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調查報告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3W

寫好一篇調查報告,才能讓我們進一步反思調查中存在的不足,調查報告是幫助個人瞭解調查情況的,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細緻,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農村合作調查報告6篇,感謝您的參閲。

農村合作調查報告6篇

農村合作調查報告篇1

去年十月底,我參與了我社區20xx年度農村合作醫療收繳工作,並參加了由社區兩委班子組織、社區成員共同參加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小型調研活動,經過走訪轄區居民、瞭解農户、聽取社區老幹部情景介紹,對這項工作有了初步瞭解,在那裏談一下自我的感想。

一、居民對此項政策的態度

大多數居民對這項政策的實施表示支持和參與,我社區居民參與率達95%以上。也有部分居民對此制度缺乏瞭解,持觀望態度。由於舊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瓦解和衰落給農民帶來了諸多不便,農村公共衞生、預防保健工作明顯削弱,新的公共衞生問題不斷出現。醫藥費用不斷上漲,廣大農民不堪重負,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相當普遍。調查顯示,羣眾有病時,有38%的人應就診而不去就診,有29%的人該住院而不住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户明顯增多。農民迫切期望改變現狀,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正是從為羣眾解決這些難題為出發點,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使大多農民的觀念和心態了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取主動地要求參合。

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特點

與過去實行的舊合作醫療制度相比,有許多不一樣點,主要是:

1、新型合作醫療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而過去的合作醫療則主要依靠鄉村社區自行組織。

2、新型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主要靠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方籌資;而過去的合作醫療資金,主要靠個人繳納和村級團體經濟補貼,政府各級財政不負籌資職責

3、新型合作醫療以“大病統籌”為主,重點解決農民因患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而過去的合作醫療主要解決小傷小病,抗風險本事差。

4、新型合作醫療實行以縣為單位進行統籌和管理的體制,統籌的範圍大,互助共濟的作用就大;而過去的合作醫療一般都以村為單位統籌,少數以鄉為單位統籌,互助共濟的本事較小。

三、存在問題及相對提議

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在運行初期必然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調研中我們瞭解到:

1、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宣傳還不夠深入人心,農民對政策的理解不透徹。

各級合作醫療的工作人員要對政策領會透徹,端正為農民服務的態度,提高服務意識,讓農民經過與這些工作人員的接觸,理解政策,相信政府,增強進取參合的信心。

2、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和設備大多數沒有到達規範標準,不能根本解決農民就近醫療的問題。

政府應當把鄉鎮醫療機構作為農村合作醫療的基地,給予足夠的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增加必須的醫療設備,使每一個鄉鎮醫院都能到達統一的硬件標準。

3、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短缺問題。鄉鎮醫院醫務人員學歷低,專業技術水平不高、人才流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各相關單位應當採取相對措施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提高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的待遇,讓他們安心在基層工作。

農村合作調查報告篇2

為加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更好地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統籌協調發展,一年多來,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的決定》精神,各級政府統一領導部署,有關部門精心組織實施,廣大農村羣眾積極參與,我市初步確立了“大病統籌、醫療救助和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醫)體系。為切實鞏固這一制度,進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對我市新農醫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調研,總結概括制度的現狀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發展對策。

一、現狀和成效

2012年,我市共有鄉鎮132個,村(居)委會3914個,常住人口549.07萬。其中農業人口380萬,户數141.74萬,農民人均純收入 6221元。鄉鎮衞生院155個,村衞生室2838個,鄉村醫生3273人。自xx年7月1日鎮海區率先開展新農醫試點工作以來,至今除海曙區外,其他各縣(市)區已全面推開。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參保鄉鎮109個,佔83%,參保村2694個,佔69%,參保人數達275.4萬人,佔全市農業人口的76.4%。

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強領導、精心實施、規範管理,初步建立了新農醫制度的良性運行機制。

一是加強領導。市委市政府和縣(市、區)、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新農醫,從實踐“xxxx”重要思想和統籌城鄉發展重大戰略出發,切實加強領導,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組織機構,落實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xx、xx連續兩年把實施新農醫工作列入政府實事工程,各縣(市)區根據市政府指導意見,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新農醫實施辦法及相關制度;成立了由常務副縣(市、區)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蔘加的新農醫協調小組,並設立經辦機構。市和縣(市、區)兩級政府都把實施進度和實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內容;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確保新農醫政府資助資金的到位。

二是精心實施。各級政府建立專門的工作班子,確定實施方案,召開動員大會,廣泛宣傳新農醫制度的優越性,積極引導和動員農村羣眾參加;衞生、財政、民政、農業、宣傳等有關部門積極做好業務指導、政策宣傳解釋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協等部門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支持和監督;基層鄉鎮、村(社區)的廣大黨員幹部分片包乾,承擔了組織發動、人員登記、經費收繳和醫保卡發放等大量基礎工作。由於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重視,工作紮實,羣眾參與熱情高,確保了各地籌資工作的圓滿完成和制度的順利實施。

三是規範管理。各縣(市、區)成立了新農醫管委會,設立了專門的新農醫辦公室,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各行政村(社區)設立了新農醫聯絡員,三級組織網絡的建立,為新農醫制度的規範管理提供了組織保證。各級經辦機構在制度正式實施後,不斷完善規章制度,規範定點醫療機構管理,簡化結報審核流程,實施服務承諾,努力提供優質服務;同時切實加強基金監管,制訂基金管理辦法,設立基金收支專門帳户,嚴格費用審核,建立重大結報金額複審制度,杜絕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補償支出,定期通報和公佈基金運行情況,提高基金運行透明度,並接受同級財政、審計等部門和廣大羣眾的監督。

