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6W

第一篇: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讀後感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讀後感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讀後感

——天堂裏的寂寞

現實究竟是什麼,能赤裸裸地把兩個人的感情隔離、切斷?我們是有血有肉的活人,為什麼成為慾望和金錢的奴隸,被它們支配?我不甘心這樣的結局,甚至為故事的主人公感到心疼,如果不能保持初心,即使走得太遠,又有什麼意義,換成是我,情願不邁步,更不要開始,可是誰又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夢想在信念中澆鑄,在金錢中崩塌,卻永遠都有人在追名逐利中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生活從來都是沒有回頭路的單行線,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錯過了就不可能再重來,而且這條單行線也是帶有彈性的,你對他不好,反過來也會受到反作用力的傷害,極富被彈得生疼,血肉模糊,這時才幡然悔悟,對不起,為時已晚矣。

生活原本有無數種可能,無論走到哪一步都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了陽光,生活就充滿了陽光;
選擇了黑暗,生活就充滿了黑暗。不要去責怪誰,沒人為你負責。當你身無分文,每天為討生活流汗賣力時,你羨慕坐在寶馬車裏、身穿名貴、西裝手戴勞力士名錶的大老闆;
可是當坐擁一切物質財富後,又整天為無聊的生活煩惱,無意中瞥見路邊兩個親密的小情侶你儂我儂時,眼裏滿滿地都是醋意。是的,曾經自己也擁有過如此純真的愛戀,只是歲月變遷,如今天涯各一方,“你還好嗎?”即使兩心仍相牽,此時已非彼時了。

多少的山盟海誓,天長地久都輸給了現實,輸給了時間,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道傷,即使擱置不動,仍會時而刺痛我們的心。天堂與地獄僅一牆之隔,我們卻在中間地帶徘徊。抬頭看看吧,跟着自己的心走,不要為他物所擾,丟失了最初的本心。

第二篇:天堂向左,醫院向右

天堂向左醫院向右──以此獻給視醫生為魔鬼的人

我想,每個人到醫院,並不是為了要上天堂,連自殺者也不例外。

所以請不要稱我們為天使,因為天使,只有天堂裏才有。

任何職業,都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醫生護士也一樣。沒有人會因為穿上一件白衣會變成天使,我們從事並所熱愛的職業,是一個高尚的職業,但並不意味着從業者就能象天使一樣沒有七情六慾,不吃喝拉撒,甚至連衣服都不穿,光着屁股在天上飛。稱為天使,是否意味着要捧殺我們這個羣體的需要和聲音,就像菩薩,儘管被人用各式各樣的供品供着,但這些供品,最終卻是填飽了頂禮膜拜者的肚皮。

我想大家對醫生妖魔化的語言並不陌生,白狼,那麼,請你耐心看完下面,如果你一定要這樣稱呼我們,那也沒辦法。

我不敢説我們是學歷高和優秀的一族,比起國外,我們的確有差距,但通常成為醫生,通常需要五年本科,並通過執業醫師考試,而這僅僅是開始,還有為數不少的人念碩士和博士,看過一個數據,目前中國的醫學博士約佔博士總量的1/5,是博士中最大的一個羣體。而學歷教育,僅僅是一個基礎,要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醫生,至少還要十年臨牀工作以上。在住院醫師階段,每個醫生一週至少值2個班,請注意,這就意味着工作時間已經達到48小時,而目前我所知的醫院,無一施行五天工作制,而毫無例外的施行五天半工作制,更多的醫院規定,週日主管醫生必須到醫院查房,節假日也不例外,搶救病人更需要隨叫隨到,而節假日值班,從來沒有加倍工資,我不知道熟悉《勞動法》的仁兄是不是可以算算,我們是多少小時工作制?好的,你要晉升,論文和外語、計算機除外,大多數醫院規定,必須通過為期一年的總住院醫師崗位,這個崗位意味着你一週只能有一個晚上回家和老婆孩子團聚,另外的時間,要求24小時在院在崗,5分鐘內必須能到達病房。假如你是公司職員,你上級説你要晉升主管必須也通過一年這樣的考察,你肯定會罵老闆慘無人道,而這卻是醫生尤其是大醫院醫生晉升的必由之路。即使晉升又如何呢?職位的提升,不僅意味着工資待遇的提高,而且意味着責任的加重,只要一件醫療差錯,數十年名聲付之東流,高額的索賠更是令人不寒而慄(通常醫院規定,由當事人負擔部分賠償),據我所知,目前國內最高索賠是500萬,哪一個工薪族負擔的起?

