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5.8K

  學生個人品德的形成並不是先天的,需要靠老師和家長後天的共同培養。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對孩子養成優秀社會品德的引導工作,善於總結,找到好的品德教育方式。今天本站小編將為您帶來幾篇關於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的範文,快來和小編一起學習學習吧!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範文3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一

  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實行開放性的思品教學,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現把本學期的教學總結如下:

  1、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生活中的交通與安全》一課,我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怎樣遵守交通規則;《多姿多彩的傳媒世界》一課,我帶領學生在許可的條件下進行學習,如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時我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這樣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教學中,我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我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按照《課標》要求優化思品課堂教學,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緊密聯繫社會實際,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二

  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品德與社會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繫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收效明顯,成績突出,得到領導的認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二、凸顯以人為本,營造和諧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三、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眾所周知,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要想真正準確、深入地評價學生,單靠教師是不行的,評價者應由單純教師發展到由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評價羣體。因此,在教學中,為了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我不再採用以往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評價,而是一種多方參與的評價,通過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於此同時,在評價上我還做到不僅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而且更着眼於學生的未來。這樣,更好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了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開展拓展訓練,指導學生行為

  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閲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範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它們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它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着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三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我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品社老師齊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採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絡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瞭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於課改實踐。教研組採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着集體的力量,體現着團隊的精神。儘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於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着團結互助,羣策羣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紮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台,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餘時間閲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後,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於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嬿老師的指導下,楊旋華老師執教了《身邊的公共設施》一課。

  由於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過、使用過公共設施,但對這些設施的作用以及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的認識是膚淺的,殘缺的,因此在引入課題時,楊老師採用了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明“公共設施”這一概念後,通過播放學校周邊的公共設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實際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內容更具有説服力,生動的錄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這些設施就在我們身邊,分佈廣泛,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使《品德與社會》學科迴歸生活。對於專用的公共設施和不易看見的公共設施這一難點,楊老師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加上旁白的介紹,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説教,有助於學生親近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同時也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整堂課的教學,楊老師都貫穿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三、加強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本學期,我們每位教研組成員都能備好符合班級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組內上好實踐課。教師在校、區級教研活動中認真聽課,且能作好詳細的聽課記錄和評課反饋,學期結束交教導處檢查。

  2、組內教師能根據教材特點自行製作教學課件,對現行教材進行補充何拓展,在教學使用中效果良好。這學期,我們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身邊的公共設施》,在區課件評比中獲得優秀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礎,科研又是教研的發展,下學期,我們的教師要以“帶着問題去思考,帶着思考去研究,帶着研究去工作”為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科研活動,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構建一道品社學科教學的亮麗風景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