(二)堅持原則、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創造性地發展了新農醫的多種運作模式。

一是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持實施原則。各地在籌資過程中,堅持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以户為單位自願參加,由於宣傳引導工作到位,在全面推開的縣(市、區)中,參保率均在 80%以上,其中鎮海、北侖、鄞州、江北等達到了90%以上,大大突破了預期的目標。在籌資機制中,堅持了農民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市22109.3萬大病統籌基金中,其中個人(包括集體經濟扶持)出資8093.0萬,鄉鎮財政資助4910.7萬,縣(市、區)財政資助 5256.5萬,市財政已資助3849.1萬,體現了一個較為合理的構成比。在基金的使用上,堅持了以收定支、量入為出、保障適度的原則,大部分縣(市、區)還設立了風險調節基金,保障合作醫療正常運行。

二是根據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確定籌資水平和補償水平。由於綜合考慮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地方財政、保障人數和原有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礎的不同等因素,各地在個人出資、財政資助和補償水平上略有高低,“南三縣”相對較低,市轄區相對較高。總體上看全市籌資水平基本上都在75元以上,高於全省47元的平均水平;各級政府資助一般在45元以上,最多的65元,而全省一般在 22-25元;平均補償水平在25%—35%之間,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不拘形式,積極探索各種管理模式和機制。目前,各地在新農醫的具體運作模式上主要有三種:衞生部門運作型—包括慈溪、餘姚、江北、江東、大榭、鎮海,佔主導,建立區域定點逐漸轉診,控制醫療費用;與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相結合,積極為參保農民進行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實行門診優惠減免,支持新農醫。社會保障部門運作型—鄞州區積極探索由勞動社會保障部門統一城鄉醫保管理運行機制,利用城鎮醫保的經辦機構、人員網絡和軟件系統,實施新農醫制度。政府委託商業保險公司運作型—北侖區、寧海縣由人壽保險公司進行運作,政府部門加強管理。各地對新農醫運作機制的有益探索,為實施這一制度打開了思路,值得嘗試和探索。

(三)大病統籌、醫療救助、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着力構建三位一體的農村基本醫療保障雛形。

一是實施大病統籌,使廣大農民的健康有了一定保障。參保人員因病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而發生的符合支付規定範圍內的醫療費用,根據醫院大小,分級定比,按照醫藥費用,分段計算,累進補償。餘姚、慈溪、鎮海、北侖和寧海等地區對某些特殊疾病的門診醫藥費用也實施一定的補償。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住院結報 75456人次,補償總額12913.2萬元,人均補償1711元,實際補助費用佔住院總費用的25.0%,佔有效費用29.3%;門診補償669人次,補償金額88.4萬元。

二是實施醫療救助,加大了困難弱勢羣體的醫療幫扶力度。在實施大病統籌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醫療救助體系。農村五保供養農民、農村低保家庭、重點優撫對象和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員,其大病統籌個人出資由縣(市、區)、鄉鎮兩級財政代繳;同時兩級財政出資每人 5-20元不等,設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對上述對象及個別發生大額醫療費用,嚴重影響其基本生活的參保對象實施除大病統籌外的醫療救助。目前開展新農醫的縣(市、區)均開展了醫療救助制度,如鎮海區對有效醫藥費用在5萬元及以上的這類對象給予至少5000元的救助。截止9月底全市到位救助資金1460.6 萬,已資助低保、五保、重點優撫、患重大疾病對象等困難人員免費參保5.15萬人,資助總額135.65萬元;資助經濟欠發達區參保對象6.59萬人,資助金額88.29萬元;對困難人員醫療費用救助5177人次,救助金額763.3萬元。

三是實施農村社區衞生服務,逐步實現了農民的小病普惠。實施新農醫制度後,各地將農村社區衞生服務與新農醫有機結合,借鑑城市社區衞生服務做法,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活動。鎮海、餘姚、江北等地安排專項資金,通過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衞生院)適度讓利,採取必檢項目和農民自選項目相結合,上門體檢和集中體檢相結合的方法對參保人員進行健康體檢,並建立健康檔案。慈溪市探索小病受惠機制,將村衞生室通過竟聘後,改建為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站,縣鎮兩級財政對每個服務站每年給予平均3萬元的補助,服務站對參加新農醫的村民提供門診優惠,藥品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讓利,免收掛號費、診療費和注射費,業務用房、水、電等費用則由集體經濟給予補助。北侖區設立農村社區衞生服務專項基金,按照參加大病統籌人數每人每年4元予以投入,主要用於下鄉巡迴醫療、健康宣教和扶持邊遠地區農村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等,解決邊遠農村居民看病難的問題。另外,全市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的標準化建設已啟動,52家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列入標準化建設,市政府將每年投入1000萬,縣鎮政府1:2配套。

總之,新農醫制度的實施,初步構建了我市農村基本醫療保障的雛形,廣大農民羣眾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對促進我市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拿一位農民的話説,這是記憶中最深的,繼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黨和政府又為農民辦的一件大好事,據對全市302户家庭995人抽樣調查顯示,對制度的滿意率達到了93.1%。

二、困難和問題

新農醫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社會保障工程,實施之初,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概括地講,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宣傳引導工作不夠深入,農民參保積極性有待提高。各地在推行新農醫制度過程中,一方面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政策宣傳和引導工作尚不夠深入,另一方面農民對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農醫缺乏經驗體會,與老的制度相模糊,對長期實施信心不足,導致部分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主動自願參加的不多。

(二)審核結算流程仍顯複雜,農民結報補償手續有待進一步簡化。由於制度實施時間較短,具體規定還不夠完善,成熟地覆蓋一個縣(市、區),乃至全市的網絡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尚未啟動等原因,羣眾對審核結算的流程和服務,意見仍然較多,儘管各地適時作了調整和完善,但審核結算流程、服務尚需進一步簡化和優化。