再説執業環境,我們是以全世界倒數的醫生人羣比例承擔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醫療保障,在市場經濟、醫療改革的前提下,醫院又必須通過經營來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和維持醫院的運轉和損耗,擴大醫院規模,這就不免存在社會責任和經濟利益的衝突。我們不能見死不救,但每年醫院的欠帳,無頭帳該由誰買單呢?唱高調容易,身處事中難,所以醫院只能規定無款搶救必須報批,否則由接診醫生承擔責任,假如你是業務員,天天簽收不回貨款的合同,老闆會不會炒你魷魚?你再籤時會不會猶豫?而且,大多數情況的急救,應當是能得到及時處置的,因為法有明文:見死不救違法。但你總不能老讓醫生和醫院買單吧?現在醫院大多都規定,醫護人員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同患者爭吵,否則如何如何處理,可是某些情緒激動的患者或家屬打砸搶醫院,侮辱甚至傷害醫務人員,又有幾個得到處理的?

再説醫療糾紛,我承認,對於醫療糾紛,由於醫療行業高度的專業性和特殊性,的確患者和

醫務人員的關係不可能完全平等,當然,現在的患者保護意識也提高了,我就曾經見過抱着二本專著來住院,憑着一知半解的理論和醫生探討治療方案的,還有用日記記下醫生每天查房談話記錄的,用錄音機錄術前談話的,帶律師詢問病情的,花樣百出。事實上,對於每個醫生而言,都不希望出醫療差錯或糾紛,搶救不了病人,醫生同樣的失望和沮喪。更何況,醫療差錯或糾紛,更可能關係到一個醫生的前途和命運。而且,在醫療事故處理上,新版的《處理辦法》明確去掉了責任和技術事故的區別,構成的三個要件只有:1、醫療行為存在過失2、構成傷害後果3、二者存在因果關係。鑑於疾病的複雜和多變性,實際上要全無過失極難做到。況且司法解釋裏也明確規定,醫療糾紛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據我所知,目前世界上施行醫療事故舉證責任倒置的日本、德國這兩個國家與我國同屬於大陸法系,在實體法及程序法和立法理念上,三國均有相同、相通之處,但德國、日本及美國均不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訴訟程序中規定完全的舉證責任倒置,而是根據具體案件情況決定證明責任分配的做法,而我國這方面有點超前,趕日超德。目前,醫療事故鑑定也只是法庭斷案的證據之一,法庭可以採信,也可以拒絕。即使不是醫療事故,還有一個“無過錯賠償原則”,舉個例子,幾年前某地一患者因慶大黴素過敏死亡(發生率小於百萬分之一,藥典規定不用皮試),鑑定不屬醫療差錯,但法院根據“無過錯賠償原則”,判醫院賠償。我不敢質問法律的嚴肅性,但據稱,中國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個人死於交通事故,試問按此原則,發明汽車的人是不是該槍斃!請熟悉法律的同仁做一下分析,拋開某些患者家屬肆無忌憚的對醫生進行人身攻擊不談,通過以上相關法律條文,加上社會上輿論對醫生人人喊打的偏向,誰在官司中是弱勢羣體?

