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推薦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來練習,讓我們的寫作能力有所進步,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的思想境界是會得到提升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推薦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推薦5篇

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1

因為依法治國的主題,隨着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多少國人拍手稱快,殷殷期盼,我是其中之一。為何對這高大上的會議如此期待?我認為法律所孕育的是一種追求公平正義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期盼通過推進依法治國,政治更加清明,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直面司法往事,抖落歷史煙灰,撥開現實浮雲,多少官員知法犯法,踐踏法律,總讓我有一些莫名的惆悵和不安。我渴望真正的法制中國的到來,法治不僅是宏大的,更應是具體的;它不僅關乎國家治理更關乎人民福祉。

一、期盼通過建立法治政府,政治更加清明。十八大以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求真務實的辦事作風,‘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法治建設’所表現出來的魄力,讓我們對黨的執政能力充滿信心。這次四中全會更是史無前例地將依法治國作為會議主題,令人欣喜萬分。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使民心穩定,國家穩固,一定要通過法治。目前常常耳聞有害食品、環境污染、黑社會搗亂諸如此類社會陰暗面,或多或少都有政府不作為、亂作為甚至因利益輸送而形成保護傘的問題。權力尋租時常發生,官員瀆職乃至腐敗,它對社會規則和社會風氣是一種毀滅性打擊。只有建立法治政府,將公權力規範好了,法治的權威才能真正樹立,也才更有底氣運用起法治利器,進一步治理社會。四中全會《決定》的措辭用詞不再像以往那樣弱化,而是比較強化,而且《決定》不迴避矛盾,將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一一亮明,更讓我看到了黨解決問題的膽識和魅力,看到了中央領導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氣和決心。四中全會已為全面推行依法治國設定了宏偉目標,勾畫了清晰的法治路線圖,我相信黨這次一定會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來抓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的落實,雖然任務艱鉅,但幾年或十幾年後就會看到一個政治清明的法治政府。

二、期盼通過建立法治社會,社會更加公平。四中全會對司法體制改革進行更全面的部署,以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辦案。現在電視網絡等媒體時常插報假案錯案的糾錯平反,讓違法的人受到懲罰,讓守法的人免於恐懼,是公平正義最基本的體現。我們知道,公平正義是人類的追求。沒有法治以前,人們靠革命,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回顧歷史,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公平正義長期缺席,人們就會怨聲載道,喪失信心,揭竿而起,社會必將崩潰。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説:“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現在各級司法機關都在對一些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疑案”進行重審。總書記也強調:“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羣眾感情、損害人民羣眾利益。”此舉釋放出的進步信號,令人歡欣鼓舞。再進一步看,如果社會貧富分化過於嚴重,社會結構嚴重板結,官員的子女親屬壟斷特殊行業,這更談不上公平正義。如何打破利益藩籬,實現共同富裕?在當前,只能運用法治所包含的平等、民主理念,協調社會各階層利益。只有通過建立法治社會,社會才會更加公平。

三、期盼通過建立法治中國,人民更加富裕。談及法律,離不開講政治。法律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政治和法律都屬於社會上層建築部分,是一對孿生姐妹。那法治與經濟有什麼關係?看似離得有點遠。但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法治良好的政府,就會有一個講究規則的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才能擺正,市場運作才會有序,資源配置也會更加合理。創造財富的源泉才能充分湧流,人民就會更加富裕。所以我期盼建立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政府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處理好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關係,政府知道自己該在哪裏放手哪裏收手,然後讓市場活力充分湧現,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就會充滿生機活力,多種所有制經濟才會相互交融,平等競爭,共同發展。一個國家如果具有穩定的政府、可預知的法律變動方式、以及強有力的司法體系,這個國家就能取得更大的投資和增長,身處其間的民眾才會煥發出創造財富的熱情。這次會議表面上看屬於司法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範疇,卻也與經濟改革和民生事業息息相關。它釋放出的改革紅利,必將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進而讓人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幸福。

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2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五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標誌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法治國家,是以市場經濟的相當發展為經濟基礎、以民主政治的相當完善為政治基礎、以發達的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精神文明為思想文化基礎的。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在資本主義社會才開始實行,但是,正如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有徹底的法治。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逐步發展與成熟,以科學的權力義務觀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逐步發展,全面確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針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的成功經驗,反映全國人民的意願,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並從憲法的高度確立了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標誌着黨和國家治國方略的根本性轉變。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

作為基層司法人員,我們要切實做到從自身做起,模範地遵守國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3

