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教務處工作總結怎麼寫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W

本學期,我們繼續立足園本、結合自身實際,致力於引導教師由更新教育觀念不斷落實到轉變教育行為上來,從兩個維度開展:一是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積極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實施“自主——體驗”園本課程的初步構建;二是貫徹大教育觀的理念——嘗試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導的探索,作為全面實施《綱要》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努力把教育全過程變成幼兒園、家庭、社會三者互動而又有活力的進程,最終促進幼兒、家長、教師的共同成長。

關於幼兒園教務處工作總結怎麼寫


生成內容的開放——我園的“自主——體驗”園本課程採用主題活動的形式,以省編新教材為基礎,結合我們鎮海的地域特色、以往的社區資源課程和幼兒園實際,依託其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的最終目標。老師們經常在思考:如何把握好預成內容與生成內容之間的關係,我們是這樣做的:課程中預設的內容,如果孩子們確實不感興趣,可以取消,如果只有一部分幼兒感興趣,可以將集體活動隨時改為小組活動,如果只有個別幼兒感興趣,也將改為個別教育活動、區角活動。

生成課程本身的靈活性很大,允許有些生成的內容是課程方案以外的主題。如我園中四班聖誕節的主題,是課程方案中沒有涉及的,於一些父母帶孩子去教堂看節目引發的,產生了一系列的小主題;而有些生成的內容則是和課程中預設的主題吻合的,但涉及的內容與課程中可能大不相同,如大二班幼兒搞的“國慶節”的主題,就和課程中十月份主題剛好吻合,但課程中只是關於祖國、國慶、民族等方面內容,而實際探索過程中孩子們卻對臉譜非常感興趣,因而展開了持久的探索和研究,這是和課程中不同的,教師及時地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做出價值判斷,調整課程內容和形式,使課程沿着幼兒感興趣的方向改進。與此同時我們並不否認課程的目標性,目標性是課程永遠抹不掉的特徵,因此大方向是要促進兒童的長遠發展,在與幼兒互動過程中,使教師、幼兒共同學習共同建構對世界、他人、自己的認識。

備課形式的開放——將教師的備課中心進行了轉移,從以計劃為主的備課轉向了以反思為主的備課形式。強調了教師的觀察、傾聽與記錄。一方面為教師減負,原來詳細的計劃現在改成了簡單的假設方案,教師不必要整天為了備課為備課,騰出了時間來觀察孩子、研究孩子;另一方面,有了反思,教師才不會盲從權威,才不會無所適從,才不會由着個人情感進行教育和教學。

同時強調了預設活動的開放性,體現在:教師用生成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預成課程的內容,強調“改良式”的進步,引導教師以自己原來設計和組織預定課程的經驗為基礎,吸納生成的理念、做法,經過同化、順應形成自己的新經驗,具體有以下幾個做法:

①在設計教學計劃時,變一種固定的計劃方案為多假設方案,使自己在實施中能對不同幼兒的不同反應應付自如;

②在實施教育方案時,發現孩子感興趣而有價值的東西時,要大膽地因勢利導打破計劃;

③經常對預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反思尋找缺陷及時調整,促進孩子的發展。

教研組的合作溝通——在主題活動網絡的構建完善中,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大家圍繞同一主題共同出謀劃策,重點做到:重視各領域內容的整合;強調環境與主題的密切結合;注重家庭社區資源的利用。大家共同圍繞主題分別開展活動,一週後集中交流總結一週來活動的得與失:如孩子對哪些內容感興趣?教師呈現了怎樣的引導策略?本週孩子有哪些發展?下週哪些內容需要延伸?哪些內容需要擴充進來?教師有哪些新的舉措能促使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每週一小結,活動結束後全面彙總交流,讓全體教師在全程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愉悦與成功,進一步融入教研組研討學習的集體氛圍之中,促進了合作互動的學習羣體的形成,提升教研組積極向上的活力。

主題活動檔案的製作——在主題活動中幼兒到底是怎樣學習的、他們的探索行為是如何發生發展的,究竟教師的哪些教育行為、教育策略能有效指導幼兒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師幼互動?圍繞這些問題,以各年齡段教研組為核心,以大班——“我和恐龍做朋友”,中班——“秋天真美麗”,小班——“我自己來”,小小班——“我自己”為主題,開展了一次“主題活動檔案”的製作。小小班記載了較多的活動設計,針對課本身做了較多的反思,結合“自己吃飯好嗎?”開展了家教辨析;小班的主題較小,在把活動遊戲化、生活化的基礎上,更多的利用了家園合作的途徑——小能手在園表現和小能手家庭日記,運用了在家的調查問卷、反饋表來評價幼兒的發展變化;中班因主題涵蓋量大,有側重地進行分班實施,重視了材料的投放、環境的創設、落葉觀察記錄表等,在反思中體現了對生成活動有效性的挖掘;大班的內容相對完善,注重了知識的前期準備、幼兒的自我學習、活動在區角中的拓展、幼兒創編故事的紀錄,尤其在活動環節的點評中加強了對教師指導策略的反思。其後又通過集體的展示交流,讓大家進一步領悟到主題活動中支持者的角色身份——提供豐富足夠的材料、創設有利的時間空間以順應幼兒活動的需要;在觀察中學會等待,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及時藉助活動情景、幼兒行為,提出要求推動幼兒的學習。