關於紅包和回扣,建議參見引用帖失眠者的《一個醫生的自白》。我想補充的是,實際上目前紅包現象已經大為減少,衞生部門規定,舉報有獎,查不屬實不究,我不敢質問這種規定是不是違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關於誹謗罪的定義,但在主管部門和媒體的雙重重壓之下,的確是減少了。另外,醫生絕非回扣的唯一受利者,藥廠、藥販子、甚至某些主管藥品營銷、價格認定、醫院藥品經營採購主管都是不當得利者,只是作為最終環節的醫生,成為眾矢之的。打一個也許並不貼切的比方,你從營業員裏買到了高價商品,但問題決不出在營業員一個人身上。目前,醫生的腦力勞動所得是同付出不成正比的,做一台闌尾手術,醫生耗費自己的腦力和體力,所得手術收入不過是幾元錢,所以有的患者寧願從美國乘飛機趕回國內做手術,總的費用仍低於國外。當然,我決不敢説這是紅包和回扣存在的理由,但付出與回報,風險和利益之間的博弈,在醫生身上是絕不平等的。根本的原因,不應該都歸咎於醫生。我想,絕沒有醫生會因為沒有紅包故意做壞一台手術,因為,它很可能使手術者失去再站在手術枱前的機會。假如每個患者都不送,還有這個問題嗎?

當然,每個羣體裏都有害羣之馬,誰也不例外,但決不是醫生妖魔化的理由,我想請問所謂的道德維護者,你的職業裏就沒有道德敗壞者嗎?貪官污吏能稱為“人民公僕”嗎?侮辱學生的老師和強迫女生陪舞的校領導能叫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嗎?通過鑽法律空子、偷税漏税、甚至採取黑社會手段致富的商人能受“合法財產保護”嗎,刑訊逼供、捏造“處女嫖娼案”的***是“人民衞士”嗎?......醫療行業裏的害羣之馬應該得到懲罰,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決不是詆譭辛辛苦苦為了別人健康犧牲自己利益的醫護人員的理由。我想,絕大多數同行都可以恪守二條基本原則:就是行事遵從基本的社會法律道德的規範和自己的職業水準。在你自己的行業甚至你自己不是無可挑剔的時候,不要以道德衞道士的模樣隨便給別人抹黑。去年非典,感染的人羣中有1/4以上是第一線的醫務人員,有一種足夠無恥的説法是説因為醫務人員太黑了,老天懲罰他們。對於趕赴小湯山的醫務人員,甚至有人説是為了貪圖和風險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報酬,我不想問這些背後放冷箭者有沒有良心,我想每一個看

到這種説法的醫務人員很願意每人出一筆可觀的費用,把始作俑者送到醫學科學院非典病毒研究中心,去把用來做傳染性和毒性實驗的可憐的猴子換下來,看看他對病毒有沒有免疫力,有什麼錢比命重要。

還有媒體,非典來時,捧醫生護士的也是你們,現在,做虛假醫療廣告的也是你們,津津樂道醫療糾紛,言論偏頗的也是你們。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利慾薰心和無休止的炒作,在廣告上,你們攻克了癌症、類風濕、糖尿病等世界醫學難題;
明星們用自己的不管是不是親身經歷或使用為某些個體醫院和藥物大作宣傳;
連bbs上,只要為醫生多説二句,就有一大堆人羣起而攻之,個人攻擊也不在被限之列,這就是我們奉為民主導向標的輿論嗎?

所以,我們不想也不敢奢望成為天使,但也決不都是白狼。鄧練賢、葉欣、範信德,這是曾經全國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年後的今天恐怕記得的人不多了。——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作為同行,我們不會忘記,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還原了職業光環下面我們所面臨的高風險和高壓力,為我們爭取了一些原本應屬於我們的榮譽。

所以,在改革沒有真正建立一個公正合理有序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環境之前,在法律遠遠沒有成為完全能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的守護神之前,在醫務人員的職業保障、醫療糾紛保險制度、淘汰篩選、制約監督機制沒有完善之前,請不要當我們是天使。我們只是從事醫療工作的普通人,也需要養家餬口,一樣為工作和生活心力交瘁,不堪重負。我們仍然願意以我們的學識和能力,為患者撐起生命和健康的天空。我們最願意看到的,是病患治癒出院的笑容和對我們工作的理解支持。即使非典再來,不論有沒有人理解,我們仍然願意站在第一線,不是偉大,只是職責所在,生命相托。

所以,天堂向左,醫院向右....