(三)政策制度尚需完善,部分地區資金沉澱過多。由於新農醫剛剛起步,對具體方案設置缺乏現成的經驗,基金測算相對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現了一些不夠科學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現在部分縣(市、區)資金沉澱過多,影響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羣眾的參保積極性。

(四)監管組織建設有待加強,監管職能履行需要規範。新農醫管委會和基金監督管委會責權不是十分明確,各地雖已成立了相應組織,但應承擔哪些義務和權利沒有明確規定,缺乏規範化運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門直接承擔,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農醫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審計監督,還沒有形成規範的程序,對委託商業保險公司運作的資金如何加強監督更缺乏依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金監管的規範性和權威性。

另外,隨着各地新農醫制度的推廣實施,也出現了許多需要特別關注和研究的新情況。主要有:一是“醫保盲區”的問題。新農醫制度的主體對象是農民,城鎮醫保的對象是城鎮職工,那些非農非城鎮醫保對象(包括歷史遺留下來的農轉非人員、被徵地未參加養老保障人員、鄉鎮企業退休職工以及長期在本地居住的外來人員等人羣)成了“醫保盲區”,應儘快研究解決。二是“醫療救助高門檻”的問題。目前的醫療救助制度作為大病統籌的補充,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有效途徑。但目前在實際運行中相當部分縣(市、區)都控制在5 萬元以上,才能按比例救助,救助最多限額2萬元,而困難對象往往無法承受高額的醫療費用,無法享受這一政策,需要對醫療救助的對象和救助的低線作出新的界定。三是“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的發展”問題。執行藥品順價作價後,全市相當部分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虧損嚴重,實施新農醫後,政府又要求這些機構對參保人員適當減免掛號費、注射費、診療費和優惠部分醫藥費,實現對參保人員的小病普惠政策,來促進新農醫的持續發展,在財政補償機制暫時還不到位、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尚未健全的情況下,農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鄉鎮衞生院)揹負了過重的公共衞生服務職能,面臨着生存發展危機,需給予應有的關注和財政補助政策的及時到位。

三、對策與建議

總體發展目標:xx年全面實施,覆蓋面達到全市農村居民應保對象的85%以上;xx-2012年,逐年完善政策制度,擴大覆蓋面,增強保障能力;2012年前後建立較完善的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並逐步與城鎮醫保接軌,最終建立與我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一體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總體工作思路:着力建設“三大體系” 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導,抓住農村基本醫療保障的突破口;二是醫療救助為補充,突出農村弱勢羣體的醫療救助力度,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彌補現階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的不可及性;三是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相配套,擴大制度的受益面,增強制度的普惠性,克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面窄的弱點。清晰確立“三個定位” 一是目標定位:最終目標是建立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與城鎮醫保並軌,實現城鄉統籌,實施中把握制度的發展目的和方向;二是階段定位:“低水平、廣覆蓋” 起步,制度將有一個較長的初級發展階段,實施中重視制度的穩定和鞏固;三是過程定位:在鞏固初級階段成效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提高保障水平、擴大保障面和受益面,實施中着眼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切實保證“三個到位”一是政府責任到位,既要落實個人義務,更要強調政府責任,建立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二是宣傳引導到位,既要尊重農民意願,又要強調科學引導,形成農民主動參與的氛圍;三是資金支持到位,既要堅持個人出資,又要保證合理的財政資助,建立科學的籌資機制。

具體發展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領導,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

一是從社會保障角度,明確界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性質,強化政府責任、突出社會管理、強調個人自主參與,明晰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出台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和階段性的指導意見,處理好制度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手段與目的,穩定與發展的關係,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宏觀把握髮展方向,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三是積極探索新的個人籌資模式,科學引導農民羣眾主動地自願地繳費,減輕基層幹部工作壓力;四是有關業務部門、相關學術機構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在制度設計和實踐相對成熟的基礎上,醖釀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從法治的角度加以規範。

(二)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農村羣眾參保積極性。

一是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渠道,廣泛深入地開展政策制度宣傳,把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審核結算流程等宣傳到千家萬户,使廣大羣眾真正瞭解、熟悉這一制度;二是針對性地開展具體、形象、生動的典型事例宣傳,現身説法,弘揚講奉獻、獻愛心,互助共濟的傳統美德,使羣眾切實感受到制度的意義和好處,增強制度的吸引力,進一步提高自覺參保意識;三是積極爭取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關注和支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三)抓好鞏固完善,增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一是切實鞏固實施成果。總結經驗,科學測算,充分論證,合理確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過多沉澱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根據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原則上每二至三年對籌資標準和補助標準作適當調整,適時理順會計年度;二是努力擴大籌資渠道,增強基金實力,逐年提高補償水平。各級政府根據財力,合理增加財政投入,個人籌資根據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對制度的認同程度,穩妥地提高,村(社區)自治組織要根據集體經濟狀況給予一定投入,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多渠道地增強基金實力,逐步提高參保病人的補償水平;三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簡化審核結算手續,減少不合理的中間環節,努力方便羣眾就醫結報,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四是認真調研,會同有關部門探索解決非農非城鎮醫保對象的醫療保障問題。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羣眾對農村醫保的不同需求,探索設置不同個人籌資檔次和不同補償水平的補償機制。

(四)健全管理監督機制,真正做到取信於民。

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協調小組或管理委員會職責,切實履行組織、協調、管理和指導等工作,定期向同級人大彙報,主動接受監督;二是加強經辦機構建設,按規定落實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完善工作制度,加強規範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監管機制,制定監督管理規定,形成定期審計監督制度,確保基金運作規範、透明、高效,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強醫療服務,規範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診治,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和非有效醫療費用比,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支出。