法治中國的內涵十分豐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稱為建設法治中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是新時期全面實施法治建設的系統規劃。它繼承和發展了人類社會的法治文明,在借鑑西方國家法治經驗的基礎上,更加註重中國的政治理念、文化傳統、社會訴求和具體國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法治中國不是政治變革和經濟改革的副產品,而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謀求現代化努力的一部分。法治是現代化事業的一部分,實現法治是中國現代化實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核心是改造舊的法律觀念,塑造新的行為和認知方式,在改變原有社會結構的同時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模式。研究法治中國的正當性,不是要否定其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而是希望通過理性的檢視,使其成為更廣泛的社會共識而得以徹底實施。

法治應以維護合法權益為核心

轉型時期的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既加劇了社會競爭,也使得社會內部越來越動盪和不安定。這種情況表現在法律上,便是訴訟案件的大幅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制度供給不足所造成。與此同時,改革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使得社會在變遷過程中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矛盾和衝突。中國社會必須同時面對和解決其他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分別遇到和處理的問題:公共權力的合理分配與合法行使。

同時,法治在文化層面上也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戰。它涉及人們觀念中司法(法律)的性質與功用,涉及人們對規則的看法,也涉及人們對司法(法律)與正義關係的認識。在一般意義上,傳統中國人並不否認法律、規則及其與正義的關係。相反,他們常常訴諸法律和運用規則,肯定法律與正義之間的內在聯繫。只不過,司法(法律)在人們心目中並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規則如果妨礙結果的公正,就可能被違反甚至拋棄。同樣,為了實現實質正義,人們經常漠視和犧牲必要的程序。在這樣一種傳統中,司法(法律)當然被視為手段,並且僅僅被視為手段。與現代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就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義傳統。

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4

2020年12月16日,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同志《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一書出版發行。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隨着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各方面制度體系不斷成熟,我國在法治為民實踐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彰顯出了強大生命力。明確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要從人民立場出發,充分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價值導向和本質屬性,把牢民本法治“指路標”,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偉目標。

運用法治思維,增強為民意識。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能力既是強化公權使用方向的現實需要,也是維護羣眾權益的前提與基礎。要將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和具體規範作為指導為民實踐的價值支點,增強黨的政治領導本領,牢固樹立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的法治觀,不遊離於法治之外、不凌駕於法治之上,始終將法治作為認知問題、分析情況、作出決策的視角與邊界,心中有“知法”的明鏡高懸,手中有“懂法”的戒尺緊握,腳下有“守法”的紅線制約,以法治思維牽引法治習慣和法治行為,以法治思維取代特權思維和關係思維,增強依法維權、守法護法的自覺性,在法治思維的指導下守初心、明責任、擔使命,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

堅持法治為民,踐行為民服務。堅持法治為民,就是要以人民羣眾的利益為根本。一方面要把握內在機理和外在變化,在遵循發展規律、總結實踐經驗中立法修法,在民生領域上全面發力,在公平正義上縱深推進,在短板漏洞上多點突破,實現立法和羣眾所需相銜接、與羣眾所盼相呼應,打造法治規範、實施、監督、保障全鏈條,形成具體完備、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法律體系,發揮法律定紛止爭、維權維穩的作用,以及時的法律供給滿足人民羣眾的現實需要,更好地維護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要夯實法治的民意基礎,做到民有所呼,法有所應。廣泛地聽取人民羣眾在食品安全、收入分配、醫療衞生、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意見,將民眾所達成的共識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接受人民羣眾的監督,讓人民羣眾成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者、參與者,感受到更直接、更實在的法治保障。

2023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篇5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黨的十八提出以後,儼然已成為我國新形勢下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真言。每個國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統的法制國家。從古至今,各個朝代關於規範性的法律條文都是以當時的具體形勢而提出併成文。立法為執法,為政府的行政行為或是人民羣眾的權益利益做保障,出不得差錯,更少不得關注度。

立法的科學化是防止不切合發展實際從而造成法制產生的執行標準,怎麼樣的立法程序是科學的,形成的法律法規是契合發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漸加強,對法律執行的要求就更加嚴格,對於反腐倡廉及黨內法規中制度的建設更提出了新層次的要求,必須要確保對反腐行為的預防和控制力度。

執法的嚴格性更是對法律實施過程最大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須要紮實可行的予以實施,並且確保執法的過程無偏差,不給羣眾造成生活和生產上的難題,這是其一;執法過程必須要公正嚴格,秉持公正,不凸顯個人主義和官僚主義,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個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這需要司法機關必須要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最基本的行動準則,將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絲錯漏。要禁止司法行為中出現權錢交易現象,這一現象的產生無疑是給我國法制的執行平添敗筆,更影響羣眾的滿意度和認可度。

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為準則當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約束行為,以法律認知行為,以法律辨別是非。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少不了全民的參與,需要全民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重要性,提高社會和諧健康水平。

熱門標籤