第三篇:天堂讀後感

從七歲上國小以來,關於數學的輔助工具套,我不知捨棄多少,才又得到了多少,大概只能用“舉不枚舉”以形容之,天堂讀後感。15cm直尺,30°三角板,45°三角板,180°量角器有機構成的智高數學工具套,在故事的起始總是被鐵釘釘地吸附在一個窄平的塑料或者塑膠盒子裏,卻總是在未知的中途毫無徵兆地走失,從此散落天涯,形同陌路。回想多年的數學生涯裏,最鐘意的是智高後期推出的磨砂藍綠色的四件套。磨砂質地的觸感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種深刻的完美的與指紋的契合度。三角板中央空心的縮小版直角三角形,似乎是特意為我這類畫圖不成規矩的數學少年提供稜角分明,毫無弧度的標準三角形的模板。從邊沿延伸到內部的一條條直線們是可以製造和測量平行線的。而現在,我已經習慣了沒有數學的日子,卻發覺自己無法習慣沒有直尺的日子。當我看見《告別天堂》這本狹仄的青春讀物時,我產生的第一衝動不是故事的情節,而是立馬拿一把直尺精準測出封面的長與寬的釐米數,然後用所剩無幾的數學思維大致估算出它們的比例。

以上是我在進入《告別天堂》正式內容前的瑣碎之言。因為我發覺,一個人之於一項事物的感情,往往有時候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的厚積薄發。

其實小説的情節很單調,大致就是圍繞宋天楊和江東的感情糾葛寫的265頁長篇。中間會偶爾穿插肖強,周雷,方可寒等的二類主角,以及一個無恥的小配角張宇良。似乎這樣的故事對我缺乏吸引力,兩個人之間歇斯底里的懷疑和確認,宣言和枝節,總讓我想起“無病呻吟”這個爛俗頻繁的字眼。另外,方可寒這個在開始被描寫為公共汽車的重點中學女孩,總覺得缺乏生活基礎,憑空捏造地毫無根據。雖然她在故事的1/3處就死亡消隱,不過卻在之後的2/3裏在別人的記憶和描述裏獲得純淨的重生。這點大概是小説留給我最大的觸發。其他的肖強和周雷也不是很有説服力,總體來説身上缺乏吸引人的特質和個性。張宇良大概諷刺的是道貌岸然的教育怪胎,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卻有顯赫的聲明地位,但他真的存在嗎?其實,在小説的內核上,我覺得《告別天堂》是不成功的。

乍一看,你就會發覺這本書絕對出自文藝青年之手。我不知道文藝青年們的品味是否大致類似,書中羅列的電影圖書我也都是大致看過或瞭解,感情也是與她大致雷同的,讀後感《天堂讀後感》。我沒有感到一種慶幸,卻深感到一種悲哀——因為我可能喪失了自己對於作品獨特的理解與想法。下面,我將一一羅列書中提及的文藝作品(無價值的我將予以忽略):《亂世佳人》,《騰王閣序》,《加繆全集》,《海子的詩》,《霸王別姬》,《活着》,西科賽斯的《紐約黑幫》(沒看過),《老人與海》,《傲慢與偏見》,《少年維特之煩惱》,《局外人》,元好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深作欣二的《大逃殺1》(沒看過),王小波,《金閣寺》,《安娜卡列尼娜》,《殺手萊昂》,《城南舊事》,《東邪西毒》,《藍色生死戀》,《罪與罰》,《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説》,《星光伴我心》(沒看過),《流星花園》,蔡琴,《情書》,張愛玲,魯迅,《紅樓夢》,《金瓶梅》,《情人》,《小王子》,《無間道》,《阿飛正傳》,《變形記》,《梁祝》,《雙城記》,《**森林》,《破浪》,《巴黎最後的探戈》,《三十七度二》……只是,我突然覺得如此的堆積,不是為了顯擺,就是因為矯情。當然,它也説明了你的知識的豐富。另外,笛安的排比和駢文功力的確了得,也算是令我不得不刮目相看的重磅功夫。我不喜歡《告別天堂》的多角度描述,雖然足夠新穎,但也足夠混亂。而且,多角度描述的弊端就是以同一種口吻代表多人,結局是多人誰都顯得不立體。整本書我最欣賞的恰恰是作者最為真摯的後記。