(五)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衞生服務建設,擴大受益面。

一是加強農村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建設,優化重組現有農村醫療衞生資源,重點推進鄉鎮衞生院基礎設施和急救、婦保、兒保、防保、產科等服務功能建設,促進鄉鎮村級醫療機構功能轉型;二是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公共衞生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村社區衞生服務功能,農村計生指導和殘疾康復納入社區衞生服務建設,逐步開展慢病動態管理、社區健康教育、健康體檢等服務;三是出台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廣小病受惠機制,增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吸引力;四是加強農村社區衞生服務隊伍建設,出台優惠政策,保證農村公共衞生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社區衞生服務工作,開展衞生支農活動,加強在職人員理論和實踐培訓,建立人員的培養、准入、淘汰和更新機制;五是開展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示範點建設,出台支持政策,制定具體的建設標準,分階段推進農村社區衞生機構和功能建設。

(六)切實加強醫療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弱勢羣體醫療救助力度。

一是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出台醫療救助實施辦法,適當擴大救助對象,提高救助標準,降低救助門檻,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醫療救助,與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並軌,並統一實施,建議加大財政資助力度,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建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三是建立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結合機制,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為享受醫療救助的前置義務,對低保户、五保户、重點優撫等弱勢羣體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個人出資部分由醫療救助基金給予補助;四是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弱勢羣體門診費用補償機制,對患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尿毒症等慢惡性特殊疾病的弱勢羣體,實施門診補償,着力提高醫療救助力度。

農村合作調查報告篇3

暑假期間,我在村集體衞生室做了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電腦錄入員的工作。看到我過近幾年來關於農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決定利用工作之便對我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進行調查。我簡單做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羣眾調查問卷,查閲了關於新農合的知識,分析了農民對醫療保障的主要看法。總體瞭解如下:

一:歷史弊端

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在農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醫院抬”的情況司空見慣,目前因病致困返貧現象嚴重,農村需住院而未住者達到41%;西部因病致貧者達300—500萬。農村的貧困户中70%是因病導致的。自1985年以來,雖然農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斷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小於城鎮居民。剔除物價因素,19××—19××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3.1%,而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4.5%,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為9%。1988年以後,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增長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19××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僅為1.4%。但與此同時,農民醫療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為例,xx年前三季,農村人均醫療支出42.82元,與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醫療衞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壓療支出14.41元,1998年曆史最高為52.11元,1999年為51.65元,xx年間增長了2.52倍,而xx年間農民純收入增長也僅是2.52倍。

而且在全國的保障制度中,農民被排擠在保障體系之外。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於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有相當部分社會保障的內容將整個農村人口排擠在保障體系以外。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數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對於城鎮社會保險改革進度而言,農村社會保險僅侷限於部分富裕地區試點階段,家庭保障仍是農村社會保障的主體。以醫療保險為例,我國當前進行的醫療保險改革不同於發達國家,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它不是全民醫保,而只是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險改革,目前是解決公費醫療負擔過重問題,保障基本醫療服務。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雖然曾在農村被廣泛實踐過,但幾經周折,最終由於各種原因而解體。

二: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採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我國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衞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範本,不僅在國內受到農民羣眾的歡迎,而且在國際上得到好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xx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預計到xx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省政府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意見有關精神,農民大病統籌工作改稱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籌資標準不能低於30元/人,其中縣財政補助10元,鄉鎮財政補助5元,農民籌資15元。歸納起來是籌資提高,政府補助多,農民受益面大,為患大病的農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給付額達到xx0元。

三:建設新農合的意義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並沒有給農民在看病問題上帶來太多的實惠。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醫療衞生資源僅佔世界的2%。就這僅有的2%的醫療資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從1998年到xx年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48%,但醫療衞生支出年均增長11.48%,後者的增長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據有關媒體報道,至今中國農村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在廣東那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也有40.08%的羣眾有病未就診,23.35%的羣眾應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上處於“空白地帶”。疾病,像一把利劍掛在農民兄弟的頭上,“看病難、看病貴”是目前中國農村比較普遍的現象。時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將進一步加劇,要使這一轉型能夠平穩推進,整個社會需要構建嚴密而可靠的安全網。因此,農民的醫療衞生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問題本身,解決農民的看病難,不僅僅是尊重農民起碼的生存權的問題,更是建設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如何解決農民的看病難?回顧歷史,我們曾經解決過這一問題,而且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1993年世界銀行年度發展報告《投資與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國)一直是低收入國家的一個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醫療保險幾乎覆蓋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農村人口,這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人口還佔全國人口80%,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6歲提高到了68歲。專家們承認,這種健康業績的基礎,是在“將醫療衞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資源配置大格局中,輔之縣鄉村三級公共衞生和醫療服務網絡、遍佈每個農村社區的土生土長的“赤腳醫生”隊伍和合作醫療制度的“三大法寶”。因此,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是新時期建設新農村題中應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農村合作調查報告篇4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團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農合制度實施以來,有效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切實減輕了患病羣眾的經濟負擔,在必須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進取作用。為有效促進和支持貴州省新農合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發展和完善,20xx年,貴州省人大會決定在聽取審議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情景的報告的同時,就相關問題進行專題詢問。為完成好專題詢問工作,貴州省人大會組織了專題調研。作者隨調研組赴xx市、xx市、黔東南州、xx市等市(州)的7個縣(市、區)計24個醫療機構和部門實地調研,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資料,構成本調研報告。

一、貴州省新農合工作現狀

根據國家統一安排,貴州省於20xx年開始新農合試點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建立新農合制度作為加強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健全機制,努力解決農民羣眾看病就醫難題,取得了明顯成效,逐步構成了“黨政得民心、農民得實惠、衞生事業得發展”的三方共贏良好局面。