分組教學活動新嘗試——老師們深感我們的課程由於更多的強調自主探索、情感體驗,而相對較大的幼兒班額卻無法實現面向全體這一要求。十月份中班教研組藉助“主題活動檔案”製作的時機,率先嚐試了分組教學的形式以解決這一矛盾——即每週兩天在上午的集體活動時間,班級幼兒分成兩組,由兩位教師同時進班,分別組織其中的一組幼兒開展活動,而後輪換。這樣在班額無法縮減的現實情況下,採取分組教學相對減少師生比、減少無關刺激、減少課堂紀律的維持、保持時間不變,最大限度的增加幼兒個體與教師交流、交往的互動頻率,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能關注每一個幼兒的學習過程,增加個別指導的機率;而且教師可以及時捕捉到第一組幼兒的情況並且調整教學方案對下一組幼兒進行教學,在反思和實踐中提高教育和教學的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因此在十一月我們在小班、中班也實施了每週兩天的分組教學。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發現:當天上午換組有時會影響到主題開展的先後、連貫性,由此也進行了轉天進行換組;同時,空間場地的設置、活動內容的選擇、輪換環節的組織也有待於繼續探討。

迎市區級研討及自我展示——先後迎接了區先進教研組、市園本教研示範學校、市示範家長學校的檢查驗收,我們踏實的工作態度、紮實的工作過程、詳實的工作資料、的工作實效,受到了檢查老師們的一致肯定。準備並接待了市健康專業研究小組、市學前教育研究會四屆三次年會、區學前教育年會三屆二次年會在我園的觀摩活動,其間我園通過家教版塊展示、家教工作總體情況介紹、觀看家教專題片“家園共育新篇章”、家教論文觀點介紹、家園 活動“靚媽咪、俏寶貝”、家教工作台帳資料展示向全市幼教同行展現了我園近年來“家教指導”的亮點與特色工作,結合“照顧小鴨”、“舞動的燭光”兩項教學活動展示,一個上午的活動內容豐富充實贏得了與會領導、老師們的讚譽。同時,園內的教師開放式創新活動中,老師們以此為展示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平台,紛紛認真選擇課題內容與形式、通過試教與同伴交流探討修改教學策略、手段,在實施中呈現了多個生動、有效的活動個案,其中朱瑩“吹泡泡”、李敏“青菜”、王珍“圖形娃娃”分別到下屬網絡園送教,既鍛鍊了自身又發揮了交流的作用。

特色教育促成長、多元活動促發展——班級特色教育從期初開始,結合了班級教師的特長、根據本班幼兒發展的特點和需求,班組成員共同策劃制訂特色目標、計劃、方案——如:節奏訓練、韻律活動、早期閲讀、古詩詞誦讀、歌唱教學等;教育過程中,每天劃出一段規定的時間實施教學,每月一次教研組交流、分析、探討,日常隨機觀摩與抽查,期末全園性觀摩、展示,初顯教育成效,給幼兒創造了個性化發展的又一途徑。

活動內容的多元——只要是幼兒感興趣的,並有發展價值和操作可能的,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都成為幼兒探索的主題和內容。活動空間的多元——幼兒學習的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幼兒園,而是指向更廣闊的空間。超市裏的調查、郵電局裏的觀察、農田裏的收集、各種職業人員的訪問等等,幼兒們在活動中去體驗、去嘗試、去發現、去收穫。幼兒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多元——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和不同個體的認知、情感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如:調查訪問、動手製作、模擬體驗、問題討論、現場表演等等。

活動形式的多元——結合了分組學習、集體學習、個別學習開展好主題活動,以人人蔘與的原則組織了大型活動:走進秋天系列活動,小小運動會、“唱唱跳跳迎新年”集體舞展示等,激發起幼兒愛學習、愛探索的興趣、習慣和能力。

只有把教育目標始終清晰地保持在自己的頭腦中,只有當我們的教育不斷向兒童的生活迴歸;當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一起嘗試、合作探索、共同分享學習過程的樂趣和結果的時候;當教育目標更自然、更流暢、更有效地轉化為幼兒的發展過程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的推動幼兒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