合作、大學教育和社會力量創辦的各種培訓班。中歐的口碑似乎一直不錯,而社會上的培訓班早被指責為賺錢機器,就是傳統高校的MBA教育也被揭露有許多黑幕。

高昂的學費,讓很多人對高校競相開辦MBA的目的產生懷疑。正在清華讀MBA的馬強説:"MBA已經不再是一個專業,更是一個人身份的標誌以及學校宣揚名氣的工具。" 連北大國際MBA中方院長鬍大源也坦承:"很多高校辦MBA就是拿MBA的回報去補貼其它的項目,這在國內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當然國外很多也是這樣。要真去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除了學費外,國內本土的MBA教育機制也倍受批評,關於師資力量的抨擊最烈。MBA師資的國際標準非常嚴苛,要求既是大學教授,同時又是諮詢公司裏的專家,或在金融機構、公司裏任職等。國外著名商學院的教師幾乎100%擁有博士學位;而國內,即使北大清華人大也很難接近這一比例。

胡大源院長介紹説:"中國早期MBA老師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個是系統工程研究, 80年代很熱門,隨着經濟的發展,它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侷限性越來越突出;還有一種是來自經濟學領域,然而經濟學畢竟不能等同於管理學。在意識到這種缺陷之後,國家開始把一些教師派出去學習,但實際一點説,這些人在國外學個一年半年,由於沒有在實際工作中的管理經歷,他們所看到的也只能是冰山一角。90年代中期,一些學校開始嘗試中外合作,但它只能是一種彌補,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胡表示,未來中國MBA需要的教師應該是"中外通",在國外獲得學位,學成歸國後還要深諳中國市場、企業環境。這樣的人才是很多MBA學院所求之不得的。

案例教學是MBA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據説哈佛的MBA在兩年內要分析800至1000個案例,也就是説平均每天要處理2至3個。而中國MBA在抱怨案例太少。清華大學1991年就建立了經理管理案例。幾年下來,案例只有300多個左右,而且大部分是國外"進口",中國公司、企業的案例只佔極少的比例。

胡大源非常理解學生們的抱怨:"我們用的教材的確問題不少。國內教材裏的案例,真正是那種名家教授寫的很少,倒有不少都是學生寫的,有些案例看上去就象是企業的宣傳品。還有些是媒介的高手寫的,故事性、可讀性都很強。只可惜MBA案例不是小説。"他認為學校也是有苦衷的,"寫出好的案例談何容易,連哈佛都承認他們的MBA教材裏只有10%的好案例。"

不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教授張德主張,MBA應以講授為主,案例為輔,"這和中國人的習慣有關。從教育思想上看,美國是以杜威的教育思想為主流,強調'生活即教育',但中國的傳統是'傳道,授業,解惑',重理論。純案例教學留給學生的是一些零散的經驗,不繫統,無法使學生獲得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東西。管理是科學,要有系統性。"他對清華偏重"進口"教材也有看法:"大家都推崇美國的案例,但是美國的思維是否適合中國的情況呢?很多案例拿到中國來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買一個案例要一萬甚至幾萬美金,長達幾萬字,這本身也不實用。"

"中歐"市場部主任王曉忠則反對張德的觀點:"在企業管理上,國內外企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有些東西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如果以'中國特色'為藉口,拒絕國外的經驗,這我不能苟同。我們應該有國際化的眼光,因為現在很多企業的發展方向都是國際化。在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國際化的企業,必然也會有一個國際化的MBA。"

學生的鍍金術

今年6月7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MBA實習與就業懇談會,副院長張維迎、MBA項目中心主任王建國教授輪番上陣,在企業面前"推銷"自己的學生。然而,他們的熱情很快遭遇到創維集團人力資源總監王大鬆迎面潑來的一盆冷水。"從1999年到2001年,我一個北大MBA都沒招到。為什麼你們就要求你們的MBA工資不低於1萬?我只能保證2000元以上的底薪。"王建國賭氣地回答:"北大的MBA,月薪少於一萬的,我還不想'賣'呢?你不要,學院留着自己用!"

這是國內流傳最廣的關於MBA "掉價"的新聞。"這與學校對MBA教育管理不嚴有關,"張德説,"有些學校,學生不用通過統考就可以進入學校學習,最後只要通過全國同等學歷英語考試就可以拿到學位,叫'一進四出',我很反對這種方式。因為它降低了MBA的准入門檻,獲得學位太簡單。"

但一旦獲得MBA學位的學生對自己的身價很看重。新華信的人力資源總監汪洱説:"有的MBA學生一開始就要求當項目經理,讓我很驚訝。這不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嘛。" 新奧集團的負責人也説:"他們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和合理的知識架構,為什麼不能從基層做起呢?"這位負責人這樣評價在他們那實習過的MBA:"他們大多還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實際才能。"

聽説MBA被冷落的消息,王曉忠説:"讀MBA,對人來説只是一種幫助。如果把在企業工作比作爬山,讀MBA就好比給你一張登山地圖,它告訴你方位,一些注意事項。MBA不是什麼敲門磚,它提供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幫助。"

但顯然很多學生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MBA不僅是敲門磚,而且是一塊"金磚"。

在清華讀MBA的馬強承認自己當初就是抱着鍍鍍金的目的。"我敢説我的同學中很多人跟我的心態一樣。我是受到了我的一位本科時的師兄的啟發,他畢業後在單位工作了幾年,一直得不到重用,讀完MBA再回到單位,身價立馬見漲,現在已經當上總經理助理了。他在學校也不就是混了兩年而已?"

馬強對有些學校開辦的所謂EMBA(俗稱"總裁MBA班")更不屑一顧:"那些總裁哪有時間讀書?有時間的沒心思,有心思的沒時間,考試要麼讓祕書代筆,要麼跟學校達成贊助協議矇混過關,就是為了拿個文憑。"

"這些MBA一到企業就要高工資、高職位,總感覺懷才不遇。" 紅塔集團的人力資源負責人説。他曾經問北大光華MBA職業服務中心主任王亞非:"我曾經要了你們的MBA,現在都走了,為什麼?"對方無言以對。

市場的教訓並沒有阻止國內報考MBA的風潮。據統計,目前中國共有12041人獲得MBA學位,在校學員為32393人。

"這麼多人報考MBA是一種盲目," 耶魯大學MBA錢永強説,"學MBA應該是而且也只能是兩類人,一是有一定工作經驗,但急需拓展視野,豐富實戰經驗的人;二是有豐富實戰經驗,回頭補足理論知識的人。在選擇報考MBA之前,應該做一個小小的成本收益分析,將攻讀MBA需要花費的時間及金錢,和其它對事業有幫助的投資做比較。倘若一個人天性比較淡泊,不喜好競爭,他就不應該去念MBA;或者有的學生,對商業不敏感,即使得到一個學位,在實踐工作中也會失敗。"

胡大源院長也認為:"學MBA之前的工作經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實踐經驗,來聽MBA的課就等於白聽。一個大學本科生去考MBA,即使通過了考試,也不會是一個合格的MBA。" (本刊記者:聞正兵 歐陽斌 /鳳凰週刊)

智聯招聘網編輯


  

MBA的中國麥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