(一)主要指標顯著提升,農合工作成績斐然

20xx年試點初期,貴州省首先在息烽等8個縣啟動新農合試點工作,113萬農民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為49%。經過努力,20xx年全省均開展了新農合工作,農民真實感受到新農合工作帶來的好處,參合進取性不斷提高,20xx年起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20xx年參合農民達3214萬人,參合率到達98.72%。統籌基金報銷封頂線從20xx年的5萬提高到20xx年的12萬元以上,實際住院費用補償比例從53.3%提升到67.64%(20xx年居全國第一),門診統籌實際補償到達59.4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43個百分點),20xx年,已有4890.82萬人次參合農民獲得了85.75億元的醫藥費用補償,越來越多的參合農民從新農合工作中受益。

(二)籌資水平穩步提升,資金使用較為合理

20xx年,開展新農合試點的統籌地區人均籌資30元,共籌集基金5092萬元,隨着國家財政補助標準的逐年增加以及參合農民繳費標準的適當提高,20xx年人均籌資330元,當年籌資額已到達106.1億元。根據新一輪醫改方案的要求,20xx年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將提高至450元左右,籌資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基金抗風險本事將進一步增強。同時,基金使用率始終堅持在較合理水平。20xx年,當年基金使用率達94.45%。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升人員素質

為改變貴州省農村基層衞生條件差的狀況,20xx年投資31721萬元對130所中心鄉鎮衞生院進行達標改造,20xx年省級財政專項資金計劃投入20xx0萬元新開工130所中心鄉鎮衞生院建設項目。20xx年以來,進取爭取國家支持,開展標準化衞生室建設工作。截至20xx年底,財政總投資90851.1萬元,貴州省17568個行政村全部修建了標準化衞生室。標準化村衞生室統一購置了基本設備器材,並逐步推進村衞生室的信息化管理。在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硬件建設的同時,多方式、多渠道提升衞生人員素質。截至20xx年底,全省鄉鎮衞生院衞生技術人員達18676人,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以上人員有9038人。20xx年底,全省村醫(含衞生員)共為30966人,具有醫學中專以上學歷者24498人,佔村醫總數的79.11%。

(四)進取利用信息技術,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0xx年,貴州省衞生廳與貴州移動戰略合作共同建設全省衞生信息大平台。以新農合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建成並投入使用覆蓋省、地、縣、鄉、村五級的新農合信息系統。截至20xx年末,全省88個統籌縣中,已有75個縣上線運行。在統籌區域內全面實施即時結報的基礎上,20xx年xx市、xx市、xx市等地經過新建系統實現了市內定點醫療機構即時結報,xx市、xx市啟動了跨區就診即時結報。經過省級新農合大病直補平台的開發,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等重大病患者在省級定點醫療機構即可“一站式”完成救治申請、新農合補償(80%)和民政醫療救助(20%)結算的便捷服務。

(五)始終注重探索創新,特色鮮明效果良好

xx市20xx年創造性地在全國推出“門診住院統籌+大病統籌補償”的全市統一模式,門診住院不設起付線。20xx年,xx市率先在全省實行基金統一由金融機構專户管理,實行“新農合業務委託商保經辦服務”模式,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依託保險公司的風險管控經驗、精算技術和專業化服務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羣眾就醫需求,確保基金運行安全。xx縣、xx市等創新籌資機制,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參合金代繳協議一簽五年,個人籌資實現農村金融網點代收代繳,減少年度籌資成本;xx區建立了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度,由村級代理員代區外就醫羣眾辦理完成報帳結算的相關事宜,極大方便了農民羣眾。這些探索和創新,有相當部分被列入了國家醫改資料要求各地推廣。

二、存在問題

在取得必須成績的同時,貴州省新農合工作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新農合宣傳工作仍需加強

因農民文化水平偏低、部分基層幹部宣傳不夠等原因,部分農民不瞭解新農合有財政資金補貼,以為只是個人出資;一些農民不瞭解新農合政策出台的目的是提高農民抗大病風險本事,對新農合心理期望過高,實際報銷後難免失望。這些,都影響了農民參合進取性。

(二)新農合管理機構建設仍需加強

貴州省各市(州)、縣(市、區)級合醫管理機構名稱不一且機構級別高低不一,市(州)級合醫機構中,除xx市、xx市為副縣級單位外,其餘均為正科級單位。部分縣級合醫機構為正科級單位,其餘為副科級單位。與履行相同工作職責而納入參公管理的社保系統相比,農合管理機構在編制、人員待遇上相差甚遠,直接導致人心不穩,工作進取性受到較大影響。目前新農合工作服務對象多(20xx年參合農民達3214萬人,佔全省基本醫保對象總數的85%)、年度經辦基金量大(20xx年基金總額接近140億)、定點醫療機構監管點多面廣(全省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已達1萬多家),而全省實有新農合經辦機構人員2183人,平均每名新農合經辦機構人員服務14000餘名參合農民,而國際國內通用的醫保服務人員配備標準為每名工作人員服務3000~5000人。由於人員嚴重不足,導致現有合醫工作人員只能應付審核報銷等日常工作,難以應對組織協調、對定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質量和費用水平審查和監管等工作。

(三)新農合資金監管仍需加強

20xx年,貴州省新農合共籌集資金5092萬元,隨着財政補助、農民個人出資額的逐年增加,至20xx年,當年新農合籌資額已達106.1億元,根據要求,還將進一步增長。目前,隨着農民理解醫療服務的意識逐步增強,醫療具有的信息不對稱特點,農民要求優質醫療服務的心理需求和部分醫療機構因逐利採取的小病大治、過度醫療等現象逐步顯現。調研中,有基層同志反映,當地存在農婦在私立醫院檢查結果很大比例有婦科病的現象,治療費用動輒三五千元。還存在少數農民利用假髮票騙取新農合資金的現象。農合資金是農民羣眾的救命錢,需要高度關注資金監管工作。