沒有人的青春擁有翻版。無論我們以什麼方式揮霍或者珍藏我們的青春,那都是我們的。只是,在看完最後一頁的時候,我突然在想,關於青春期的愛情,我們是否需要秉持着一些或者哪怕是一絲的古典主義呢?我們是否有那樣的精力和定力去等待某個真正在角落等候我們的人呢?像《天使愛美麗》一樣,像《向左走,向右走》一樣。也許誠然如張姓女子所言,青春是一條不得不走的彎路。

來的太快,走的太快,它是龍捲風,不是所謂的愛情。

ps:在豆瓣搜索《告別天堂》的時候,看過的人大致300位,絕大部分都是四星或者五星。我選擇了三星,一般。告別天堂,此名終結。

第四篇:天堂讀後感

埃及國家博物館,有件奇怪的贋品:一隻用精美白玉雕刻的匣子,大小和常用的抽屜差不多,匣內被十字形玉柵欄隔成四個小格子,潔淨通透,天堂讀後感。玉匣在是法老的木乃伊旁發現的,當時匣內空無一物。從所放位置看,匣子必然是十分重要,可它盛放什麼東西的?為什麼放在那裏?寓意何在?誰都猜不出。這個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考古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在埃及中部盧克索的帝王谷,在卡爾維斯女王的墓室中,發現了一幅壁畫,才破解了玉匣的祕密。

壁畫上有一位威嚴的男子,正在操縱一架巨大的天平。天平的一端是砝碼,另一端是一顆完整的心。這顆心是從一旁的匣子中取出的。埃及古老的文化傳説中,有位至高無上的美麗女性,名叫快樂女神。快樂女神的丈夫,是明查秋毫的法官。每個人死後,心臟都要被快樂女神的丈夫拿去稱量。如果一個人歡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輕。女神的丈夫就引導那有着羽毛般輕盈的心的靈魂飛往天堂。

如果那顆心很重,被諸多罪惡和煩惱填滿皺褶,快樂女神的丈夫就判他下地獄,永遠不得見天日。

原來,白玉匣子是用來盛放人的心靈的。原來,心輕者可以上天堂。

自從知道這個傳説,我常常想,自己的心是輕還是重,恐怕等不及快樂女神的丈夫用一架天平來稱量,那實在太晚了。

呼吸已經停止,一生蓋棺定論,任何修改都已沒有空白處。我喜歡未雨綢繆,在我還能微笑和努力的時候,就把心上的累贅一一摘掉。我不圖來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時此刻,朝着愉悦和幸福方向前進。天堂不是目的地,只是一個讓我們感到快樂自信的地方。

我欣賞作者説的這句話:“我不圖來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時此刻,朝着愉悦和幸福方向前進。”人真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進不進天堂又有什麼關係?如果為了將來能進天堂而刻意按那種模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那活着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如果真的能有天平可以稱量一個人的心靈,那這世界上又有幾個心輕之人呢?不管是快樂的人還是痛苦的人都會有許多的煩惱,讀後感《天堂讀後感》。好人不會一輩子都做着好事,壞人也不是一輩子都做着壞事。好人也會有罪惡感的時候(不管是大是小),而壞人也會有快樂的時候(不管時長時短)。