(四)省內就醫即時結報仍需加強

隨着新農合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醫療服務需求不斷釋放,到市(州)、甚至省級醫院治療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民工在省內務工點就醫的也越來越多,但由於省、市級結算服務機構的缺乏,市(州)、省級醫療機構在參與新農合服務中不能實施即時結報,參合農民需要墊資支付全部醫療費用,然後憑相關報銷憑證回當地報銷。這既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又加大了農民報銷的時間成本。

(五)新農合統籌水平仍需提高

目前,貴州省新農合資金實行縣級統籌,各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民就醫意識和習慣等存在差異,這直接導致了新農合報銷比例的差別,往往引起參合羣眾不理解、不滿意。一些户籍人口少的縣城,新農合基金的共濟和抗風險本事較差,這在黔東南自治州表現得較為典型。據貴州省統計局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57%,按國際公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為老齡化社會的標準,貴州已成為人口老齡化省份,新農合工作壓力異常是資金壓力隨之加大。要想解決好以上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基金的統籌水平。

(六)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本事仍需加強

新農合工作開展以來,鄉鎮衞生院、村衞生所等基層醫療機構得到較大發展,但其服務本事仍然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要。除硬件落後外,技術人員缺乏和專業素質不高是目前較為明顯的問題。20xx年貴州省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衞生院人員數僅為0.59人,與全國平均水平1.3人和西部平均水平1.11人相比,差距較大。據統計,全省缺醫學影像專業人員的鄉鎮衞生院達85%,缺藥劑人員的達83%,缺檢驗人員的達81%,缺中醫藥人員的達80%,缺護理人員的達39%。這直接導致許多鄉鎮衞生院配置的各種大中型設備多處於閒置狀態。全省鄉鎮衞生院衞技人員學歷主要為大學專科和中專學歷,兩者之和達85.92%,職稱結構上初級職稱和無職稱的佔89.44%。

(七)新農合法律保障仍需加強

目前,新農合更多豎家政策推動,缺乏硬性的法律保障,國家層面尚未出台新農合方面的法律,據統計,全國現行關於新農合的地方性法規共2部,即《江蘇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條例》、《xx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條例》,隨着貴州省新農合工作的深入開展,出台新農合方面的地方性法規,使新農合工作有法可依,顯得愈加迫切。

三、相關提議

如何解決目前貴州省新農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新農合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議如下。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組織基層幹部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培訓班,讓基層幹部掌握國家在農村合作醫療方面的有關政策和下步安排,使其能夠準確的向農民宣傳新農合政策。宣傳中側重向農民宣傳兩點:一是在農民個人籌資額增長的同時,財政補貼資金以更大額度增長的事實;二是使農民認識新農合是應對大病風險的手段,互助共濟有利於大家的共同利益,調動患病風險較小的青壯年農民參合進取性,同時降低農民過度追求優質醫療服務的心理預期。經過宣傳深化農民對新農合的理解,增強其參合進取性。

(二)加強機構建設,夯實工作基??

全省統一規範設立市(州)、縣(市、區)兩級新農合管理機構,名稱統一為xx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局,為隸屬衞生行政部門的參公管理單位。機構級別設立市(州)為副縣級,縣(市、區)為副科級。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年度預算。統一解決現有編制隊伍的人員身份待遇問題。為避免人員很多擴充,減輕財政壓力和今後安置壓力,可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做法,參考六盤水模式,由政府出資,委託商業保險等機構經辦新農合服務。關鍵在於政府要明確監管職責,將日常監管與定期組織對新農合服務承辦機構的嚴格監管相結合,同時引入競爭機制,保證新農合服務承辦機構的服務質量。

(三)加強資金監管,維護農民利益

首先,從規範醫療救治技術入手,建立完善單病種付費制度和雙向轉診制度加強控費。其次,從政策和制度上加以規範,進一步完善監管政策,具體包括髮票監管政策、對重大醫療事故的監管政策、確立打擊套取騙取新農合基金的政策等。嚴處騙取、套用新農合資金的行為,增強震懾力。再次,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配合,構成監管合力。農合管理機構加強專業化建設,提高對新農合報銷資料的技術審核本事。審計部門經過加強資金審計,共同做好監管工作。

(四)加強即時結報,注重以人為本

成立省級結算中心,具體承擔新農合重大疾病省級統籌基金的管理結算、省內(外)跨區直補“新農合一卡通”的資金結算工作、省級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考核、全省新農合業務技術指導和信息系統建設管理等工作。繼續推進貴州省衞生廳與貴州移動合作共同建設的全省衞生信息大平台。從技術上為市(州)即時結報、乃至全省實現新農合“一卡通”的工作供給保障。

(五)提升統籌水平,保證公平正義

貴州省已具備推進市(州)級統籌的工作基礎,包括全省已建立統一的新農合信息平台,構成以市(州)為單位的統一補償方案和監督服務等。要推進市級統籌,需要實現基金的管理統一,將各縣(市、區)的新農合基金上劃到市(州)級財政,在市(州)級財政社保專户下建立新農合基金專賬,實行專户管理;成立市級新農合管理中心,負責新農合基金的支出管理。提升新農合統籌水平,既能使同一市(州)參合農民享受公平的新農合資金補償,又做大總量,提升新農合資金抗風險本事。

(六)提升服務本事,迴應羣眾需求

在繼續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硬件投入的同時,下大力解決基層衞生人才隊伍建設問題,除提升其專業素質外,還需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以改善和提高服務質量,迴應羣眾健康需求。繼續加大對貴陽醫學院和貴陽中醫學院等醫療院校的支持,加大培養醫學人才力度,中心城區“溢出”人才可緩解邊遠地區醫務人員不足的情景。鼓勵、支持高等醫療專科學校、中等醫療職業學校培養、培訓農村醫療衞生人員。堅持城鄉一體化對口幫扶的培訓模式,經過傳、幫、帶、建的形式,開展對農村衞生人員的培訓。

(七)加快法規起草,供給法制保障

提議貴州省有關部門加強立法規劃,啟動立法調研等前期準備工作,以便條件成熟時儘快出台貴州省新農合地方性法規。

農村合作調查報告篇5

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新形勢下、國務院為切實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主要政策,對統籌城鄉、協調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解我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情況,我對荊門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基本情況

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xx1月1日起正式啟動,基本模式是 “區辦、區鄉(鎮、街道)共管”體制,以區為單位管理住院醫療基金和健康體檢基金,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管理門診醫療基金。基金來源:中央財政補助(人平20元)+省級財政補助(人平15元)+區財政補助(人平5元)+農民個人繳費部分(人平15元),合計55元。基金用途分配:門診基金(8元)+住院基金(41.5元)+大病補助(1元)+體檢基金(2.5元)+風險基金(2元)。

二、實施合作醫療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

黨委政府重視,宣傳發動深入,農民參合積極。一是領導重視。為切實解決我區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曾多次向中央、省、市爭取相關政策,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我區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方案,終於使這項惠農工程在我區得以實施。二是宣傳發動深入。各地成立了由黨政一把手牽頭的合作醫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合作醫療啟動的各項工作。各地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會議集中宣講、廣播和有線電視滾動播出、短信羣發、印發宣傳資料、製作專欄等廣泛進行宣傳活動。這些措施調動了農民參加的積極性。

三、在合作醫療帶來的經濟效益分配中呈明顯弱勢,其原因表現如下:

1、是基礎設施差,條件簡陋,設備落後。

2、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現象依然存在。

3、合作醫療工作機構力量薄弱,影響工作效率和監管力度。

四、完善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合作醫療政策的知曉程度。一是利用村衞生室這塊陣地,由村幹部和鄉村醫生經常向羣眾宣傳,儘快讓農民瞭解政策。

(二)加強鄉鎮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方便羣眾就醫。一是要加大鄉鎮衞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有計劃地改變鄉鎮衞生院的基礎條件和外部形象。

農村合作調查報告篇6

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黨中央作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民醫療和健康保障水平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我縣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試點工作任務。為全面瞭解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情況,並探索促進這項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近期,根據縣委安排,我們深入農醫辦、部分定點醫療單位和鄉(鎮)、村、組,採取聽情況介紹、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走訪羣眾等形式,就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情況進行了一番深入調查,並形成了專題報告,供縣委領導參考。

一、總體運行情況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於今年元月1日正式啟動,通過近一年時間的運行,總體狀況良好,全縣參合農民人數達21.64萬,佔總數的72.6%,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一是領導重視,農民參合積極性較高。在啟動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過程中,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始終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和各部門聯動,抽調精幹力量組織宣傳發動工作,為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同時,由於政策得民心,廣大村幹部和羣眾給予了試點工作大力支持,特別是一些集體經濟相對較好的村實行集體投保,極大地提高了參合率。

二是機構健全,運行規範。縣裏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做到了機構、人員、編制、經費四到位,安裝了縣、鄉兩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全縣聯網管理和信息資源共享,方便了工作。農醫辦嚴格按照專款專用、專户儲存、以收定支、保障適度的原則,對於農村合作基金進行使用管理,並在國有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專用帳户,嚴格基金封閉運行,確保了資金運行安全。同時,在縣醫療行政管理部門的嚴格監管下,各定點醫療單位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合理收費得到了較好執行,參合農民醫藥費負擔明顯減輕。

三是廣大農民和定點醫療單位直接受益,黨羣幹羣關係進一步融洽。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較高,大多數生病農民基本上都能夠得到及時就近醫治。而且各鄉鎮均統一為農村五保户、特困户以及享受定補的優撫對象等特殊羣體和弱勢羣體交納了個人應繳的參合資金,確保這一部分人100%的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根本上解決了社會弱勢羣體的看病就醫問題。據統計,截止11月底,全縣共有11221人次門診治療,治療總費用達32.84萬元,實際補償費用達23.69萬元;共有14029人次住院治療,總治療費用達17191502.94元,實際補償金額達5152498.34元,其中總治療費用上萬元的大病醫療發生135人次,治療總費用達2384532.96元,實際補償金額達4xx2.08元,農村人口“小病拖成大病、輕病拖成重病、重病拖成絕症”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大大減少。同時,各定點醫療單位對農村羣眾的醫療服務態度有了明顯好轉,其經濟效益也有了大幅度提高,醫務人員的待遇也有了相應的提高。據調查估計,縣級醫院的效益較去年提高了40%左右,鄉鎮衞生院的效益較去年提高了30%左右。一些鄉鎮負責同志深有感慨地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行,不僅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而且對改善黨羣關係、化解基層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

1、宣傳發動不夠深入,農民對相關政策規定了解較少。我們從調查中瞭解到,由於有關部門、鄉鎮宣傳發動工作不夠深入,對有關政策宣傳不夠透徹,許多農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細則,特別是對於參加後需要遵守哪些規定、什麼情況下才能夠享受補償以及如何結算等細節問題一知半解。調查問卷統計顯示,只有52.5%的農户知道報銷醫藥費是有條件限制的,有11.5%的農户明確表示不知道;有44.8%的農户知道醫藥費報銷手續,有16.8%的農户明確表示不知道;有33.2%的農户知道可報醫藥費範圍,有25.9%的農户明確表示不知道。也正是由於農民對報銷住院醫療費用的限制條件、如何計算報銷的醫療費用、醫藥費報銷的相關手續和程序等知之不詳,導致一些農民在報銷醫療費用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煩,並由此產生了“手續繁瑣”的意感,挫傷了他們的參合積極性。