人生於世就沒辦法選擇自己的一生,哪怕是一生皆順之人也一樣有愁苦之心。哪怕是一生貧窮之人也會有快樂之心。

總之,這世上真能過得了天平這一關的真的恐怕沒有幾人了。所以,我們只能在生活中一再要求或告誡自己:過得輕鬆一點吧!何必那麼累呢?過得開心一點吧!何必那麼較真呢?過得心寬一點吧!何必難容人呢?人活一世呀!就是要三個字:“想得開”。至於死後靈魂去哪兒,自己不知道,後人也不知道,又何必去計較呢?但求着:以後的一家人還能夠在另一世界裏團聚。

讀了《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我深深感到鳥兒在天堂是那麼快樂。

文章描寫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樹,它的葉子綠得發亮,帶給我們一片生機。它充滿了生命的氣息,為鳥兒創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天堂。那些活潑可愛的小鳥在樹枝上興奮地叫着,歌聲十分動聽。在作者繪聲繪色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小鳥生活得無憂無慮,像在天堂中一樣。

本文作者對大自然充滿熱愛,並且讓我們也感染了這種快樂的愛!

第五篇:天堂尖叫讀後感

事描述了一個叫葉麥的小女孩,她家裏沒有錢,父母對她非常粗暴,天堂尖叫讀後感。她每年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被學校退學。可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灰暗環境裏的小女孩,卻意外地得到了班主任趙老師的幫助,並且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在這些朋友中,葉麥最關心的就是班主任趙老師的女兒趙穎,因為她得了一種怪病,只能坐在輪椅上,從未出過她的房間,而且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儘管葉麥生活得非常不幸福,但她卻給了趙穎最後的温暖和友誼。最後趙穎離開了人世,葉麥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後來,葉麥一直堅強地靠撿垃圾維持着生活,她從未放棄過希望,因為她始終相信天堂就在前方。

讀完整個故事,我覺得感慨萬千。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得非常幸福,但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孤兒在外面流浪着,她們是多麼痛苦呀!她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去照亮整個世界。就象葉麥雖然家裏沒有錢,卻能做到有菜自己不吃,給更窮更需要的人。她的好朋友生病了,她甚至放棄了學校,天天來陪伴她度過最後的倒計時。我覺得葉麥是一個好女孩,即使命運對她很不公平,但她仍然不放棄努力。我相信,她將來一定能過上好日子,因為老天爺一定能看見她所做的一切。

我希望大家都來看看這本書,向葉麥學習,都擁有一顆像她一樣美好的心靈,這樣,整個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

你知到天堂是什麼樣子的嗎?不,天堂的樣子沒人知道。但在生活中,人卻可以感受到天堂一樣的温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愛。愛是人們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世界上,無處不有愛的存在。

我很敬佩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麥子,雖然她家裏很貧困,到了連交學費都交不起的地步,但她還是在認真地傳遞愛的種子。她幫助老師的孩子走出了寂寞,幫她找回快樂。在故事快要結尾時,老師的孩子趙穎得了重病,麥子想幫她,讓她的病快點好起來。於是,她就想法子去弄一隻鴿子,給她做藥材,但最後趙穎還是悄悄地離去了。

文章最感人的地方無非是那對蝴蝶髮卡了,這對髮卡是趙穎的媽媽留給她的,她聲稱這是天堂的鑰匙,每一刻都在細心的保留着它們。在她離去前,把髮卡忘在了醫院,麥子把它們拿了回來,放在趙穎的相框上,“告訴”她讓她不要把鑰匙忘帶了,要不可進不去天堂呀!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國內每一次地震發生後,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向災區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送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他們共度難關,重建家園,讀後感《天堂尖叫讀後感》。每一次地震發生時,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們,哪怕拼儘自己最後一絲力量,也要保護身邊的學生和孩子們,盡最大所能讓他們活下去。

世界需要熱心腸,不管有沒有人來關愛我們,我們也都要向他人獻出一份愛!

頭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因為書名的特別。夢想中的天堂,是一個白得一塵不染的宮殿,漂浮着像棉花糖似地雲朵,宮殿裏的人個個都穿着白色的衣服,臉上永遠洋溢着幸福的笑臉,聖潔美麗,無憂無慮。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天堂裏會發出淒厲的尖叫,那,是地獄吧。

於是,懷着滿滿的好奇,看了下去,越讀越覺得悲苦,淒涼,卻又透着點點幸福。每一聲尖叫,都是幸福的快感。愈加痛苦,愈加幸福。我不禁想到了《幻城》,其實這算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書,只因我除了《天堂裏的尖叫》只看過《幻城》這本悲情的書。

紅蓮初綻,櫻花飄逝,一次次的輪迴,只為並肩看,漫天大雪。唯美得有些不真實,這是我對《幻城》的唯一評價,如煙花般燦爛易逝。反過頭來,看《天堂裏的尖叫》,只是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多多少少有些虛幻,有些巧合,但是,我還是被感動了,流淚了。從人物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種希望,一種笑對人生的勇敢與堅持。月兒很圓,星星很亮,尖叫是最真最美的聲音,天堂就在每個人的心裏。這真是的是個很通俗易懂的道理,故事情節或許也並不新奇,有些俗套,但是,至少那失去至親的痛,失去摯友的疼,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彷彿可以看到葉麥,這個堅強倔強的女孩嚎啕大哭的樣子,哭過後,拉着自己的瘋子媽媽,笑成了一朵花説,“我真的很幸福,真的”。每一本書都是在訴説一種人生態度,該堅持的堅持,該放棄時放棄,該哭時,好好哭,該笑時,好好笑,或許有很多無奈,很多迫不得已,但是,自艾自歎,終日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是要不得的。也或許,塵世中有太多的不可以,太多的約束,我們才會幻想有那樣一個天堂,可以肆意尖叫,盡情奔跑,這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幸福,能尖叫,也是一種快樂。相比之下,幻城中的主人公,擁有高深的法力,擁有不老的生命,但他們卻嚮往人間的生活,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他們可曾珍惜過他們現在所擁有的,沒有,他們念念不忘的是他們失去的,至於得到的,他們根本不在意,或者説,他們根本不想要,以至於最後,失去了全部,妖嬈的紅蓮開遍了大地,這,哪能怪淵祭呢,人應當在恰當的時候學會苦中作樂,可惜,在幻城中只看見千年不化的憂傷。

看到這,我又想到了《幻城》中的卡索,那個經常被命運開玩笑的人,那個眼裏盛滿了落寞與憂傷的人,那個讓人有太多的歎息人。這兩個人物實在是沒什麼可比性,可我想,他們同樣失去了很多,但一個笑靨如花,一個滿目憂愁。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哪能事事如意?這或許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説愁”與“老來識愁,只道天涼好個秋”的區別與距離了。痛苦的另一邊是幸福,絕望的另一邊是希望,用一顆知足的心去看到,人生會更美好。

憂傷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卻不是生活的主旋律。《天堂裏的尖叫》,尖叫是主旋律,可它詮釋的是愛的意義。大愛讓人動容,小愛同樣温馨。

雨的輕靈,雪的厚重,《尖叫》兩者兼有。直白,簡單,帶給你無聲的震撼。書中很多人物,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比如趙老師,大磚頭,蝗蟲,……於是,我總是想,現實中會不會有這樣一個葉麥呢,守着自己的那個天堂,我們眼裏的悲哀,是她心裏的甜蜜。而《幻城》,或許只會在夢裏出現,現實中,有怎會有那憂傷的白色的身影?所以,我更願意聽那天堂裏的尖叫,沒有束縛,自由自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