2、一些鄉村幹部工作方式過於簡單,少數農民產生了牴觸情緒。少數鄉村幹部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長期性和艱鉅性缺乏必要的認識,加上去年縣裏要求各鄉鎮完成任務的時間太緊,因而他們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了“收費”和完成“參合率”指標任務上,工作過於簡單化、形式化,沒有耐心細緻給農民講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意義和相關政策標準,以致有的農民誤將此項工作認為是政府“形象工程”,也有的農民將其與亂攤派、亂集資等同起來,產生了一些牴觸情緒,影響了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3、農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弱,直接影響了參合率。農民互助共濟,並且自覺自願地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順利推行的基礎和保證。但是我縣地處邊遠山區,經濟基礎薄弱,貧困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39.9%,並有2.33萬人處於絕對貧困線以下。很多農民自我保健意識不強,比較注重眼前利益,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嚴重性認識不足,他們今天花了10元參加了合作醫療,總想着能不能儘快得到實際的利益,甚至有不少農民認為交了錢沒有生病就吃虧了。這種心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及率的提高。

4、一些工作環節透明度不高,部分農民心存疑慮。在調查過程中,不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住院病人反映,與市級以上正規醫療單位不同的是,縣、鄉兩級醫院都沒有給病人發放“每日清單”,病人對醫院的各種藥價、檢測、治療費用計價心裏沒底,時刻有一種被人“宰割”的擔心。同時,同樣是感冒或其它小病,他們在鄉村醫生那裏只需花幾十多元,而到定點醫院卻要花費幾百元。而且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定點醫院的醫生卻要病人作心電圖、b超和各種化驗,“小病大看”的現象時有發生。還有一些農民反映,為了能報銷部分醫藥費用,他們有病就往定點醫院跑,但把路費、餐宿費、誤工費再加上醫院某些虛高收費等,化了許多冤枉錢,就算得到了一定補償,仔細算算反而不划算。

5、鄉鎮醫療服務質量不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受到制約。目前,我縣相當部分偏遠鄉鎮的衞生院連b超機、x光機等普通的檢測設備都沒有,仍然使用聽診器、體温計、血壓計等“老三件”給病人看病。由於條件差、環境不好、待遇低,主要承擔農村合作醫療的鄉鎮衞生院人才相當缺乏,整體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較弱,對一些疑難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更是束手無策,難以適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需要和農民健康保障需求。調查問卷統計顯示,只有20.9%的農户對當前農村就醫條件表示滿意,46.2%的農户明確表示不滿意。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我縣相當部分農民生病後並沒有在縣內的定點醫療單位住院治療,而是直接去了市級以上的醫院就醫,還有一些本來就入住縣內醫院的病人想方設法轉往市級以上醫院。據一些縣內定點醫療單位的負責人透露,很長一段時間內,僅洪江市二院入住的病人中就有50%以上的是會同人。

6、外出務工人員享受不方便,降低了農民對合作醫療的支持力度。我縣外出務工人員相當多,且有相當部分農民是舉家外出務工,僅王家坪鄉今年就有275户農民舉家外出務工。而現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外出農户就醫政策缺乏靈活性,如果外出農民一旦患病,需要回本地定點醫療機構接受治療才可能報銷醫療費用,或者需要回本地相關部門辦理有關手續後,方可在外地治療報銷有關費用。因此,外出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後,如果直接在外地就醫,則無法享受到補償帶來的好處,而回到當地定點醫院就醫或辦理相關手續,則要花費不菲的路費,甚至有可能耽誤病情,常常陷入兩難困境而不知所措。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舉家外出的農民根本就不參加合作醫療,還有一部分農民由於打算外出務工,明確表示明年將不再繼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三、進一步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對策建議

“救護車一響,一頭牲畜白養;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窮”,這一順口溜是我縣農民長期以來缺乏基本醫療保障的真實寫照。因病而貧,貧病交加,更是我縣農民繞不開的怪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我國正在探索的新型農村保障體系,是一項旨在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但同時也是一項十分複雜和艱鉅的系統工程。為此,我們務必要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切實把這項工作抓好抓實。

第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進一步強化宣傳教育工作。各級領導一定要認真學習和領會中央和省裏下發的有關文件精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推行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電視講話、廣播、報紙、印發宣傳資料、組織宣傳車、設置宣傳點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大造輿論,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家喻户曉,深入人心。要組織縣、鄉、村各級幹部和鄉村衞生人員,開展面對面的宣傳,切實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加辦法、參加人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報銷和管理辦法等宣傳到千家萬户,使廣大農民真正認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意義和好處,不斷培育和引導農民增強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增強農民羣眾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二,要強化資金籌措和管理,確保基金正常運行。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資金籌措和資金管理都是關鍵。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的資金籌措機制,做到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確保資金到位。要繼續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積極開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互助等社會事業,切實加強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特別是對農村特困家庭、重點優撫對象等實行醫療救助,真正使救助對象能夠享受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待遇。要從建章立制入手,逐步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縣、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要認真履行管理職能,切實加強資金管理,嚴格按照“公開、公正、公平”和“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做到專户儲存、專帳管理、專款專用,保證合作醫療資金全部公平、有效地用在農民身上。要堅持實行“陽光”操作,定期向社會公佈資金收支、使用情況,保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參與、知情和監督的權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